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小制大与以弱胜强

以小制大与以弱胜强

在奇妙的动物世界里,虽然弱肉强食是一种普遍现象,但是弱小动物战胜强大动物的事例也时有发生。

小鸣禽吓跑了猫头鹰

一个晴天的傍晚,一群小鸣禽外出觅食归来,聚集在常青的灌木林中过夜。突然,一只猫头鹰(属于猛禽)从外飞入,停息在它们上面的一根树枝上。尽管猫头鹰具有飞行无声的本领,但却逃不脱小鸣禽的敏锐眼力。顷刻之间,这群小鸣禽也飞上了这棵树,它们停息在猫头鹰周围的树梢和细枝上,把猫头鹰包围起来,每只小鸣禽都面对着猫头鹰,齐心协力地发出警觉的尖叫声。虽然猫头鹰对小鸣禽的“示威”行动看得明、听得清,但是仍然停着不动,装出一副无所谓的姿势。大约过了十来分钟,猫头鹰不得不飞离了,小鸣禽的叫声也平息下来,然后成群飞回它们的原来栖息处。

根据鸟类学家对饲养及野生的猫头鹰观察研究,发现这类猛禽主要以鼠为食,也吃小鸟、昆虫和其他动物。它们取食时有个特点,就是怕骚扰。当饲养员给它们喂食时,如果旁边有其他鸟接近,它们就站立不吃。弱小的鸟类胆敢在凶恶的猛禽面前主动“出击”,这是因为它们与猫头鹰长期“打交道”中,发觉猫头鹰在“群起而攻之”的情况下,不仅不会反击,相反会感到孤单和惊恐,直到最后退却飞离。

虫吃蛙和蟾蜍

美国BBC电视台曾播放了一个特别节目——“虫吃蟾蜍”,博得了观众的浓厚兴趣和强烈反响,因而使这家电视台身价倍增,名扬全美。这一揭示大自然界反常现象的录象片,是美国生物学家和录象师们在亚利桑那州的农村沼泽地区摄制的。

在广阔的沼泽地区,生物学家发现一只浑身疙瘩的大蟾蜍在软泥地上慢慢地爬行。不一会儿,它突然停下来,在原地上弹动着后腿和蠕动着体躯。生物学家见到这一情景,感到十分惊奇,误认为这只蟾蜍得了什么急病。再仔细观察,原来地面上有一条马蝇的幼虫正在螫刺这只蟾蜍。马蝇幼虫从口中分泌出毒素,使蟾蜍处于麻木、晕眩状态,然后吮吸它的血液和体液。最终,幼虫吃得身体滚胖,蟾蜍却慢慢死去。

之后,这些生物学家对“虫吃蟾蜍”的反常现象又作了进一步的观察和研究,发现通常马蝇的幼虫吃蟾蜍,发生在幼虫长到最大阶段和蝌蚪刚发育成小蟾蜍的时候。因为在这个时候,两者的身体大小几乎相等,所以马蝇幼虫可以轻而易举地捕食蟾蜍了。

更为令人惊奇的是,一位动物学家在洞穴中,还目睹一条马蝇的幼虫伸长头部,紧紧地咬住一只施尽全力挣扎的青蛙。这只青蛙的体重,估计要比这条幼虫大20~30倍,好像一个体重只有50千克的人紧拉一个1500千克重的物体一样,真是大自然的一大奇观呢!

新近,美国动物学家又在南美洲的亚马孙河沿岸,目击两条马蝇的幼虫在争夺一只小蛙。一条幼虫咬住蛙的一只左前肢,另一条幼虫咬住蛙的一只右后肢。一会儿拉到这边,一会儿又拉到那边,好像在进行一场激烈的拔河比赛,真是难分胜负呢!大约经过十几分钟以后,“比赛”终于结束,小蛙躺在地上微微抖动,两条幼虫各占一方,共进美餐。

蛙和蟾蜍都是“捕虫能手”,马蝇的幼虫捕食蟾蜍和蛙,确实属于大自然的一种罕见的奇闻。动物学家们认为,在正常情况下,马蝇幼虫以蟋蟀和甲虫为食。但是,当一只蟾蜍,或者一只蛙,在它们面前出现的时候,往往会激起它们新的食欲要求。这也许是蟾蜍和蛙的味道远比蟋蟀和甲虫鲜美可口得多,对马蝇幼虫来说,可谓是头等的佳肴了,所以才打破常规,专心捕食的。

