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进动物的教训

引进动物的教训

在地球上,经过自然界亿万年的长期演化,各种生物与其生存环境之间形成了极为复杂的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的关系,总是处于一种相对稳定、微妙的平衡状态。如果人类不能正确认识和处理而盲目行动,将会导致严重的后果。《天下之奇》有《人类在无意中干的蠢事》一文,其中提到巴西杀人蜂的故事。那是1956年,巴西的研究人员,为了巴西也能自产蜂蜜引进35只非洲蜂(这是一种勤勉而狂暴的蜂),放在圣保罗大学的研究室里饲养。为了安全起见,蜂箱口用特制的铁丝网作了封闭。但有一警卫人员不知利害,取下网罩,结果一下子飞出去26只。这些非洲蜂便在气候适宜的南美丛林中迅速繁衍起来。时隔不久,非洲蜂的后代便经常惹事生非,不幸的消息频频传来,圣保罗州的农场两人被叮,足球大赛因蜂群袭扰而停止……次年7月,非洲蜂首次“杀人”,一女教师被围叮致死。据统计,至1974年已有150~200人因遭蜂群袭击而丧生,被蜂围攻而死的牲畜更是数量惊人。杀人蜂给农业带来的威胁极大。给农作物传授花粉的本地蜜蜂,容易和这种长得相似的非洲蜂杂交,杂交后的蜂可能不再为农作物传授花粉,为此,巴西农业每年损失达10亿美元。

杀人蜂于1974年越出巴西国境,此后委内瑞拉、加拉加斯、美国等不断传来杀人蜂威胁人类的消息。

引进动物不慎带来危害的事例还有许多,对人们不无启示。

蜗牛危害越南水稻

越南在1986年从国外引进一种作为食品的蜗牛,目的是提高农民的收入。然而事与愿违,没多久,有些蜗牛从饲养场逃出,它们在当地极快地繁殖开来,对农作物造成严重的威胁。1995年上半年,在湄公河三角洲的水稻种植区,至少有1400公顷的水稻遭受这种蜗牛的危害。在北部的广平和河静,蜗牛的密度每平方米高达5~10只。为此,越南政府于几年前发起消灭蜗牛的运动,但至今收效不大。

福寿螺害人不浅

福寿螺是一种硬壳动物,原产于南美洲亚马孙河流域,几乎对一切绿色水生植物都有强烈的食欲。1981年,有人将它引进广东。那时,当地农民发现这种螺粗生易养,蛋白质含量高,可以煮来吃。1984年广州郊区科委组织有关专家鉴定,认为福寿螺有明显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新型副食品。新闻单位也进行宣传。于是,人们养起了福寿螺,水沟、鱼塘,甚至水缸里都养了起来。然而,由于福寿螺本来就味道不佳,从1985年开始就难以销售。原本饲养管理不严的福寿螺被弃于荒野、河沟、农田,这些繁殖速度极快的小动物在农田里如鱼得水,“大显身手”,成片地摄食禾苗、蔬菜,并大规模繁衍扩散,“遍地开花”。如今,福寿螺已成为广东省继鼠、虫、病、草后的又一大害。1991年全省稻田发生螺害面积约67万公顷,仅汕头市每年就要发动几十万人投入灭螺战斗,经济损失不谓不大矣。

螃蟹横行霸道

自从螃蟹成为人们餐桌上的美味之后,螃蟹养殖业就成为有利可图的一项重要产业。位于西班牙南部的瓜达尔基维尔河三角洲是欧洲著名的粮仓,1976年,他们从美国密苏里河流域引进5万蟹苗。由于三角洲没有蟹的天敌,又加上食物充沛,螃蟹很快繁殖到1000万只左右,于是就形成蟹灾。它们在田埂上打洞破坏稻田,吃掉稻种,危害稻秧,横行霸道。它们还吃掉稻田水中大量的浮游生物,使得当地鸟类以及在这里停留的候鸟失去了食物。当地农民想尽办法捕捉螃蟹,每年也只能捕捉400万只左右。余下的数百万只,如按照目前的速度繁殖下去,一年将会增至6亿只。蟹灾使西班牙的官员和农民忧心忡忡,科学家们对此也束手无策。

