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查询试卷\课件\优质课请在此输入关键字:
网站首页 >> 教育教研 >> 教研活动 >> 文章内容

2012高考阅卷课标版理科综合生物试卷考情分析与复习建议

[日期:2012-09-09]   来源:生物百花园  作者:生物百花园   阅读:388[字体: ]

下载地址:http://www.biobox.cn/bbs/dispbbs.asp?boardid=4&id=8191&page=1&star=1

2012年生物试卷注重基础、突出主干、稳中求变、变中求新。试卷难度有所下降,体现新课改“轻负高质”的精神。
1.试卷结构与考查内容
2.试题总体分析与评价
2012年的生物试题在题型、题量、赋分、考查方式上仍保留2011年的基本模式,没有太难、太偏的题。考察的知识都是高中生物的主干知识(代谢、调节、遗传、生态),与前两年一样,可明显看出分值分布不匀。今年与2010年相似,必修三所占比例大,必修一、二所占比例小;与2011年相比,必修一的比例下降,必修二和必修三的比例上升。今年必修一和必修二分别都只有2道题分别占17分、16分;而必修三包括4个选择题和2个非选择题,仅神经调节这一个知识点就出了两道题,共占42分。从近两年全国各地的理综试题来看,也可发现这样一个趋势,必修三所占分值在明显较大。选考题中,39题考查的是植物组织培养内容, 40题考查的是基因工程。
⑴知识考查注重基础,覆盖宽
2012年生物试题共有6道单项选择题,4道必考非选择题,2道选考非选择题,共12道题目。试题全面覆盖了考试说明要求中必考内容的19个主题,考查到了三个必修模块中的38个具体的知识点,覆盖了选考-1内容的1个主题,6个具体知识点,选考-3内容的1个主题,6个具体知识点。试题突出对生物学主干知识的考查,注重考查考试说明中Ⅱ类要求的基础知识。
选择题1~6题,按照易、中、难的梯度排序呈现,分别考查了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核糖体的组成成分,癌细胞的主要特征及防治,水盐调节,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调节过程,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生长素的产生及运输,种群的特征和种群的数量变化。29题考查了萌发过程中的呼吸速率和物质转化效率,部分考查读图能力和计算能力。30题考查了神经调节,内容较为基础了,但第2小题有陷阱,“屏住呼吸”是人有意识行为,应该是大脑皮层控制的。31题以常染色体上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位为出发点,结合基因突变,考查考生对基因分离定律和生物变异的分析应用能力,属于中等难度的试题。32题以生态系统为背景,主要综合考查学生对生态系统构成及验证假设的实验设计。39题以实验形式考查植物组织培养的内容,着重考查了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对外植体再分化的影响,并以探究实验的方式,表格展现结果,形式有变化,但难度不大。40题考查基因工程,题干简单,但涉及细致的知识点,直击学生记忆死角 。
⑵题目新颖文字简洁,综合强
2012年生物试题设计新颖巧妙。如第31题以常染色体上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位为出发点,结合基因突变,考查对遗传规律和生物变异,与一般的遗传题目的情景不同,很新颖。再如第32题,通过设计实验证明鹿群同性聚群现象的“鹿角效应”假说,设计巧妙新颖。12道题目的文字都很简洁。选择题的第1、2、3、4题,非选择题的第40题,题目的题干只有简短的一、两句话,但通过图示给出信息,综合考察了多方面的知识、能力和素养。如第40题,题目的题干只有一句话,直接指出利用基因工程的有关知识来回答问题,通过限制酶切的末端类型,限制酶的特点,反转录,PCR技术等,综合考查学生的记忆能力、理解能力、获取信息能力及多方面的学科素养。再如第30题,题目的题干也较简洁,通过反射弧和突触的结构,考查学生对神经调节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和识图应用能力,并通过知识载体考察理解能力、获取信息的能力、综合运用能力及多方面的学科素养。
⑶能力考查全面到位,立意新
