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种子的动物

传播种子的动物

 

令人担忧的信号

在墨西哥南部洛斯图斯特拉斯研究站附近的热带森林里,出现了一件怪事:科学家在茂盛的树林中,发现了一大堆不寻常的腐烂果子,种子在它们的亲树下发芽,形成了一块块绿色的地毯。这是一种令人担忧的信号,因为下一代不可能在它们父母——亲树的阴影下幸存。

一般来说。一只成熟的果子被某一种动物吃进肚里,然后种子在离结果的树较远的森林空地随粪便排出,传播后代。可是,在洛斯图斯特拉斯地区,许多食果子的大型动物,如蜘蛛猴、鹿和貘几乎已被人类斩尽杀绝,以至成熟的果子没被吃掉而自行从树上落下,种子没有动物将它们带到远方去,在远处生根发芽。为此,生物学家们呼吁:我们要研究一个保护热带雨林的新问题——消灭食果动物是否意味着毁灭树林?

美国佛罗里达大学热带保护研究项目主任肯特·雷特福说:“人们不仅可以从森林内部,而且也可以从森林外部毁灭一个森林。”墨西哥大学阿莱詹德罗·埃斯特拉达教授补充说:“如果森林中没有灵长类动物、食果鸟和食果蝠,那么这种热带森林的继续存在便是不稳定的,就好像树林被砍伐,受到威胁一样。”一些科学家担心,如果不注意保护动物,那么,我们将不用砍倒一棵树,就可能失去森林。

最理想的种子传播者——蝙蝠

在热带森林中,蝙蝠算得上是最主要的食果动物了。国际蝙蝠保护协会默林·塔特尔博士说:“蝙蝠是最理想的种子传播者,它们一个晚上能吃下比自己体重重两倍的种子,并且在森林空地中边飞行边排粪。”这种随地拉屎的习性非常重要,因为蝙蝠一个晚上能飞行 37千米左右,据国际自然保护协会玛丽·富吉塔说,这意味着它们搬动种子的能力,无论从路程或区域的广度上,都是其他热带雨林动物望尘莫及的。

加拿大魁北克省舍布鲁克大学唐纳德·托马斯教授也发现,作为热带森林种子的传播者,蝙蝠是举足轻重的。他曾在西非研究蝙蝠与植物的相互关系近3年。在那儿,他计算过,一群黄毛果蝠,一个晚上能传播近227千克种子。这一数据,是托马斯通过在一个森林附近的热带大草原上铺上一张极大的塑料布后统计出来的。每天早晚,他检查掉落在塑料布上的东西。他说:“结果是令人惊讶的,蝙蝠的排泄物似雨点般地掉落在塑料布上,种子的质量(俗称重量)占排泄物总质量的92%”。不仅如此,托马斯还对种子的萌芽率作了研究。他收集了许多来自蝙蝠粪便的种子与成熟果子中的种子进行比较,结果发现,前者的萌芽率为100%,而后者只有10%。这就有力地证明了蝙蝠是最好的种子传播者,它们在传播种子这个环节中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以果实为食的蝙蝠种类很多。非洲肯尼亚的韦氏颈囊果蝠,常常吞食无花果作为自己的晚餐。果实中的种子,可以从蝙蝠的消化道里平安无损地排出,然后落在地上生根发芽。小长鼻蝠是一种常见的蝙蝠,它们常常食一种仙人掌果实中的粘物,然后将种子从栖息的树上投下,种子在土中长出仙人掌小苗。

吃果子的行家——鸟类

鸟类对人类的贡献很大,其中最重要的有两点:一是消灭害虫害兽;二是食果传种。

巴西的,因为它的嘴巴特别大,所以又名“巨嘴鸟”。这种鸟的上下嘴边有锯齿,能够切开较大的果子,使果实中种子落地发芽生长。

国际野生动物保护协会的罗伯托·罗查和佩特里查·格蒂里兹发现,委内瑞拉的油鸱(一种猫头鹰)和食果蝠一样,也在夜间觅食果子,并一边飞行一边拉屎,在撒播种子、重新造林上胜过直升飞机。可是,这种鸟曾遭到厄运,因为它们以油椰果子为食,而油椰果子富含油脂,所以它们的幼鸟因为只吃不动,身上长了许多脂肪,很肥胖,当地人们就大量捕捉,用来熬油,以致这种鸟的数量日益减少,直到最近委内瑞拉政府颁布了保护鸟类的法令,才制止了人们对油鸱的这一暴行。

