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形色色的五官

形形色色的五官

全世界有150万种以上动物,它们的五官,也就是平日我们所说的相貌,真是千姿百态,功能各异。

三类不同的脸

动物界的芸芸众生,其脸型各有千秋,变化多端。研究证明,各类动物的脸型同它们的生存方式有着密切的联系。

几乎所有生活在陆地上的食肉兽,如狮、虎、熊、豹等,都有一张较相似的脸:一对长在脸部前面的眼睛,一张宽阔的大嘴和满口尖利的牙齿。尤其是那对并排长在脸部前面的眼睛很有特色,这是它们准确测定距离、快速捕获猎物的保证。

生活在陆地上的食草兽,如马、鹿、牛、羊等,生来就是吃素的。它们的脸型是这样的:眼睛长在脸的两侧,双眼之间的距离很大,视野极广;它们的一对大耳朵长在头顶,可以向任何方向转动。这种长相都是为了及时发现敌情,尽快逃命。由于它们每天咀嚼许多植物,因此它们的下颌肌肉和臼齿特别发达。

在无脊椎动物中,许多动物谈不上有脸,如海葵、水母、珊瑚等。只有节肢动物才有真正的脸,昆虫是其中的一个大家族。昆虫一般都有复眼,能够在身体一动也不动的状态下自由地观察前后左右的情况。它们发达的脸部是收集各种信息情报的中心,使它们反应敏捷,行动迅速,在天敌如林的险恶环境中得以生存。

眼睛的变化

动物的眼睛颜色不一,大小悬殊。有的低等动物根本没有眼睛,只有视觉细胞;而深海中的大王乌贼,眼睛大得出奇,有的直径可达38厘米。瞳孔形状也各式各样,一般动物的瞳孔是圆形的,飞鱼的瞳孔是半环形的,鲨鱼的瞳孔呈心形,夜行动物如猫的瞳孔呈垂直狭缝形,狗、狐的瞳孔呈水平狭缝形,两栖类动物的瞳孔呈菱形,而山羊的瞳孔是方形的。

有的动物眼睛的位置很奇特。比如虱的眼睛是长在背上的,因此它们是用“背”看世界的;蜗牛的眼睛长在两根长长的触角的顶端;比目鱼的两只眼睛长在头部的同一侧,因为它们生活在海底,需要有一双眼睛仰看水域上方,便于猎食和避敌。

有的动物长着两只不对称的眼睛。以前有的书中说章鱼是“独眼龙”,其实不然,章鱼也有两只眼睛,只是左眼要比右眼大好几倍,人们只注意它的大眼,而忽略了小眼。

有的动物有三只眼睛。新西兰的楔齿蜥,除了明显的两只眼睛之外,在后脑壳上还有第三只眼睛,这只眼睛始终是观察天空的。

有的动物眼睛能再生。蟹有一对独特的复眼,视角能转180度。眼睛下面连着一根眼柄,能伸能缩,控制自如。如果一只眼球坏了,它还能长出一只新眼球来;如果将眼柄切断,它的眼窝里会长出一只触角,来代替眼睛。蟹这种眼睛再生的本领在动物界是罕见的。

有的动物两只眼睛有不同的分工。石龙子的眼睛,一只专看前方和上方,另一只专看后方和下方,察前观后,面面俱到。

有些动物虽有眼睛,但却是瞎子。如美国的盲虎鱼和盲鱼、墨西哥的盲鱼、中国的盲条鳅等,由于生活在永恒黑暗的环境中,眼睛都退化了,没有视觉的功能,但它们却凭着高度发达的触觉器官,来代替眼睛的功能。

鼻子的妙用

动物鼻子的嗅觉功能,实在令人羡慕。狗的鼻子能分辨出约200万种不同浓度的气味;蜜蜂、蚂蚁能嗅气味区别敌友、寻找食物、传递信息;鲨鱼能嗅出海水中百万分之一浓度的血肉腥味。

除嗅觉之外,动物鼻子还有别的妙用。

说到妙用,首先不能不提到大象的鼻子。大象的鼻子,是由4万条肌肉组成的,动作敏捷,感觉灵敏,能闻到1千米以外的气味。象鼻也是一种味觉器官,能代替舌头来品尝各种食物的滋味。象鼻有人手一样的功能,能干重活,也能做精细的事儿,比如捡起落在地上的一根绣花针。象鼻还是防卫武器,如果有人冒犯象,只要一甩鼻子,可以将人打倒。到了大热天,象可用鼻子吸水洗澡,它把鼻子弯在背上,像莲蓬头似地将水喷洒到身上;遇到脏物落在身上,只要用鼻子一吹,脏物立刻被吹得一干二净。