生物学科考试说明的能力要求包括理解能力、实验与探究能力、获取信息的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四个大方面,其中理解能力包括3个小方面,实验与探究能力包括4个小方面,获取信息的能力包括2个小方面,共4个大方面和10个小方面的能力目标。2012年高考理科综合生物试题以知识为载体,考查到了4个大方面,8个小方面的能力。
理解能力是最基本的能力。12道题目除第5、6题外,都考查了对相应知识要点的理解及对知识间内在联系把握的能力,是对考试说明理解能力(1)的考查。第5题通过生长素的产生部位及运输情况图,第5题通过某年该动物种群在不同月份的年龄结构图,考查了用文字、图表以及数学方式描述生物知识的能力,是对考试说明理解能力(2)的考查。第3、5、6、29、30、31、32题都考查了运用生物学知识,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对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判断的能力,是对考试说明理解能力(3)的考查;实验与探究能力是生物学科最关注的能力。实验与探究能力的4个方面的目标,试题考查到了2个方面。第5题考查了生长素的产生和运输部位的实验,第29题考查了植物细胞呼吸速度测定的实验,第31题考查了探究鼠毛色异常的杂交实验,三道题目都考查了对一些生物学问题进行初步探究的能力,是对考试说明实验与探究能力(3)的考查。第32题第(3)题和第39题选考题中第(2)、(3)题对探究实验进行了简单考查,能对一些简单的实验方案做出恰当的评价,是对实验与探究能力(4)的考查。获取信息的能力是较高的能力目标。第5、6、29、30、39题都通过示意图或过程图给出信息,考查从课外材料中鉴别、选择相关生物学信息,并运用这些信息,结合知识解决相关生物学问题的能力,是对获取信息的能力(1)的考查。第5题以生长素的产生和发现为背景,第40题以基因工程为情景,给出的文字信息既考查了从课外材料中鉴别、选择相关生物学信息的能力,又考查对生物学史上重要实验的关注,是对考试说明中获信息的能力(1)和(2)的考查。综合运用能力是最高的能力目标。第29题和39题考察了学生分析表格和曲线的能力,第29题还考察了学生的分析和计算能力,4道非选择题既考察了学生的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又体现出生物学研究的方法,是对综合运用能力的考查。
⑷素养考查处处体现,关注高
生物科学素养是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一个人参加社会生活、生产实际和个人决策所需要的生物学知识、探究能力以及相关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实验观察、比较归纳、建立模型、类比推理、假说-演绎、问题探究的学科方法,协调统一、稳态平衡、生物进化的学科思想,关注社会、应用生产、生态保护的学科理念等都是生物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2012年生物试题对生物学科素养考查处处体现。第5、29、31、题以实验为背景考查,第32题第(3)小题,第39题第(2)、(3)小题考查考生实验观察、问题探究的方法。第32题第(3)小题以“鹿角效应”假说为情景,以能力立意为主,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设计能力。第31题以常染色体上一对等位基因控制鼠毛异常这一性状为出发点,结合基因突变,考查考生对基因分离定律和生物变异的分析应用能力,同时通过亲代和子代的基因型和表现型的推导为情景考查了假说-演绎的方法。第3、4题和第30题,分别以水盐平衡调节和唾液分泌反射,肺牵张反射为情景考查了协调统一、稳态平衡的生物学科思想。第6、32题在考查知识、能力、方法的同时也考查了关注社会、生态保护的学科理念,是较高的生物科学素养的考查。第39题以植物组织培养为情景,考查生物实验的基本技能和操作,第40题以基因工程为情景,考查生物工程的基本操作,两道题目都考查了生物技术应用于生产的理念。
总之,今年试题难度适宜,试题平中见奇,稳中求新,尤以实验数据的处理分析题为亮点,考查内容突出了主干知识,强调了学科内知识的内在联系,也注重了对学生分析信息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查,对学生仔细审题、准确规范答题和严谨的思维要求较高,能够较好地考查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和总体要求。
