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查询试卷\课件\优质课请在此输入关键字:
网站首页 >> 生物题库 >> 高二试题 >> 文章内容

四川成都龙泉中学等五校2016-2017学年高二上期中联考解析版

[日期:2016-11-29]   来源:网络  作者:网络   阅读:238[字体: ]

2016-2017学年四川省成都市龙泉中学、温江中学等五校联考高二(上)期中生物试卷

完整版免注册下载地址:https://pan.baidu.com/s/1gfjxtRX
 

一、选择题
1.下列关于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现代生物进化理论是在研究种群中基因频率变化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B.进化改变的是群体而不是个体
C.物种形成包括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隔离三个基本环节
D.突变可以改变生物进化的方向
2.如图所示为种群与物种的关系图解,关于它们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从图中可以看出,一个物种可以有很多种群,这些种群间只是因为地理隔离,阻碍了基因交流
B.若物种2是由物种1形成的,则物种1一定发生了基因频率的改变
C.交配后能产生后代的一定是同一物种,由物种1形成物种2的必要条件是地理隔离
D.若种群1与种群2的基因频率都发生了改变,则这两个种群都在进化
3.下列关于生物进化和新物种形成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用皮康霜治疗皮肤病,使用一段时间后,药效下降,这是由于引起皮肤病的病原体接触药物后,产生了对皮康霜药物有效成分的抗药性变异
B.19世纪的英国工业革命,使灰色桦尺蛾变成﹣﹣黑色桦尺蛾,黑色桦尺蛾是进化的结果,但不是新物种
C.华南虎和东北虎的形成,只有地理隔离,没有生殖隔离,还是同一物种
D.海南热带野生动植物园的公狮和母虎交配,产下不育的“狮虎兽”,说明狮子和老虎存在生殖隔离
4.已知苯丙酮尿症是位于常染色体上的隐性遗传病.据调查,该病的发病率为 .请问,在人群中苯丙酮尿症致病基因的基因频率和携带此隐性基因的杂合基因型频率各是多少?(  )
A.1%,1.98% B.1%,99% C.1%,1.89% D.1%,98%
5.下表所示为某物种迁入新环境后,某对等位基因的基因频率变化情况,由这些数据不能得出的结论是(  )
1900 1910 1920 1930 1940 1950 1960 1970
基因A的频率 0.99 0.81 0.64 0.49 0.36 0.25 0.16 0.10
基因a的频率 0.01 0.19 0.36 0.51 0.64 0.75 0.84 0.90
A.由于种群基因频率改变,该生物发生了进化
B.a基因控制的性状可能更适应新环境
C.1970年,该种群中Aa的基因频率为18%
D.基因频率的改变是通过环境对生物个体的选择实现的
6.油菜物种甲(2n=20),乙(2n=16)通过人工授粉杂交,获得的幼胚经离体培养形成幼苗丙,用秋水仙素处理丙的顶芽形成幼苗丁,待丁开花后自交获得后代戊若干,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秋水仙素通过促进着丝点分裂,使染色体数目加倍
B.幼苗丁细胞分裂后期,可观察到36或72条染色体
C.丙到丁发生的染色体变化,决定了生物进化的方向
D.形成戊的过程未经过地理隔离,因而戊不是新物种
7.下列关于生物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共同进化就是生物与生物之间相互影响而进化
B.环境条件的改变导致了适应性变异的发生
C.进化过程由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D.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种群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层次
8.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膀胱上皮细胞、毛细血管壁细胞、血细胞和毛细淋巴管壁细胞生活的直接内环境分别是尿液和组织液、血液和组织液、细胞液和血浆、组织液和淋巴
B.与组织液和淋巴相比较,血浆中含有更多的蛋白质,其渗透压的大小主要取决于血浆中无机盐和蛋白质的含量
C.稳态就是内环境的各种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维持在一个固定不变的值
D.内环境是人体新陈代谢的主要场所
9.下列属于人体内环境的组成成分的是(  )
A.血浆蛋白、O2、葡萄糖、受体
B.无机盐、CO2、胰岛素、淋巴因子
C.激素、递质小泡、氨基酸、抗体
D.胃蛋白酶、尿素、胆固醇、糖原
10.下列过程发生在内环境中的是(  )
①细胞呼吸 
②乳酸与碳酸氢钠作用生成乳酸钠和碳酸
③递质进入突触间隙 
④口服抗菌药物和唾液淀粉酶
⑤精子进入输卵管与卵细胞结合 
⑥神经递质、激素等物质的合成 
⑦抗体与抗原的结合.
A.①②③⑦ B.②③④ C.②⑤⑥ D.②③⑦
11.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血浆中的有些物质经毛细血管动脉端进入组织液,若淋巴管阻塞会引起下肢水肿
B.某同学给健康实验兔静脉滴注生理盐水20mL后,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分别增加10mL
C.只要内环境保持稳态,人体一定健康
D.人体剧烈运动时无氧呼吸所产生的乳酸使血浆pH明显降低
12.下列说法的正确的是(  )
A.大脑皮层参与铃声刺激引起唾液分泌的过程
B.寒冷刺激皮肤引起皮肤血管收缩是条件反射
C.刺激传出神经也会引起效应器做出反应,这种反应也属于反射
D.传入神经末梢就是感受器,传出神经末梢就是效应器
13.反射是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下列关于反射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望梅止渴、排尿反射都需要大脑皮层参与才能完成
B.一些反射可以形成也可以消失,比如学生听到铃声后急速赶往教室
C.条件反射一定需要神经中枢参与,非条件反射则不一定
D.大脑控制的反射一定是条件反射
14.如图是某动物完成某反射的反射弧模式图,若在a点给予适宜强度的刺激,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图中共有3个神经元,结构①为效应器
B.③处释放的神经递质作用完成后会被细胞体吸收
C.在a处给予适宜的刺激,在b处能测到电位变化
D.若③处受到破坏,刺激b仍能引起②的反射活动
15.如图是人体缩手反射的反射弧结构,方框甲代表大脑皮层,乙代表脊髓神经中枢.以下分析正确的是(  )

A.图中e为感受器,a为效应器
B.当有刺激作用时,发生先缩手后产生痛觉的现象,说明缩手中枢位于乙方框处;痛觉中枢位于甲方框处
C.受到刺激时,神经纤维d处膜外的电位变化是由负电位变为正电位
D.由甲发出的传出神经纤维末端释放的神经递质只能引起乙的兴奋
16.科学家在细胞外液渗透压和钾离子浓度相同的条件下进行了用含有不同钠离子浓度的细胞外液对离体枪乌贼神经纤维电位变化影响的实验,结果如图.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

A.Na+和K+进入神经细胞内都是主动运输方式
B.由图中三条曲线a、b、c可知,细胞外液中Na+浓度高低的关系是a<b<c
C.由图中三条曲线可知细胞外液中钠离子浓度可以同时影响动作电位和静息电位的峰值
D.若持续降低细胞外液中钠离子的浓度,最终可能使离体枪乌贼神经纤维无法产生动作电位
17.将记录仪的两个电极分别放置在神经纤维膜外的a、c两点,c点所在部位的膜已被损伤,其余部位均正常.如图是刺激前后的电位变化,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兴奋的产生与膜对Na+的通透性改变有关
B.被损伤部位c点的膜外电位为负电位
C.兴奋传到b点时记录仪的指针将向左侧偏转
D.结果表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以电信号形式传导
18.如图为突触结构和功能的模式图,下列有关叙述不恰当的是(  )

A.瞬间增大轴突末端细胞膜对Ca2+的通透性会加速神经递质的释放
B.过程①体现了细胞膜具有流动性
C.过程②表示神经递质进入突触后膜所在的神经元
D.过程③可避免突触后膜持续兴奋
19.下图是由甲、乙、丙三个神经元(部分)构成的突触结构.神经元兴奋时,Ca2+通道开放,使Ca2+内流,由此触发突触小泡前移并释放神经递质.据图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乙酰胆碱和5﹣羟色胺在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相同
B.若乙神经元兴奋,会引起丙神经元兴奋
C.若某种抗体与乙酰胆碱受体结合,不会影响甲神经元膜电位的变化
D.若甲神经元上的Ca2+通道被抑制,会引起乙神经元膜电位发生变化
20.将甲、乙两个微电流计的两极按如图所示接在功能完好的神经元(纤维)上,在a、b、c、d四个实验位点给予适宜强度的电刺激,下列有关指针偏转情况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

A.刺激a点,甲的指针一定偏转1次
B.刺激b点,甲的指针一定偏转1次
C.刺激c点,乙的指针一定偏转2次
D.刺激d点,乙的指针一定偏转2次
21.如图为神经﹣肌肉连接示意图.黑点(●)表示神经元胞体,①~⑦表示神经纤维.肌肉受到刺激不由自主地收缩,大脑也能产生感觉.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大脑支配肌肉运动的兴奋传导途径依次是⑥⑤④
B.肌肉受刺激不由自主收缩的兴奋传导途径依次是①②③
C.兴奋只能由⑦传递至③而不能由③传递至⑦
D.肌肉受到刺激,大脑产生感觉的兴奋传导途径依次是④⑤⑥
22.下列实例分析不正确的是(  )
A.某人因意外车祸而使大脑受损,其表现症状是能够看懂文字和听懂别人谈话,但却不会说.这个人受损伤的部位是言语区的S区
B.当盲人用手指“阅读”盲文时,参与此过程的高级神经中枢除了有躯体感觉中枢和躯体运动中枢,还有言语中枢V区
C.当你专心作答试题时,参与的高级中枢主要有大脑皮层H区和S区
D.某同学正在跑步,下丘脑和脑干也参与调节
23.下列关于激素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激素和酶都具有微量高效性,在非细胞条件下也能发挥作用
B.激素在发挥作用后还能保持活性
C.各种激素都可以用双缩脲试剂进行检测
D.胰岛素制剂、性激素均能以注射的方式使用
24.科研人员分别给三只大白鼠注射了Ⅰ、Ⅱ、Ⅲ三种激素,下表表示的是注射相应激素一段时间后出现的生理反应,据表判断Ⅰ、Ⅱ、Ⅲ三种激素的化学名称分别是(  )
注射的激素 生理反应
Ⅰ 出现低血糖症状,甚至昏迷
Ⅱ 蛋白质合成加快,软骨生长明显
Ⅲ 呼吸、心率加快,体内产热量增加
A.胰岛素、生长激素、甲状腺激素
B.生长激素、胰岛素、甲状腺激素
C.甲状腺激素、胰岛素、生长激素
D.胰高血糖素、生长激素、甲状腺激素
25.右图为人体甲状腺激素分泌调节的示意图.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