癞蛤蟆从英雄变成坏蛋

1983年3月,日本伊豆群岛的大岛突然出现了几百万只拳头大小的癞蛤蟆。它们占据了街道,覆盖了环岛公路,严重阻碍交通。它们爬满了农田菜地,所到之处,作物无一幸免。它们甚至爬进了工厂、学校、医院、商店及住宅。夜间,成群癞蛤蟆的鸣叫噪声使居民彻夜难眠。当局不得不采取应急措施,把癞蛤蟆集中起来用汽油焚烧。为什么这地方会爆发癞蛤蟆灾害呢?前几年,由于学校教学解剖及小孩子玩耍需要,商店从外地购进了一批癞蛤蟆及蝌蚪,由于管理不善,它们逃了出来。恰逢该岛当年春天降雨不断,使冬眠复苏的癞蛤蟆异常增殖。再加上这种癞蛤蟆体内能排出一种毒液,无天敌克制,使它们更加恣意繁殖,造成了癞蛤蟆灾。

澳大利亚种有大批甘蔗,是世界重要的糖出口国之一。昆士兰州的麦凯,素有“糖城”之称。1935年6月,澳制糖业者从国外引进了蔗田蟾蜍(俗称癞蛤蟆),希望它们能制服蔗田里的甲虫。这种蟾蜍到了澳大利亚之后,立即大显身手,一时确实成了杀虫英雄。它们胃口很大,很快将甲虫消灭了。可是,好景不长,它们吃完害虫之后,又吃其他益虫。这种癞蛤蟆在当地没有天敌,每年的增长率达到8%。它们不断向甘蔗种植区外蔓延,对当地动物世界造成威胁。狗、羊遇到它们,都逃不脱中毒死亡的厄运。目前,生物学家们正在想法将癞蛤蟆“驱逐出境”,准备引进一种寄生虫或某种病毒来控制或消灭它们。不过,鉴于引进癞蛤蟆对付甲虫的前车之鉴,对此番引进又感到左右为难,举棋不定。

兔子使牧羊业衰落

法国布列塔尼半岛西岸外有一小岛,叫做乌善特。岛上本来没有兔子,为了吸引游客到那里打猎,法国特意输入小兔60只,几年后就达到2000只,以后又增至几万只,等于岛上居民人数的30倍,结果兔多成患。

澳大利亚的兔灾更是全球闻名。1859年,澳大利亚一个庄园主托马斯·奥斯金在英国游玩时,欣喜地发现一种本国没有的小兔子,他觉得好玩,就顺便带回24只,豢养在自己庄园里。想不到,这些兔子在当地很快繁殖起来,变成了到处乱窜的野兔。6年后,其数量竟然多到能和当地的羊群争夺牧场和草料。由于兔子的危害,使澳大利亚的养羊业几乎衰落了近百年,蒙受了严重损失。人们对此大伤脑筋,想了各种办法,也无法消灭它们。尽管每年大量捕杀,甚至安装了几千千米长的防兔电网,依然收效甚微。到了1950年,政府不得不求助于生物学家,从南美巴西引进一种兔子传染病菌,使得99.5%的野兔死亡。此后,澳大利亚的牧场才渐渐恢复元气。不过,幸存下来的兔子对这种病菌具有较大的耐受能力,人们担心这些兔子是否会卷土重来,再度威胁该国的养羊业。

山羊破坏岛上植被

美国洛杉矶西南的圣克利门蒂岛,原本没有山羊,由于这个岛上的渔民很想吃新鲜羊肉,便于70年代初从大陆引进一些山羊。岂料,几年的时间山羊居然繁殖到2000只,使岛上的植物遭到很大破坏。为保护岛上植被,美国海军部下令禁止养羊,并于1977年雇人猎杀,但有1200只羊逃到险要之处无法全歼。结果到1980年又发展到3500只。美国海军部欲据《保护植物法》动用直升飞机去消灭这些羊,但遭到一保护山羊团体的强烈抗议,他们的依据是《动物保护法》。两家打起了“山羊官司”。山羊则乘机繁衍,成为岛上每一块绿地的占领者。

