欢迎光临!查询试卷\课件\优质课请在此输入关键字:
网站首页 >> 教育教研 >> 文章内容

2020高考阅卷教师经验谈:新情境下的“投机取巧”策略

[日期:2020-03-24]   来源:  作者:   阅读:197[字体: ]

笔者走访过数十位多年参与高考阅卷的高中教师,总结他们的阅卷经验;分析考生在解答各类题型时常犯的错误,总结归类;针对每类问题,总结平时复习和高考答卷时可采取的规避这些错误的有效方法。本文从高考试题的命题特点,日常复习过程的应对策略,阅卷过程中考生出现的错误及应对方法,规范答题,高考前,高考答题过程中的注意事项等方面进行阐述。以便于同学们充分备考。

一、近年高考生物学科试题特点

近几年的高考理科综合生物试题,一方面充分体现了稳中求新、求改、求变的原则,另一方面通过对试题切入点的改变或问题指向的转变考查生物学科的主干知识点,使试卷保持了相对的稳定性和连续性。近几年高考试卷中生物试题主要凸显了以下几个特点:

(一)注重基础知识的考查

新课程的教学理念强调面向全体学生,提高生物科学素养,因此,命题将着重考查学生对高中学习乃至终身学习影响较大的生物基础知识和主干知识。近几年的理综生物学科试题中,考查的知识点主要来自生物学的主干内容。考查考生对生物学基本概念和规律的理解程度,检验考生对这些概念和规律的实质的掌握情况。教师在教学和复习中要注重基础,突出主干知识,构建知识结构,避免考生陷入题海训练,同时应注重考生素质的培养。

(二)突出学科内知识的综合应用,体现生物学知识的系统性

高考题目设计过程中,不会把必修模块之间,以及选修和必修模块的内容割裂开,而是在同一背景下,综合考查必修和选修的内容,充分体现出生物知识的系统性、整体性。

(三)突出考查考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近几年的生物试题不仅考查了考生对所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情况,还突出考査了考生运用这些基础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体现了理论联系实际和理论联系生活的特点,同时着重考查了考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应用能力和对问题的分析、推理能力。这些问题都是与现实生产、生活相联系的。试题从现实问题入手,有助于引导考生对社会、生活、生产实践的关注,同时也培养考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四)有关图、表和探究实验的题目是高考试卷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用图或表的形式来描述或表达相关的知识及试题答案,是较高层次的要求。图表形式多样,有模式图、示意图、曲线图、坐标图、柱形图、概念图、遗传系谱图、数据表格等,常用来表示实验数据、实验处理结果、生命活动过程、生物体的形态结构、遗传杂交实验、调查研究的结果等。

(五)试题取材于生活、生产实际和社会热点

命题将充分体现新课程的教学理念,关注生活、社会热点、人体自身的健康保健、学生终身发展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二、备考及答题建议

针对近几年考生常出现的问题,笔者对考生在复习备考和高考答题时提出以下建议:

(一)要学会读书

重视生物学科的学习——耐心读书的前提。有的考生认为生物学的概念、原理及术语繁多,就算是认真听讲、仔细读书,也未必能考高分;就算是考了高分,生物成绩所占的比重小(有些地区),最后的得分有时才和语文作文分差不多,甚至有时还没有语文的作文分高。所以高考前可能很多同学想用参考资料代替教材,觉得参考资料总结得很全面,自己把资料上的总结记一记、背一背、画一画就可以拿个及格分,没必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去看书、理解书,去听老师讲。

实际上作为新世纪的新型人才,没有理由不学好生物。

第一,生物学科在中学课程中虽然不是主干学科,但生物学是21世纪最有发展前景的学科,作为自然科学领域的领头学科,将会有极大的发展空间;

第二,在新世纪人类社会面临的人口、粮食、资源、环境和健康问题将更加突出,而这些问题的解决,都将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生物科学的进步;

第三,学习生物不仅仅是为了高考的考分,还可以了解与自身相关的健康、保健、生长、生殖、发育、遗传和变异等很多知识;第四,它可以解释生产、生活中与工业、农业、医药卫生和环境保护等方方面面相关的许多现象;第五,生物学在高考理科综合试卷中举足轻重。