3.理综II卷答卷抽样分析与评价
29题
⑴答卷抽样分值分布统计
通过答卷抽样分值分布统计,对试卷随机抽样结果如下:(本题11分)
平均分 3.71 标准差 3.74
得分 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比例 3.29 5.4 15.89 32.49 6.59 21.99 6.7 3.09 3.2 0.99 0.2 0.1
⑵试题分析与评价
本题是通过对玉米种子的萌发过程中有机物含量的变化过程的分析来考查考生对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的掌握情况,综合考查了考生对相关概念的理解和运用,考查了考生对坐标图的分析、理解和运用的能力,获取题干信息的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等,是一道难得的好试题。
⑶主要错误及原因分析
本题平均分为3.74分,难度系数为0.34,标准差为3.74,得满分较难,属于难题。主要错误如下:
⑴审题不清,理解不到位。表现如下:
①图中描述的是玉米种子的干重和胚乳的干重的变化,很多考生根本就没有弄清这两种干重变化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这两种变化和呼吸作用的关系,导致考生答第(2)小题和第(3)小题时不知如何下手。
②本题的第(3)小题设问的最大转化速率后面有一单位,有很考生由于没有看清这一单位而答成分数或百分比。
③本题的第(4)小题的条件和设问是“若保持实验条件不变,120小时后萌发种子的干重变化趋势是”。很多考生就没有注意到这实验的条件是黑暗而错误的认为能够进行光合作用;没有看清问的是种子干重的变化而答成是胚乳的重量变化;没有看清是种子干重变化的趋势而答成是变化速率加快或变化速率减慢等等。
⑵表述不清,答题不完整甚至答非所问。突出表现在第(4)小题。如变化的趋势应该是“下降、减少、降低”等等。但有相当一部分的考生却答成了“先减少后增加、变化缓慢、平缓、趋于平缓、趋于稳定、变化速率增大、变化速率减小”等等;后一空要求答种子干重下降的原因,其答案是五花八门,形形色色,都是表述不清,有的甚至无法理解,如“来源于胚乳,胚乳干重减少了”;“萌发的种子进行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时间越长,种子所需水分越多,当水分被烘干时,种子越轻”;“当胚乳干重减少至0,胚乳的营养物质消耗完毕,种子可进行光合作用”;“营养物质基本上已消耗,不进行正常生命活动”;“胚乳大量减少供应趋于平稳”;“胚乳消耗完了,没有营养物质;萌发的种子分化成幼苗”等等。
⑶答题不规范。如有的考生由于答案写错位置而失分,如第(4)小题有两个空,其中的“下降”这个应该答在第一个空,后面的原因应该答在第二个空。结果有的考生却把“下降”这个答案写在第(3)小题这个空上而导致全部失分;还有一些考生在第二小题第一个空时答成了72和96。
⑷书写错误。有一些考生在第二题第一个空时写成了72~69、有的写成27~96等等。
⑸错别字也多。如“下降”写“下将”,“呼吸”写成“呼息”,葡萄糖中的“葡萄”二个字有些学生就写不出来,“降低”写成“降底”等。
30题
⑴答卷抽样分值分布统计
通过答卷抽样分值分布统计,对试卷随机抽样结果如下:(本题10分)

 ⑵试题分析与评价
本题以肺牵张反射为背景,主要综合考查通过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与人脑的高级功能。第1小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利用反射弧的结构模式图,能分析并写出反射弧各部分的名称;第2小题主要考查低级中枢要受到高级中枢(大脑皮层)的调控;第3小题主要考查兴奋的传递的结构基础—突触,能准确的写出突触各部分的结构。试题难度不大,通过具体情境来考查教材中的基础知识的掌握和理解。
从总体上分析,该题突出了教材的主干知识的考查,通过具体情境引导学生联系人体生理功能探究课外素材,问题设置突出了本节的重点知识,实现了教与考的统一。试题以能力立意为主,主要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和获取信息的能力。在第3小题,命题者为了避免学生从突触前膜和突触后膜方面答题,采用了选择填空的形式避免了学生的误解。
