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查询试卷\课件\优质课请在此输入关键字:
网站首页 >> 生物题库 >> 高三试题 >> 文章内容

2016年安徽省合肥市高考生物三模试题及答案解析

[日期:2016-05-25]   来源:生物百花园  作者:生物百花园   阅读:376[字体: ]

2016年安徽省合肥市高考生物三模试卷

完整版免注册下载地址:http://pan.baidu.com/s/1qYOS3lM
 
一、选择题:本题共6小题,每小题6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下列有关细胞的结构和功能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细胞膜上的载体和受体都是能接收信号分子的糖蛋白
B.叶绿体和线粒体内合成ATP的过程均在膜结构上完成
C.高尔基体能参与胰岛B细胞内的胰岛素的加工和运输
D.核膜不参与细胞核与细胞质之间的物质运输
2.下列有关生物学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用双缩脲试剂检测生物组织中的蛋白质时需水浴加热
B.验证酶的专一性可选用淀粉溶液、蔗糖溶液、淀粉酶溶液和碘液
C.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时,应设空白对照排除无关变量的干扰
D.探究细胞大小与物质运输关系时,NaOH进入不同体积琼脂块的速率相同而效率不同
3.实验表明:交换也可以发生在某些生物体的有丝分裂中,这种现象称为有丝分裂交换.如图是某高等动物一个细胞(甲)发生有丝分裂交换的示意图,该细胞有丝分裂形成两个子细胞(乙和丙).在不考虑基因突变的情况下,下列相关叙述合理的是(  )

A.图中细胞甲内所有同源染色体正在进行联会
B.乙和丙细胞的基因组成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
C.乙和丙细胞的基因组成可能分别是Aa和aa
D.该生物个体的遗传性状一定会发生改变
4.中心法则反映了遗传信息在细胞内的生物大分子间转移的基本法则.RNA病毒的发现丰富了经典中心法则的内容.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DNA分子和RNA分子的复制均为半保留复制
B.DNA分子复制中模板链和子链的 互为倒数
C.各种RNA分子都可以作为翻译的模板
D.图中遗传信息传递过程都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5.肾上腺盐皮质激素分子较小而有脂溶性,进入细胞后与细胞内受体蛋白结合,形成R1,R1启动相关核基因的表达,进而生成IP,IP发挥作用体现激素的生物效应,使肾小管细胞加强对Na+的重吸收.以下对此过程分析错误的是(  )
A.肾上腺盐皮质激素的受体具有高度特异性
B.R1从核孔进入细胞核的过程不需消耗能量
C.IP可能促进肾小管细胞中有机物分解供能
D.肾上腺盐皮质激素有助于肾小管对水的重吸收
6.某野生动物种群数量超过环境容纳量(K值)后,其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有如图的I、Ⅱ、Ⅲ三种可能性.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环境被破坏时环境容纳量下降,体现了环境的制约作用
B.a点出生率大于死亡率,c点死亡率大于出生率
C.三种可能性中,曲线工说明该种群栖息地的受破坏程度较轻
D.当曲线Ⅲ趋近零时,对该动物种群应采取就地保护
 
二、解答题(共3小题,满分29分)
7.假设某种一年生植物的种群足够大,随机交配,不考虑迁入、迁出和突变.连续三年在幼苗期统计种群关于R(r)基因各种基因型所占比率.第二年统计结果如表格所示.