近几年的生物高考试题,虽然十分强调能力的考查,但对基础知识的考查始终是放在第一位的,因为没有扎实的基础就没有能力可言。作为考生,应听取教师建议、树立高考目标,使高考复习方向“明”起来。要学好生物就要求考生依据教材,夯实基础,认真阅读生物教材。

(二)“读死书”“死读书”——读书的大忌

对于学习了多年的数学、物理、化学,同学们对这些学科的基本思维元素比较清楚,例如,数学中的未知数x,化学中的原子以及物理中的力、光、电等。而对于生物学来说,同学们要思考的对象即思维元素却是相对陌生的细胞、组织、各种有机物和无机物以及它们之间奇特的、错综复杂的逻辑关系。生物也有自身的规律,例如结构与功能相统一、局部与整体相统一、生物与环境相适应,以及简单→复杂、低级→高级、水生→陆生的进化等。同学们只有在记住了相关的生物学概念、术语之后才有可能掌握生物学的逻辑规律,即所谓的“先记忆,后理解”。

新课程下高考生物命题以能力立意为主,在具体的问题情景中根本无法从死记硬背生物学的概念和原理中提取出相关的知识点来,效果往往事倍功半。

有些考生则将教材中的概念、术语不进行任何的个人同化,只是机械地进行记忆。结果考试的时候,整个脑袋都装满了各种各样的知识,但对于概念、原理使用的范围、条件却不明确,最终只能答非所问和张冠李戴,这就是所谓的“读死书”。因为教材既没有被读厚,也没有被读薄,而是被读成了“一锅粥”或者“八宝粥”。

还有些考生可能稍好于前两类,比如他能够很好地推理有氧呼吸的每一步发生的场所、物质变化、能量变化,也很好地掌握了有氧呼吸的方程式,发生在哪些生物、哪些细胞中,但是这些仅限于单纯考查有氧呼吸的情境中。如果加入光合作用或者无氧呼吸,就会乱了阵脚、束手无策。这些同学,在学习单章、单节或者单模块的生物知识时,单元测试成绩都不错,甚至名列前茅。但是一到高三的综合考试,就显得力不从心,有时甚至气急败坏,觉得自己下的功夫不比别人少,被问起某个知识点自己也都头头是道,掌握得清清楚楚,为什么考试成绩不高呢?殊不知这就是典型的“死读书”。

(三)立足教材,夯实基础——读书的根本

怎样做到既不读死书,也不死读书,却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呢?从历年高考题来分析,一道高考题只考某一个知识点的题目很少,甚至可以说几乎没有,大多是涉及多个知识点的。而且在理综考试中生物所占的比重又不大,这样理综试卷中的生物试题就更注重能力的考查,尤其是章节知识、模块内及模块间的组合或者综合考查。所以要求考生在备考时一定要夯实基础知识、构建知识网络,使生物知识“活”起来。

建议考生在备考时,要一遍一遍地通读教材,并注意以下几点:
1.注意挖掘一些辐射作用强的知识点,以点连成线,以线形成面,达到知识在认识上的更新甚至顿悟,达到温故而知新。
2.教材上的模式图、过程图、概念图、比较表等,要既严肃又认真地重视起来。例如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的流程模式图解;有丝分裂、减数分裂的过程模式图解等。
3.注重同一知识点的延伸,在必修中如何界定,在选修中又如何界定。例如基因等相关内容的把握。
4.严格落实生物学术语的界定和使用范围,注重相关知识点的比较。例如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等。

注重重点章节的理解和把握,关注其现实的生活背景,关注其不同的切入点。因为有些重点章节在历届高考中似乎都会考到,不以大题的形式考查的话,也一定会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

(四)注重自身综合能力和科学素养的训练与提高

在科学技术不断地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和周围世界的今天,科学素养是每个公民必不可少的能力。科学素养是指了解并能够进行个人决策、参与公民和文化事务、从事经济生产所需要的科学概念和科学过程。科学素养最基本的含义是指学生能够合理地将所学到的科学知识运用到社会及个人生活中。

