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秘莫测的动物行为

神秘莫测的动物行为

动物有许多有趣的令人迷惑不解的行为,有的甚至连长年研究动物的专家也无法解释。如南非有一个“跳跃蛇之乡”,那里的一种毒蛇会从地面跳跃到空中而落下。在印度尼西亚热带丛林的金树蛇,能从一根树枝像飞一样腾空飞至另一树枝,如果要下到地面,则从树上笔直地落下。

顺从与失恋

美国生物学家乔治夫妇长期在非洲塞伦盖蒂大草原上考察猎豹,被同行们誉称为“猎豹权威”。他俩与猎豹的无数次接触中,发现两起不可思议的行为。

有一次,乔治夫妇在考察用的越野车上,用望远镜发现一个十分惊险的镜头,于是车子急忙开到离现场只有14米处停下。一只雄猎豹在自己的领土里向另一只同类闯入者扑去。一口一口地撕下其皮毛,残酷地狠咬,发出“嘎扎嘎扎”的嚼骨头的声音,实在令人毛骨悚然!这种残酷的攻击性防御,足足进行了半个小时。令人惊奇的是,被攻击者显得十分顺从,既不还击,也不逃跑,直到最终倒地死去。对于这一现象,“猎豹权威”无法正确解释,他们只好推测,闯入的猎豹可能是为了向主人恳求入群,所以才一切顺从,直至死去,以表忠心。

乔治夫妇还发现过一起令人难解的猎豹“失恋”事件。一只取名佩凯的雌猎豹与另一只取名索立蒂厄的雄猎豹相爱,在很长期间彼此形影不离。后来不知什么原因,索立蒂厄突然不理睬佩凯,而且愈来愈疏远它。为了弄清佩凯失恋的实情,他俩夜间跟踪观察。人们或许会问:乔治夫妇怎么断定佩凯“失恋”呢?因为他俩对野生猎豹的求爱和交配行为已经研究了大约四年的时间,其中包括佩凯与索立蒂厄相爱的一段经历,他们也了如指掌。一个晚上,乔治夫妇发现佩凯独自躺在草地上翻来覆去,显出一副苦恼的神色,而那只遗弃它的雄猎豹索立蒂厄却坐在远处,连瞧都不瞧它一眼,昔日彼此间那股亲热劲完全消失了。至于佩凯为什么会失去索立蒂厄的欢心,乔治夫妇还没有弄明白。

家规与葬礼

河马是一种过两栖生活的大型哺乳动物,最大者有3米多长、3~4吨重,比犀牛还要大,是仅次于大象的世界上名列前茅的大四足动物。最令人惊奇的是它们一张大嘴巴,张开时上唇可以高过头顶,能张到90度,足可容一个较大的孩子站立其中,比任何陆生哺乳动物的嘴巴都大,因而有人称它为“大嘴兽”或“大嘴巴动物”。

河马是非洲特产动物,性喜结群,通常每群约20只,它们在河中或湖里生活时,都得遵循一条不成文的“家规”:雌的和幼的河马占据河流或湖沼的中心位置,年长的雄河马在它们的外缘,年轻的雄河马离它们更加远些。谁要是越规,就会受到全群河马的“谴责”。但是在繁殖季节里,发情的雌河马允许进入雄河马的地盘,并得到主人的热情接待。相反,一头雄河马闯入中心位置,那里的雌性和幼年河马虽然不会驱赶,但它必须严格遵守“家规”——站立或蹲伏在水中,不准乱碰乱撞。一旦违背这一“家规”,它将受到其他雄河马的共同攻击。

科学家在野外观察河马时,还常常发现它们的背脊上流出了“血”。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经过研究,才知道这并不是血,而是从它们汗腺里排出来的汗液,俗称“血汗”,用来湿润皮肤,否则皮肤离水久了,加上当地气温高和烈日的照射,会干裂的。

美国康奈尔大学昆虫学家柯克·维斯切尔教授发现蜂群中确实有一些蜂充当了“殡仪员”,它们的职责是把巢里的死蜂移出外面,预防疾病传播和防止巢内充满蜂尸体。维斯切尔教授故意将一些刚死去的蜂移入实验室的蜂群中,发现绝大多数蜂忽视这些蜂尸,它们不是用头部的触角去碰一下,便是用眼睛瞧一下就了事。但是在死蜂移入约一小时后,少数殡仪蜂走近尸体,咬住它们,拖出蜂巢,将尸体放在离巢较远的地方。