另外,其他动物的鼻子也各有妙用。骆驼生活在缺水的沙漠,骆驼鼻子有保存体内水分的功能,它的鼻粘膜能够回收它呼到空气中的水分的90%。相反,大羚羊有一个占面部大半的大鼻子,它鼻腔内布满毛细血管的粘膜却是用来蒸发水分的,可以带走热量,降低体温。抹香鲸的左鼻孔开口在头前部,专用于呼吸;右鼻孔向上,有脂肪垫堵塞,鼻腔形成一个大气囊,能储8升空气,可供它下潜1千米。一些食虫蝠和海豚能用鼻子发出声波,来探测道路和捕获猎物。梭鸟在筑巢时,需要用上千根胡萝卜茎叶来为巢穴消毒,它就是靠鼻子来分辨植物,寻找到胡萝卜的。雄象海豹在争夺配偶时,会把鼻尖插入口中,发出晴天霹雳般的巨响,以威吓对方。

形形色色的嘴巴

动物的嘴巴,五花八门,千奇百怪。最有特色的是昆虫和鸟类的嘴巴。

昆虫的嘴巴,动物学家称之为“口器”,它主要有两大类型:咀嚼式口器和吸收式口器。

咀嚼式口器是昆虫口器中原始、简单的类型。比如蟋蟀的嘴巴就是咀嚼式口器。这种口器一般骨化很强,咬嚼食物时,能把固体物质机械地切碎。咀嚼式口器通常由上颚、下颚、上唇、下唇和舌组成。而蝉的嘴巴叫“刺吸式口器”,属吸收式口器类。它的构造巧妙,上下颚已特化为四根细长、中空的锐利口针,能轻而易举地刺破植物或动物的表皮,抽取食物汁液;下颚延长特化为喙,喙有凹槽,平时口针隐蔽在槽内,得到很好的保护。

在脊椎动物中,鸟类的嘴巴——喙显得很特别,它尖尖地突出在面孔上,有的还在喙的尖端形成一个弯钩儿。鸟类的这种喙,是在自然界的生存斗争中形成的。鸟类只有翅膀,而没有前肢,所以喙成了它们攻击敌人,保卫自己,进行求食活动的主要武器。天长日久,它们的像就演变成了由角质组成的尖锐的利剑形状。而各种鸟的喙,为了适应各自的生活环境,其形状也不同,比如凶猛的鹰、鹗、鹫等,专门用喙和爪捕捉小动物为食,所以它们的喙不但锐利,而且弯曲。它们用这种钩状的喙刺进猎物体内,并且在强劲的利爪配合下,很容易将猎物撕碎。经常涉于浅水捕食鱼类的鹳、鹤、鹭等,为了适应环境,它们的脚长、颈长,喙也长。红鹳又叫火烈鸟,嘴形特别,基部很高,中间急剧向下弯曲,上嘴较小,下嘴较高,嘴边缘上有许多栉状物,捕食时,它把嘴伸到泥浆里,啄食鱼虾等小动物,泥浆水从嘴边栉状处滤了出来,而把食物吞下肚去。游在水面捕鱼的鹅、鸭、鸳鸯等生有扁平的喙,适于在淤泥中啄食。鹈鹕喙的下部,有个大兜,便于把捉到的鱼放在里面。攀禽类的鹦鹉等,它的上喙特别硬厚,很像一把弯头钳,而且上下两喙交错叉开,很容易把种子或核果钳破。鸣禽类中,燕子的喙扁阔成三角形,张开时呈平行四边形,面积很大,适于它在空中疾飞时小飞虫落到它的大喙里。

最后,还得提一下几维鸟和巨嘴鸟的喙。几维鸟是新西兰特有的一种不会飞的大型鸟,它的喙长15厘米,略向下弯,鼻孔在喙的尖端,刚毛长在喙的基部。它的喙是很好的挖掘器,挖土中的虫子;喙插入土中时,还是一支探测器,能嗅出泥土中的蚯蚓、甲虫、老鼠等。在站立休息时,长喙又是它的一根“拐杖”,支在地上,与两脚组成一个三角架,省力多了。巨嘴鸟生活在拉丁美洲,全身长60厘米左右,而它的喙则占去17~24厘米,相当于躯体的1/3。巨嘴鸟的喙那么长,进食一定很麻烦了,但它自有妙法。它进食时,用喙把食物向上高高抛起,再张开大喙,将食物接入口中,而不必经过那长长的喙,大大节省了“吞咽”的时间。

耳朵和听觉

动物的耳朵一般长在头上,可是昆虫的“耳朵”位置奇特。例如蟋蟀、蚱蜢、蝗虫等的听觉器官,不是长在头上,而是长在腿部或身躯两侧,同呼吸器官相连。那纤细的气管遍布全身,在一些部位扩大成了气囊,再演变成鼓膜,鼓膜把颤动的声音传给感觉器官。