科学素养的考查包括知识、能力和方法三个方面。知识是能力的基础、载体,没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就不可能有超强的能力。仅仅有扎实的知识也是不够的,还要能够运用这些知识来解决具体问题,所以说能力是主导。而解决问题方法的好坏标志着一个人能力的高低,因此又可以说方法是能力的体现。而知识和能力都是通过题型来进行考查的。生物学科是以生物学的基本事实、概念、原理和方法为基础的,它们是思考、理解问题的基本单元和重要工具,也是分析、解决问题的理论基础和依据。以知识为载体考查考生的能力是高考的主旋律,因此在复习过程中要处理好知识与能力的关系。

高考命题趋势越来越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关注人体自身的健康和生产、生活、科技领域等实际问题。命题内容贴近时代、贴近社会、贴近考生实际,体现了新课程理念。这就要求考生在平时的学习中,关注热点问题、联系生活实践,将所学用起来。学会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注重理论来源于实践,而理论又必须到实践中去检验,且在实践中进一步完善和升华。比如运用种群增长的“J”型和“S”型曲线,去解释中国的计划生育等问题,以及鼠灾、蝗灾等害虫的防治问题。这就要求考生善于观察、乐于思考,主动挖掘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和外在联系,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把生物给学“活”了,而不是把生物变成了“死物”,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要求考生做到“知其然、知其所以然”,举一反三,并且能够综合应用,尤其是与我们的生活、社会经济、现代科技、生态环境相关的生物知识、原理、规律的应用。

生物学是一门自然科学,也是一门实验科学。实验能力是考生生物学科素养的重要体现。这就要求考生无论是在平时的实验课中,还是调查研究课中,都要紧扣实验目的,认真地思考,严密地分析,规范地操作,合理地推理,从而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和学科素养。

(五)注重细节,避免不必要的失分

在平时的学习中,要养成良好的习惯,注重关键词书写的规范性,例如活细胞与“活C”、细胞免疫与“Cell免疫”等,这两个例子的后者都是不规范的写法。注意答题不能太口语化,有的同学用“公”“母”代替“雄”“雌”或“父本”“母本”。在备考时,考生要有意识地训练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并且重视例题解析,总结方法规律,使思维敏捷起来。

三、答卷过程中的失分事项及应对策略

什么样的卷面才是阅卷老师希望看到的呢?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先了解一下阅卷队伍的组成,大致情况是高中教师约占30%,高校在读研究生是主力军,大约占60%,另外一小部分是高校教授。由此可见,阅卷者不是曾经教你的老师,不要希望他们心慈手软,更多的是照章办事而已。所以,尽最大努力做好自己能做的!

(一)在答卷过程中学生的失分情况

1.非智力因素的失分

(1)心态因素的失分
①自信心不足。答题举棋不定,选了改,改了又选。
②题难。过于急躁,沉不下心,导致审题不严密。
③题易。掉以轻心,“大意失荆州”,审题不细。

(2)答题习惯的失分
①书写不规范
a.写错了,划掉重写,最后导致没有答题的地方。
b.书写字体过大,答案写在了边框之外。
②答题不规范
a.不按要求答题,或者在非答题的地方写答案。
b.不使用规定颜色的笔答题,用铅笔答简答题。

(3)答题策略的失分
①答题时间把控不好,顺序上没有做到先易后难、先熟后生、先小后大、先局部后整体等,导致有的题目会做但时间不够,存在留白现象。
②没有大局观,不做总体答题规划和设计,时间安排明显不合理(空答率过高,先松后紧)。
③答题缺乏从容心,调整慢,不能采取及时有效的调整措施。

2.智力因素失分

(1)知识性错误
①错字、别字连篇,术语不牢。
②抓不住关键词或没有运用关键词。
③概念原理的张冠李戴。
④文字表述欠佳。

(2)能力性错误

阅卷者希望看到的是能够减轻阅读量的卷面,具体包括以下6点:
①卷面整洁,这是最基本的要求。
②书写工整,字迹清晰。
③在规定的答题区域答题,否则做无用功。
④表述时要根据分值思考要点,尽量细分,用分号或序号等清楚表述。
⑤语言要简洁,语句要完整,答中要点。
⑥语言表述要规范,尽量用专业术语。

如果卷面做到了以上6点,在“可给分可不给分的情况,从宽给分”的高考评分原则下,无形中增加了多得分的砝码。

(二)高中阅卷老师谈阅卷

考生在考场上要揣度命题人的命题意图,找准解题关键;然后在组织答案的过程中,又要讨好阅卷者,呈现其乐见的形式,愿看的内容。下面是阅卷老师总结的规律:

规律一:阅卷者往往只盯住答对部分

由于阅卷人员的注意力集中在关键词上,所以往往只注意答对部分,对于答偏答错部分常常无暇顾及。“答对得分,答错不失分”的现象非常普遍。而除了要点之外,阅卷老师在改卷时还看答题的基本结构是否正确,句子表达是否准确。如果结构清晰、句子准确、表达流畅,一般都能得到比较高的分数。

【对策】答题也好,作文也好,一定要把要点部分写完整,只有平常多多积累,才能在竞技中处于不败之地。

规律二:第一印象好,常能得高分

答题卡扫描到电脑中后,在老师看来就是“印刷字体”了,不过,同学们写的字也有好有坏。有的同学在平常的学习生活中不注重练字,考试时答题卡上的字迹也是十分潦草,老师们网上阅卷并没有平时批改作业时看得那么仔细,字迹马虎、潦草的答卷在电脑屏幕上显示出来的也没有清晰易认。所以,如果阅卷老师对一份答卷的第一印象差了,那么在阅卷时给分也没有那么“慷慨”了。反而是卷面整洁、字迹工整、答案清晰、有理有据的,能加分不少。

【对策】虽然不是每个老师都凭感觉打分,但给老师一个好印象却是很重要的,首先,书写必须工整,要做到写字快而不乱,留意行格,直写要连贯一致,写起来提笔落笔有序,下笔干脆利落。

规律三:不约而同都往平均分上靠

高考阅卷时,电脑会将每份试卷同时发给两位老师,如果两人的评分误差在规定范围内,改完的这份试卷就是有效卷。而每位老师所改的试卷中有多少是有效卷,电脑会即时体现。因此,在阅卷过程中,不少老师为求稳,不由自主地会往某个分数段上打。如果发现自己的有效率低了,就会慢慢地往平均分上靠。

【对策】那么,如何突破平均分,让改卷老师眼前一亮,往高分上打?专业人士的建议是思路要尽量地与众不同,有创意,这样才能吸引阅卷老师的眼球,才能得高分。

规律四:抓评分点成为阅卷关键

高考时,每小题的答案都会依题意设置若干个评分点,只有按规定的评分细则的采分点答题才能得分。因此,在阅卷过程中,许多老师往往把重点放在对评分点的寻找上,实际上就是对某几个关键词进行扫描,而忽略了句子的质量。

【对策】答题时,不论答多答少,首先要把答案的关键部分、关键词写出来,其次才考虑句子的质量。这样,不论你怎么答,都不用担心失分。

规律五:改一道题有时只用数十秒

据近几年参加高考阅卷的老师透露,高考阅卷速度要求非常快,很多时候,改一道题平均只用几秒至几十秒的时间,一个老师一天平均要改数百份甚至数千份试卷(只改其中一题)。比如一份作文卷,五六十秒改完算是慢的,有的人只用30秒就能改完,一个老师平均一天能改三四百份作文卷;再比如,有些计算题,十秒就改完,有的老师一天能改两千多份试卷;还有些文科试卷,平均每位老师一天要改三千多份试卷(平均7~8秒改一份试卷)。

【对策】面对如此快的阅卷速度,考生在答卷时就要有技巧,尽可能博得老师的好感。首先,卷面要整洁,字迹要工整,层次要清晰。如果书写模糊,涂改很多,就会造成字迹难以辨认,无法得分的情况。其次,概念要准确,叙述要简明,让人一看就明白。另外,要依题作答,不要乱涂乱画。

规律六:老师喜欢条理分明的试卷

阅卷老师每天要改数百份甚至数千份的试卷,光是翻看页面,点击鼠标就已经十分辛苦。因此,在繁重枯燥的评卷过程中,条理分明,字迹清晰的试卷无疑给阅卷老师平添一份好感,都尽量给分。

【对策】答卷时,一定要注意条理分明,字迹清晰,让人一目了然。有些考生害怕答题不能扣紧采分点,不分点啰唆一大堆,这种做法反而影响了阅卷老师阅题速度,给其寻找关键词带来困难,极易引起失分。

至此,你应该可以从阅卷者的视角,清楚地知道自己该怎么做了吧!相信自己,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巧妙地做到“卷”为阅己者容,相信今天的你与昨天一定大有不同!

