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误区

走出误区

 

雌螳螂不是“杀夫犯”

螳螂是一类中型或大型的肉食性昆虫,一般体长约10厘米,雌虫比雄虫体大,全世界已知的约有1800种,我国约有44种。

螳螂是众所周知、有口皆碑的益虫,它们用两把特有的“大刀”(前足)捕食蝗虫、苍蝇、飞虱、棉铃虫、蝶、蛾、天牛等70多种害虫,被人们誉为捕虫“能手”。另外,螳螂还是重要的天敌昆虫,被用来作生物防治,例如在每亩果园里放养600只螳螂的话,就可以消灭70%的蚜虫。有人还作过统计,一只螳螂在2~3个月中能吃掉700多只虫子。

令人遗憾的是,不少人对雌螳螂有种不公平的认识,说每年秋天螳螂开始交配,雌螳螂每次和雄螳螂交配以后,就回过头来把雄螳螂的脑袋或整个身体吃掉。迄今为止,这顶“杀夫犯”的帽子给雌螳螂戴了大约整整100年的时间。

经查考,原来这个“杀夫犯”罪名是100年前,出自法国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之手。在法布尔的《昆虫记》一书里,生动地描述了雌螳螂吃掉雄螳螂的全过程。后来人们又把法布尔对雌螳螂的结论进一步发展,将雌螳螂的罪名上升到“杀夫犯”,使之臭名昭著。

德国和美国的科学工作者为了印证法布尔的结论,分别用录象记录,观察研究了螳螂从求爱开始到交配完毕的全部过程。经过他们对10多对螳螂的观察记录,发现它们的求爱、交配过程非常复杂,一般都要进行几次,而且持续时间较长,大约需要几个小时,但是却没有发现一只雌螳螂有“杀夫”行为。这说明法布尔看到的情况不是普遍现象。

据笔者对螳螂行为的观察,发现螳螂在食物缺乏时,常常会互相残杀而食,从此推测雌螳螂在交配以后,如果处于极度饥饿状态的话,偶尔把雄螳螂吃掉的可能性是有的。也有人认为,或许是当雄螳螂求爱失败以后,雌螳螂视它为敌而引起的一场厮杀,或者是两只雄螳螂同时向一只雌螳螂求爱,最后必有一只雄螳螂为此作出了牺牲。

言过其实五步蛇

在我国四川、贵州、湖北、安徽、浙江、江西、湖南、福建、台湾、广东、广西等地,生活着一种人们熟知的剧毒蛇。民间说,人被这种毒蛇咬伤后,走五步,最多走百步,就会倒地死去,因此就叫它“五步蛇”、“五步龙”、“五步倒”、“百步蛇”。其中“五步蛇”一名,长期被我国学术界应用,至今在出版的学术专著中仍作为副名。其实,“五步蛇”一名是言过其实的,尽管它是剧毒蛇,但绝不可能人被咬伤后走五步就会死去,一般都要在1~4天内才毒性发作,即使是严重中毒的,死亡率也只有24%,自使用抗五步蛇蛇毒血清以后,死亡率已降至1%。

民间还有人叫它“放丝蛇”,说这种蛇不但剧毒,而且还会在地上放丝,人脚一旦踩踏到它的丝上,就被它咬伤并中毒。实际上,在蛇类中不仅五步蛇不会放丝,其他蛇也都不会放丝。这种蛇头背棕黑色,体背棕褐色或稍带绿色,与它栖息环境的色调十分相似,同时又常常盘曲在那里不动,人们不小心走近或踩到了蛇体,才被咬伤。

在外形上,五步蛇给人的最显著特征是:头大,明显地呈三角形;吻端很尖,向上翘起。前者表明此蛇有毒,后者则是该蛇的特有外貌,因而称作尖吻蝮,这个名称比五步蛇切合实际,已被动物学界所公认,作为这种蛇的主名,而“五步蛇”仅是副名。

五步蛇的鼻孔与眼睛之间,有一个对热特别敏感的颊窝,晚上遇到火光时有扑火的习性,因而民间传说,人们手拿着火把,五步蛇会张开血盆大口扑来,因此又叫它“火蛇”。所以,在五步蛇经常出没的地方,晚上外出不要用火把等照明行路,也不要在篝火附近站立游戏,以免被其咬伤而中毒。

鸳鸯并非守节鸟

鸳鸯是一种十分著名的鸟类。在国画中,鸳鸯和仙鹤、雄鹰是最常入画的鸟类。飘逸的仙鹤是诗意和长寿的象征,雄鹰是勇敢和力量的象征,鸳鸯则是美丽和爱情的象征。

的确,说鸳鸯美丽是名副其实的,它的羽毛五颜六色,灿烂夺目,好像披了一身华丽的服装,看上去既鲜艳又和谐,十分讨人喜爱。它红红的嘴巴,头后生着一丛赤金带绿的冠羽,翅膀上有一对扇形饰羽,长在身体的两侧,像船帆一样。鸳鸯素以“世界上最美丽的水禽”著称!