A.缺碘时激素①和②浓度都高于正常水平
B.若③含量低于正常值可以促进下丘脑和垂体分泌①和②
C.甲状腺激素几乎对全身的细胞都起作用
D.甲状腺机能亢进的患者激素③分泌过多
26.吞噬细胞对细菌抗原的吞噬、加工处理和呈递过程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吞噬细胞特异性地吞噬细菌抗原
B.溶酶体参与抗原的加工处理过程
C.加工处理后的抗原可直接呈递给B淋巴细胞
D.抗原加工处理和呈递过程只存在于体液免疫
27.有一种“生物活性绷带”的原理是先采集一些细胞标本,再让其在特殊膜片上增殖,5﹣7天后,将膜片敷到患者伤口上,膜片会将细胞逐渐“释放”到伤口处,并促进新生皮肤层生长,达到愈合伤口的目的.下列有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
A.人的皮肤烧伤后易引起感染,主要是由于非特异性免疫机能受损所致
B.种植在膜片上的细胞样本最好选择来自本人的干细胞
C.膜片“释放”的细胞能与患者自身皮肤愈合,与两者细胞膜上的糖蛋白有关
D.若采用异体皮肤移植会导致排异反应,主要是因为抗体对移植皮肤细胞有杀伤作用
28.如图表示人体某一免疫过程,与此有关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图中表示的是体液免疫过程,细胞a是T细胞
B.图中能识别抗原的细胞或物质有a、b、d
C.d可在细胞内外起作用,化学本质都是蛋白质
D.同种抗原再次进入人体,细胞b能大量分化成细胞c
29.如图表示特异性免疫反应的某些过程,下列对a、b、c、d四种细胞的判断,不正确的是(  )

A.a细胞具有吞噬、呈递抗原的作用
B.b细胞增殖分化后产生抗体直接清除抗原
C.c细胞膜上的蛋白质发生了变化
D.d细胞通过和靶细胞密切接触发挥作用
30.如图甲为人体内众多免疫细胞的起源和分化示意图,图乙表示一正常人注射疫苗后体内抗体产生的反应记录.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图甲①~⑦中需抗原刺激才能产生的有④⑤⑥⑦
B.淋巴细胞起源于造血干细胞,①②③的细胞核中的遗传物质由于分化产生了差异
C.图乙中曲线在bc段的斜率大于de段的斜率
D.图乙中m>n的主要原因是注射疫苗后机体产生了较多的B细胞
31.下列关于免疫失调引起的疾病,不正确的是(  )
A.自身免疫病指的是抗原侵入机体后破坏机体的某种结构引起的疾病
B.通过多次注射疫苗可以增加体内记忆细胞,以提高机体的免疫力
C.某些逆转录酶抑制剂可用于治疗艾滋病
D.过敏反应不可能发生于初次免疫过程中
32.临床上发现,原本生育能力正常的青年男子因外伤导致输精管和附睾断裂,少量精子进人血液,外伤治愈后,发现精液中精子数量正常,但均不能存活,其原因最可能与下列哪种免疫现象的机理相同.(  )
A.少数人注射青霉素后产生强烈免疫反应
B.接受移植器官治疗的患者需服用免疫抑制剂
C.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体内具有针对自身成份的抗体
D.注射天花疫苗引起免疫反应产生相应抗体和记忆细胞
33.鸡霍乱病原菌易致鸡死亡,1880年,巴斯德用久置的鸡霍乱病原菌对鸡群进行注射,意外发现全部鸡存活.再次培养新鲜病原菌,并扩大鸡的注射范围,结果仅有部分鸡存活.进一步调查发现,存活鸡均接受过第一次注射.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第一次注射时,所用的鸡霍乱病原菌相当于抗体
B.第一次注射后,鸡霍乱病原菌诱导存活鸡产生了抗性变异
C.第二次注射后,存活鸡体内相应记忆细胞参与了免疫反应
D.第二次注射后,死亡鸡体内没有发生特异性免疫反应
34.下列说法的错误的是(  )
A.达尔文通过实验推测胚芽鞘尖端在单侧光照下能产生某种影响传递到尖端下方,温特通过实验证明了这种影响是一种化学物质
B.植物幼嫩叶片中的色氨酸可转变成生长素
C.生长素横向运输发生在尖端,发生效应的部位也在尖端
D.生长素在根部的极性运输方向为由“根尖端”运往“根近茎端”
35.如图表示胚芽鞘、芽和根等处的生长素的运输,下列 说法错误的是(  )

A.图甲中a表示的是横向运输,b表示的是极性运输,c表示的是非极性运输
B.图乙中A→A′和B→B′的运输方式是横向运输,A→C、A′→C′、B→D、B′→D′的运输方式是极性运输
C.甲图中引起生长素横向运输的是单侧光照,乙图中的环境因素是重力
D.顶芽合成的生长素通过自由扩散运输到侧芽
36.如图所示,A、B、C为对某一植物胚芽鞘做不同处理的实验组,D为同一种被纸盒罩住的固定植株,纸盒匀速旋转,有单侧光照.则A、B、C、D中表现为直立生长的是(  )
A. B. C. D.
37.已知单侧光与重力均影响生长素的运输.为探究某强度的单侧光及重力对横放状态下植物生长的影响,研究人员对刚萌发的盆栽燕麦(保留尖端)分别进行了如图所示的处理,假如三组实验处于失重状态下,那么三组芽的生长弯曲状态分别为(  )

A.向下生长、向上生长、水平生长
B.向上生长、向下生长、水平生长
C.水平生长、向上生长、向下生长
D.向上生长、水平生长、向下生长
38.为研究吲哚乙酸(IAA)与脱落酸(ABA)的运输特点,用放射性同位素14C标记IAA和ABA开展如图所示的实验.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若图中AB为茎尖切段,琼脂块①和②中出现较强放射性的是②
B.若图中AB为成熟茎切段,琼脂块①和②中出现放射性的只是②
C.若图中AB为茎尖切段,琼脂块③和④中均出现了较强放射性,说明ABA在茎尖的运输是极性运输
D.若图中AB为成熟茎切段,琼脂块①和②中均出现了较强放射性,说明IAA在成熟茎切段中的运输不是极性运输
39.如图甲表示不同浓度生长素对某植物生长的影响,图乙表示将盆栽植物横放时植物的生长状况.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甲图曲线表明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具有两重性,P点为最适浓度
B.乙图中茎的背地性与胚芽鞘的向光性中生长素的作用机理相似
C.乙图中根的向地生长体现了生长素具有两重性
D.用不同浓度的生长素溶液处理扦插枝条,生根数量一定不同
40.图1曲线表示不同生长素浓度对某植物茎生长的影响,图2是用不同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溶液处理扦插枝条的实验结果.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由图1可知,茎弯曲生长时背光的一侧的生长素浓度应高于D点对应的浓度
B.从图2信息可确定促进扦插枝条生根的最适生长素类似物浓度在8~12ppm之间
C.图1和图2分别说明生长素对茎和根的生长都具有两重性
D.利用低浓度的2,4﹣D作除草剂,可抑制单子叶作物农田中的双子叶杂草生长
 
二、非选择题
41.如图表示人体中部分体液的关系图,则:
(1)图1中的甲、图2中的A和图3中的a分别代表  ,  ,  .
(2)图1乙中的葡萄糖进入组织细胞需跨过  层生物膜.
(3)人体的T细胞、B细胞主要存在于上述图3中的  (用图中的字母表示)液体
(4)下表为人体细胞外液和细胞内液的物质组成和含量的测定数据,
成分
(mmol/L) Na+ K+ Ca2+ Mg2+ Cl﹣ 有机酸 蛋白质
① ② 142 5.0 2.5 1.5 103.3 6.0 16.0
③ 147 4.0 1.25 1.0 114.0 7.5 1.0
④ 10 140 2.5 10.35 25 ﹣ 47
②属于  ,其渗透压大小主要与其中无机盐及蛋白质的含量有关
③属于组织液,②的蛋白质含量减少将导致③  
④属于细胞内液,因为其含有较多的  等.

42.图1表示兴奋传导过程中膜电位变化,图2表示当有神经冲动传到神经末梢时,神经递质从突触小泡内释放并作用于突触后膜的机制.
(1)图1中a、c、e三处中表示的静息电位的是  ,c处时的膜外电位是  . 电位由a变成c是由于  内流引起的,由c变成e由于离子外流引起的,该离子的运输方式是  .
(2)图2中神经递质释放的方式是  .如果某种药物与某神经递质的受体结合,会  兴奋的传递.如果神经递质发挥作用后不能及时分解或运走,会使突触后神经元  .
(3)突触前膜释放的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特异性受体结合,可提高突触后膜对某些离子的通透性,若促进Na+内流,则引起后一个神经元兴奋,若促进Cl﹣内流,则引起后一个神经元抑制,为探究乙酰胆碱作用于某种神经元后,引起该神经元兴奋还是抑制,生物兴趣小组做了如下实验:
①将电表接于B神经元细胞膜内、外两侧,此时电表指针的偏转如图2所示,这是因为突触后膜处于  状态,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  ,存在电位差,使电表指针向左偏转.
②在突触间隙注入一定量的乙酰胆碱,观察电表指针偏转方向,若电表指针  (向左,向右,不)偏转,则说明乙酰胆碱引起该神经元兴奋,若电表指针  ,则说明乙酰胆碱引起该神经元抑制,在做该实验时最好除去轴突中的突触小泡,目的是  .

43.如图1表示机体内生命活动调节的途径.请据图回答:

(1)若A表示人体处于应激状态,人体通过途径①②③④的调节方式属于  调节
(2)若A表示血糖浓度过低,人体可通过途径  作用于相关腺体分泌激素,或者通过血糖直接作用于胰岛细胞分泌  来维持血糖恒定.
(3)若A表示寒冷环境,人体可通过途径①②③④增加甲状腺激素促进细胞代谢,也可通过途径  增加肾上腺素,使产热增加,共同来维持体温恒定.
(4)若A表示血浆渗透压升高,人体可通过①②释放更多  合成的抗利尿激素,其靶器官主要是  .
(5)科学家用小鼠作实验材料,完成生长激素和胰岛素的相关实验,结果如图2所示,下列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A.切除垂体及胰腺可减小小鼠自身生长激素和胰岛素对实验的影响
B.该实验没有进行实验对照,需要增添空白对照组
C.该实验结果不能说明生长激素和胰岛素具有协同作用
D.增大生长激素和胰岛素的注射量,实验效果更显著
(6).某研究小组进行一个有关大鼠甲状腺激素调节的实验,材料与方法如下:若干大鼠按实验要求分为2组.对甲组大鼠静脉滴注一定浓度甲状腺激素溶液,乙组滴注等量的0.9%NaCl溶液,从滴注开始测定2h内大鼠的耗氧量并记录.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预计甲、乙两组大鼠平均耗氧量为甲>乙
B.实验时两组大鼠年龄大小一致即可
C.实验时每组用多只大鼠可排除因个体差异造成的误差
D.本实验的给药方式也可用饲喂法代替静脉注射.
44.如图是人体内的免疫过程示意图,A﹣G代表各种细胞,①﹣⑧表示相关过程,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的细胞A是  ,在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中均起作用;细胞  (填字母)在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中均起作用.图中的细胞  (填字母)能特异性识别抗原
(2)移植器官发生的排斥反应,主要与图中  (填数字)免疫过程有关
(3)HIV通过攻击细胞  (填字母),导致机体免疫功能缺失引发艾滋病
(4)当相同抗原再次进入机体时,体内会发生  (填数字)的过程,进而产生G或E,发挥特定的免疫效应.
(5)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细胞B、细胞C均起源于造血干细胞
B.仅细胞E中含有控制合成抗体的基因
C.②过程与细胞膜上的蛋白质有关
D.细胞BCDF仍保留分裂能力
(6)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抗体不能进入细胞消灭寄生在其中的结核杆菌,首先要通过细胞免疫使靶细胞裂解,再通过体液免疫清除抗原
B.抗原既可以通过吞噬细胞处理后呈递给T细胞再刺激B细胞,也可直接刺激B细胞
C.抗体的合成、加工和运输过程需要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和线粒体共同参与
D.T细胞受到抗原刺激后可直接转变为效应T细胞.