⑶主要错误及原因分析
本题平均分为6.68分,难度系数为0.67,标准差为2.54,得8分和满分者居多,属于容易题。主要错误如下:
(1)基础知识、核心概念不清楚:学生对神经中枢、神经元的结构、突触的结构等知识不清楚。所以在答题时,将“神经中枢”写出“中枢神经”、“中枢神经系统”、“神经元”、“突触”等答案;将“轴突”选择填空写出“树突或细胞体”;将“细胞体”写出“轴突”等。
(2)识图能力有待加强:学生在回答反射弧的组成部分的小题中,将“传入神经”和“传出神经”写反了;把“效应器”写成“感受器”;把“细胞体”写出了“树突” 等。
(3)表述不规范:没有用生物学术语答题。如:将“传入/传出神经”写出“传入”、“传出”、“输入神经”、“输出神经”;将“大脑皮层”写出“大脑”、“脑子”、“脑”、“大脑皮层呼吸中枢”等;其次是错别字。如:最多的是将“神经”写成“神精”;选择填空中“细胞体”写成“体细胞”;“效应器”的效字写错;“轴突”写成“铀突”等。
(4)审题能力有待提高:如第2小题“屏住呼吸必须受到图(a)中 的调控”,学生没有理解“调控”一词是低级中枢受到高级中枢的调控,另一方面没有理解屏住呼吸需要面部肌肉、胸部肌肉等的参与,是躯体运动中枢对呼吸的调控,所以很多学生答成了“脑干”。
31题
⑴答卷抽样分值分布统计
通过答卷抽样分值分布统计,对试卷随机抽样结果如下:(本题10分)

 该题以常染色体上一对等位基因控制鼠的毛色异常性状为出发点,结合基因突变,考查考生对基因分离定律和生物变异的分析应用能力,属于中等难度的试题。本题综合考查了学生对相关概念的理解和运用能力、获取题干信息并运用这些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解决相关的生物学问题的能力和语言表达书写能力。
⑶主要错误及原因分析
本题平均分为5.79分,难度系数为0.58,标准差为3.2,8分以上占35.6%,属于中等偏易题。主要错误如下:
①审题不清
题干中明确表述了“只涉及常染色体上的一对等位基因”,但有些考生仍然答到“后代性状无性别之分,所以突变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试题中的第一小问已经明确了,是在发生基因突变的情况下,要求学生分析是“隐性基因突变为显性基因”还是“显性基因突变为隐性基因”,并回答原因。但有部分学生回答为“若是因为隐性基因携带者之间杂交所致,子代每窝表现型的比例不会完全相同,所以是基因突变”。
②生物学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
本题结合基因突变的有关知识,考察基因分离规律的应用。有的考生对于基因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不理解,有的对隐性基因与隐性性状之间的关系不清楚。回答为什么是隐性基因突变为显性基因时,答成了“隐性突变一个基因为显性后,与双隐性鼠杂交,后代遵循自由组合定律,子代性状分离比例为1:1”,有的答成了“隐性性状的基因型不会表达出来”。
③表达不准确,答不到重点,答题不完整、不规范
本题第一问,要求学生分析是“隐性基因突变为显性基因”还是“显性基因突变为隐性基因”,并回答原因。有的考生没有说原因而直接陈述结果,从而失分较多。只有少部分考生能言简意赅答出要点。大部分考生好像在绕弯子,内容写得很多,但要点不多。如有的考生答成“因为只有隐性基因突变为显性基因,其后代异常毛色和正常毛色比才符合孟德尔杂交规律”;“因为只涉及一个亲本常染色体上一对等位基因中的一个基因,所以是隐性基因突变为显性基因”。
还有的回答不完整。如“生成配子是等位基因分离,因此生成两种不同的配子”,未讲清楚是毛色异常的雄鼠。还有的用遗传图解的方式表示,但把杂交符号“×”写成了自交符号“”或写成Aa×aa→1Aa:1aa,未写清楚Aa、aa的表现型。
④答案写错地方导致失分。
试题第一问的的前三个空应是从左到右排列,下面是第四空。有的考生第一空不会做,便直接把第二空的答案写在了第一空的位置上,导致后面的答案全部错位;有的考生把答案写成了上下排列;还有的考生把32题的答案填写在31题的答题位置上。
32题
⑴答卷抽样分值分布统计
通过答卷抽样分值分布统计,对试卷随机抽样结果如下:(本题8分)

⑵试题分析与评价
本题以生态系统为背景,主要综合考查学生对生态系统构成及验证假设的实验设计,通过生态情境来考查教材中的基础知识的掌握和理解。第(1)小题主要考查学生的“种群”这个基本概念,分析出该草原上的雌雄鹿群属于同一种群;第(2)小题主要考查种群、群落、生态系统三个概念及其区别;第(3)小题主要考查如何设计实验证明鹿群同性聚群现象的“鹿角效应”假说。