RR Rr rr
第二年

(1)若基因R(r)对植物生活力无影响,三年间R基因频率的变化趋势是      ;与第一年相比,第三年RR个体所占比率      .(增加、减少、不变)
(2)若rr个体在花蕾期死亡,RR和Rr正常开花结实.第一年RR和Rr个体的比率为      .第三年纯合子所占比率为      .R基因频率的变化趋势是      (增加、减少、不变),原因是      .
8.(1)甲同学为探究某单子叶植物胚芽鞘向光性产生的原因,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并预测实验结果和结论为:
①若a、b、c、d的长度关系为      ,则说明单侧光将向光侧部分生长素分解;
②若a、b、c、d的长度关系为      ,则说明单侧光使胚芽鞘尖端的生长素向背光侧转移了.
(2)甲同学进行实验得到的结果和结论为上述第②种,但乙同学查阅资料知道,科学家已经发现有些植物的向光性生长与某些抑制生长的物质分布不均匀有关,据此他认为甲的实验结论不严谨,应修正为:
该植物产生向光性的原因可能由于单侧光使胚芽鞘尖端的生长素向背光侧转移了或单侧光使胚芽鞘中的生长抑制物质向      侧转移了或以上两种原因同时存在.若乙同学进行进一步实验研究,测定A、B、C、D四个琼脂块中生长素浓度相同,则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9.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指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如图为某简单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模式图.
(1)图中箭头a表示能量的输入,主要通过植物的      实现的,这一过程中的能量转化过程是太阳能      →      →      
(2)若营养级间能量传递效率为20%,则c:a=      .箭头d的含义除了包括枯枝败叶等的能量,还包括      的能量.
(3)甲同化的能量一部分      ,另一部分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等生命活动.在群落演替的某一过程中,生态系统中植被明显发展,生物量显著上升.此过程中用于甲生长发育和繁殖等生命活动的能量,除了流向下一营养级和流向分解者,剩余的能量      .
(4)研究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可以帮助人们科学设计人工生态系统,使能量得到有效利用.“桑基鱼塘”中蚕沙喂鱼从而提高鱼的产量,能量从蚕到鱼的传递效率是      .

 
三、[生物一生物技术实践]
10.将月季花粉细胞通过无菌操作接人含有全部营养成分的培养基的试管中,在一定条件下诱导形成试管幼苗,其过程如下:
月季的花粉细胞一→愈伤组织一→丛芽一→植株
(1)月季形成花粉细胞的分裂方式是      ,花粉发育成植物体的过程中细胞分裂方式是      .发育成的植株称为      .还需要用      对幼苗进行处理,得到二倍体植株,从中选育出需要的品种.
(2)影响诱导花粉植株能否成功及诱导成功率高低的主要因素是      和      .
(3)花粉细胞经      形成愈伤组织;愈伤组织经过      形成芽和根.幼小植株形成后还需要      .
(4)与诱导丛芽培养基相比,诱导生根培养基中应增加      (激素)含量.
 
四、[生物一生物科技专题】
11.将刺槐的耐盐碱基因转移到主要的农作物水稻体内,可以增大水稻的种植面积,科学利用盐碱地.
(1)刺槐基因组文库含有该生物种群的      基因;用刺槐发育的某个时期的mRNA      产生的多种互补DNA( cDNA)片段,与载体连接后储存于一个受体菌群,建立cDNA文库.与基因组文库相比cDNA文库的基因中无      和      .
(2)培育耐盐碱的转基因水稻可以从刺槐的基因组文库中      出耐盐碱基因插入到      上,通过农杆菌的转化作用,使耐盐碱基因进入水稻细胞并将其插入水稻细胞中的染色体上.
(3)将转基因水稻细胞通过      技术得到转基因植株,要确认该耐盐碱基因是否在水稻植株中正确表达,应检测此水稻植株中该基因的      ,如果检测结果呈阳性,再在田间试验中检测植株的      是否得到提高.
(4)让二倍体转基因耐盐碱水稻自交,子代中耐盐碱与不耐盐碱植株的数量比为3:1,推测该耐盐碱基因整合到了      (同源染色体的一条上、同源染色体的两条上).
 