 
 

2016-2017学年四川省成都市龙泉中学、温江中学等五校联考高二(上)期中生物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
1.下列关于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现代生物进化理论是在研究种群中基因频率变化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B.进化改变的是群体而不是个体
C.物种形成包括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隔离三个基本环节
D.突变可以改变生物进化的方向
【考点】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
【分析】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观点: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的形成.其中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的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解答】解:A、现代生物进化理论是在研究种群中基因频率变化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A正确;
B、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是种群,因此进化改变的是群体而不是个体,B正确;
C、物种形成的三个基本环节为: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隔离,C正确;
D、突变是不定性的,不能改变生物进化的方向,生物进化的方向是由自然选择决定的,D错误.
故选:D.
 
2.如图所示为种群与物种的关系图解,关于它们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从图中可以看出,一个物种可以有很多种群,这些种群间只是因为地理隔离,阻碍了基因交流
B.若物种2是由物种1形成的,则物种1一定发生了基因频率的改变
C.交配后能产生后代的一定是同一物种,由物种1形成物种2的必要条件是地理隔离
D.若种群1与种群2的基因频率都发生了改变,则这两个种群都在进化
【考点】物种的概念与形成.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内容.
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形成.在生物进化过程中,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解答】解:A、同一物种的不同种群间不存在生殖隔离,只是因为地理隔离阻碍了基因交流,若没有地理隔离,同一物种的不同种群仍可完成基因交流,A正确;
B、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达到生殖隔离,则进化为不同的物种,故物种2与物种1相比一定发生了基因频率的改变,B正确;
C、交配后能产生后代的一定是同一物种,由物种1形成物种2的必要条件是生殖隔离,生殖隔离是形成新物种的必要条件,C错误;
D、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发生改变,故种群1和种群2都发生了进化,D正确.
故选:C.
 
3.下列关于生物进化和新物种形成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用皮康霜治疗皮肤病,使用一段时间后,药效下降,这是由于引起皮肤病的病原体接触药物后,产生了对皮康霜药物有效成分的抗药性变异
B.19世纪的英国工业革命,使灰色桦尺蛾变成﹣﹣黑色桦尺蛾,黑色桦尺蛾是进化的结果,但不是新物种
C.华南虎和东北虎的形成,只有地理隔离,没有生殖隔离,还是同一物种
D.海南热带野生动植物园的公狮和母虎交配,产下不育的“狮虎兽”,说明狮子和老虎存在生殖隔离
【考点】生物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分析】环境不能引起生物发生定向变异,只能对生物发生的变异进行选择.物种形成的标志是出现生殖隔离.
【解答】解:A、用皮康霜治疗皮肤病,使用一段时间后,药效下降.这是由于药物对引起皮肤病的病原体进行了选择,使抗药的个体存活并繁殖增多,A错误;
B、灰色桦尺蛾与黑色桦尺蛾为同一物种,黑色桦尺蛾是自然选择的结果,B正确;
C、东北虎与华南虎属于同一物种的两个亚种,它们之间虽然有着地理隔离,但彼此并没有形成生殖隔离,相互交配仍能产生可育后代,C正确;
D、生殖隔离是指由于各方面的原因,使亲缘关系接近的类群之间在自然条件下不交配,即使能交配也不能产生后代或不能产生可育性后代的隔离机制,D正确.
故选:A.
 
4.已知苯丙酮尿症是位于常染色体上的隐性遗传病.据调查,该病的发病率为 .请问,在人群中苯丙酮尿症致病基因的基因频率和携带此隐性基因的杂合基因型频率各是多少?(  )
A.1%,1.98% B.1%,99% C.1%,1.89% D.1%,98%
【考点】常见的人类遗传病.
【分析】根据题意析可知:本题是对根据遗传平衡公式计算种群的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的方法的考查.在理想状态下,各等位基因的频率和等位基因的基因型频率在遗传中是稳定不变的,即保持着基因平衡,当等位基因只有一对(Aa)时,设基因A的频率为 p,基因a的频率为q,则A+a=p+q=1,AA+Aa+aa=p2+2pq+q2=1.
【解答】解:由于苯丙酮尿症是位于常染色体上的隐性遗传病,所以在该种群中aa= .由遗传平衡定律可得:a= ,A= ,Aa=2× =1.98%.
故选:A.
 
5.下表所示为某物种迁入新环境后,某对等位基因的基因频率变化情况,由这些数据不能得出的结论是(  )
1900 1910 1920 1930 1940 1950 1960 1970
基因A的频率 0.99 0.81 0.64 0.49 0.36 0.25 0.16 0.10
基因a的频率 0.01 0.19 0.36 0.51 0.64 0.75 0.84 0.90
A.由于种群基因频率改变,该生物发生了进化
B.a基因控制的性状可能更适应新环境
C.1970年,该种群中Aa的基因频率为18%
D.基因频率的改变是通过环境对生物个体的选择实现的
【考点】基因频率的变化.
【分析】现代进化理论的基本内容是:①进化是以种群为基本单位,进化的实质是种群的基因频率的改变.②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③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④隔离导致物种形成.
【解答】解:A、生物进化的实质就是基因频率的改变,即只要基因频率改变了,生物就发生了进化.在1900﹣1970年间,基因A的频率发生了改变,所以该种群发生了进化,A正确;
B、根据表中数据可知,基因A的频率从1900年的0.99,降到1970年的0.10,说明a基因控制的性状利于该物种适应新环境,B正确;
C、1970年该种群Aa基因型的频率理论上为18%,但如果个体之间不能自由交配,则不一定为18%,C错误;
D、自然选择使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所以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是通过环境对生物个体的选择实现的,D正确.
故选:C.
 
6.油菜物种甲(2n=20),乙(2n=16)通过人工授粉杂交,获得的幼胚经离体培养形成幼苗丙,用秋水仙素处理丙的顶芽形成幼苗丁,待丁开花后自交获得后代戊若干,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秋水仙素通过促进着丝点分裂,使染色体数目加倍
B.幼苗丁细胞分裂后期,可观察到36或72条染色体
C.丙到丁发生的染色体变化,决定了生物进化的方向
D.形成戊的过程未经过地理隔离,因而戊不是新物种
【考点】染色体组的概念、单倍体、二倍体、多倍体.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染色体变异的知识.
染色体变异包括结构和数目的变异.染色体结构的变异使排列在染色体上的基因的数目和排列顺序发生改变,从而导致形状的变异,但是并没有产生新的基因.染色体数目的变异主要包括个别染色体的增加或减少以及染色体组成的增加或减少.
【解答】解:A、秋水仙素通过抑制纺锤体形成,使染色体数目加倍,故A选项错误;
B、油菜物种甲、乙(2n=20,2n=16)通过人工授粉杂交,获得的幼胚经离体培养形成幼苗丙染色体为18条,用秋水仙素处理丙的顶芽形成幼苗丁染色体为36条,幼苗丁细胞分裂后期染色体可加倍到72条,故B选项正确;
C、自然选择决定了生物进化的方向,故C选项错误;
D、生殖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新物种的产生不一定要经过地理隔离,故D选项错误.
故选:B.
 
7.下列关于生物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共同进化就是生物与生物之间相互影响而进化
B.环境条件的改变导致了适应性变异的发生
C.进化过程由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D.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种群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层次
【考点】生物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分析】1、共同进化是指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共同进化导致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2、生物多样性是指在一定时间和一定地区所有生物物种及其遗传变异和生态系统的复杂性总称.它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层次,保护生物多样性要合理开发与利用生物资源.
【解答】解:A、共同进化是指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A错误;
B、变异是不定向的,环境条件的改变对变异类型进行了选择,B错误;
C、生殖隔离是形成新物种的标志,进化过程中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C正确;
D、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层次,D错误.
故选:C.
 
8.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膀胱上皮细胞、毛细血管壁细胞、血细胞和毛细淋巴管壁细胞生活的直接内环境分别是尿液和组织液、血液和组织液、细胞液和血浆、组织液和淋巴
B.与组织液和淋巴相比较,血浆中含有更多的蛋白质,其渗透压的大小主要取决于血浆中无机盐和蛋白质的含量
C.稳态就是内环境的各种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维持在一个固定不变的值
D.内环境是人体新陈代谢的主要场所
【考点】内环境的组成;稳态的生理意义.
【分析】(1)体液是由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组成,细胞内液是指细胞内的液体,而细胞外液即细胞的生存环境,它包括血浆、组织液、淋巴等,也称为内环境.
(2)血浆、淋巴、组织液中物质:
①小肠吸收的物质在血浆、淋巴中运输:水、盐、糖、氨基酸、维生素、血浆蛋白、甘油、脂肪酸等.
②细胞分泌物:抗体、淋巴因子、神经递质、激素等.
③细胞代谢产物:CO2、水分、尿素等.
【解答】解:A、尿液、血液、细胞液都不属于内环境,A错误;
B、与组织液和淋巴相比较,血浆中含有更多的蛋白质,其渗透压的大小主要取决于血浆中无机盐和蛋白质的含量,B正确;
C、稳态就是内环境的各种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维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水平,而非固定不变,C错误;
D、人体新陈代谢的主要场所是细胞质基质,D错误.
故选:B.
 
9.下列属于人体内环境的组成成分的是(  )
A.血浆蛋白、O2、葡萄糖、受体
B.无机盐、CO2、胰岛素、淋巴因子
C.激素、递质小泡、氨基酸、抗体
D.胃蛋白酶、尿素、胆固醇、糖原
【考点】内环境的组成.
【分析】人体内的液体都叫体液,可以分成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其中细胞外液是人体细胞直接生存的环境,又叫内环境.内环境主要由组织液、血浆、淋巴组成,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消化道、呼吸道、生殖道等都是直接与外界相通的,不属于内环镜
【解答】解:A、受体一般分布在细胞膜上,或者位于细胞内,不属于内环境的组成成分,A错误;
B、无机盐、CO2、胰岛素、淋巴因子都可以存在于细胞外液中,即可以存在于内环境,B正确;
C、递质小泡存在于圣经细胞内,不存在于内环境,C错误;
D、胃蛋白酶存在于消化道、糖原存在于细胞内,二者都不存在于内环境,D错误.
故选:B.
 
10.下列过程发生在内环境中的是(  )
①细胞呼吸 
②乳酸与碳酸氢钠作用生成乳酸钠和碳酸
③递质进入突触间隙 
④口服抗菌药物和唾液淀粉酶
⑤精子进入输卵管与卵细胞结合 
⑥神经递质、激素等物质的合成 
⑦抗体与抗原的结合.
A.①②③⑦ B.②③④ C.②⑤⑥ D.②③⑦
【考点】内环境的组成.
【分析】本题是对发生在内环境中的生化反应的总结,内环境由血浆、组织液、淋巴组成,能发生在血浆、组织液或者淋巴液内的反应属于发生在内环境中的反应.
【解答】解:①细胞呼吸发生在细胞内,不发生在内环境中,①错误;
②乳酸与碳酸氢钠作用生成乳酸钠和碳酸发生在血浆中,属于发生在内环境中的生理生化反应,②正确;
③递质进入突触间隙中的组织液,发生在内环境中,③正确;
④口服抗菌药物和唾液淀粉酶分别位于消化道中,不发生在内环境中,④错误;
⑤精子进入输卵管与卵细胞结合发在输卵管,不属于人体的内环境,⑤错误;
⑥神经递质和激素的合成发生在细胞内,不发生在细胞外,不是发生在内环境中的生理生化反应,⑥错误;
⑦抗体和抗原的特异性结合,发生在内环境中,⑦正确.
故选:D.
 