小蜘蛛的智慧

一个星期日,笔者到亲戚家作客。亲戚的住房前面有一个院子,种植着许多花木。笔者发现葡萄棚下面有一个蒲扇那样大的蜘蛛网。当时,笔者有点奇怪,为什么不把它弄掉,多不雅观。可仔细一想,可能是有意留着,借它来捉蚊子、苍蝇等虫子的。因为住在底层,这些害虫比较多。

事情真巧,突然一只螳螂从葡萄藤上落了下来,一点不偏地掉在这只蜘蛛网的中央。这只大约有8厘米长的螳螂落网,振动了蛛丝,唤醒了守候在一旁的蜘蛛,它立即向螳螂爬来,准备美餐一顿。

这只灰黑色蜘蛛,看上去只有一粒黄豆大小。它爬来的方向,正好对着螳螂的头部。螳螂的两把长着锯齿的“大刀”稍稍伸出头前,小蜘蛛一接触它的刀尖,企图下手用螯肢将毒腺分泌的毒液注入其体内时,不料螳螂将“刀”一伸,刀尖将小蜘蛛顶了一下,使蜘蛛向后缩了大约3厘米。笔者猜想它的头部可能被螳螂的刀尖刺痛了。

小蜘蛛第二次又从它的刀侧冲去,螳螂便转动“大刀”,将刀上的锯齿对准小蜘蛛的嘴巴,小蜘蛛被锯齿刮了一下,于是不得不又退避三舍。

两次教训,似乎使小蜘蛛聪明起来。它不再从螳螂的头部方向取食,而是绕了半圈,从螳螂的尾部进攻。小蜘蛛先用口部的螯肢刺进螳螂的尾端,分泌毒液将它麻醉。此刻,螳螂虽想挥舞起它的“大刀”往后砍,但是却已无能为力,因为已经中毒并身被蛛丝捆粘,没法动弹。

最后,大螳螂终于渐渐被毒死,不得不听任小蜘蛛吸食。小蜘蛛将肚皮吃得圆滚滚的,慢慢爬到一边休息了。

一位记者朋友曾经告诉笔者一件趣事:1981年7月16日上午,上海耐火材料厂一处水斗旁,职工们亲眼目睹到一只小蜘蛛战胜了一条大蜈蚣。这个故事已在本书上册有关蜘蛛一文中说过,就不赘述了。

更为奇趣的是,中国科学院上海昆虫研究所柳德宝先生在野外采集标本时,还目击了“小蜘蛛智斗大蛇”的全过程。

蜘蛛网离地面1米多,一只核桃般大的蜘蛛在网上爬动,忽然垂丝在空间荡漾。当他的视线移向地面时,见一条约1米长的大蛇,在蜘蛛之下昂首怒目圆睁,龇牙吐舌,摆出一副进攻姿态,可蛇头与蜘蛛相距还有尺许,显得力不能及。正当两者相持不下,蜘蛛却沿丝而上,佯作逃避,蛇欲罢休,慢慢移动身子游行。突然蜘蛛又悬丝而下,垂身在蛇首近处,施出挑逗诱敌的架势。蛇盛怒之下,复又施劲回首对蜘蛛张嘴吐舌,恨不得一口吞之。蜘蛛又缘丝疾上,在蛛网上装出悠哉悠哉的模样。大蛇无奈,准备动身离去。此时,蜘蛛复又悬丝而下……如此反复了四五次,大蛇因昂首数次,已疲惫不堪,只得俯首贴地闭目稍作休息。蜘蛛抓住战机,居高临下,出其不意,攻其不备,突然像杂技演员般垂丝急速而下,瞄准蛇头敏捷而利索地跳到蛇的头上,以螯肢刺进蛇头,注入毒液。蛇开始逞强,摇头甩尾,用尽力气,盘身绕蛛,谁知蜘蛛紧紧抓住蛇头不放。不多久,蛇虽狂跳挣扎,但渐渐地瘫了下来,终于因蛛毒发作,窒息而死。