蜜蜂的听觉器官是些能准确感应声音的细胞,这是些树枝状的小刚毛,长在蜜蜂的额部,蜜蜂就靠这些小刚毛来感知声音。

鱼的“耳朵”长在头骨当中,有很好的听觉。比如鲤鱼,它的“耳朵”与鳔之间有3块小骨头连接着。当水中的声波振动传到鱼鳔时,便产生共鸣作用,得到放大,再通过3块小骨头传到“耳朵”里。

蛇没有外耳、鼓膜,所以听不到声音,是个聋子。但蛇有内耳和听骨,听骨的一端连在内耳,另一端同关连上下颌的方骨相连,因而蛇对地面的振动很敏感。如果附近有动物或人活动,蛇立刻能察觉到。

蝙蝠的眼睛已经退化,但耳朵却高度发达。蝙蝠耳朵上有一道道规则排列的花纹,能帮助接收信号。蝙蝠能射出少量的高频声波,声波碰到物体反射回来,被蝙蝠的耳朵接收。蝙蝠通过声波的反射来测定空中运动物体的位置,非常精确,连小蚊子也不能逃脱。

猫头鹰的耳朵仅是条小小的“裂缝”,但在耳孔的四周有许多皱折和耳羽,所以扩大了接受声波的面积,听觉灵敏。猫头鹰不论是在空中飞行,还是停在树上休息,对田鼠发出的微弱响声,都能听得一清二楚。

鸭嘴兽没有耳廓,只有耳孔。耳孔可以关闭,防止进水。它的耳孔和眼睛紧靠在一起,位于背侧面的沟中,潜水时,沟缘合拢,把眼睛和耳孔遮了起来。

兔子的大耳朵经常不停地转动,收集四面八方传来的声波。除此之外,兔耳还能起到调节体温的作用。天气寒冷时,它将两只大耳朵紧贴在背上,减少热量散失;天气炎热时,两耳便挺立起来,这样散热就快了。

非洲土狼以吃蚁类为生,长着一对兔子般的长耳朵,能四方转动,听得到白蚁在穴内活动的声音。再加上灵敏的鼻子的配合,就能找到躲藏在穴中的白蚁。

猫的耳朵也能转动方向,发现动静后,耳朵转向发声的方向倾听,听觉极为灵敏。

不同舌头各有其用

动物的舌头,形状多样,有的呈三角形,有的是圆形,有的前端分叉,有的似一根圆棒。舌头的长度,差别也很大:食蚁兽体长1.3米、舌头长0.4米;针鼹的舌头占体长的3/4;长颈鹿的舌头可伸长到45厘米。

动物舌头的功能,更是多种多样。

食蚁兽在找到蚁洞之后,就从嘴中吐出一条比筷子还细长,比蚯蚓还柔软的舌头,舌头上能分泌出像胶水似的粘液。当舌头从蚁洞中抽出来时,舌面上已粘满了蚂蚁。然后它就像没牙的老人吃面条一样,“呼”地一声把无数蚂蚁顺着舌头吸进嘴里。

蛇的舌头细长,有分叉。蛇舌头上没有味蕾,不能辨味。但它的舌头能感受空气中物质的化学分子,帮助判断近旁有什么猎物和物体,以便采取相应的对策。

虎、狮等食肉动物的舌头上长有许多肉刺,不但可以用来大口舔食猎物,还能把骨头上的残肉舔得干干净净。

猫爱在阳光下舔自己的毛,这不是为了讲卫生,而是在为自己补充维生素D。因为猫的皮毛里含有胆固醇和麦角醇,经过阳光照射会产生维生素D。猫舔毛,就为体内增添了维生素D。

蜗牛的舌头上着生上万颗细小的“牙齿”,似一把锋利的锯子。舌头在嫩叶上轻轻一刮,嫩叶就很容易入口了。

长颈鹿不仅颈脖特别长,舌头也很长,全部伸出来约有45厘米。长颈鹿能用舌头钩住树枝,吃起树叶来就方便多了。

青蛙的舌头又长又宽,平时折叠在口腔内。它的前端有分叉,舌面能分泌粘液。逮害虫对,舌头伸得又长又快,犹如一把飞叉。

啄木鸟长有一条细长且带有长刺的舌头,它能像鱼叉和钩子那样,从树缝中将毛虫勾出来吃掉,从不失“手”。

座头鲸是海洋中的庞然大物,但却是靠吞吃小虾一类的小生物维持生命的。鲸把大嘴一张,吞进几吨的海水和小生物。鲸靠舌头的泵压作用,把海水通过鲸须滤出去,而把小虾等咽下肚去。火烈鸟的舌头也有同样的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