四、规范答题

鉴于高考对知识点的考查是必然之中有偶然的情况,而对四项能力的考查是完全覆盖的,所以下面分别从理解能力、实验与探究能力、获取信息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四个方面来诠释加分宝典。

(一)理解能力考查题常见问题及根治方案

【高考要求】考试说明对理解能力的要求有三个层次。一是对生物学知识本身的要求:既能把握所学知识的要点,又能把握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二是对知识再现方式的要求:能用多种形式(文字、图表等)阐述生物学知识(包括事实、概念、原理、规律等)。既是复习考试的要求,又是答题的要求。三是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要求:运用所学知识对生物问题进行分析、解释、推理、判断,得出正确的结论。
在阅卷过程中发现考生在做理解能力考查题时常出现以下三类问题:
问题一:基本的生物学概念、原理等基础知识要点含糊不清。

【前车之鉴】①概念的层次不清,使用范围模糊,例如,“叶绿体中的色素”和“叶绿素”、“血液”和“血浆”等;②相似概念间的区别与联系不明,例如,“中心体”和“中心粒”、“生长素”和“生长激素”等;③错字、别字常见,例如,“神经细胞”写成“神精细胞”,“测交”写成“侧交”等;④专有名词的不规范表述,例如,酶的“最适温度”写成“酶催化反应效率最大时的温度”“最佳温度”等;⑤章节间或模块间知识彼此孤立,没有形成知识网络,例如,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单独考查二者的过程、场所和意义时,能正确回答,但问如何提高农作物的产量时,有的人就手足无措,不能把握知识点间的交互联系,这里显然应该考虑农作物的净光合作用积累量。

例1 (2019年全国Ⅰ卷)细胞凋亡是细胞死亡的一种类型。下列关于人体中细胞凋亡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胎儿手的发育过程中不会发生细胞凋亡
B.小肠上皮细胞的自然更新过程中存在细胞凋亡现象
C.清除被病原体感染细胞的过程中不存在细胞凋亡现象
D.细胞凋亡是基因决定的细胞死亡过程,属于细胞坏死

解析▶ 胎儿手的发育过程中手指间细胞发育过程中有细胞凋亡,A错误;小肠上皮细胞的自然更新过程中存在细胞凋亡现象,B正确;病原体感染细胞后被清除属于细胞凋亡,C错误;细胞凋亡是由基因决定的,不属于细胞坏死,D错误。
答案▶ B

抽象的核心概念、原理的学习的“5W&1H”大法。
Who:主人公,指明确概念、原理等的研究对象。
When:什么时间,指明确发生的时期。
Where:什么地点,指明确发生的场所。
What:什么生物学事件,指明确其概念、原理的描述。
Why:为什么这样,指明确其生物学意义。
How:怎样进行,指明确其生理过程。

问题二:用文字、图表及数学方式等描述生物学内容的能力不足。

【前车之鉴】①考生不能正确理解曲线、图表的数学含义,不能用数学思维来解决生物问题;②考生能用数学思维正确理解曲线、图表的数学意义,但不能正确理解曲线、图表反映的生物学事实、原理、规律等;③考生不能恰当地进行图文、图图转换,不能用生物学语言准确描述曲线的走势所表达的生物学意义;④不会用遗传系谱图来表示家族的相关遗传病的遗传过程;⑤不会从遗传系谱图中获取相关的遗传信息,解释或预测一些遗传现象;⑥不会用模式图去表示复杂的生理结构;⑦不会用流程图表示复杂的生理过程。