2016年安徽省合肥市高考生物三模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本题共6小题,每小题6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下列有关细胞的结构和功能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细胞膜上的载体和受体都是能接收信号分子的糖蛋白
B.叶绿体和线粒体内合成ATP的过程均在膜结构上完成
C.高尔基体能参与胰岛B细胞内的胰岛素的加工和运输
D.核膜不参与细胞核与细胞质之间的物质运输
【考点】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形态和结构的异同.
【专题】正推法;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
【分析】1、细胞膜表面的糖蛋白具有识别、保护和润滑等作用.
2、细胞中产生ATP的生理作用有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
3、分泌蛋白的合成与分泌过程:核糖体合成蛋白质→内质网进行粗加工→内质网“出芽”形成囊泡→高尔基体进行再加工形成成熟的蛋白质→高尔基体“出芽”形成囊泡→细胞膜,整个过程还需要线粒体提供能量.
4、细胞核包括核膜(将细胞核内物质与细胞质分开)、染色质(DNA和蛋白质)、核仁(与某种RNA(rRNA)的合成以及核糖体的形成有关)、核孔(核膜上的核孔的功能是实现核质之间频繁的物质交换和信息交流).
【解答】解:A、细胞膜上的受体能接受激素等信号分子的信号,但细胞膜上的载体不能接受信号分子的信号,A错误;
B、叶绿体内合成ATP发生在光合作用的光反应阶段、其场所是叶绿体类囊体的薄膜,线粒体是有氧呼吸第二和第三阶段的场所,其中二阶段产生ATP发生在线粒体基质中、第三阶段产生ATP发生在线粒体内膜,B错误;
C、胰岛B细胞产生的胰岛素为分泌蛋白,结合以上对分泌蛋白的合成和分泌过程可知,高尔基体能参与胰岛B细胞内的胰岛素的加工和运输,C正确;
D、核膜上的核孔可实现核质之间频繁的物质交换和信息交流,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细胞结构和功能的知识,考生识记细胞各结构和功能、明确分泌蛋白的合成和分泌过程是解题的关键.
 
2.下列有关生物学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用双缩脲试剂检测生物组织中的蛋白质时需水浴加热
B.验证酶的专一性可选用淀粉溶液、蔗糖溶液、淀粉酶溶液和碘液
C.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时,应设空白对照排除无关变量的干扰
D.探究细胞大小与物质运输关系时,NaOH进入不同体积琼脂块的速率相同而效率不同
【考点】探究培养液中酵母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检测蛋白质的实验;酶的特性;探究细胞表面积与体积的关系.
【专题】实验分析题;种群和群落.
【分析】阅读题干可知本题是考查有关实验方法或试剂使用的相关知识,先阅读题干找出实验目的,根据实验目的对相关知识进行梳理,并根据问题提示结合基础知识进行回答.
【解答】解:A、用双缩脲试剂检测生物组织中的蛋白质时不需要水浴加热,A错误;
B、淀粉酶能催化淀粉的分解,但不能催化蔗糖的分解,若利用淀粉、蔗糖、淀粉酶来验证酶的专一性,结果加碘液都不会变蓝色,B错误;
C、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时,应设空白对照排除无关变量的干扰,C正确;
D、探究细胞大小与物质运输关系时,实验中测量不同大小的琼脂块上NaOH扩散的深度相同,即NaOH扩散的速率是相同的;通过模拟实验可看出,细胞体积越小,其相对表面积越大,细胞的物质运输效率就越高,D正确.
故选:CD.
【点评】本题考查实验过程的反应条件注意事项,操作过程中需注意的细节.需要学生对课本知识熟悉,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学习态度,从现在生物学在生活中的应用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难度适中.
 
3.实验表明:交换也可以发生在某些生物体的有丝分裂中,这种现象称为有丝分裂交换.如图是某高等动物一个细胞(甲)发生有丝分裂交换的示意图,该细胞有丝分裂形成两个子细胞(乙和丙).在不考虑基因突变的情况下,下列相关叙述合理的是(  )

