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认亲

动物认亲

 

在动物世界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关系,这些关系远比人们想象的要复杂得多。科学家研究发现,在同一种动物中,血缘关系对动物行为的影响起着重要的作用。一般来说,同一血缘的个体,相互之间都能和睦相处,互助互爱。那么,动物是怎样识别亲属的呢?

气味是身份证

科学家通过实验证明,有些动物是通过气味来分辨亲缘关系的。

美国癞蛤蟆卵孵化出的蝌蚪,似乎能通过气味识别素昧平生的“兄弟姐妹”,它们情愿与“亲兄弟姐妹”集群游泳,而不愿与无血缘关系的伙伴为伍。科学家将一只蛤蟆同一次产的卵孵出的蝌蚪染成蓝色,另一只蛤蟆产的蝌蚪染成红色,一起放入实验室的水池中。开始它们混在一起,过不了多久,它们又自动分开,红色蝌蚪相聚在一处,蓝色蝌蚪相聚在另一处,泾渭分明,一点也不含糊。作为对照,科学家又作了一次实验,将蛤蟆同一次产下的卵孵出的蝌蚪一半染成红色,另一半染成蓝色,将它们放在一个水池中。这次它们并不按颜色分成两群,而是紧紧聚成一团。

蜜蜂是靠气味识别自己亲属的。蜂群里有专门的所谓“看门蜂”,由它控制进入蜂巢的蜜蜂。在一起出生的蜜蜂(一般都是同胞兄弟)可以通行无阻,但阻止其他地方出生的蜜蜂入巢。“看门蜂”的任务,是对进巢的蜜蜂进行审查,它以自己的气味为标准,相同的放行,不同的拒之门外。

 

蜜蜂靠气味认亲

蚂蚁也是以气味识别本族成员的。蚁后给每只工蚁留下气味,有了这蚁后亲自签发的“身份证”,才能自由出入蚁穴,否则要被咬死。

鱼类身上有识别外激素。鱼当了父母亲之后,体表常常会释放出一种被称之为“照料外激素”的化学物质,幼鱼嗅到后,便自动保持在一定的水域里生活,以利于亲鱼的照料和保护。如非洲鲫鱼,它的受精卵是在雌鱼口中孵化的,幼鱼从出世到自己独立生活之前,总是活动在雌鱼周围,一旦遇到敌害,雌鱼就把它们吸到口腔里。假若没有“照料外激素”,它们是绝不会有这种母子之情的。

鸣声辨别亲疏

鸟类、蝙蝠等是靠声音辨别亲属的。

为了探索鸟类是怎样从鸣声识别亲缘关系的,鸟类学家海斯和他的学生研究了雌野鸭的孵卵过程。他们把微型麦克风安放在野鸭巢的底部,然后跟录音机相连。他们发现,孵卵的雌鸭在开始孵卵的第四个星期发出“嘎嘎”较微弱的低声鸣叫,每声只持续150毫秒。这时,被孵化的卵里边发出“叽叽”声。起初,这些声音很小很小,随着时间推移,野鸭的鸣声越来越频繁,卵里的“叽叽”声也愈来愈高。随后小鸭就出壳了。在雏鸭出生后1小时,两种鸣声增加了4倍。雏鸭出生后的第16~32小时,雌鸭离巢游向水中,它发出急促的呼唤声,每分钟快达40~60次。于是小鸭纷纷出巢,跑向母亲。由此看来,雏鸭在卵内孵化的第27天起就开始听到母亲的声音,在这一过程里听觉起主要作用。雏鸭出壳后,视觉、听觉一起起作用,使雏鸭进一步认识母亲。