从总体上分析,该题突出了教材的主干知识的考查,通过生态情境引导学生探究素材,并联系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突出了本章节的重点知识,实现了教考的统一。试题以能力立意为主,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设计能力,并能用生物学术语和判断来回答相关问题。命题者为了避免学生从捕食、食物链方面答题,本题采用了选择填空的形式避免了学生的思维误差。
⑶主要错误及原因分析
本题平均分为5.51分,难度系数为0.69,标准差为1.76,6分以上占57.1%,满分占19.79%,属于容易题。主要错误如下:
(1)基础知识、核心概念不清楚:学生对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的概念及区别等知识不清楚。所以在答题时,有学生判断雌雄鹿群属于不同种群;或认为将该草原上的几种动物和土壤中的微生物构成一个种群或一个生态系统等。
(2)实验设计、分析能力有待加强。本实验设计中,抛出物体的距离应相同其结果才有意义,有些学生却选择了设计抛物距离不同来实验;实验结果预期应是丙组平均时间小于甲乙组,鹿角效应假说才成立,但很多学生选择填大于或等于;实验中不同抛出物相当于雌鹿、雄鹿,有些学生认为是羊、马或鹿角等,这些都是因为没有理解此实验设计的原理。
(3)表述不规范:没有用生物学术语答题。如:将“群落”写出“君落”、“郡落”、“雌鹿的“雌”字写错等。
(4)审题能力欠缺:题干中明确说明是选填已给答案中的一个,但很多学生仍自己写答案,有画蛇添足之嫌。
39题
⑴答卷抽样分值分布统计
经统计,选做本题的考生共69947人,占40.3%。通过答卷抽样分值分布统计,对试卷随机抽样结果如下:(本题15分)

 ⑵试题分析与评价
本题对选修一生物技术实践的内容《植物组织培养》进行了考查,以实验为载体,考查了无机盐种类、植物生长调节剂种类,要求学生从表格中获取信息、分析实验的自变量、因变量及自变量的取值范围,根据实验结果,准确判断“6-BA”和“IAA”的作用,既注重了对基础知识的考查,又体现了能力立意,且梯度设置较好,具有较强的选拔功能。
⑶主要错误及原因分析
本题平均分为7.99分,难度系数为0.53,标准差为3.28,12分以上占13.98%,属于中等偏易题。主要错误如下:
①审题不清。第(1)小题明确要求按需求量将培养基中无机盐进行分类,但很多学生还是写成了“碳源”、“氮源”等。
②分析能力欠缺。第(2)小题中,根据表格应该不难判断出自变量和因变量以及自变量的取值范围,但在具体作答过程中,该小题失分较严重。很多学生不是写错就是不写IAA浓度,取值范围也不写浓度单位。
③答题不规范。第(4)小题是一选择填空题,在“IAA”和“6-BA”之间选其一,答案是唯一的,可还是有些学生答成了“细胞分裂素”。
④题序答错或自主增加题序。本题只有4个小题,但答题时,有的学生将后一小题的答案写在前一小题上千万不应有的失分;还有学生将4个小题的题序增加成了5个甚至6个,将答案随意在写在其中而千万失分。
⑤出现错别字。如将“细胞分裂素”写成“细胞分裂数”或“细胞分列素”等。
⑹40题
⑴答卷抽样分值分布统计
经统计,选做本题的考生共103568人,占59.7%。通过答卷抽样分值分布统计,对试卷随机抽样结果如下:(本题15分)

 ⑵试题分析与评价
本题着重考查基因工程方面的知识,题干简单,但涉及6个具体的知识点。第(1)小题考查限制酶酶切末端的类型,第(2)小题考查限制酶的特点,第(3)小题考查DNA连接酶的类型,第(4)小题考查反转录及PC技术,第(5)小题考查运载体类型,第(6)小题考查重组DNA的转化知识。选考题体现了新课程理念,紧密联系实际,关注科学、技术和社会的相互关系。突出考查了学生的识记能力、理解与表达能力、语言组织能力。
⑶主要错误及原因分析
本题平均分为7.15,难度系数为0.48,标准差为3.13,12分以上只占8.19%,得满分的非常少,属于中等偏难题。主要错误如下:
①基础知识模糊,随意答题。如将“平末端”写成“平性末端”、“平面末端”、“平切末端”、“平等末端”、“平型末端”等。
②概念不清,乱用术语。如分不清基因工程中运载体是否包括细菌、动植物细胞;将“mRNA”误写为“rRNA”或“tRNA”;将“噬菌体”写成“吞噬体”等。