至于说鸳鸯“多情”,这主要是一些骚人墨客编造出来的。他们讲鸳鸯忠实于情侣,甚至说一对雌雄鸳鸯永不分离,即使一方死了,另一方也会终生“守节”,或者忧郁而死。实际情况果真如此吗?据动物学工作者在长白山自然保护区的观察,鸳鸯平时不一定有固定的配偶关系,只是在交配期才表现出那种形影不离、柔情绵绵的模样。繁殖后期产卵孵化时,雄鸟并不过问,而是完全自顾自了。抚育雏鸟的任务,也完全由雌鸟承担。如果一方死亡,另一方也不会“守节”,它早已忘记旧情,另找新欢了。

鸳鸯虽然不是守节鸟,但是在配偶季节雌雄鸟常成对活动,因此,自古以来就有“鸳鸯戏水”的美丽描绘。据近年来调查,吉林长白山北麓的头道白河是著名的鸳鸯繁殖地,被人称为鸳鸯河。福建屏南县双溪乡的白岩溪,则是鸳鸯的越冬地,被人称为鸳鸯溪。如果你有机会到鸳鸯河,就可以欣赏到雌雄鸟形影不离的爱情生活;若你有机会到鸳鸯溪作客,则能证实鸳鸯并非守节鸟。

那么,世界上有没有守节鸟呢?有,天鹅就始终保持着“终身伴侣制”,不仅在繁殖期彼此互相帮助,平时也是成对成双,如果一只死亡,另一只也确能为之“守节”终生。

鸵鸟的“冤假错案”

一般所说的鸵鸟,指的是产于非洲沙漠地带的鸵鸟。它是现存最大的鸟,雄的体高可达2.75~3.00米,平均体重50千克,最大的可达150千克,据说还有172千克的。

鸵鸟是一种动物,而人们常说的、报刊上常登的“鸵鸟政策”或“鸵鸟伎俩”,究竟是怎么回事呢?据查考,它最早见于1891年美国《朴尔摩尔新闻》上,说鸵鸟遇到危急情况时,来不及逃跑,就把自己的头颈平贴地面,钻进沙堆里,以为自己什么也不看,就会太平无事了。人们将鸵鸟的这种滑稽行为,称作“鸵鸟政策”或“鸵鸟伎俩”,用来形容那些不敢正视现实、自欺欺人的蠢货。其实,鸵鸟并非如此,这是人对鸵鸟的误解。

美国鸟类学家对鸵鸟的生活作过详细研究,发现它们的栖息地气候炎热,阳光强烈照射。鸵鸟不会飞翔,一旦发现敌害,虽然可以每小时60千米的快速逃跑,但是在干热缺水的情况下,快跑对自己不利,于是,它们常常会就地躺下,长脖子平贴地面,身体蜷缩成团,以自己黑色或灰褐色的羽毛伪装成蚁家、岩石或灌木丛,以蒙过敌害。这应该说是鸵鸟的一种“智慧”才对。

另外,据南非一个已有90多年历史的鸵鸟牧场介绍,他们从未见到过鸵鸟把头钻入沙里的现象,只发现有时鸵鸟将头颈部贴近地面,这可能是为了听远处的声音,或是为了放松一下颈部肌肉。

喜鹊与乌鸦

我国民间有用喜鹊来表示吉祥的传统。用乌鸦来表示噩耗,在电影、电视里也经常出现这种情景。其实,从科学的观点来看,喜鹊、乌鸦与吉凶是没有关系的。但是,人们为什么喜欢喜鹊而厌恶乌鸦呢?