11.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血浆中的有些物质经毛细血管动脉端进入组织液,若淋巴管阻塞会引起下肢水肿
B.某同学给健康实验兔静脉滴注生理盐水20mL后,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分别增加10mL
C.只要内环境保持稳态,人体一定健康
D.人体剧烈运动时无氧呼吸所产生的乳酸使血浆pH明显降低
【考点】内环境的组成;内环境的理化特性.
【分析】人体内所有液体统称为体液,体液包括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细胞外液又叫内环境,主要由组织液、血浆和淋巴组成.内环境稳态是机体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内环境稳态一旦失调机体生命活动受影响,细胞代谢紊乱,从而表现出相应的内环境稳态失调症.
【解答】解:A、淋巴循环是对血液循环的补充,淋巴管阻塞,组织液不能顺利进入淋巴循环,组织液积累,引起下肢水肿,A正确;
B、输入的Na+中大多数进入细胞外液,故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不会分别增加10mL,B错误;
C、内环境保持稳态,人也有可能患病,如遗传病、传染病等,C错误;
D、人体剧烈运动时无氧呼吸所产生的乳酸会与血浆中的缓冲物质碳酸氢钠反应,使血浆pH维持相对稳定,D错误.
故选:A.
 
12.下列说法的正确的是(  )
A.大脑皮层参与铃声刺激引起唾液分泌的过程
B.寒冷刺激皮肤引起皮肤血管收缩是条件反射
C.刺激传出神经也会引起效应器做出反应,这种反应也属于反射
D.传入神经末梢就是感受器,传出神经末梢就是效应器
【考点】脑的高级功能;反射弧各部分组成及功能.
【分析】反射指人体通过神经系统,对外界或内部的各种刺激所发生的有规律的反应.神经的基本调节方式是反射.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抠、传出神经、效应器五部分.
反射一般可以分为两大类: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非条件反射是指人生来就有的先天性反射,是一种比较低级的神经活动,由大脑皮层以下的神经中枢(如脑干、脊髓)参与即可完成;条件反射是人出生以后在生活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后天性反射,是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在大脑皮层参与下完成的,是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方式.
【解答】解:A、大脑皮层参与铃声刺激引起唾液分泌的过程,A正确;
B、寒冷刺激皮肤引起皮肤血管收缩是非条件反射,B错误;
C、反射离不开完整的反射弧,刺激传出神经也会引起效应器做出反应,这种反应不属于反射,C错误;
D、效应器是指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支配的肌肉或腺体,D错误.
故选:A.
 
13.反射是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下列关于反射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望梅止渴、排尿反射都需要大脑皮层参与才能完成
B.一些反射可以形成也可以消失,比如学生听到铃声后急速赶往教室
C.条件反射一定需要神经中枢参与,非条件反射则不一定
D.大脑控制的反射一定是条件反射
【考点】反射的过程.
【分析】反射一般可以分为两大类: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非条件反射是指人生来就有的先天性反射,是一种比较低级的神经活动,由大脑皮层以下的神经中枢(如脑干、脊髓)参与即可完成;条件反射是人出生以后在生活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后天性反射,是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在大脑皮层参与下完成的,是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方式.
【解答】解:A、排尿反射是先天性的非条件反射,不需要大脑皮层的参与,望梅止渴是需要大脑皮层参与的条件反射,A错误;
B、学生听到铃声赶往教师,是具体信号刺激下建立在非条件反射基础上的一种条件反射,随信号的刺激或消失而改变,B正确;
C、非条件发射也需要神经中枢的参与,只不过是比较低级的神经中枢,C错误;
D、高级中枢中的呼吸中枢控制的反射是非条件反射,D错误.
故选:B.
 
14.如图是某动物完成某反射的反射弧模式图,若在a点给予适宜强度的刺激,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图中共有3个神经元,结构①为效应器
B.③处释放的神经递质作用完成后会被细胞体吸收
C.在a处给予适宜的刺激,在b处能测到电位变化
D.若③处受到破坏,刺激b仍能引起②的反射活动
【考点】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分析】1、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弧只有保持结构和功能的完整性,才能完成反射活动;
2、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以电信号的形式传导,旨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过程是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因此兴奋在突触处传递时存在突触延搁,兴奋在反射弧上的传导时间主要由突触的数量有关;
3、分析题图可知①是感受器,②是效应器,③是神经中枢.
【解答】解:A、图中共有3个神经元,结构①为感受器,A错误;
B、③处释放的神经递质作用完成后会被灭活,B错误;
C、在a处给予适宜的刺激,在b处能测到电位变化,C正确;
D、反射需要完整的反射弧,若③处受到破坏,刺激b仍能引起②的活动不叫反射,D错误.
故选:C.
 
15.如图是人体缩手反射的反射弧结构,方框甲代表大脑皮层,乙代表脊髓神经中枢.以下分析正确的是(  )

A.图中e为感受器,a为效应器
B.当有刺激作用时,发生先缩手后产生痛觉的现象,说明缩手中枢位于乙方框处;痛觉中枢位于甲方框处
C.受到刺激时,神经纤维d处膜外的电位变化是由负电位变为正电位
D.由甲发出的传出神经纤维末端释放的神经递质只能引起乙的兴奋
【考点】细胞膜内外在各种状态下的电位情况;人体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调节过程;突触的结构;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分析】反射指人体通过神经系统,对外界或内部的各种刺激所发生的有规律的反应.神经的基本调节方式是反射.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抠、传出神经、效应器五部分.神经纤维未受到刺激时,细胞膜内外的电荷分布情况是外正内负,当某一部位受刺激时,其膜电位变为外负内正.
【解答】解:A、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图中a为感受器,b为传入神经,d为传出神经,e为效应器,A错误;
B、缩手反射中枢位于脊髓即乙方框处,痛觉感觉中枢位于大脑即甲方框处;所以先缩手后产生痛觉的现象说明,痛觉感觉中枢位于甲方框处,B正确;
C、受到刺激,神经纤维d处膜外的电位变化是由正电位变为负电位,C错误;
D、由甲发出的传出神经纤维末端释放的神经递质既能引起乙的兴奋,也能抑制乙的兴奋,D错误.
故选B.
 
16.科学家在细胞外液渗透压和钾离子浓度相同的条件下进行了用含有不同钠离子浓度的细胞外液对离体枪乌贼神经纤维电位变化影响的实验,结果如图.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

A.Na+和K+进入神经细胞内都是主动运输方式
B.由图中三条曲线a、b、c可知,细胞外液中Na+浓度高低的关系是a<b<c
C.由图中三条曲线可知细胞外液中钠离子浓度可以同时影响动作电位和静息电位的峰值
D.若持续降低细胞外液中钠离子的浓度,最终可能使离体枪乌贼神经纤维无法产生动作电位
【考点】细胞膜内外在各种状态下的电位情况;主动运输的原理和意义.
【分析】神经纤维未受到刺激时,K+外流,细胞膜内外的电荷分布情况是外正内负,当某一部位受刺激时,Na+内流,其膜电位变为外负内正.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由于细胞外液渗透压和钾离子浓度相同,所以钠离子浓度越大的细胞外液,离体枪乌贼神经纤维产生的动作电位越大;同样钠离子浓度越小的细胞外液,离体枪乌贼神经纤维产生的动作电位越小,甚至不产生动作电位.
【解答】解:A、Na+进入神经细胞内时是通过Na+通道,不消耗能量,属于协助扩散;K+进入神经细胞内是主动运输方式,A错误;
B、由图中三条曲线a、b、c可知,a表示的动作电位最大,所以细胞外液中Na+浓度高低的关系是c<b<a,B错误;
C、由图中三条曲线可知细胞外液中钠离子浓度只影响动作电位的峰值,不影响静息电位的峰值,C错误;
D、若持续降低细胞外液中钠离子的浓度,导致Na+内流减少,最终可能使离体枪乌贼神经纤维无法产生动作电位,D正确.
故选:D.
 
17.将记录仪的两个电极分别放置在神经纤维膜外的a、c两点,c点所在部位的膜已被损伤,其余部位均正常.如图是刺激前后的电位变化,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兴奋的产生与膜对Na+的通透性改变有关
B.被损伤部位c点的膜外电位为负电位
C.兴奋传到b点时记录仪的指针将向左侧偏转
D.结果表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以电信号形式传导
【考点】细胞膜内外在各种状态下的电位情况;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分析】神经纤维未受到刺激时,细胞膜内外的电荷分布情况是外正内负,当某一部位受刺激时,其膜电位变为外负内正.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双向的.
【解答】解:A、神经纤维静息时,K+外流,造成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负外正;神经纤维受刺激后,膜的通透性发生改变使Na+内流而产生的兴奋,造成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正外负,A正确;
B、神经纤维未受刺激时,膜外(a、c两点)为正电位,指针应不偏转,但从图中可以看出,神经纤维未受刺激时,指针向右侧偏转,说明c点为负电位,由此推测被损伤部位c点的膜外电位为负电位,B正确;
C、当在a点左侧给予刺激时,a点先发生电位变化,膜外由正变为负,当传至b点时,a点又恢复为正电位,而此时c点由于受损仍为负电位,故兴奋传到b点时记录仪的指针将向右侧偏转,C错误;
D、根据刺激前后记录仪指针的偏转情况可推测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以电信号形式传导,D正确.
故选:C.
 
18.如图为突触结构和功能的模式图,下列有关叙述不恰当的是(  )

A.瞬间增大轴突末端细胞膜对Ca2+的通透性会加速神经递质的释放
B.过程①体现了细胞膜具有流动性
C.过程②表示神经递质进入突触后膜所在的神经元
D.过程③可避免突触后膜持续兴奋
【考点】突触的结构;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分析】突触由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三部分构成,在突触小体内含有突触小泡,内含神经递质,神经递质由突触前膜以胞吐的形式排放到突触间隙,使电信号转变为化学信号,作用于突触后膜,引起突触后膜兴奋,由外正内负的静息电位变为外负内正的动作电位.神经递质有两种类型,可以引起下一个神经元的兴奋或抑制.
【解答】解:A、由图示可以看出,钙离子可以促进①过程,神经递质的释放,A正确;
B、神经递质由突触前膜以胞吐的形式排放到突触间隙,体现了细胞膜的流动性,B正确;
C、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发挥作用,并不进入下一个神经元,C错误;
D、过程③表示神经递质发挥作用以后被突触前神经元重新摄取,从而避免突触后膜持续性兴奋,D正确.
故选:C.
 
19.下图是由甲、乙、丙三个神经元(部分)构成的突触结构.神经元兴奋时,Ca2+通道开放,使Ca2+内流,由此触发突触小泡前移并释放神经递质.据图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乙酰胆碱和5﹣羟色胺在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相同
B.若乙神经元兴奋,会引起丙神经元兴奋
C.若某种抗体与乙酰胆碱受体结合,不会影响甲神经元膜电位的变化
D.若甲神经元上的Ca2+通道被抑制,会引起乙神经元膜电位发生变化
【考点】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细胞膜内外在各种状态下的电位情况.
【分析】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并作用于突触后膜,据图分析,根据突触小泡的移动方向可以判断兴奋的传递方向是甲→乙→丙.据此分析作答.
【解答】解:A、乙酰胆碱和5一羟色氨酸都与突触后膜对应的受体结合,A错误;
B、乙神经元兴奋释放的是抑制性神经递质,故丙神经元不兴奋,B错误;
C、若某种抗体与乙酰胆碱受体结合,只能影响突触后神经元的兴奋,不会影响甲神经元膜电位的变化,C正确;
D、若甲神经元上的Ca2+通道被抑制,乙酰胆碱不能正常释放,不会引起乙神经元膜电位发生变化,D错误.
故选:C.
 