维斯切尔教授认为,在任何时间里,殡仪蜂仅占全群蜂中的l%~2%。他还观察到:蜂群中的尸体会散发出一种意味着“死”的特殊化学气味,是这种气味“通知”殡仪蜂,使之闻讯而来,抓起尸体,飞往离巢大约120米远的地方“安葬”。担任殡仪工作并不是某些蜂的固定职责,一般是隔几天就轮换。

非洲象是现今世界上最大的陆生动物。别看它躯体臃肿、笨头笨脑,可它对老者却有一番孝心呢!

科学家们在非洲密林中考察大象时,不仅听到当地土著人说,而且还目睹这种大象确有“葬礼”行为。如果一头大象老死后,“送终”的群象会围着死者,先是发出一阵哀嚎,然后由为首的大象用其长牙掘松泥土,用鼻子卷起土块,投掷到死象身上。其他象纷纷仿效,也把土块、石块、树枝和枯草等扔到象尸上,把死象掩埋起来,再用脚踩实,直到为首的大象一声嚎叫,才停止踩踏,最后群象绕着修成的“象坟”,慢慢行走,似乎在向遗体“告别”。

鹊会与鸟类晨曲

我们常常喜欢用喜鹊来表示吉祥,而欧洲人则把喜鹊称为“神秘鸟”。因为欧洲喜鹊平时多半孤独或成双活动。但到了1月和2月初的时候,它们却集会在一起,少则6只,多至20只左右,最多可达200只。这种神秘莫测的鹊会,使许多鸟类学家迷惑不解。

鹊会好像一个“集体婚礼”:成对的鸟在飞行中追逐,有些鸟在地面或树梢上低声情话,有些雄鸟在雌鸟面前展示漂亮的羽毛。

鹊会又像是一个“互赠礼品的集会”。一些鸟将啄到的枝条、枯草递交给另一些鸟,这是不是鸟类以营巢的象征来求爱呢?

根据鸟类学家在一些地区所作的观察和研究,每年鹊会都发生在同一地点。在参加鹊会的鸟类中,很大一部分是失去繁殖能力的老年鸟,所以鹊会又像一个“老年院”。

虽然人们对鹊会的解释不一,但是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鹊会是由于某种刺激的原因而引起的。因为参加鹊会的鸟都爱竖起鸟冠,翘起尾巴,并不时地抖松羽毛。

黎明,鸟类发出悦耳动听的鸣唱,闻者习以为常。鸟类晨曲是不是鸟儿经夜间休息后到黎明苏醒时的一种补偿行为呢?一般来说,先是仅有少数鸟儿稀落、杂乱地鸣唱,但当越来越多的鸟儿集合在一起时,合唱声琴和瑟调,直入云霄,构成美妙的鸟类晨曲。晨曲可整整持续两个小时,在渐息前半小时达到高峰。紧接着鸟类默不作声,共有半小时的觅食期。最后,还有一个较短的合唱期。

各种鸟的鸣唱,有一个相当规则的排列次序。在欧洲,欧鸲在苏醒后先激烈地鸣唱3分钟,然后飞到栖木上休息。苍头燕雀的鸣唱时间较长,可以一鼓作气地鸣叫12分钟,但没有欧鸲那样激烈。在北美洲,首先鸣唱的是麻雀,接着是红雀,最后鸣唱的是家鹪鹩。

根据鸟类学家研究,鸟类晨曲的起始时间与光线强弱有密切的关系。在一般情况下,晴朗的早晨鸟鸣开始较早,多云或阴天鸟鸣开始较迟,雨天开始最晚。在早春,鸟鸣开始于日出以后;到了夏天,鸟鸣提前到日出之前。