A.图中细胞甲内所有同源染色体正在进行联会
B.乙和丙细胞的基因组成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
C.乙和丙细胞的基因组成可能分别是Aa和aa
D.该生物个体的遗传性状一定会发生改变
【考点】基因重组及其意义.
【专题】材料分析题;基因重组、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
【分析】分析题意和图示可知,图中发生了有丝分裂交换,基因A和基因a发生了交换,经有丝分裂形成两个子细胞(乙和丙),其基因组成可以是AA、aa;Aa、Aa;aa、AA.据此解答.
【解答】解:A、根据题意,图示为有丝分裂交换,故细胞甲中不存在同源染色体联会,A错误;
B、根据分析可知,乙和丙细胞的基因组成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B正确;
C、乙和丙细胞的基因组成可能分别是AA和aa,或Aa和Aa,或aa或AA,C错误;
D、该生物个体的遗传性状不一定会发生改变,D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了基因重组的特殊情况,意在考查考生的识图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准确判断问题的能力,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4.中心法则反映了遗传信息在细胞内的生物大分子间转移的基本法则.RNA病毒的发现丰富了经典中心法则的内容.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DNA分子和RNA分子的复制均为半保留复制
B.DNA分子复制中模板链和子链的 互为倒数
C.各种RNA分子都可以作为翻译的模板
D.图中遗传信息传递过程都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考点】中心法则及其发展.
【专题】模式图;DNA分子结构和复制;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
【分析】1、中心法则:(1)遗传信息可以从DNA流向DNA,即DNA的复制;(2)遗传信息可以从DNA流向RNA,进而流向蛋白质,即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后来中心法则又补充了遗传信息从RNA流向RNA以及从RNA流向DNA两条途径.
2、DNA的半保留复制:在新合成的每个DNA分子中,都保留了原来DNA分子的一条链.
3、RNA分mRNA、tRNA、rRNA三种,mRNA是蛋白质合成的直接模板,tRNA是运载氨基酸进入核糖体的工具,rRNA组成核糖体;还有少数的RNA执行酶的功能.
【解答】解:A、DNA分子分子的复制为半保留复制,RNA通常为单链,属于全保留复制,A错误;
B、DNA分子复制中模板链和子链的 相等,B错误;
C、RNA分为信使RNA、转运RNA和核糖体RNA,其中信使RNA是翻译的模板,C错误;
D、中心法则过程代表遗传信息的传递,需要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结合遗传信息传递过程图解,考查中心法则及其发展,要求考生识记中心法则的主要内容及后人对其进行的补充和完善;识记DNA复制、转录和翻译的场所、过程等基础知识,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5.肾上腺盐皮质激素分子较小而有脂溶性,进入细胞后与细胞内受体蛋白结合,形成R1,R1启动相关核基因的表达,进而生成IP,IP发挥作用体现激素的生物效应,使肾小管细胞加强对Na+的重吸收.以下对此过程分析错误的是(  )
A.肾上腺盐皮质激素的受体具有高度特异性
B.R1从核孔进入细胞核的过程不需消耗能量
C.IP可能促进肾小管细胞中有机物分解供能
D.肾上腺盐皮质激素有助于肾小管对水的重吸收
【考点】动物激素的调节.
【专题】正推法;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
【分析】1、体内水少或吃的食物过咸时→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感受器受到刺激→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多→肾小管、集合管重吸收增加→尿量减少.同时大脑皮层产生渴觉(饮水).
2、体内水多→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下丘脑感受器受到刺激→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少→肾小管、集合管重吸收减少→尿量增加.
3、盐皮质激素为醛固酮,是一种脂质激素,进入细胞的方式是自由扩散;醛固酮能促进对钠离子的重吸收和钾离子的分泌,从而维持无机盐的平衡.
【解答】解:A、肾上腺盐皮质激素的受体只能特异性识别肾上腺盐皮质激素,具有高度特异性,A正确;
B、R1从核孔进入细胞核的过程不需消耗能量,B正确;
C、IP发挥作用使肾小管细胞加强对Na+的重吸收,而Na+的重吸收为主动运输过程,需消耗能量,故IP可能促进肾小管细胞中有机物分解供能,C正确;
D、肾上腺盐皮质激素有助于肾小管对Na+的重吸收,抗利尿激素能促进肾小管对水的重吸收,D错误.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水盐平衡调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属于中档题.
 