生活在拉丁美洲哥斯达黎加的凤尾咬鹃常常在山莓树上觅果进餐。饱食之后,它们就飞到离觅食地较远的地方拉屎播种,为山莓树开辟新的天地。

虽然多数食果鸟类啄食果子后能传播种子,但是也有一些鸟类,如大多数鹦鹉,它们在啄嚼浆果时会损坏种子。例如澳洲王鹦鹉,它们很喜欢啄食烟树的浆果,可是被它们啄嚼过的浆果,里面的种子都损坏了,无法再萌芽,即使少量损坏不大的种子发芽了,也是残缺不全,不能成材。

其他食果动物

生长在加拉帕戈斯群岛上的野生西红柿,100粒种子中不到1粒是直接从果子发芽的。据生物学家实地考察,这种植物在岛上兴旺繁衍全靠加拉帕戈斯龟播种。它们吃了西红柿以后,种子在消化道内经过两个星期“旅行”后排出,有四分之三以上种子能发芽,长成小苗。

在美国亚利桑那州索诺拉沙漠中,有一种沙龟,爱啃食多刺的仙人掌果子。由于那里干旱缺水,所以这种果子既是沙龟的食物,又是沙龟的水源。沙龟吃了果子以后,将没有消化的种子通过粪便排泄到沙土上,不久那里便长了小仙人掌。

与鸟类一样,食果子的动物,不一定都是种子的传播者。生活在我国台湾,还有印度、太平洋各岛屿的椰子蟹,往往爬上粗而高的椰树干,狼吞虎咽地找甜美的椰子肉吃,把椰胚统统弄死了,成为典型的种子破坏者。

南美洲的亚马孙河,每年洪水泛滥在6个月以上。在这段时间里,许多鱼类纷纷游入水淹的林区。其中有体重27多千克的坦巴基鱼和个儿较小的皮兰哈鱼,有人叫前者为大食果鱼,后者为小食果鱼。食果鱼的磨牙十分有力,咬嚼多数果子时会发出“嘎吱嘎吱”的响声,把果子内的种子都磨坏了,所以不但不会传播种子,相反会糟蹋种子。

棕榈树和桃树等,在种子外长出一个坚不可摧的硬核;另外一些植物种子确实有毒,如有一种叫马钱子的植物,其果肉虽十分好吃,但其种子却有致命的毒素,生产单位用它来制成有毒的马钱子碱。这种植物在非洲加蓬等地区很多,非洲象特别喜欢吃它的果子,但是它们在进食时非常谨慎小心,避免咬嚼种子而中毒。

动物食果的利弊

果子是野生动物的快餐,一旦动物发现了一棵长满果子的树,一顿美餐便不成问题。有人计算过,生活在哥斯达黎加的格查尔鸟(中美洲产的羽色鲜艳的鸟)大约每6分钟能找到一只果子;如果格查尔鸟要跟踪一只昆虫,就得花上24分钟。

鸟类吃果子十分容易,但因果内蛋白质含量低,因而幼鸟生长缓慢。食果子的须钟吸蜜鸟,其幼鸟需33天才长出飞羽,而鹟科食虫鸟仅12天就能起飞出巢。幼鸟生长缓慢,容易遭到敌害的侵犯,十分危险。例如在热带地区,有四分之三的雏鸟被食肉动物弄死吃掉。因此,一些食果鸟类只好在食肉动物难以找到的地方筑巢,如油鸱的巢在山洞里,伞鸟是用泥在悬崖边上筑巢。

研究食果动物达30年之久的动物学家巴巴拉和戴维·斯诺提出了“食果动物的空闲”理论。他们认为,食果动物在吃完快餐——果子以后,可以不像其他动物在觅食上花很长时间,有许多空闲时间去搞其他活动,一般是雄性动物用它们的大部分时间炫耀自己,吸引配偶,而雌性动物则单枪匹马地履行自己的看家职责。

有一点可以肯定,食果动物为植物传播种子,有利于森林发展。至于它们损害种子的弊端,那是微不足道的,更何况植物对此已有防范措施。

据科学家在一些热带地区调查,有90%的植物是依赖动物传播种子的。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丹恩·詹曾博士认为,许多中美洲的大种子植物,如象耳豆,曾经分布相当广泛,它们的种子可能是由马、大陆树懒和叫嵌齿象的猛犸似的动物传播的。大约在1.2万年前,当这些动物开始绝迹时,这些植物也开始失去了它们的分布区,现今仅在部分地区可以找到这些植物的踪迹。美国热带植物学家杰克·普兹提出一种新理论:“如果一种食果动物消失或‘搬家’了,另一种新的食果动物便取而代之”。但是新的食果动物什么时候取而代之,现在还不知道。再说,在热带地区搞这一研究比较困难,因为那里的树木往往是生长了100多年的,要看到原来的种子传播者很难,发现新的种子传播者也要较长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