③粗心大意,错别字多。如将“黏性末端”的“黏”字写成“黍”、“黎”、“添”、“舔”;“噬菌体”的“噬”字写成“筮”、“诬”、“诬”;将“杆菌”写成“肝菌”、“干菌”等。
④审题不清,答非所问。如第(2)小题另一限制酶必须具有的特点这一问,很多考生写成了“专一性和高效性”、“能特异性切割”、“能识别CG之间的磷酸二酯键”、“能识别和切割与EcoRI相同的序列”、“特异性只能识别五种三项序列”等。
⑤自作主张,题序混乱。相当多的考生作答时不是答题位置错误就是题序写错,甚至自行增加或减少序号,导致不应有的失分。
⑥理解欠缺,解释不明。第(6)小题要求考生说明一般情况下不能直接用未处理大肠杆菌的原因,由于学生理解上的错误导致出现了诸如:“质粒在大肠杆菌内无法保留”、“会发生免疫排斥反应”、“没有标记基因,无法检验出目的基因是否表达”、“细胞膜具有选择透过性”、“大肠杆菌中无启动子且其容易将目的基因切除”等等。
4.对生物学教学的建议
①严格训练,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在中学生物教学中尤其是在高三生物复习教学中,要对学生有目的地进行应试能力训练,包括审题能力、答题能力、书写能力。其中选考题的答题尤其要注意,由于答题框中没有横线和序号等标志,学生答题时很容易将题序搞混或搞错,导致不应有有失分。因此在模拟训练时,可以有意识地开展一些针对性训练,对学生作一些必要的限制性规定,如先要正确写好序号,答完后答案下要划线,不会作答的划好横线留空格等。
②要重视中学生物的学科内综合教学。与往年不同的是,今年的生物
高考试题中,开始出现了学科内的综合试题,有高中生物必修教材各章节之间的综合,如选择题第(1)小题,也有选修与必修之间的综合,如选考题第39题,还有高中生物与初中生物地综合,如第29题。第29题是关于神经调节的题目,但学生在初中就已经学过反射和反射弧的知识,高中重点是学习兴奋的产生和传导。学生之所以失分,往往就是因为初学者高中知识的脱节造成的,因此,高中生物教学尤其是高三生物复习教学,要尽可能地渗透初中生物教学内容,让学生在构建新的知识网络的同时对原有的知识体系进行重构。
③加强生物学基础知识、核心知识的教学,尤其要注重基本概念、基本术语的规范教学。每年的高考学生答卷中,都有很多学生因为没能正确地记忆、理解这些基本知识,常常把一些基本概念、生物学基本术语写错或写成错别字,导致不必要的失分。很多学生重视资料而轻视教材,因此对教材中核心知识、基础知识的学习不重视而一味地做练习。教师在高考复习中必须要引导学生回顾教材,掌握教材中的核心和主干知识。要引导学生从题海解放出来,在新课标下,培养学生如何应用知识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④加强
生物教学中计算能力的训练。我省参加新课程高考以来,每年都有部分试题涉及计算。2010年和2011年都是关于自由组合定律中子代比率的计算,今年的29题是关于生物细胞呼吸方面的计算。不管是遗传题目还是代谢题目的计算,学生的失分都很严重,这说明学生的生物学计算能力还很欠缺,很有必要加强此方面的教学。
⑤重视获取和处理信息能力的培养
图表与信息历来是生物学高考的重要知识载体。本类题型着重于表格、图表、曲线等的考查,其特点是情境新、灵活性强,通过图表创设新情景,以图表方式展示生理原理、过程、功能等。本类题最能考查学生的学科能力、知识迁移能力、分析与综合能力等。
⑥进一步加强生物学实验思想和方法的教学。与去年相似,今年生物高考中实验的考查仍不明显,但比去年强。如第5题考查了生长素的产生和运输部位的实验,第29题考查了植物细胞呼吸速度测定的实验,第31题考查了探究鼠毛色异常的杂交实验,第32题第(3)题和第39题选考题中第(2)、(3)题考查了简单的探究实验。从整个生物试卷看,实验方法和实验思想的考查却几乎渗透到每一个试题中。因此再次呼吁广大教师,在高三生物复习过程中,除了加强正常的实验复习外,还要积极开展生物学实验方法和思想的教学。通过教学,要使学生建立“生物学的每一个知识结论都是在观察、实验的基础上得出的”观点,从而具备验证简单生物学事实的能力,对一些生物学问题进行初步探究的能力,能对一些简单的实验方案做出恰当的评价和修订的能力。
(本文由中南大学、省质检组提供支持,陈新平、杨珑、吴晓红、邓小湖、项荣、贺丽云等老师提供部分意见,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相关评论
鄂公网安备 4208810200002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