6.某野生动物种群数量超过环境容纳量(K值)后,其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有如图的I、Ⅱ、Ⅲ三种可能性.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环境被破坏时环境容纳量下降,体现了环境的制约作用
B.a点出生率大于死亡率,c点死亡率大于出生率
C.三种可能性中,曲线工说明该种群栖息地的受破坏程度较轻
D.当曲线Ⅲ趋近零时,对该动物种群应采取就地保护
【考点】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
【专题】坐标曲线图;种群和群落.
【分析】分析题图:当种群数量超过环境容纳量后,出现曲线Ⅰ、Ⅱ、Ⅲ所表示的3种情况,曲线Ⅰ在较高的环境容纳量附近波动,说明该种群对其栖息地环境的破坏程度较轻;Ⅱ在较低的环境容纳量附近波动,说明环境有一定程度的破坏;Ⅲ中生物逐渐灭绝,说明栖息地被完全破坏,该生物已经无法生存,因此无法实施就地保护措施,只能进行迁地保护.
【解答】解:A、环境容纳量受环境的影响,环境被破坏时环境容纳量下降,体现了环境的制约作用,A正确;
B、a点时种群数量增加,即增长率大于零,出生率大于死亡率,c点种群数量下降,死亡率大于出生率,B正确;
C、曲线Ⅰ在原始的环境容纳量附近波动,说明该种群对其栖息地环境的破坏程度较轻,C正确;
D、Ⅲ中生物逐渐灭绝,说明栖息地被完全破坏,该生物已经无法生存,因此无法实施就地保护措施,只能进行迁地保护,D错误.
故选:D.
【点评】本题以种群的数量变化为背景,综合考查种群的数量变化、生态系统的功能等基础知识,考查识图能力和获取信息的能力.
 
二、解答题(共3小题,满分29分)
7.假设某种一年生植物的种群足够大,随机交配,不考虑迁入、迁出和突变.连续三年在幼苗期统计种群关于R(r)基因各种基因型所占比率.第二年统计结果如表格所示.

RR Rr rr
第二年

(1)若基因R(r)对植物生活力无影响,三年间R基因频率的变化趋势是 不变 ;与第一年相比,第三年RR个体所占比率 不变 .(增加、减少、不变)
(2)若rr个体在花蕾期死亡,RR和Rr正常开花结实.第一年RR和Rr个体的比率为 1:2 .第三年纯合子所占比率为   .R基因频率的变化趋势是 增加 (增加、减少、不变),原因是 自然选择 .
【考点】基因的分离规律的实质及应用.
【专题】遗传基本规律计算;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的计算;基因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
【分析】影响基因频率改变的因素有:基因突变、基因重组、染色体变异、自然选择、迁入和迁出等.
在一个随机交配的群体中,如果A基因频率为p,a基因频率为q,根据遗传平衡定律,AA=p2,Aa=2pq,aa=q2.
【解答】解:(1)题干中提出“种群足够大,随机交配,不考虑迁入、迁出和突变”,并且基因R(r)对植物生活力无影响,因此三年间R基因频率不变.由于三年间的基因频率不变,并且随机交配的群体RR基因型频率=R基因频率的平方,则第一年和第三年的RR个体所占的比例不变.
(2)若rr个体在花蕾期死亡,RR和Rr正常开花结实.则第二年产生的三种基因型的后代是由RR和Rr自由交配而来,根据第二年个体rr= 可知,第一年产生的r配子比例为 ,则R配子比例为 ,只有第一年RR和Rr个体的比率为1:2时才能产生这种比例的配子.第二年产生的个体中只有RR和Rr具有繁殖后代的能力,比例为1:1,则产生的R配子比例 ,r配子比例为 ,则第三年纯合子(RR+rr)所占比率= = .由于rr没有繁殖能力,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R基因频率将不断增加.
故答案为:
(1)不变 不变
(2)1:2 增加 自然选择(合理给分)
【点评】本题考查了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的关系以及分离定律应用的有关知识,要求考生能够掌握影响基因频率变化的因素,掌握随机交配时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之间的换算关系,具有一定的难度.
 
8.(1)甲同学为探究某单子叶植物胚芽鞘向光性产生的原因,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并预测实验结果和结论为:
①若a、b、c、d的长度关系为 c<a=b=d ,则说明单侧光将向光侧部分生长素分解;
②若a、b、c、d的长度关系为 c<a=b<d ,则说明单侧光使胚芽鞘尖端的生长素向背光侧转移了.
(2)甲同学进行实验得到的结果和结论为上述第②种,但乙同学查阅资料知道,科学家已经发现有些植物的向光性生长与某些抑制生长的物质分布不均匀有关,据此他认为甲的实验结论不严谨,应修正为:
该植物产生向光性的原因可能由于单侧光使胚芽鞘尖端的生长素向背光侧转移了或单侧光使胚芽鞘中的生长抑制物质向 向光 侧转移了或以上两种原因同时存在.若乙同学进行进一步实验研究,测定A、B、C、D四个琼脂块中生长素浓度相同,则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该植物产生向光性的原因是由于单侧光使胚芽鞘中的生长抑制物质向向光侧转移了 .