那么,鸟类的晨曲究竟意味着什么呢?人们议论纷纷。有的认为,是同种鸟通过鸣唱在互相联络,以示占据了地盘;有的说这是不同种的鸟类,通过晨鸣彼此警告:“这里已是我的地盘,不可非法入境”;也有的发现鸟类的晨曲在繁殖季节最为激烈,所以晨曲与繁殖有关。

自涂与自埋

英国《伦敦新闻》在1955年10月29日刊出了一张刺猬“自涂”行为的真实照片∶一只刺猬伸出舌头在舔某种具有强烈气味的物体,而且坚持在一点上反复舔,口中积累起有大量泡沫的唾液。然后,它的头部转向体侧,扭弯着身体,把唾沫涂擦在背部的棘刺上。如此重复进行,自涂时间至少可持续20分钟,甚至更长,直至刺猬的棘刺末端形成了一个令人讨厌的唾沫团。这就是刺猬自涂行为的整个过程。

经过进一步观察,原来这种自涂行为不仅在年幼的和人工饲养的刺猬中较为常见,甚至在野生的成年刺猬中也发现背部棘刺有唾沫遗留的痕迹。

由于刺猬的自涂行为没有规律性,为科学家重复实验和进一步研究带来了莫大的困难。但人们仍然尝试对刺猬的自涂行为进行解释。有的认为自涂是动物的自我修饰,如人的擦粉抹脂一样;有的认为是动物的一种舒适移位活动;有的认为是动物除去皮肤上寄生虫的方法;有的认为是动物伪装自然气味以防止敌害发现;有的则根据野生刺猬出现自涂行为大多在繁殖季节里,认为自涂与动物的性活动有关。

不久前,在美国佛罗里达州东海岸的加纳维拉尔海峡附近,有人发现一些海龟,它们整个身体都埋在淤泥里。当时,他们感到十分惊奇,扒开淤泥,挖掘出来一看,海龟都还是活的。经他们分析认为,这不可能是人为,而是海龟“自埋”。

海龟“自埋”是什么原因呢?海洋生物学家猜测纷纷。有的说淡水龟在冬天有钻土越冬的习性,而海龟“自埋”可能是一种冬眠的形式;有的说海龟身上常常寄生着大量藤壶(一种海生软体动物),“自埋”是为了摆脱藤壶;有的说“自埋”是海龟在冰冷海水中自我取暖的一个窍门。

佛罗里达州的一些海洋生物学家,根据一些优秀潜水员在帕耳海滨东南面的一个港湾潜水考察海龟的“自埋”现象后的报道,否定了上述三种说法。他们的理由是:第一,通常藤壶寄生在个体较大的雄海龟身上,而雌海龟和尚未长成的雄海龟身上是没有或者极少寄生着藤壶的,可是潜水员发现的四只“自埋”海龟中,有三只是雌海龟,这就推翻了海龟“自埋”是为了摆脱藤壶的说法。第二,从潜水员目击的情况来看、海龟“自埋”仅仅是一个短暂现象,所以不能认为它们是在冬眠。第三,根据罗丝的记录,她发现海龟“自埋”的海底,水深是27.4米,水温为21.7℃,这说明海龟“自埋”也不是为了逃避冰冷的海水。所以到目前为止,对海龟“自埋”的原因仍一无所知。

鼠救鼠 蚁灭火 蛇吞猪

英国有一家私人花园,虽花木茂盛,但老鼠泛滥。花园主人为了消灭老鼠,在园内放了许多鼠药和鼠夹。

一天早晨,两位中年妇女一起到这家花园散步,呼吸新鲜空气。当她们走进一条矮树丛中的小道时,突然听到一阵“吱吱”的鼠叫声。她们循声悄悄寻找,仔细一看,原来是一只老鼠的尾巴被鼠夹子夹住了,另一只老鼠在费劲地咬它的尾巴基部。当时这两位妇女感到很惊奇。老鼠为什么要咬老鼠的尾巴,究竟是鼠救鼠还是鼠吃鼠?