20.将甲、乙两个微电流计的两极按如图所示接在功能完好的神经元(纤维)上,在a、b、c、d四个实验位点给予适宜强度的电刺激,下列有关指针偏转情况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

A.刺激a点,甲的指针一定偏转1次
B.刺激b点,甲的指针一定偏转1次
C.刺激c点,乙的指针一定偏转2次
D.刺激d点,乙的指针一定偏转2次
【考点】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分析】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双向的,在突触间的传递是单向的.静息时神经纤维的膜电位为外正内负,兴奋时,产生兴奋被的膜电位变为外负内正.兴奋在神经纤维上双向传导,在突触间单向传导.
【解答】解:A、刺激a点,兴奋能依次传导到甲的两个电极,所以甲的指针偏转相反的2次,A错误;
B、刺激b点,兴奋能依次传导到甲的右侧电极,所以甲的指针偏转1次,B正确;
C、刺激c点,兴奋能依次传导到乙的两个电极,所以乙的指针偏转相反的2次,C正确;
D、刺激d点,兴奋能依次传导到乙的两个电极,所以乙的指针偏转相反的2次,D正确.
故选:A.
 
21.如图为神经﹣肌肉连接示意图.黑点(●)表示神经元胞体,①~⑦表示神经纤维.肌肉受到刺激不由自主地收缩,大脑也能产生感觉.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大脑支配肌肉运动的兴奋传导途径依次是⑥⑤④
B.肌肉受刺激不由自主收缩的兴奋传导途径依次是①②③
C.兴奋只能由⑦传递至③而不能由③传递至⑦
D.肌肉受到刺激,大脑产生感觉的兴奋传导途径依次是④⑤⑥
【考点】人体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调节过程;脑的高级功能.
【分析】分析题干和题图可知,本题涉及的知识点是兴奋在反射弧上的传导特点,确定知识范围后对相关知识进行梳理,然后分析题图结合选项的具体内容进行判断.
【解答】解:A、由于兴奋在反射弧上的传导是单向的,在图中传导途径只能是④→⑤→⑥,而不能是⑥→⑤→④.所以A描述错误.
B、肌肉受刺激后不由自主收缩属于非条件反射,反射中枢在脊髓,反射途径应是①→②→③.所以B描述正确.
C、由于兴奋在突触间的传导是单向的,只能从突触前膜传向突触后膜,所以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导是单向的.图中兴奋只能由⑦传递至③而不能由③传递至⑦.所以C描述正确.
D、肌肉受到刺激,大脑产生感觉的兴奋传导途径依次是④→⑤→⑥.所以D描述正确.
故应选A.
 
22.下列实例分析不正确的是(  )
A.某人因意外车祸而使大脑受损,其表现症状是能够看懂文字和听懂别人谈话,但却不会说.这个人受损伤的部位是言语区的S区
B.当盲人用手指“阅读”盲文时,参与此过程的高级神经中枢除了有躯体感觉中枢和躯体运动中枢,还有言语中枢V区
C.当你专心作答试题时,参与的高级中枢主要有大脑皮层H区和S区
D.某同学正在跑步,下丘脑和脑干也参与调节
【考点】脑的高级功能.
【分析】神经中枢的分布部位和功能:
①神经中枢位于颅腔中脑(大脑、脑干、小脑)和脊柱椎管内的脊髓,其中大脑皮层的中枢是最高级中枢,可以调节以下神经中枢活动;
②大脑皮层除了对外部世界感知(感觉中枢在大脑皮层)还具有语言、学习、记忆和思维等方面的高级功能;
③语言文字是人类进行思维的主要工具,是人类特有的高级功能(在言语区)(S区→说,H区→听,W区→写,V区→看);
④小脑中有维持身体平衡的中枢;脑干有许多维持生命必要的中枢,如呼吸中枢;下丘脑有体温调节中枢、水平衡的调节中枢,还与生物节律等的控制有关;脊髓是调节躯体运动的低级中枢.
【解答】解:A、某人因意外车祸而使大脑受损,其表现症状是能够看懂文字和听懂别人谈话,但却不会说,说明这个人受损伤的部位是言语区的S区,A正确;
B、当盲人用手指“阅读”盲文时,参与此过程的高级神经中枢除了有躯体感觉中枢和躯体运动中枢,还有言语中枢V区,B正确;
C、当你专心作答试题时,主要参与的大脑皮层高级中枢是W区(书写性言语中枢)和V区(视觉性言语中枢),C错误;
D、跑步过程需要有平衡中枢参与、呼吸中枢、躯体运动中枢、血糖调节中枢、水盐平衡调节中枢等参与.小脑有保持平衡功能,大脑能控制低级中枢,脑干有呼吸中枢、心血管中枢,脊髓是低级运动中枢,下丘脑有血糖调节中枢、水盐调节中枢等,D正确.
故选:C.
 
23.下列关于激素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激素和酶都具有微量高效性,在非细胞条件下也能发挥作用
B.激素在发挥作用后还能保持活性
C.各种激素都可以用双缩脲试剂进行检测
D.胰岛素制剂、性激素均能以注射的方式使用
【考点】动物激素的调节.
【分析】激素是由内分泌器官(或细胞)分泌对生命活动有调节作用的化学物质,激素调节的三个特点:①微量和高效;②通过体液运输;③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
【解答】解:A、激素和酶都具有高效性,但激素调控是通过改变细胞的代谢而发挥效能的,在非细胞条件下不能发挥作用,酶在非细胞条件下能发挥作用,A错误;
B、激素在发挥作用后即被灭活,B错误;
C、用双缩脲试剂检测蛋白质,而激素不都是蛋白质,甲状腺激素的化学本质是氨基酸衍生物,C错误;
D、胰岛素是蛋白质,只能以注射的方式使用不能口服,口服会被消化酶分解,失去胰岛素的作用;性激素是小分子物质,可以注射的方式使用,也可以口服的方式使用,D错误;
故选:D.
 
24.科研人员分别给三只大白鼠注射了Ⅰ、Ⅱ、Ⅲ三种激素,下表表示的是注射相应激素一段时间后出现的生理反应,据表判断Ⅰ、Ⅱ、Ⅲ三种激素的化学名称分别是(  )
注射的激素 生理反应
Ⅰ 出现低血糖症状,甚至昏迷
Ⅱ 蛋白质合成加快,软骨生长明显
Ⅲ 呼吸、心率加快,体内产热量增加
A.胰岛素、生长激素、甲状腺激素
B.生长激素、胰岛素、甲状腺激素
C.甲状腺激素、胰岛素、生长激素
D.胰高血糖素、生长激素、甲状腺激素
【考点】动物激素的调节.
【分析】1、各种激素的名称和作用:
内分泌腺 激素名称 化学本质 主要生理功能

体 腺

体 促甲状腺激素 糖蛋白 促进甲状腺的增生与分泌
促肾上腺激素 39肽 促进肾上腺皮质增生与糖皮质类固醇的分泌
促性腺激素 糖蛋白 促进性腺生长、生殖细胞生成和分泌性激素
生长激素 蛋白质 促进蛋白质的合成和骨的生长
催乳素 蛋白质 促进成熟的乳腺分泌乳汁
神经
垂体 抗利尿激素 9肽 促进肾小管、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
催产素 9肽 促进妊娠末期子宫收缩


腺 甲状腺激素 氨基酸衍生物 氨基酸衍生物 促进新陈代谢(糖的吸收、肝糖原的分解、升高
血糖、加强组织对糖的利用);促进生长发育,
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促进神经系统的发育.

岛 A细胞 胰高血糖素 29肽 升高血糖
B细胞 胰岛素 蛋白质 降低血糖 (人体内唯一降低血糖的激素)


腺 肾上腺
皮质 糖皮质激素 类固醇 升高血糖、抗过敏、抗炎症、抗毒性
盐皮质激素 类固醇 促进肾小管吸收钠和钾
肾上腺
髓质 肾上腺激素 儿茶酚胺 增加心输出量,使血糖升高,
舒张呼吸道和消化道的平滑肌

腺 睾丸 雄激素 类固醇 促进精子和生殖器官生长发育,
激发并维持男性的第二性征
卵巢 雌激素 类固醇 促进卵巢、子宫、乳腺等女性生殖器官的生长发育,
激发并维持女性第二性征
孕激素 类固醇 促进子宫内膜增生和乳腺泡发育
2、分析表格:注射激素Ⅰ出现低血糖症状,甚至昏迷,则注射的是胰岛素;注射激素Ⅱ出现蛋白质合成加快,软骨生长明显,则注射的是生长素;注射激素Ⅲ呼吸、心率加快,体内产热量增加,则注射的是甲状腺激素.
【解答】解:根据各种激素的生理作用,分析表格可知:注射激素Ⅰ出现低血糖症状,甚至昏迷,则注射的是胰岛素;注射激素Ⅱ出现蛋白质合成加快,软骨生长明显,则注射的是生长素;注射激素Ⅲ呼吸、心率加快,体内产热量增加,则注射的是甲状腺激素,BCD错误,A正确.
故选:A.
 
25.右图为人体甲状腺激素分泌调节的示意图.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

A.缺碘时激素①和②浓度都高于正常水平
B.若③含量低于正常值可以促进下丘脑和垂体分泌①和②
C.甲状腺激素几乎对全身的细胞都起作用
D.甲状腺机能亢进的患者激素③分泌过多
【考点】动物激素的调节.
【分析】由图可知,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促使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促甲状腺激素随血液运输到甲状腺,促使甲状腺增加甲状腺激素的合成和分泌.血液中甲状腺激素含量增加到一定程度时,又反过来抑制下丘脑和垂体分泌相关激素,进而使甲状腺激素分泌减少.所以激素①是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激素②是促甲状腺激素,激素③是甲状腺激素.
【解答】解:A、缺碘时甲状腺激素分泌减少,促激素分泌或增多,故激素①和②浓度都高于正常水平,A正确;
B、若③甲状腺激素含量低于正常值时,对下丘脑和垂体分泌①和②的抑制作用会降低,而非促进作用,B错误;
C、甲状腺激素能促进新陈代谢,几乎对全身的细胞都起作用,C正确;
D、甲状腺机能亢进的患者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多,故激素③分泌过多,D正确.
故选:B.
 
26.吞噬细胞对细菌抗原的吞噬、加工处理和呈递过程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吞噬细胞特异性地吞噬细菌抗原
B.溶酶体参与抗原的加工处理过程
C.加工处理后的抗原可直接呈递给B淋巴细胞
D.抗原加工处理和呈递过程只存在于体液免疫
【考点】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从图中获得信息,吞噬细胞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具体表现在:将细菌吞入细胞内,溶酶体和内的水解酶将细菌水解,并将细菌的抗原暴露在吞噬细胞的表面.
【解答】解:A、吞噬细胞具有吞噬功能,但不具有特异性选择,A错误;
B、图中内吞泡和溶酶体融合,将抗原处理成片段,所以溶酶体参与抗原的加工处理过程,B正确;
C、加工处理后的抗原呈递给T细胞,C错误;
D、特异性免疫的第一阶段都是对抗原的处理、呈递和识别阶段,不仅仅存在于体液免疫,细胞免疫中也存在抗原的加工和处理,D错误.
故选:B.
 