蜘蛛成了以小制大,以弱胜强,有勇有谋的斗士,在吮吸了蛇的脑汁之后,饱餐而去。

狒狒联合对敌

非洲坦桑尼亚的坦噶尼喀地区是狒狒的栖身之地。这里生活着许多狒狒群,每群大约20~60只,最多的超过100只。狒狒晚上宿息在树林里,临睡之前,它们总是要对四周地形做一番仔细的“检查”,看看是否有狮子、巨蟒和黑猩猩等天敌。

据美国科学家实地考察,发现这里的狒狒群通常沿着一定的路线到有水源的地方去饮水,而这是一件十分危险的事情,因为狡猾的狮子和巨蟒掌握了狒狒的这个规律,常常在水源处等候着它们的到来,因此,每一次饮水都是狒狒群的一次计划周密的集体战斗行动。出发之前,总是由最强壮有力、最不怕死的狒狒在前面开路,中间是雌性、幼年狒狒,后面是一些成年雄狒狒。到了水源处之后,一旦遇上潜伏的狮子或巨蟒,打先锋的狒狒便与来犯者进行勇敢的搏斗,其余的狒狒从地面抓些石块迅速上树,一齐大声吼叫助威.并向敌害猛烈投掷石块和果实。在齐心合力、团结战斗的狒狒们面前,狮子或巨蟒往往是心虚胆怯,狼狈而逃。

狒狒除了自己团结对敌以外,还能与周围其他受威胁的动物结成统一战线,一起防范凶暴的敌人。狒狒最可靠的“盟友”是羚羊和斑马,它们的共同敌人是狮子。狒狒生有一对锐利的眼睛,而且又能爬树,“站得高看得远”。而羚羊呢,凭着它们灵敏的嗅觉,能觉察到很远地方的猛兽。斑马的听觉、视觉和嗅觉都十分灵敏,一闻到异样的气味,轮流放哨的斑马会立即发出“警报”。这样,它们配合起来,就可以尽早地发现来犯的敌害了。

羚羊的“回马枪”

羚羊与牛、羊是近亲,种类很多,大小不一。这类食草动物,仅分布于非洲和亚洲。

有人称非洲为“羚羊王国”.因为那里不但羚羊种类多,而且数量远超过亚洲。羚羊的生活力极强,几乎整天成群结队地在旷野、荒漠、草原、山区、林地觅食、嬉耍和奔跑。羚羊的跑速极快,每小时约有60~70千米,望上去前腿向前伸直,后腿朝后伸直,与躯体几乎成一条直线,好像一辆摩托车在腾空飞驰。

谁知“强中还有强中手”,非洲的猎豹比羚羊跑得还要快,而且是羚羊的天敌,最喜欢捕食羚羊。猎豹是一种凶猛的食肉猛兽,外貌似金钱豹,身体比金钱豹稍小,四肢和尾巴比金钱豹长一些,头部和身体有点像猫,四条腿似狗,叫声像美洲虎,但也会“唧唧”地像鸟叫。因为它们最爱吃羚羊肉,所以在追击时会施出全部力气,在短暂的时间里速度可达到113千米/小时,很容易捕杀羚羊。

猎豹捕食羚羊虽然是动物学上的一般常识,但偶尔猎豹也会受到羚羊“回马枪”的反击。美国一个动物学家组成的考察队,在非洲东北部塞伦盖蒂大草原上观察猎豹和羚羊的活动时,曾发现过这样一起奇趣的事儿:一只猎豹冲散了一个羚羊群以后,正选择其中一只羚羊猛追。这只被追捕的羚羊似乎懂得仅向前逃已经无法脱身,于是急中生智,突然改变了逃跑的方向,促使猎豹放慢速度,转移视线,向另一只羚羊追去。那时候,这只猎豹因超速追击了一段路程,已累得呼吸急促,精疲力尽,而前一只羚羊却已得到了喘息的机会,重新振作精神,乘机猛然回头向猎豹冲去,用它坚硬的头角猛刺猎豹,猎豹因此受伤。这一发现,确实令考察队的科学家感到惊讶和不解。因为羚羊是猎豹的捕食对象,按理是前者怕后者的,而这只已经脱身的羚羊为什么反向猎豹冲去呢?应该说这还是个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