黄鼠狼破坏生态平衡

第二次大战以后,日本冲绳县的一些小岛引进黄鼠狼,用它们灭鼠。但没想到这些黄鼠狼大量繁殖,数量多得没法估计,严重影响各岛的生态平衡。黄鼠狼不仅吃老鼠,还吃小海龟、玳瑁、鸟、蛇、蜥蜴等。原本是单独行动的黄鼠狼,如今变成了“集体出动”。海龟一生完卵,黄鼠狼立即一拥而上饱食一顿。小海龟破壳钻沙而出时,也难逃被嚼食的命运。岛上的4种蛇、3种蜥蜴已不见踪影,可能已被吃光。日本环境厅见情况不妙,计划限时大力消灭黄鼠狼。

金鱼在美国反客为主

金鱼是人们喜爱的观赏动物,美国一直从日本进口。20年前,有人无意将一些金鱼失落在华盛顿州东部斯波坎地区的水域中。进入80年代后一,这些金鱼繁殖了无数后代,使那里的十几个大型湖泊成了它们的天下。这些水域中的原来主人——名贵的鳟鱼,无法与金鱼争食,数量日益减少。这些金鱼虽然好看,但无食用价值。当地人采取了网捕、施用杀鱼剂等措施,也没有减少金鱼的数量。

麝鼠作孽欧洲大陆

19世纪时,美国出口的麝鼠皮在欧洲市场上十分行俏。当地皮毛商看到美国老板大赚钞票,十分眼红。1905年,有人把三对麝鼠运进了当时的捷克斯洛伐克。为了繁殖得更快,他们不是用笼养,而是筑了墙围起来养。鼠类是天生的挖洞“专家”,没几天就挖洞逃到野外,并在整个欧洲大陆疯狂繁殖起来,仅9年时间就发展到200万只。它们到处蔓延发展,四处挖洞,使堤坝和稻田漏水,铁路路基和桥梁松动,大面积农作物遭毁。麝鼠没给欧洲人带来财富,而是送来了灾难。

狐使珍兽濒临灭绝

澳大利亚原来是没有狐的。在200年前,英国殖民者把几十只狐带到澳洲饲养,以供猎杀取乐。自狐在澳洲安家落户后,由于环境优越,繁殖速度惊人,到本世纪已繁殖到数万只。它们成群结队捕食绵羊,而且还猎食濒临绝灭的珍兽袋狸。为此,澳政府动用大量人力物力捕杀狐,已围杀2万只,但狐患仍未消除。

野驴将自食其果

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南部的“死谷”沙漠,是大角羊的风水宝地,它们无忧无虑地在此生息繁衍。不料祸从天降。19世纪初,死谷附近发现金矿,来这里淘金的人不小心跑掉了几头驮重的北非驴。这些北非驴在这得天独厚的环境中疯狂发展自己的队伍,数量猛增到2000头,并变成性情强悍的野驴。它们与大角羊争食,使大角羊由几千只减到几百只。它们破坏植被,造成土壤流失。据估计,野驴的数量每4年就可翻一番,如无有力措施,就会彻底破坏这里的生态环境,野驴也将“自食其果”。

蛇岛成了老鼠天下

我国大连市近海有一座著名的蛇岛。岛上有成千上万条蝮蛇,是宝贵的药物资料。可是,后来岛上鼠害猖獗,危及了蝮蛇。

蛇岛本无鼠。由于附近渔民迷信,视蛇为“小龙”。他们恐蛇肚子饿,特地从大陆引来一些老鼠,作为蛇的口粮。想不到这下子给蛇惹了祸。蛇本是鼠的天敌,可是岛上的蛇吃惯了海鸟,对送来的老鼠不感兴趣。于是,上岛的老鼠就乘机放肆地繁殖起来,势力大增。开始,鼠辈们还不敢轻举妄动,只找些小鱼、贝壳充饥,后来胆子大了起来,竟把矛头指向了自己的克星——蝮蛇。老鼠偷蛇卵吃,还乘蛇冬眠无自卫能力之机,挖洞咬食蝮蛇。这样一来,蛇岛几乎成了鼠岛,蝮蛇面临灭绝的危险。有人建议放些猫到岛上去,但一想到南非马里恩岛猫灾的教训,只好先按兵不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