【考点】生长素的产生、分布和运输情况.
【专题】实验分析题;植物激素调节.
【分析】分析图可知,A、B琼脂块中生长素浓度相同,由于单侧光照使生长素向背光侧转移,C中生长素度小于D,又由于A+B=C+D,因此A、B、C、D中生长素的浓度含量是D>A=B>C,所以图中去尖端的胚芽鞘的生长情况是:c<a=b<d;若是向光侧生长素被分解,则有A、B琼脂块中生长素浓度相等,C中生长素浓度小于D,且A+B>C+D,因此A、B、C、D中生长素的浓度含量是A=B=D>C,图中去尖端的胚芽鞘的生长情况是:c<a=b=d.
【解答】解:(1)据图分析,若单侧光将生长素分解了,则琼脂块中生长素的含量A=B=D,C<D,即C<A=B=D,胚芽鞘的长度关系为c<a=b=d.
若单侧光使胚芽尖端的生长素发生转移,则琼脂块中生长素的含量A=B,C<D,即C<A=B<D,胚芽鞘的长度关系为c<a=b<d.
(2)甲同学进行实验得到的结果和结论为上述第②种“单侧光使胚芽鞘尖端的生长素向背光侧转移了”,但乙同学查阅资料,科学家已经发现有些植物的向光性生长与某些抑制生长的物质分布不均匀有关,据此乙同学认为甲的实验结论不严谨,应修正为:
该植物产生向光性的原因可能由于单侧光使胚芽鞘尖端的生长素向背光侧转移了或单侧光使胚芽鞘中的生长抑制物质向向光侧转移了(向光侧生长慢)或以上两种原因同时存在.
进行进一步实验研究,测定A、B、C、D四个琼脂块中生长素浓度相同,则得出的结论是该植物产生向光性的原因是由于单侧光使胚芽鞘中的生长抑制物质向向光侧转移了.
故答案为:
(1)c<a=b=d c<a=b<d
(2)向光 该植物产生向光性的原因是由于单侧光使胚芽鞘中的生长抑制物质向向光侧转移了
【点评】本题考查与生长素相关的探究实验,要求学生掌握实验设计应遵循的原则,即对照原则和单一变量原则,能对一些简单的实验方案做出恰当的评价和修订.还要求学生熟记生长素的产生、运输和作用部位,能运用所学的知识,对实验现象作出合理的解释.
 
9.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指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如图为某简单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模式图.
(1)图中箭头a表示能量的输入,主要通过植物的 光合作用 实现的,这一过程中的能量转化过程是太阳能 多余空格 → 活泼的化学能 → 稳定的化学能 
(2)若营养级间能量传递效率为20%,则c:a= 4% .箭头d的含义除了包括枯枝败叶等的能量,还包括 初级消费者粪便(下一营养级生物粪便) 的能量.
(3)甲同化的能量一部分 在呼吸作用中以热能散失 ,另一部分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等生命活动.在群落演替的某一过程中,生态系统中植被明显发展,生物量显著上升.此过程中用于甲生长发育和繁殖等生命活动的能量,除了流向下一营养级和流向分解者,剩余的能量 以有机物中化学能的形式储存在植物体(未利用) .
(4)研究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可以帮助人们科学设计人工生态系统,使能量得到有效利用.“桑基鱼塘”中蚕沙喂鱼从而提高鱼的产量,能量从蚕到鱼的传递效率是 0 .