笔者认为,这主要是由于一些神话传说和诗人对它们的描绘,加上它们的外形、鸣声和生活习性给人们的印象造成的。

喜鹊以它那闪闪发光、黑白相间的羽饰,长如飘带的尾巴以及婀娜多姿的身影,成为人们称颂的对象,由此而流传着各种动人心弦的传说。例如“喜鹊搭桥”,就是歌颂喜鹊在农历七月七日,为牛郎和织女在天河之间搭了一座鹊桥,使这对常年相思的夫妻得以相会的故事。这个神话激起了人们对喜鹊的爱慕之情,认为它是喜庆和吉利的象征,能为主人通报贵客和喜事光临。又如《禽经》中记载:“仰鸣则阴,俯鸣则雨,人闻其声则喜”,那更是把喜鹊加以神化了。在春天繁殖季节,雄鹊不时地站在枝头上朝着雌鹊“嘎、嘎——”地叫着,同时还将长尾一翘一翘表示炫耀。不了解内情的人,把雄鹊这种又鞠躬又摆尾、而且又不停地发出“嘎、嘎”声的求爱活动,误认为是在对房主表示好感、为主人报喜呢!

乌鸦展开漆黑的双翅,边飞边发出粗劣、单调又聒噪不停的“哇——哇——”的嘶哑叫声,好不凄厉。特别是寂静的夜晚,在荒郊野岭,若猛然听到这种叫声,更是毛骨悚然。所以,人们往往把听到乌鸦的啼叫,当作是不吉祥的预兆,其实这完全是没有根据的。

喜鹊与乌鸦尽管外形上大相径庭,鸣声不同,但在动物分类上却同属一个鸦科,而且它们都是益鸟,主要以害虫为食。

对鹤的误解

鹤是一类大型涉禽,外形颇似鹭和鹳。目前全世界已知的鹤类共有15种,我国产的有9种。

上海一家著名的食品商店,曾定制了一批蛋糕纸盒,盒盖上印有几只正在飞翔的仙鹤图,以示“长寿”,招徕顾客。画面虽然美观可赏,但所绘鹤的飞翔姿势却失真了,有的弯曲颈部,有的弯曲两腿,与实际情况完全不符。笔者认为这不是疏忽大意,而是常识之误。

仙鹤就是我国一级保护动物丹顶鹤。它与其他鹤种一样,在飞行时头、颈、脚都是伸直的,前后对称,飘飘然姿势极其秀美。只有鹭类在飞行时才会弯颈曲腿。

鹤与鸳、鹳还有一个显著区别,它的足趾很短,而且后趾着生部位较高,与前三个趾不在同一个平面上,所以在停息时后趾不着地。可是一些画家在绘鹤图时,常常是四个足趾都着地了。当然,画家们在绘画时可以艺术夸张,但如果能注意科学性,那就更完美了。

为黄鼠狼恢复名誉

长期以来,我国民间传说黄鼠狼是专门偷鸡吃的动物,因而家里一旦鸡少了,人们总是怪罪于黄鼠狼,黄鼠狼也因此落得个“偷鸡贼”的臭名声。“黄鼠狼给鸡拜年——没安好心”,已是众所周知。

黄鼠狼是黄鼬的俗名,个头虽不大,只有30~40厘米长,0.5~0.8千克重,但生活力很强,分布极广,从黑龙江的寒带针叶林到长江流域的温带以至亚热带,无论是山区或平原,旱地或沼泽都有其足迹。

我国动物学工作者为了弄清黄鼠狼是益兽还是害兽,曾经到全国各地黄鼠狼的生活区,对其食性进行长期的分析研究,解剖了大量的黄鼠狼,并对残留在它们胃中的骨头、牙齿、皮毛等残骸进行鉴定,发现这种小兽吃的食物种类甚多,主要是各种鼠类、蛙类和昆虫,而更多的是鼠类;也吃小鸟、蛇、泥鳅和蜈蚣等;其中只发现有两只黄鼠狼吃了鸡。

此外,动物学工作者还对人工饲养的黄鼠狼进行了食性试验:在黄鼠狼的笼子里,每天放入各类食物,观察它们喜欢吃什么。第一天,放入3只活鸡、一段带鱼,黄鼠狼只吃带鱼;第二天,放入鸡、鸽子、蟾蜍和老鼠,黄鼠狼吃光了老鼠,还吃部分蟾蜍;第三天,放入活鸡、活鸽,黄鼠狼把鸽子咬死……最后一天,仅放入活鸡,黄鼠狼在没有第二种食物的情况下才吃了鸡。

根据上述研究,动物学工作者对黄鼠狼的科学结论是:益兽,至少是一种益多害少或功大于过的动物。因为它主要吃鼠类和昆虫,对农林业大有好处。虽然在食物缺乏的情况下会危害家禽,也吃些蛙类,但它能治害是主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