27.有一种“生物活性绷带”的原理是先采集一些细胞标本,再让其在特殊膜片上增殖,5﹣7天后,将膜片敷到患者伤口上,膜片会将细胞逐渐“释放”到伤口处,并促进新生皮肤层生长,达到愈合伤口的目的.下列有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
A.人的皮肤烧伤后易引起感染,主要是由于非特异性免疫机能受损所致
B.种植在膜片上的细胞样本最好选择来自本人的干细胞
C.膜片“释放”的细胞能与患者自身皮肤愈合,与两者细胞膜上的糖蛋白有关
D.若采用异体皮肤移植会导致排异反应,主要是因为抗体对移植皮肤细胞有杀伤作用
【考点】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1、人体的防卫功能(三道防线):
第一道防线是由皮肤和黏膜构成的,他们不仅能够阻挡病原体侵入人体,而且它们的分泌物(如乳酸、脂肪酸、胃酸和酶等)还有杀菌的作用.
第二道防线是体液中的杀菌物质﹣﹣溶菌酶和吞噬细胞.
第三道防线主要由免疫器官(扁桃体、淋巴结、胸腺、骨髓、和脾脏等)和免疫细胞(淋巴细胞、吞噬细胞等)借助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而组成的.
2、排斥反应主要是由效应T细胞引起的.
【解答】解:A、皮肤是人体的第一道防线,属于非特异性免疫,A正确;
B、种植在膜片上的细胞样本最好选自患者本人,否则容易发生排斥反应,B正确;
C、膜片“释放”的细胞能与患者自身皮肤愈合,与两者细胞膜上的糖蛋白(具有识别功能)有关,C正确;
D、若采用异体皮肤移植会导致排异反应,主要是效应T细胞对移植皮肤细胞有杀伤作用,D错误.
故选:D.
 
28.如图表示人体某一免疫过程,与此有关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图中表示的是体液免疫过程,细胞a是T细胞
B.图中能识别抗原的细胞或物质有a、b、d
C.d可在细胞内外起作用,化学本质都是蛋白质
D.同种抗原再次进入人体,细胞b能大量分化成细胞c
【考点】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据图分析,该过程表示体液免疫,其中a表示T淋巴细胞,b表示记忆细胞,c表示浆细胞,d表示抗体.
体液免疫过程为:
(1)感应阶段:除少数抗原可以直接刺激B细胞外,大多数抗原被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并暴露出其抗原决定簇;吞噬细胞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再由T细胞呈递给B细胞;
(2)反应阶段:B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开始进行一系列的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和浆细胞;
(3)效应阶段:浆细胞分泌抗体与相应的抗原特异性结合,发挥免疫效应.
【解答】解:A、图中表示的是体液免疫过程,且细胞a是T淋巴细胞,A正确;
B、图中能识别抗原的细胞或物质有T细胞、B细胞和记忆细胞,浆细胞不能识别抗原,B正确;
C、图中d为抗体,分布到血液或内环境中起作用,不能在细胞内起作用,C错误;
D、同种抗原再次进入人体,细胞b记忆细胞能大量分化成细胞c效应B细胞,D正确.
故选:C.
 
29.如图表示特异性免疫反应的某些过程,下列对a、b、c、d四种细胞的判断,不正确的是(  )

A.a细胞具有吞噬、呈递抗原的作用
B.b细胞增殖分化后产生抗体直接清除抗原
C.c细胞膜上的蛋白质发生了变化
D.d细胞通过和靶细胞密切接触发挥作用
【考点】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分析题图:图示表示免疫反应的某些过程,其中a为吞噬细胞,能识别、吞噬和处理抗原,暴露出其抗原决定簇;b为效应B细胞,能合成与分泌抗体;c为靶细胞;d为效应T细胞,其能与靶细胞结合并将之裂解死亡.
【解答】解:A、图中a为吞噬细胞,吞噬、呈递抗原的作用,A正确;
B、b为效应B细胞,能产生抗体,抗体能与抗原特异性结合形成沉淀或细胞集团,最终被吞噬细胞清除,可见效应B细胞不能直接清除抗原,B错误;
C、c为靶细胞,被抗原入侵后,抗原的一些信息会留在细胞膜的表面,所以c细胞膜上的蛋白质发生了变化,C正确;
D、d为效应T细胞,其通过和靶细胞接触发挥作用,D正确.
故选:B.
 
30.如图甲为人体内众多免疫细胞的起源和分化示意图,图乙表示一正常人注射疫苗后体内抗体产生的反应记录.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图甲①~⑦中需抗原刺激才能产生的有④⑤⑥⑦
B.淋巴细胞起源于造血干细胞,①②③的细胞核中的遗传物质由于分化产生了差异
C.图乙中曲线在bc段的斜率大于de段的斜率
D.图乙中m>n的主要原因是注射疫苗后机体产生了较多的B细胞
【考点】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1、淋巴细胞起源于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其中B细胞在骨髓中成熟,T细胞转移到胸腺中成熟.
2、特异性免疫包括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具体过程如下:

3、二次免疫的特点:快而强,且产生的抗体数量多.
【解答】解:A、图甲①〜⑦中不需抗原刺激的就能产生只有①②③,而④⑤⑥⑦都需要抗原的刺激才能产生,A正确;
B、淋巴细胞都起源于造血干细胞,细胞分化的实质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因此①②③的细胞核中的遗传物质并没有因为分化而产生差异,B错误;
C、图乙中de段斜率大于bc段,C错误;
D、图乙中m>n的主要原因是注射疫苗后机体产生了较多的浆细胞,D错误.
故选:A.
 
31.下列关于免疫失调引起的疾病,不正确的是(  )
A.自身免疫病指的是抗原侵入机体后破坏机体的某种结构引起的疾病
B.通过多次注射疫苗可以增加体内记忆细胞,以提高机体的免疫力
C.某些逆转录酶抑制剂可用于治疗艾滋病
D.过敏反应不可能发生于初次免疫过程中
【考点】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免疫失调引起的疾病:
(1)过敏反应:指已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物质的刺激时所发生的反应.引起过敏反应的物质叫做过敏原.如花粉、油漆、鱼虾等海鲜、青霉素、磺胺类药物等(因人而异).
(2)自身免疫病:是指机体对自身抗原发生免疫反应而导致自身组织损害所引起的疾病.举例:风湿性心脏病、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
(3)免疫缺陷病是指由于机体免疫功能不足或缺乏而引起疾病.一类是由于遗传而使机体生来就有的先天性免疫缺陷病;一类是由于疾病和其他因素引起的获得性免疫缺陷病,如艾滋病.
【解答】解:A、自身免疫病是指机体对自身抗原发生免疫反应而导致自身组织损害所引起的疾病,A错误;
B、通过多次注射疫苗可以增加体内记忆细胞,以提高机体的免疫力,B正确;
C、某些逆转录酶抑制剂可用于治疗艾滋病,C正确;
D、过敏反应不可能发生于初次免疫过程中,D正确.
故选:A.
 
32.临床上发现,原本生育能力正常的青年男子因外伤导致输精管和附睾断裂,少量精子进人血液,外伤治愈后,发现精液中精子数量正常,但均不能存活,其原因最可能与下列哪种免疫现象的机理相同.(  )
A.少数人注射青霉素后产生强烈免疫反应
B.接受移植器官治疗的患者需服用免疫抑制剂
C.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体内具有针对自身成份的抗体
D.注射天花疫苗引起免疫反应产生相应抗体和记忆细胞
【考点】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免疫失调引起的疾病有:
(1)过敏反应:是指已产生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抗原刺激时所发生的组织损伤或功能紊乱的反应.
(2)自身免疫病:是指机体对自身抗原发生免疫反应而导致自身组织损害所引起的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风湿性心脏病、类风湿性关节炎.
(3)免疫缺陷病:包括先天性免疫缺陷病和后天获得的免疫缺陷病(如艾滋病).
【解答】解:原本生育能力正常的青年男子因外伤导致输精管和附睾断裂,少量精子进人血液,外伤治愈后,发现精液中精子数量正常,但均不能存活,很可能是由于体内产生了抗精子抗原的抗体,属于自身免疫病.
A、少数人注射青霉素后产生强烈免疫反应属于过敏反应,A错误;
B、受移植器官治疗的患者需服用免疫抑制剂是因有免疫排斥反应,B错误;
C、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体内具有针对自身成份的抗体属于自身免疫病,C正确;
D、注射天花疫苗引起免疫反应产生相应抗体和记忆细胞属于体液免疫,D错误.
故选:C.
 
33.鸡霍乱病原菌易致鸡死亡,1880年,巴斯德用久置的鸡霍乱病原菌对鸡群进行注射,意外发现全部鸡存活.再次培养新鲜病原菌,并扩大鸡的注射范围,结果仅有部分鸡存活.进一步调查发现,存活鸡均接受过第一次注射.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第一次注射时,所用的鸡霍乱病原菌相当于抗体
B.第一次注射后,鸡霍乱病原菌诱导存活鸡产生了抗性变异
C.第二次注射后,存活鸡体内相应记忆细胞参与了免疫反应
D.第二次注射后,死亡鸡体内没有发生特异性免疫反应
【考点】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根据题意分析,1880年,巴斯德用久置的鸡霍乱病原菌对鸡群进行注射,意外发现全部鸡存活,说明“久置的鸡霍乱病原菌”致病性较低,鸡发生免疫反应,产生了记忆细胞和抗体;再次培养新鲜病原菌,并扩大鸡的注射范围,结果仅有部分鸡存活,且存活的鸡接受过第一次注射,说明第一次注射时产生了记忆细胞,第二次产生了更强的免疫反应,可以对付较强的致病菌,而没有注射过的鸡不能对付较强的致病菌.
【解答】解:A、第一次注射时,所用的鸡霍乱病原菌相当于抗原,A错误;
B、第一次注射后,鸡霍乱病原菌诱导存活鸡产生了记忆细胞和抗体,B错误;
CD、第二次注射后,存活鸡体内相应记忆细胞迅速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从而产生了大量的抗体,参与特异性免疫,C正确、D错误.
故选:C.
 
34.下列说法的错误的是(  )
A.达尔文通过实验推测胚芽鞘尖端在单侧光照下能产生某种影响传递到尖端下方,温特通过实验证明了这种影响是一种化学物质
B.植物幼嫩叶片中的色氨酸可转变成生长素
C.生长素横向运输发生在尖端,发生效应的部位也在尖端
D.生长素在根部的极性运输方向为由“根尖端”运往“根近茎端”
【考点】生长素的产生、分布和运输情况.
【分析】(1)尖端能产生生长素.(2)尖端感受单侧光的刺激,使生长素分布不均匀(向光侧少,背光侧多).(3)植物生长和弯曲部位在尖端下面的一段.(4)胚芽鞘向光性的外因:单侧光的照射;内因:生长素的分布不均匀.
【解答】解:A、达尔文通过实验推测胚芽鞘尖端在单侧光照下能产生某种影响传递到尖端下方,温特通过实验证明了这种影响是一种化学物质,A正确;
B、植物幼嫩叶片中的色氨酸可转变成生长素,B正确;
C、生长素发挥作用的部位是胚芽鞘尖端下部,C错误;
D、生长素在根部的极性运输方向为由“根尖端”运往“根近茎端”,D正确.
故选:C.
 