【考点】生态系统的功能.
【专题】图文信息类简答题;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分析】分析图示,图中甲表示生产者,乙表示初级消费者,丙表示次级消费者;箭头a表示生产者同化的能量,b表示初级消费者同化的能量,c表示次级消费者同化的能量,d表示生产者流向分解者的能量.
【解答】解:(1)图中箭头a表示能量的输入,主要通过植物的光合作用实现的,这一过程中的能量转化过程是太阳能→活泼的化学能→稳定的化学能.
(2)若营养级间能量传递效率为20%,则c:a=20%×20%=4%.箭头d的含义除了包括枯枝败叶等的能量,还包括初级消费者粪便(下一营养级生物粪便).
(3)甲生产者同化的能量一部分在呼吸作用中以热能散失,另一部分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等生命活动.在群落演替的某一过程中,生态系统中植被明显发展,生物量显著上升.此过程中用于甲生长发育和繁殖等生命活动的能量,除了流向下一营养级和流向分解者,剩余的能量以有机物中化学能的形式储存在植物体.
(4)“桑基鱼塘”中蚕沙喂鱼从而提高鱼的产量,蚕沙中的能量属于上一营养级的能量,因此能量从蚕到鱼的传递效率是0.
故答案为:
(1)光合作用 活泼的化学能 稳定的化学能
(2)4% 初级消费者粪便(下一营养级生物粪便)
(3)在呼吸作用中以热能散失 以有机物中化学能的形式储存在植物体(未利用)
(4)0
【点评】本题结合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示意图,考查生态系统的功能,重点考查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要求考生识记能量流动的过程及特点,掌握能量传递效率的相关计算,再结合图中信息准确判断,难度适中.
 
三、[生物一生物技术实践]
10.将月季花粉细胞通过无菌操作接人含有全部营养成分的培养基的试管中,在一定条件下诱导形成试管幼苗,其过程如下:
月季的花粉细胞一→愈伤组织一→丛芽一→植株
(1)月季形成花粉细胞的分裂方式是 减数分裂 ,花粉发育成植物体的过程中细胞分裂方式是 有丝分裂 .发育成的植株称为 单倍体 .还需要用 秋水仙素 对幼苗进行处理,得到二倍体植株,从中选育出需要的品种.
(2)影响诱导花粉植株能否成功及诱导成功率高低的主要因素是 材料的选择 和 培养基的组成 .
(3)花粉细胞经 脱分化 形成愈伤组织;愈伤组织经过 再分化 形成芽和根.幼小植株形成后还需要 光照 .
(4)与诱导丛芽培养基相比,诱导生根培养基中应增加 生长素 (激素)含量.
【考点】植物的组织培养.
【专题】正推法;植物的组织培养.
【分析】分析图示,表示植物组织培养过程,其中小麦的花粉细胞→愈伤组织的过程称为脱分化,愈伤组织→丛芽的程称为再分化,丛芽→植株的程称为丛芽进一步生长发育为植株的过程.
【解答】解:(1)形成花粉的细胞分裂方式是减数分裂,花粉发育成植物体的细胞分裂方式是有丝分裂,要促进花粉细胞发育成完整植株,培养基中应加入有细胞分裂素和生长素两种激素.花药细胞直接发育的个体叫单倍体,故植株④叫做单倍体.月季的花粉细胞发育的个体为单倍体,单倍体植物不育,若要得到可育植株,需要用秋水仙素对③进行处理.
(2)诱导花粉植株能否成功及诱导成功率的高低,受多种因素形响,其中材料的选择与培养基的组成是主要的影响因素.
(3)花药离体培养过程为:花粉细胞→脱分化形成愈伤组织→再分化形成胚状体→单倍体植株,幼小植株形成后还需要光照;
(4)植物激素如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在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起很重要作用,生长素含量较高时,可以诱导根的分化,细胞分裂素含量较高时可以诱导芽的分化.因此,长出的丛芽需及时转移到诱导生根培养基上进行生根培养,与诱导丛芽培养基相比,诱导生根培养基中应增加生长素含量.
故答案为:(1)减数分裂 有丝分裂 单倍体 秋水仙素
(2)材料的选择 培养基的组成
(3)脱分化 再分化 光照
(4)生长素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植物组织培养相关知识的记忆和理解能力.花药的离体培养、基因工程中的受体细胞的培养、植物体细胞杂交后杂种细胞的培养以及植物的大量快速繁殖都要用到植物组织培养技术.植物激素中细胞分裂素和生长素是启动细胞分裂、脱分化和再分化的关键性激素.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的比值高时,有利于根的分化、抑制芽的形成;比值低时,有利于芽的分化、抑制根的形成;比值适中时,促进愈伤组织的生长.
 