燕鸥的巢筑在海滩上,巢与巢靠得很近,但燕鸥能根据鸣叫声和外形识别自己的雏鸟,从不会搞错。

崖燕大群大群地在一起孵卵,峭壁上会同时挤满几千只葫芦状的鸟巢,密密麻麻地巢挨着巢。但用不着担心老崖燕会认错自己的子女。对它们来说,雏燕的叫声就是它们的识别标志。在常人听来,雏燕的叫声似乎是一样的,没啥区别。但如果仔细分析,可发现其中仍有细微的差别。实验证明,若向附近的空巢放送雏燕叫声的录音,老鸟每次都只向自己雏鸟的叫声飞去。当然识别是相互的,老鸟在听到雏鸟的叫声时,也会发出鸣叫,雏鸟听到后,会叫得更加起劲。

在美国西南地区一些岩洞里,栖息着7 000万只无尾蝙蝠。它们的居住地如此拥挤,以致长期以来生物学家们推测,母蝙蝠喂奶时,不可能喂自己的亲生子女,而只是盲目地喂首先飞到自己身边的小蝙蝠。为了弄清这个问题,美国生物学家麦克拉肯和他的助手作了实验,他们从洞里密密麻麻的、正在喂奶的800万对蝙蝠中抓走167对,随后对每对蝙蝠的血液进行基因测定。结果发现,约有81%的母蝙蝠喂的正是自己的子女。麦克拉肯带着照明设备在山洞里又进行仔细的观察,他发现,母蝙蝠在喂奶前,先要发出呼唤的叫声,再根据小蝙蝠的回答来判断是否自己子女,还要进一步用鼻子嗅嗅,在确认是自己的子女后才喂奶。

骗亲有其道理

生物界有认亲行为,也有骗亲行为存在。有的动物为了达到某种目的,采取了一些骗亲手法,杜鹃是这方面的行家里手了。

杜鹃在繁衍后代的时候不垒巢、不孵卵、不育雏,这些工作全由其他鸟来替它完成。春夏之交是雌杜鹃产卵时期,它便选定画眉、苇莺、云雀、鲣鸟等的巢穴,利用自己的形状、羽色和猛禽鹰鹞相似的特点,从高远处疾飞而来,巢内的其他鸟以为天敌鹞鹰来犯,便仓皇出逃,杜鹃乘机便将卵产在这些鸟的巢内。由于长期自然选择的原因,杜鹃产的卵在大小、色泽、花纹方面和巢主产的卵相差甚微,因此不易被巢主发现。杜鹃的卵在巢内最先破壳成雏。小杜鹃的背上有块敏感区域,有东西碰上,它便会本能地加以排挤,所以巢主的卵和破壳的雏鸟便被它推出巢外。这样,小杜鹃可以独自占用养父母采集来的食物了。小杜鹃慢慢长大了,老杜鹃一声呼唤,它便跟着远走高飞。

长尾叶猴是一种温和的群居动物,群内成员会很好合作,很少发生争斗。一般由1~3只成年雄猴为头领,带领25~30只猴子。但如果有一只年轻的雄猴登上首领宝座,它会杀死老猴王留下的所有幼猴。有些科学家认为,新猴王杀死未断奶的幼猴,是为了更快地得到自己的子孙。因为哺乳动物在授乳期一般不繁殖,杀死幼猴可促使母猴及早进入繁殖期,从而早日生育新首领的子女。因此,这种杀婴行为对于整个种群可能是一种生殖上的进步。这种观点叫“生殖优势”假说。

不过,母猴总是爱自己孩子的。如果有一只雌猴此时已怀孕,它为了保护腹中的胎儿,会随机应变地制造一幕生物学上的骗局:它假装已经发情,与新上台的猴王进行交配,使这位新首领以为将要降生的小猴真是它亲生孩子。雌猴从而成功地救下了这条小生命。

一种生存适应

社会生物学家认为,“同缘相亲”是动物的一种本能,是一种生存适应。动物终究是动物,它的生存有一个目标,那就是传播自己的基因。如果崖燕不能认亲,就可能把辛辛苦苦找来的食物给别的幼鸟吃,而让自己的孩子饿肚子。新猴王要咬死老猴王的后代,因为这些小猴不会有它的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