35.如图表示胚芽鞘、芽和根等处的生长素的运输,下列 说法错误的是(  )

A.图甲中a表示的是横向运输,b表示的是极性运输,c表示的是非极性运输
B.图乙中A→A′和B→B′的运输方式是横向运输,A→C、A′→C′、B→D、B′→D′的运输方式是极性运输
C.甲图中引起生长素横向运输的是单侧光照,乙图中的环境因素是重力
D.顶芽合成的生长素通过自由扩散运输到侧芽
【考点】生长素的产生、分布和运输情况.
【分析】分析图甲可知,图中a表示的是横向运输,b表示的是极性运输,c表示的是非极性运输,引起生长素横向运输的是单侧光照.分析图乙可知,图中A→A′和B→B′的运输方式是横向运输,A→C、A′→C′、B→D、B′→D′的运输方式是极性运输,引起生长素横向运输的是重力.
【解答】解:A、图甲中a表示的是横向运输,b表示的是极性运输,c表示的是非极性运输,A正确;
B、图乙中A→A′和B→B′的运输方式是横向运输,A→C、A′→C′、B→D、B′→D′的运输方式是极性运输,B正确;
C、甲图中引起生长素横向运输的是单侧光照,乙图中的环境因素是重力,C正确;
D、顶芽合成的生长素通过主动运输的方式运输到侧芽,D错误.
故选:D.
 
36.如图所示,A、B、C为对某一植物胚芽鞘做不同处理的实验组,D为同一种被纸盒罩住的固定植株,纸盒匀速旋转,有单侧光照.则A、B、C、D中表现为直立生长的是(  )
A. B. C. D.
【考点】生长素的产生、分布和运输情况.
【分析】植物向光性的原因是单侧光可以使尖端产生的生长素方式横向运输,使向光侧的生长素比背光侧的生长素少,生长素可以促进尖端以下的部位的生长,这样背光侧生长得快,向光侧生长得慢,植物就弯向光源生长.
【解答】解:A、生长素不能通过玻璃片,因此单侧光照不会引起生长素分布不均匀,胚芽鞘不会向光弯曲生长,A正确;
B、生长素可以穿过琼脂片,单侧光照会引起生长素分布不均匀使胚芽鞘向光弯曲生长,B错误;
C、胚芽鞘无尖端,单侧光照不会影响生长素的分布,由于含生长素的琼脂块放在向光侧,因此去尖端的胚芽鞘背光弯曲生长,C错误;
D、由于固定植株被纸盒罩住,单侧光照不能影响到植株,所以表现为直立生长,D正确.
故选:AD.
 
37.已知单侧光与重力均影响生长素的运输.为探究某强度的单侧光及重力对横放状态下植物生长的影响,研究人员对刚萌发的盆栽燕麦(保留尖端)分别进行了如图所示的处理,假如三组实验处于失重状态下,那么三组芽的生长弯曲状态分别为(  )

A.向下生长、向上生长、水平生长
B.向上生长、向下生长、水平生长
C.水平生长、向上生长、向下生长
D.向上生长、水平生长、向下生长
【考点】生长素的产生、分布和运输情况.
【分析】本题是对探究光照和重力对横放状态下植物生长的影响、植物生长素促进生长的机理的考查,分析题干和题图获取有效信息,然后根据题干和题图给出的信息结合所学的知识点解答问题.
【解答】解:假如三组实验处于失重状态下,①组在单侧光的作用下会向上弯曲生长,②组在单侧光的作用下会向下弯曲生长,③在失重状态下,没有单侧光照下,水平向右生长.
故选:B.
 
38.为研究吲哚乙酸(IAA)与脱落酸(ABA)的运输特点,用放射性同位素14C标记IAA和ABA开展如图所示的实验.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若图中AB为茎尖切段,琼脂块①和②中出现较强放射性的是②
B.若图中AB为成熟茎切段,琼脂块①和②中出现放射性的只是②
C.若图中AB为茎尖切段,琼脂块③和④中均出现了较强放射性,说明ABA在茎尖的运输是极性运输
D.若图中AB为成熟茎切段,琼脂块①和②中均出现了较强放射性,说明IAA在成熟茎切段中的运输不是极性运输
【考点】生长素的产生、分布和运输情况.
【分析】胚芽鞘中的生长素是由胚芽鞘尖端合成的;胚芽鞘的尖端部位感受单侧光的刺激;单侧光能引起生长素的横向运输,横向运输发生在尖端;生长素只能由形态学上端向形态学下端运输.
【解答】解:A、由于生长素在茎尖切段只能由形态学上端向形态学下端运输,所以①中有生长素,②中由于形态学的上下端弄反了,不会含有生长素,A错误;
B、在成熟茎切段中的运输不是极性运输,IAA既可由形态学上端向形态学下端运输,也可倒过来运输,琼脂块①和②中均出现了较强放射性,B错误;
C、若图中AB为茎尖切段,琼脂块③和④中均出现了较强放射性,可以说明ABA在茎尖的运输不是极性运输,C错误;
D、若图中AB为成熟茎切段,琼脂块①和②中均出现了较强放射性,说明IAA在成熟茎切段中的运输不是极性运输,D正确.
故选:D.
 
39.如图甲表示不同浓度生长素对某植物生长的影响,图乙表示将盆栽植物横放时植物的生长状况.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甲图曲线表明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具有两重性,P点为最适浓度
B.乙图中茎的背地性与胚芽鞘的向光性中生长素的作用机理相似
C.乙图中根的向地生长体现了生长素具有两重性
D.用不同浓度的生长素溶液处理扦插枝条,生根数量一定不同
【考点】生长素的作用以及作用的两重性.
【分析】生长素对植物生长的双重作用,即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体现在根的向地性、顶端优势上.生长素的双重作用与浓度和器官有关,如根比芽敏感,芽比茎敏感.
【解答】解:A、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曲线表明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具有两重性,P点表示促进作用最大时对应的浓度,A正确;
B、由于受重力影响,乙图中茎背地生长,胚芽鞘的向光性是由于生长素的横向运输,B正确;
C、根对生长素浓度敏感性强,近地侧的生长素浓度高,抑制根的生长,远地侧生长素浓度低,促进了根的生长,所以根向地生长,体现了生长素的两重性,C正确;
D、根据图示曲线,当浓度不同但促进作用相同时,用不同浓度的生长素溶液处理扦插枝条,生根数量相等,D错误.
故选:D.
 
40.图1曲线表示不同生长素浓度对某植物茎生长的影响,图2是用不同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溶液处理扦插枝条的实验结果.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由图1可知,茎弯曲生长时背光的一侧的生长素浓度应高于D点对应的浓度
B.从图2信息可确定促进扦插枝条生根的最适生长素类似物浓度在8~12ppm之间
C.图1和图2分别说明生长素对茎和根的生长都具有两重性
D.利用低浓度的2,4﹣D作除草剂,可抑制单子叶作物农田中的双子叶杂草生长
【考点】生长素的作用以及作用的两重性.
【分析】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具有两重性,即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生长素的双重作用与浓度和器官有关,根比芽敏感,芽比茎敏感.
植物生长调节剂是人们在了解天然植物激素的结构和作用机制后,通过人工合成与植物激素具有类似生理和生物学效应的物质.植物生长调节剂具有容易合成、原料广泛、效果稳定等优点.
【解答】解:A、茎弯曲生长时背光的一侧的生长素的浓度为促进生长的浓度,应小于D点对应的浓度,A错误;
B、从图2信息可确定促进扦插枝条生根的最适生长素类似物浓度在8~16ppm之间,B错误;
C、图1可说明生长素对茎由促进和抑制作用,图2可说明生长素对根由促进和抑制作用,图l和图2分别说明生长素对茎和根的生长都具有两重性,C正确;
D、双子叶植物对生长素的敏感度高于单子叶植物,因此农业生产上可利用高浓度的2、4﹣D作为双子叶植物除草剂,D错误.
故选:C.
 
二、非选择题
41.如图表示人体中部分体液的关系图,则:
(1)图1中的甲、图2中的A和图3中的a分别代表 组织液 , 血浆 , 淋巴 .
(2)图1乙中的葡萄糖进入组织细胞需跨过 3 层生物膜.
(3)人体的T细胞、B细胞主要存在于上述图3中的 a和b (用图中的字母表示)液体
(4)下表为人体细胞外液和细胞内液的物质组成和含量的测定数据,
成分
(mmol/L) Na+ K+ Ca2+ Mg2+ Cl﹣ 有机酸 蛋白质
① ② 142 5.0 2.5 1.5 103.3 6.0 16.0
③ 147 4.0 1.25 1.0 114.0 7.5 1.0
④ 10 140 2.5 10.35 25 ﹣ 47
②属于 血浆 ,其渗透压大小主要与其中无机盐及蛋白质的含量有关
③属于组织液,②的蛋白质含量减少将导致③ 增多 
④属于细胞内液,因为其含有较多的 蛋白质、K+ 等.

【考点】内环境的组成;内环境的理化特性.
【分析】分析题图:图1中:丙是淋巴、乙是血浆,甲是组织液,丁是细胞内液;图2中C是淋巴,A是血浆、B是组织液,D是细胞内液(主要是血细胞内液);图3中a是淋巴、b是血浆,c是组织液,d是细胞内液(淋巴细胞内液);
分析表格数据:细胞内钾离子、蛋白质含量较高,④属于细胞内液;细胞外液中,血浆蛋白质含量较高,②属于血浆,③属于组织液或淋巴,据此答题.
【解答】解:(1)分析三个图的关键是找到淋巴,单箭头连的是淋巴,淋巴由组织液外渗生成,注入血浆,根据试题分析:图1中的甲、图2中的A和图3中的a分别代表组织液、血浆、淋巴.
(2)图1乙是组织液,乙中的葡萄糖进入组织细胞需跨过3层生物膜(出毛细血管壁细胞(2层)+进入组织细胞(1层)=3层)
(3)人体的T细胞、B细胞主要存在于淋巴和血浆,即上述图3中的a和b
(4)根据试题分析,②属于血浆,其渗透压大小主要与其中无机盐及蛋白质的含量有关
③属于组织液,血浆的蛋白质含量减少,血浆渗透压减小,水分大量进入组织液,将导致组织液增多.
④属于细胞内液,因为其含有较多的蛋白质、K+等.
故答案为:
(1)组织液、血浆、淋巴.
(2)3
(3)a和b
(4)血浆,增多,蛋白质、K+
 
42.图1表示兴奋传导过程中膜电位变化,图2表示当有神经冲动传到神经末梢时,神经递质从突触小泡内释放并作用于突触后膜的机制.
(1)图1中a、c、e三处中表示的静息电位的是 a和e ,c处时的膜外电位是 负 . 电位由a变成c是由于 Na+ 内流引起的,由c变成e由于离子外流引起的,该离子的运输方式是 协助扩散 .
(2)图2中神经递质释放的方式是 胞吐 .如果某种药物与某神经递质的受体结合,会 抑制 兴奋的传递.如果神经递质发挥作用后不能及时分解或运走,会使突触后神经元 持续兴奋或抑制 .
(3)突触前膜释放的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特异性受体结合,可提高突触后膜对某些离子的通透性,若促进Na+内流,则引起后一个神经元兴奋,若促进Cl﹣内流,则引起后一个神经元抑制,为探究乙酰胆碱作用于某种神经元后,引起该神经元兴奋还是抑制,生物兴趣小组做了如下实验:
①将电表接于B神经元细胞膜内、外两侧,此时电表指针的偏转如图2所示,这是因为突触后膜处于 静息 状态,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 内负外正 ,存在电位差,使电表指针向左偏转.
②在突触间隙注入一定量的乙酰胆碱,观察电表指针偏转方向,若电表指针 向右 (向左,向右,不)偏转,则说明乙酰胆碱引起该神经元兴奋,若电表指针 向左偏转且幅度更大 ,则说明乙酰胆碱引起该神经元抑制,在做该实验时最好除去轴突中的突触小泡,目的是 排除原有神经递质对实验结果造成影响(干扰) .