四、[生物一生物科技专题】
11.将刺槐的耐盐碱基因转移到主要的农作物水稻体内,可以增大水稻的种植面积,科学利用盐碱地.
(1)刺槐基因组文库含有该生物种群的 全部 基因;用刺槐发育的某个时期的mRNA 逆转录 产生的多种互补DNA( cDNA)片段,与载体连接后储存于一个受体菌群,建立cDNA文库.与基因组文库相比cDNA文库的基因中无 启动子 和 内含子 .
(2)培育耐盐碱的转基因水稻可以从刺槐的基因组文库中 筛选 出耐盐碱基因插入到 (Ti质粒的)T﹣DNA 上,通过农杆菌的转化作用,使耐盐碱基因进入水稻细胞并将其插入水稻细胞中的染色体上.
(3)将转基因水稻细胞通过 植物组织培养 技术得到转基因植株,要确认该耐盐碱基因是否在水稻植株中正确表达,应检测此水稻植株中该基因的 表达产物 ,如果检测结果呈阳性,再在田间试验中检测植株的 耐盐碱性 是否得到提高.
(4)让二倍体转基因耐盐碱水稻自交,子代中耐盐碱与不耐盐碱植株的数量比为3:1,推测该耐盐碱基因整合到了 同源染色体的一条上 (同源染色体的一条上、同源染色体的两条上).
【考点】基因工程的原理及技术.
【专题】正推法;基因工程.
【分析】基因工程技术的基本步骤:
(1)目的基因的获取:方法有从基因文库中获取、利用PCR技术扩增和人工合成.
(2)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是基因工程的核心步骤,基因表达载体包括目的基因、启动子、终止子和标记基因等.
(3)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根据受体细胞不同,导入的方法也不一样.将目的基因导入植物细胞的方法有农杆菌转化法、基因枪法和花粉管通道法;将目的基因导入动物细胞最有效的方法是显微注射法;将目的基因导入微生物细胞的方法是感受态细胞法.
(4)目的基因的检测与鉴定:分子水平上的检测:①检测转基因生物染色体的DNA是否插入目的基因﹣﹣DNA分子杂交技术;②检测目的基因是否转录出了mRNA﹣﹣分子杂交技术;③检测目的基因是否翻译成蛋白质﹣﹣抗原﹣抗体杂交技术.个体水平上的鉴定:抗虫鉴定、抗病鉴定、活性鉴定等.
【解答】解:(1)基因组文库包含某种生物所有的基因;部分基因文库包含某种生物的部分基因;用刺槐发育的某个时期的mRNA逆转录产生的多种互补DNA片段,与载体连接后储存于一个受体菌群,建立cDNA文库.与基因组文库相比cDNA文库的基因中无启动子和内含子.
(2)培育耐盐碱的转基因水稻可以从刺槐的基因组文库中筛选出耐盐碱基因插入到T﹣DNA上,通过农杆菌的转化作用,使耐盐碱基因进入水稻细胞并将其插入水稻细胞中的染色体上.
(3)由转基因水稻细胞得到转基因植株可通过植物组织培养技术,要检测目的基因是否表达,应检测此水稻植株中该基因的表达产物耐盐碱性,如果检测结果呈阳性,再在田间试验中检测植株的耐盐碱性是否得到提高.
(4)让二倍体转基因耐盐碱水稻自交,若子代中耐盐碱与不耐盐碱植株的数量比为3:1,为自交比例,说明耐盐碱基因整合到了同源染色体的一条上,若整合到了同源染色体的两条上,则后代均为耐盐碱型.
故答案为:
(1)全部 逆转录 启动子 内含子
(2)筛选 (Ti质粒的)T﹣DNA
(3)植物组织培养 表达产物 耐盐碱性
(4)同源染色体的一条上
【点评】本题考查基因工程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基因工程的原理及操作步骤,掌握各操作步骤中需要注意的细节问题,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完整版免注册下载地址:http://pan.baidu.com/s/1qYOS3lM


相关评论
鄂公网安备 4208810200002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