例2 (2019年全国Ⅰ卷)某实验小组用细菌甲(异养生物)作为材料来探究不同条件下种群增长的特点,设计了三个实验组,每组接种相同数量的细菌甲后进行培养,培养过程中定时更新培养基,三组的更新时间间隔分别为3 h、10 h、23 h,得到a、b、c三条种群增长曲线,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细菌甲能够将培养基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
B.培养基更换频率的不同,可用来表示环境资源量的不同
C.在培养到23 h之前,a组培养基中的营养和空间条件都是充裕的
D.培养基更新时间间隔为23 h时,种群增长不会出现J型增长阶段
解析▶ 细菌甲是异养生物,所以能够将培养基中的有机物氧化分解为无机物,A正确;培养基更换频率不同,培养基中的营养成分含量不同,环境资源量不同,B正确;由图可知,在培养到23 h之前,a组细菌甲数量持续增长,出现J型增长,说明其营养及空间条件是充裕的,C正确、D错误。
答案▶ D

变死记硬背为用概念图、表格或知识系统图建立知识点之间的有机联系。

问题三:不能恰当地运用所学知识和理论解决现实相关问题。

【前车之鉴】①考生对核心知识的掌握不清晰,理解不透彻,而且无法用相关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理论与实践脱节;②透过现象认识事物本质的能力欠缺,无法从生活生产的实践中去挖掘相关的生命现象。

例3 (2019年全国Ⅱ卷)当人体失水过多时,不会发生的生理变化是(  )。
A.血浆渗透压升高
B.产生渴感
C.血液中的抗利尿激素含量升高
D.肾小管对水的重吸收降低

解析▶ 人体失水过多时,抗利尿激素含量升高,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D错误。
答案▶ D

在学习中应加大力度去挖掘知识的内涵,强化知识的内化,并且积极尝试解决相关联的生产生活中的现实问题,注重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实验与探究能力考查题常见问题及根治方案

【高考要求】实验与探究能力考查的知识点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

一是回归教材实验,从内容上看,既可对教材实验内容直接考查,又可考查教材相关的实验原理和方法的拓展运用;从形式上看,通过创设新的实验情境,考查考生对教材实验的分析、理解和提取信息的能力。

二是考查科学探究能力,可考查以实验操作技能为主的探究实验,也可考查以检验已知的生物学事实、概念或原理为主的验证性实验。
在阅卷过程中发现考生在做实验与探究能力考查题时常出现以下两类问题:
问题一:教材实验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掌握不牢。

【前车之鉴】①实验原理不清楚,不知道选取什么材料,材料如何处理,不知道用什么试剂;②实验目的不明确,不知道观察、调查可提取和鉴定的对象是什么;③实验技能不到位,不知道如何规范操作,如何提取、记录和分析结果。

例4 (2019年全国Ⅱ卷)某种植物的羽裂叶和全缘叶是一对相对性状。某同学用全缘叶植株(植株甲)进行了下列四个实验。
①让植株甲进行自花传粉,子代出现性状分离
②用植株甲给另一全缘叶植株授粉,子代均为全缘叶
③用植株甲给羽裂叶植株授粉,子代中全缘叶与羽裂叶的比例为1∶1
④用植株甲给另一全缘叶植株授粉,子代中全缘叶与羽裂叶的比例为3∶1
其中能够判定植株甲为杂合子的实验是(  )。
A.①或②     B.①或④      C.②或③     D.③或④

解析▶ 让植株甲进行自花传粉即自交,后代出现性状分离,可推测植株甲为杂合子,①正确;用植株甲(全缘叶)给另一全缘叶植株授粉,子代均为全缘叶,推测植株甲为纯合子,②错误;用植株甲(全缘叶)给羽裂叶植株授粉,子代中全缘叶与羽裂叶的比例为1∶1,由于全缘叶和羽裂叶的显隐性未知,故无法推测植株甲是否为杂合子,③错误;用植株甲(全缘叶)给另一全缘叶植株授粉,子代中全缘叶与羽裂叶的比例为3∶1,推测植株甲为杂合子,④正确。综上分析,B正确。
答案▶ B

做考纲要求的相关实验,以实验报告为依托,回顾同步学习时的操作,如果有条件能把相关实验做一遍,效果更好。力争做到:实验前要预习实验,做到锁定实验目的、理解实验原理,对实验操作过程做到心中有数,对实验现象及结果有足够的了解;实验中严格规范实验操作,细致观察,清晰记录;实验后,对实验结果和结论进行科学分析,尤其是对“实验意外”要做到不搞清楚不放过。