她们商量以后,各自去找杀鼠工具。过不太久,一位妇女拿来一根粗树枝,准备去击毙老鼠,另一位妇女提来一桶水,打算浇鼠后再用脚把它们踩死。

当她们回到原来出现老鼠的地方时,没有料到这两只老鼠已无影无踪,逃之夭夭,留下的仅是鼠夹子和夹着的一段被咬断的老鼠尾巴。

这两位妇女,虽然对动物学知识一窍不通,但还是把这一奇闻投书报章,并且公开征求科学解答。这样一来,引起了英国动物学界人士的浓厚兴趣和密切关注。多数动物学家认为,老鼠对自己伙伴的受陷,可能会表示“怜悯”,所以用咬断尾巴的办法来进行营救;也有一些动物学家提出相反的解释,认为老鼠不可能对同类产生怜悯,而是乘机打“落水狗”,是攻击同类的一种表现,选择鼠尾作为一个攻击点,这一现象在鼠口暴增地区更是如此。

1985年,法国科学家首次发现了蚂蚁的救火行为。近年来,英国动物行为学家为了证实这一发现,把一盘点燃的蚊香放进一个蚂蚁巢里,自己站在一旁细心观察,只见巢中蚁群发现“家里”起火,似乎感觉到“灾难临头”,惊恐万状,大约20多秒钟后,许多蚂蚁纷纷向火种爬去,并喷射出蚁酸,开始紧张的救火活动。

可是,一只蚂蚁能够喷射的蚁酸量是极微的,要将一盘蚊香火扑灭需要作出很大的努力,再说第一次参加救火,自然缺乏经验,所以不少“勇士”葬身于火海。不到一分钟。火终于被扑灭了,蚂蚁巢又恢复了正常秩序。蚂蚁很讲“义气”,幸存的蚂蚁立即把战友的“骨灰”移送到附近一块“墓地”上,盖上一层薄土,加以“安葬”。

一个月以后,这位动物行为学家将两盘点燃的蚊香放入原来的那个蚂蚁巢里,进一步进行观察。这次火势比上次增加了一倍,但是蚂蚁似乎已经吸取了上一次救火的教训,迅速调兵遣将,增加兵力,有条不紊地协同作战,同样花了不到一分钟的时间,便将火扑灭,竟然没有一只蚂蚁遇难。看来,蚂蚁虽小,我们却不能低估它的能耐呢。

蟒蛇又称“蚺蛇”、“琴蛇”,是我国最大的一种蛇,在福建、广东、广西、云南等省区的森林中,常常有它的踪迹。

人们常常说蛇是没有脚的爬行动物,所以成语中有“画蛇添足”来比喻人们办事多此一举。其实,原先的蛇是有脚的,后来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脚逐渐退化了,今天仅在蟒蛇的肛门两侧还各留有一个小型爪状距,这就是后肢的残迹,证明原来的蛇确实是有脚的,同时也说明蟒蛇要比其他蛇类来得原始。

蟒蛇主要吃鼠、鸟、爬行动物和两栖动物,也会咬死、吞食较大的哺乳动物。

不久前,英国和澳大利亚联合出版的《蛇类》一书中,刊登了一张我国蟒蛇吞食家猪的珍贵照片(见上图)。这条蟒蛇体长不到5米,竟能吞下体躯比它粗得多的家猪,实在令人惊讶。

蟒蛇能否吞食家猪?笔者认为蛇吞象是绝不可能的,而蟒蛇吞食家猪是可能的,只是被吞猪的大小是受蛇的吞食能力限制的。

蟒蛇的视觉很差,为了吞食家猪,先要通过猪行走时从地面传来的振动发现它,等到猪近身时再快速地用身子把它紧紧地缠绕起来,直到将猎物勒死,然后才张开嘴巴把猪慢慢吞下。人的嘴巴只能张到30度,而蟒蛇的嘴巴却能张到130度。原因是蟒蛇头部与开合有关的骨骼,和其他动物不同。首先,它的下颌可以向下张得很大,因为蛇头连接到下颌的几块骨头是可以活动的,不像其他动物那样与头部固着不动。其次,蟒蛇左右下颌颏之间的骨头,连接成可活动的榫头(我们人的下颌颏处的骨头连榫头也没有了,左右成了一块),左右以韧带相连,可以向两侧扩大,因而蟒蛇的嘴巴不但上下可以张得很开,而且左右也不受限制,能在一定程度内扩开得很大,这样就可以吞食比它嘴巴还大得多的东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