【考点】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细胞膜内外在各种状态下的电位情况.
【分析】1、静息时,神经细胞膜对钾离子的通透性大,钾离子大量外流,形成内负外正的静息电位;受到刺激后,神经细胞膜的通透性发生改变,对钠离子的通透性增大,钠离子内流,形成内正外负的动作电位.兴奋部位和非兴奋部位形成电位差,产生局部电流,膜内从兴奋部位流向未兴奋部位,膜外从未兴奋部位流向兴奋部位,兴奋传导的方向与膜内电流方向一致.
2、兴奋在神经元之间需要通过突触结构进行传递,突触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其具体的传递过程为:兴奋以电流的形式传导到轴突末梢时,突触小泡释放递质(化学信号),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引起突触后膜产生膜电位(电信号),从而将兴奋传递到下一个神经元.
【解答】解:(1)图1中a、c、e三处中表示的静息电位的是a和e,c处时的膜外电位是负电位. 电位由a变成c是由于Na+内流引起的,由c变成e由于离子外流引起的,该离子的运输方式是协助扩散.
(2)图2中神经递质释放的方式是胞吐.如果某种药物与某神经递质的受体结合,会抑制兴奋的传递.如果神经递质发挥作用后不能及时分解或运走,会使突触后神经元持续兴奋或抑制.
(3)①将电表接于B神经元细胞膜内、外两侧,此时电表指针的偏转如图2所示,这是因为突触后膜处于静息状态,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负外正,存在电位差,使电表指针向左偏转.
②在突触间隙注入一定量的乙酰胆碱,观察电表指针偏转方向,若电表指针向右偏转,则说明乙酰胆碱引起该神经元兴奋,若电表指针向左偏转且幅度更大,则说明乙酰胆碱引起该神经元抑制,在做该实验时最好除去轴突中的突触小泡,目的是排除原有神经递质对实验结果造成影响.
故答案为:
(1)a和e 负 Na+ 协助扩散
(2)胞吐 抑制 持续兴奋或抑制
(3)①静息 内负外正
②向右 向左偏转且幅度更大 排除原有神经递质对实验结果造成影响(干扰)
 
43.如图1表示机体内生命活动调节的途径.请据图回答:

(1)若A表示人体处于应激状态,人体通过途径①②③④的调节方式属于 神经﹣体液 调节
(2)若A表示血糖浓度过低,人体可通过途径 ①⑥④ 作用于相关腺体分泌激素,或者通过血糖直接作用于胰岛细胞分泌 胰高血糖素 来维持血糖恒定.
(3)若A表示寒冷环境,人体可通过途径①②③④增加甲状腺激素促进细胞代谢,也可通过途径 ①⑥④ 增加肾上腺素,使产热增加,共同来维持体温恒定.
(4)若A表示血浆渗透压升高,人体可通过①②释放更多 下丘脑 合成的抗利尿激素,其靶器官主要是 肾小管和集合管 .
(5)科学家用小鼠作实验材料,完成生长激素和胰岛素的相关实验,结果如图2所示,下列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A 
A.切除垂体及胰腺可减小小鼠自身生长激素和胰岛素对实验的影响
B.该实验没有进行实验对照,需要增添空白对照组
C.该实验结果不能说明生长激素和胰岛素具有协同作用
D.增大生长激素和胰岛素的注射量,实验效果更显著
(6).某研究小组进行一个有关大鼠甲状腺激素调节的实验,材料与方法如下:若干大鼠按实验要求分为2组.对甲组大鼠静脉滴注一定浓度甲状腺激素溶液,乙组滴注等量的0.9%NaCl溶液,从滴注开始测定2h内大鼠的耗氧量并记录.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B 
A.预计甲、乙两组大鼠平均耗氧量为甲>乙
B.实验时两组大鼠年龄大小一致即可
C.实验时每组用多只大鼠可排除因个体差异造成的误差
D.本实验的给药方式也可用饲喂法代替静脉注射.
【考点】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
【分析】分析图1:体内大多数内分泌腺活动都受中枢神经系统的控制,图中所示过程为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由图可知,内分泌腺受⑤和⑦两个过程控制.
分析图2:由曲线可知,生长激素和胰岛素都能促进小鼠的生长,两者具有协同作用,激素在体内属于微量化合物,过多会导致实验失败.
【解答】解:(1)若A表示人体处于应激状态,人体通过途径①②③④的调节方式中①神经调节,②③④为体液调节,属于神经体液调节.
(2)若A表示血糖浓度过低,可通过相关感受器,作用于下丘脑血糖调节中枢,下丘脑通过相关神经作用于胰岛,使其分泌胰高血糖素,使肝糖原分解,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从而使血糖含量回升.或者通过血糖直接作用于胰岛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来维持血糖恒定.
(3)若A表示寒冷环境,人体可通过途径①②③④增加甲状腺激素促进细胞代谢,也可通过相关神经作用于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下丘脑通过分析综合,通过传出神经,作用于肾上腺,增加肾上腺素,使产热增加,共同来维持体温恒定.
(4)血浆渗透压升高,下丘脑合成的抗利尿激素,其靶器官主要是肾小管和集合管,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使血浆渗透压降低.
(5)解:A、切除胰腺及垂体后,机体自身不分泌胰岛素和生长激素,故可以研究外源激素对本实验结果的影响,A正确;
B、该实验有对照实验,切除胰腺及垂体前即为对照,B错误;
C、该实验结果说明生长激素和胰岛素在生物体重的维持方面起协同作用,C错误;
D、激素在体内属于微量化合物,过多会导致实验失败,D错误.
故选:A.
(6)解:A、甲状腺激素具有促进细胞代谢,加速物质氧化分解的作用,因此甲、乙两组大鼠平均耗氧量应该为甲>乙,A正确;
B、大鼠的年龄、大小、性别是无关变量,无关变量应该保持一致,实验时两组大鼠年龄、大小一致、性别也要一致,B错误;
C、实验时每组用多只大鼠,取平均值,可以防止因个体差异造成的误差,C正确;
D、由于甲状腺激素是氨基酸的衍生物,因此实验的给药方式也可用饲喂法代替静脉注射,D正确.
故选:B.
故答案为:
(1)神经﹣体液
(2)①⑥④胰高血糖素
(3)①⑥④
(4)下丘脑 肾小管和集合管
(5)A
(6)B
 
44.如图是人体内的免疫过程示意图,A﹣G代表各种细胞,①﹣⑧表示相关过程,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的细胞A是 吞噬细胞 ,在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中均起作用;细胞 B (填字母)在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中均起作用.图中的细胞 BCDFG (填字母)能特异性识别抗原
(2)移植器官发生的排斥反应,主要与图中 ①②⑥⑦或⑨ (填数字)免疫过程有关
(3)HIV通过攻击细胞 B (填字母),导致机体免疫功能缺失引发艾滋病
(4)当相同抗原再次进入机体时,体内会发生 ⑦或⑧ (填数字)的过程,进而产生G或E,发挥特定的免疫效应.
(5)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B 
A.细胞B、细胞C均起源于造血干细胞
B.仅细胞E中含有控制合成抗体的基因
C.②过程与细胞膜上的蛋白质有关
D.细胞BCDF仍保留分裂能力
(6)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D 
A.抗体不能进入细胞消灭寄生在其中的结核杆菌,首先要通过细胞免疫使靶细胞裂解,再通过体液免疫清除抗原
B.抗原既可以通过吞噬细胞处理后呈递给T细胞再刺激B细胞,也可直接刺激B细胞
C.抗体的合成、加工和运输过程需要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和线粒体共同参与
D.T细胞受到抗原刺激后可直接转变为效应T细胞.

【考点】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由图可知,A是吞噬细胞,B是T细胞,C是B细胞,D是记忆B细胞,E是浆细胞,F是记忆T细胞,G是效应T细胞.
⑨过程表示体液免疫过程为:(1)感应阶段:除少数抗原可以直接刺激B细胞外,大多数抗原被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并暴露出其抗原决定簇;吞噬细胞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再由T细胞呈递给B细胞;(2)反应阶段:B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开始进行一系列的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和浆细胞;(3)效应阶段:浆细胞分泌抗体与相应的抗原特异性结合,发挥免疫效应.
⑩过程表示细胞免疫过程为:(1)感应阶段: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抗原,并暴露出其抗原决定簇,然后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2)反应阶段:T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和效应T细胞,同时T细胞能合成并分泌淋巴因子,增强免疫功能.(3)效应阶段:效应T细胞发挥效应.
【解答】解:(1)由图可知,A是吞噬细胞,在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中均起作用;细胞B即T细胞在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中均起作用.由图可知,A是吞噬细胞,B是T细胞,C是B细胞,D是记忆B细胞,E是浆细胞,F是记忆T细胞,G是效应T细胞.图中的细胞BCDFG能特异性识别抗原.
(2)移植器官发生的排斥反应,主要与图中细胞免疫即①②⑥⑦(或⑨)有关.
(3)HIV通过攻击细胞B即T细胞,导致机体免疫功能缺失引发艾滋病.
(4)当相同抗原再次进入机体时,主要是记忆细胞发挥作用,故体内会发生⑦或⑧的过程,进而产生G或E,发挥特定的免疫效应.
(5)A.细胞B即T细胞、细胞C即B细胞均起源于造血干细胞,A正确;
B.所有细胞中都含有控制合成抗体的基因,但该基因只在细胞E中表达,B错误;
C.②过程即吞噬细胞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的过程,与细胞膜上的蛋白质有关,C正确;
D.B是T细胞,C是B细胞,D是记忆B细胞,F是记忆T细胞,它们仍保留分裂能力,D正确.
故选:B.
(6)A.抗体不能进入细胞消灭寄生在其中的结核杆菌,首先要通过细胞免疫使靶细胞裂解,再通过体液免疫清除抗原,A正确;
B.抗原既可以通过吞噬细胞处理后呈递给T细胞再刺激B细胞,也可直接刺激B细胞,B正确;
C.抗体的合成、加工和运输过程需要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和线粒体共同参与,C正确;
D.T细胞受到抗原刺激后可增殖分化为效应T细胞,D错误.
故选:D.
故答案为:
(1)吞噬细胞 B BCDFG
(2)①②⑥⑦或⑨
(3)B
(4)⑦或⑧
(5)B
(6)D
 完整版免注册下载地址:https://pan.baidu.com/s/1gfjxtRX
 


相关评论
鄂公网安备 4208810200002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