问题二:缺乏实验设计的基本思想和基本技巧。

【前车之鉴】①有的考生抓不住实验目的,无法确定实验对象,从而不知道选取什么样的实验材料,为什么这样选材,材料要不要处理,如何处理;②不能确定自变量,或不知如何控制自变量;③不能在遵循等量原则和单一变量原则的前提下来控制无关变量;④不知如何去观察和检测因变量;⑤不会做假设和实验结果的预测及处理,不能正确分析实验现象、实验结果,以及如何得出实验结论。

深入理解实验设计过程中的对照性原则、单因子变量原则是解决实验设计题的基础,这也是高考实验命题的核心考查点。

(三)获取信息能力考查题常见问题及根治方案

【高考要求】获取信息能力的考查体现在两个层面:一是会鉴别选择试题给出的相关生物学信息,并能运用这些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解决相关的生物学问题;二是在社会生活中善于用科学的眼光挖掘有用的重大信息。
在阅卷过程中发现考生在做实验与探究能力考查题时常出现以下两类问题:
问题一:对新情境应变能力不强,不能有效捕获题干中有价值的信息。

【前车之鉴】①有的考生碰到熟悉的问题,不能有效把握其变化;②有的考生碰到新颖的问题手足无措,不能将储备的知识和方法进行正确的迁移和运用。

例5 (2019年全国Ⅲ卷)假设在特定环境中,某种动物基因型为BB和Bb的受精卵均可发育成个体,基因型为bb的受精卵全部死亡。现有基因型均为Bb的该动物1000对(每对含有1个父本和1个母本),在这种环境中,若每对亲本只形成一个受精卵,则理论上该群体的子一代中BB、Bb、bb个体的数目依次为(  )。
A.250、500、0 B.250、500、250    C.500、250、0 D.750、250、0
解析▶ 根据题意可知,该动物基因型为BB和Bb的受精卵可发育成个体,故基因型为Bb的该动物在每对亲本只形成一个受精卵的情况下,理论上BB个体的可能性是(1/4)×1000=250,Bb个体的可能性是(1/2)×1000=500,由于基因型为bb的受精卵全部死亡,bb个体数应为0,A正确。
答案▶ A

在学好基础知识、基本原理的前提下,按新情景类题目分三个步骤来化解这一难题。
步骤一:获取信息。也就是通过读题,获取显性信息,挖掘隐性信息,排除干扰信息。
步骤二:处理信息。也就是通过审题,弄清楚题目告诉你什么,要你做什么,然后完成考点的锁定和知识储备的调用。
步骤三:表达信息。也就是用规范的学科术语来组织答案。

问题二:对日常生活和社会发展中的重大生物学问题所涉及的基础知识不清楚。

【前车之鉴】①学科理论知识欠缺,导致现实与理论不能有效关联;②考生具备相关理论知识,但由于对生命科学前沿信息和社会热点问题关注不够,致使遇见热点问题不知如何迁移相关的知识、理论。

注重生物学知识在社会生产生活问题中的应用,合理关注STSE素材。

(四)综合运用能力考查题常见问题及根治方案

【高考要求】综合运用能力是考生生物学科素养的总体体现,要求考生解决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的难度更大、要求更高的生物学问题。
在阅卷过程中发现考生在做综合运用能力考查题时常出现的问题是运用生物学科知识分析实际问题或推理能力欠缺。
【前车之鉴】①考生对命题的题意、角度,题干条件、问题设问方式的变化,不能有效应对;②理论与现实的联系没有打通,造成严重失分。

①落实教材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加强不同时段的教材回归,把教材提供的各种信息进行适度的、有方向的挖掘;②打好学科术语功底,提升书面表达能力和综合归纳能力;③强化科学思维的锻炼,提升思维的灵活性和缜密度,以适应当今高考,顺应时代的要求。

五、考前注意事项

考前可以把自己平时做生物试题时常犯、易犯的错误以及习惯性丢分的知识点写在纸条上,考前看看以提醒自己注意。高考不仅是智力、能力的竞争,更是心理素质的较量。考生可进行积极的心理暗示,帮助自己自信地前往考场。可以对自己说:全部科目我已做好复习,今天的考试,我一定能正常发挥,对此我充满信心等。
进入考场后应注意以下事项:

首先,考生要仔细、认真地阅读试卷前面内容中对考生的要求以及对答题的说明,从而使答卷符合规范,减少或避免失误。

其次,要通览全卷,用一两分钟大体看一下试卷有几个部分,共有几张试卷,并与监考员在黑板上写的试卷及答题卡信息核对清楚,同时迅速摸清题情,从而恰当、合理地把握答题时间。

最后,检查试卷及答题卡是否有污迹、缺损等,避免不必要的麻烦。

六、生物学科答卷时注意事项

1.把好审题关

审题时要做到“一不看错题,二不遗漏题,三要看全题,四要审准题”。高考时由于气氛紧张,时间限制等原因,有的考生静不下心,手忙脚乱,从而出现审题失误。另外,由于理综试卷中生物的客观题位于整张试卷的卷首,调整慢的考生可能还没有缓过神来,生物选择题已做完,所以审题过程中还要克服紧张情绪。

2.注重答题顺序——先做会的求全对,稳做中档不浪费,坚决舍弃全不会

(1)先易后难。考生应根据自己的实际能力水平,不要在一棵树上吊死,果断跳过啃不动的题目,先做会的题,尽量多得分。从易到难可以增强信心。一般来说,高考各科试卷中的题目大致都是按先易后难的顺序排列,正确的答题顺序是从卷首开始依次做题,先易后难,最后攻坚。要认真对待每一道题,力求有效,不能走马观花。
(2)善于把握全局。很多同学存在这样的困惑:考试时,理综卷中物理、化学、生物三科的答题时间如何分配?答题顺序又如何?答题顺序和时间都因人而异,但应把握一个关键,就是“扬长避短”。对每一个考生来说,物理、化学、生物三科水平并不均衡,且考生自己也得心中有数,为追求“得分最大化”,考场上应先去完成自己最喜欢、最有把握的科目,使应试思维很快地活跃起来,以一个良好的心态投入到解答后面的试题中去。尤其遇到偏难的理综试题时,这样做才能不留遗憾。

3.答卷中字数应适中

应使阅卷老师处理时间短且效率高,不要啰唆,否则会使阅卷老师费时费眼力,难免产生厌“卷”情绪。

4.考场上的“死马当活马医”策略

生物题不难,但也不简单,对有些考生来说,直到进入高考考场也没区分清楚什么时候该填蓝藻是原核细胞,什么时候该填蓝藻是单细胞或原核单细胞;但在具体的语境中,也许凭直觉填出来的答案连你自己也不认可,但最后就是得分了,所以一定要填,不能空着。
考理综卷的考生可能会被物理或化学的某些题绊住,做到生物非选择题的时候,时间就非常紧张,有时甚至来不及细看题。但是紧张也无济于事,还需静下心,看看主题干、看看具体的空,把可能的概念、原理、方法填进去,保证语法通顺,也许能在最后的五分钟得分,所以绝不能“留白”。

5.新情境题目的“投机取巧”策略

有些考生审题时希望每句话都能看懂。别死心眼,如果看不懂,别急!往后看,准有!因为命题人员一定会在题干中交代或铺垫。高考题中遇到新情景或不熟悉的以及不知如何解答的题,一定要相信,答案就在本题找,这种题型在各省市的高考题中均有体现。所以,不会的话,不要着急,可在题中抄一个认为正确的题眼当作答案,没准就得分了,绝不能空着。告诉自己:相信自己,不要着急,心无杂念,胜利属于我。

6.绝不“留白”

有的考生平时单独做三科中的某一科时都挺强的,但一到三科综合练习就不行。这种情况,是因为不适应。有的考生做到最后两道生物大题,一看没时间,就乱了阵脚。据阅卷老师反映有相当一部分考生的生物最后两道大题完全“留白”,如果是会做却没时间做,实属遗憾!近年来化学试题的难度相对于往年有所提高,导致考生不适应,相当一部分考生做到生物试题时,时间所剩无几,造成生物题没做,理综试卷答不完的现象。

7.提高考场上的“心理承受能力”

它包括两层意思:第一是题难,别在一棵树上吊死,要冷静、沉着,有时放弃也是一种美,劝慰自己我难大家都难;第二是题易,别“大意失荆州”,要稳健、细心,提醒自己少失误就是多得分。

祝同学们考试成功!


相关评论
鄂公网安备 4208810200002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