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沉渣镜检
你现在的位置:e康俱乐部->看懂化验单->尿沉渣镜检
名医名院 | 健康自测| 看懂化验单


尿沉渣镜检



尿沉渣镜检 (US一Mi)

1、 红细胞

【正常值】

混匀一滴尿 0~偶见/HPF(每高倍视野)

离心尿 0~3/HPF(平均每高倍视野0.4~1.0个)

自动分析仪混匀尿 男性0~12/μ1,女性0~24/μ1。

【临床意义】

如果每高倍视野红细胞在1个以上,离心尿大于或等于3个即为镜下血尿。主要见于急性肾炎,急性肾盂肾炎,泌尿系统结石、肿瘤、结核等。另外,成年妇女的尿液,常因混入月经血而有许多红细胞,应注意区别。

2、 白细胞

【正常值】

混匀一滴尿 0~3/HPF

离心尿 0~5/HPF(平均每高倍视野0.6~2.1个)

自动分析仪混匀尿 男性0~12/μ1,女性0~26/μ1

【临床意义】

增多常见于细菌性感染,如肾盂肾炎、肾结核、肾脓肿、膀胱炎、尿道炎、前列腺炎等。

3、 上皮细胞

【正常值】

鳞状上皮细胞及移行上皮细胞:偶见

肾小管上皮细胞:无

【临床意义】

在急进性肾小球肾炎、肾小管损伤、急性肾小管坏死的利尿期、肾移植术后排异反应时可见肾小管上皮细胞。膀胱炎、尿道炎、肾盂肾炎时多见移行上皮细胞并伴有较多白细胞。

4、 管型

【正常值】

除激烈运动后、发热、麻醉后及老年人偶见透明管型外,正常尿中见不到管型。

【临床意义】

管型产生于肾实质,其形成与下列因素有关:即尿液的酸化、尿液的浓缩、尿液的停滞。最简单的管型为透明管型,主要在远曲小管和集合管中形成。在透明管型的基质发生凝胶化时,如果同时包上了来自于肾小管上皮的脱落、破坏产物或红、白细胞等,便形成上皮管型、颗粒管型、血细胞管型等。因此可以根据管型的种类和情况,推测肾小管的破坏过程和尿液停滞程度,从而测知肾损伤的严重程度。

(1)透明管型:是单纯蛋白质在肾小管内凝固而成的。它是一种变性的蛋白质,像凝固的蛋清一样透明,不含有其他成分,在尿蛋白多时,有利于透明管型的形成。常见于急性肾小球肾炎的早期及恢复期、急性肾盂肾炎、恶性高血压及肾动脉硬化、充血性心功能不全。

(2)红细胞管型:是尿蛋白与红细胞在肾小管内凝固在一起而形成的。常与镜下血尿同时存在,多见于急性肾小球肾炎、急性肾小管坏死,肾移植术后排异反应、肾出血、肾梗塞等。

(3)白细胞管型:肾小管的尿蛋白与白细胞凝固在一起形成的,管型内含有大量白细胞,表示肾脏有感染性病变,如急性肾盂肾炎。

(4)上皮细胞管型:是由脱落的肾小管上皮细胞团形成的管型,表示肾小管有病变。见于妊娠子痫、重金属或药物所致的急性肾小管坏死及肾移植术后发生排异反应。

(5)颗粒管型:在管型基质中含有许多大小不等的黄褐色颗粒,这些颗粒主要是肾上皮细胞的碎解产物,含粗大颗粒的叫做粗颗粒管型,含细小颗粒的为细颗粒管型。细颗粒管型偶见于正常尿,易见于运动后,脱水及发热时,如大量出现应考虑有肾实质损伤。粗颗粒管型常提示肾小管病变严重,可见于肾炎、肾盂肾炎、肾病综合症病人的尿中。

6)蜡样管型:为一种微黄色蜡样形状,是由于尿蛋白在已经变形、增粗的远端肾小管内凝固且时间较久所形成的管型。可见于严重肾小管变性坏死,如慢性肾小球肾炎的晚期、肾病综合症、肾功能不全及肾淀粉样病变时。

(7)脂肪管型:管型内含有大量脂肪颗粒,该颗粒是细胞脂肪变性的裂解产物。多见于肾病变和肾类脂性变,如肾病综合症、慢性肾小球肾炎的肾病期。

(8)宽大管型:也叫肾衰竭管型。这种管型的直径为普通管型的2~6倍,故名宽大管型。其组成基质是各种各样的,最多见的类型是宽大的蜡样管型。尿内出现宽大管型表明在扩张的肾小管和集合管内发生过阻塞,见于肾功能衰竭、肾移植排异反应等。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