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人迷惑的世上第二大鱼

令人迷惑的世上第二大鱼——姥鲨

 

巧遇姥鲨

姥鲨是世界上仅次于鲸鲨的第二大鱼。人们熟知鲸鲨,研究得也多;而对姥鲨却比较陌生,许多人连它的名字都未听说过。

一个明媚的春日,和风微微吹过墨西哥湾,美国海洋生物学家克莱尔和吉尔伯达,正在佛罗里达州萨拉索塔的莫特海洋实验室里紧张地工作。突然,从海面上传来一阵喧哗声,他们从实验室窗口向外望去,只见三个渔民正在用力拉一张渔网,看他们的神色,好像捕捉到意外的“东西”。克莱尔和吉尔伯达急忙向渔民跑去,准备作一番了解。开始,渔民感到十分高兴,猜想这沉重的渔网里一定是高利狗——鲳鲹,所以使尽力气地拉网;但不久,他们似乎知道渔网里并非鲳鲹。

渔网中的“巨物”还没有露面,克莱尔和吉尔伯特猜想可能是一头鲸,或海牛,赶紧过去助一臂之力,把这个大家伙拉上来。渔网快拉起了,大家吃了一惊,原来是一条活蹦乱跳的姥鲨,估计有两吨重。因为姥鲨不仅躯体庞大,而且在头与腹部之间还有十分明显的环状鳃裂,所以行家是容易识别它的。

当时,渔民们很不高兴,因为这种巨鱼经济价值不大,反而把一张好端端的渔网撕破,真划不来!而克莱尔和吉尔伯特却暗暗自喜,他俩跨入齐腰深的海水中,驱赶姥鲨进入“救护器”。救护器是一种运输活鲨鱼的工具,但是这个特殊装置是为体长3~4.5米鲨鱼设计的,因此,他们只能把这条姥鲨的三分之一身体推入装置中,然后再设法将它放入一个鲨鱼池里。

突然死亡

为了保证这条姥鲨能够很好地活下来,克莱尔和吉尔伯特开始讨论饲料。根据文献记载,像这样大的姥鲨,一天需要喂大约900千克以上的浮游生物,或者是等量的虾类。

正当克莱尔和吉尔伯特为这条姥鲨的食物绞尽脑汁时,姥鲨却为他们解决了这一难题——它默默地死了。姥鲨为何死得如此突然?经过一系列的检查表明,它绝不是死于饥饿,因为在它的胃里还存有13升没有完全消化掉的食物。那么,这条姥鲨究竟为何死去呢?是由于力图逃脱而精疲力竭,还是海湾的水温太高,使它不能适应?通常,姥鲨是在较寒冷的海域里聚集在一起生活的,为什么这条姥鲨却孤独地游入亚热带的墨西哥湾?这些疑问似乎与姥鲨的突然死亡有关,但它的真实死因仍是个谜。

名不符实

这条姥鲨虽然死了,但是渔民们却为克莱尔和吉尔伯特提供了许多关于姥鲨的传闻,这对科学家来说也是十分宝贵的。

姥鲨的“姥”字,形容得很不恰当。从它的外表来看,似是懒洋洋的,其实并非如此。即使它们浮现在海面时,也是姿势多变。有时排成弯弯曲曲的队列;有时一条姥鲨的鼻子顶着另一条姥鲨的尾巴,围成了一个很大的圆圈;有时一条姥鲨会周期性地跃出水面。如果你鲁莽地驾船闯入姥鲨群中,它们会装得十分镇静,几十条姥鲨成堆地在一起。别看姥鲨体大臃肿,每小时的游泳速度可以达到4千米,与人们的行走速度差不多。

姥鲨的性情也不像它外表那样温顺。它的牙齿虽然又小又不锋利,但是它的巨大个儿可达9米长、4吨重,会给人类造成危险。姥鲨曾把渔船拖向远洋,因此渔民只好砍断船上的绳索,否则,后果不堪设想。姥鲨还会猛烈地撞击船只。1937年,一条姥鲨在北海撞了一艘664吨重的游船,船上的两扇观察窗被撞得粉碎,200名游客吓得心惊胆颤。许多年前,一艘汽艇从英国苏格兰出发进入赫布里底群岛,结果神秘地失踪了。几星期以后,一些船的碎片和水手的尸体漂回到岸边,所有碎片都沾上了一层难闻的粘液,这些粘液来自死去的姥鲨皮肤上的分泌物。显然,这是姥鲨干的。

姥鲨和鲸鲨虽然都是巨鲨,它们都滤食微小的浮游生物,可是姥鲨的性情远比鲸鲨来得凶猛粗野得多!

那么,为什么要给这种巨鲨起名为“姥鲨”呢?这或许是定名科学家当时还不完全知其性情和习性的缘故吧!

与众不同

克莱尔和吉尔伯特对在墨西哥湾获得的姥鲨标本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根据文献记述,大约30条姥鲨中只有1条雄的,而这条姥鲨没有近1米长的射精器——鳍脚,所以断定是雌的。姥鲨属于软骨鱼类,没有鳞,只是表皮覆盖着一种齿状结构,叫做小齿。在大多数鲨鱼中,这种小齿的尖锋向尾部倾斜,摸上去它们的皮肤好像是一张粗糙的砂纸。而姥鲨的小齿像针一样的锋利,尖锋朝着不同方向,所以在解剖时必须带上很厚的手套,否则会刺破皮肉的。

肝脏是姥鲨最大和最有用的内脏器官,两个主叶扩展在整个体腔之中,其重量就占鱼体总重量的五分之一或四分之一。姥鲨不像硬骨鱼类,没有鳔,不是通过鳔的扩张和收缩调节浮力,而是依靠丰厚的脂肪和比水轻的大肝脏来调节浮力的。和宇航员在太空中一样,姥鲨在水中几乎没有什么重量。克莱尔和吉尔伯特发现,渔民捕获的这条姥鲨肝脏中的油脂含有超量的角鲨烯,这种有机化合物影响神经系统,导致姥鲨迷路。

这两位科学家根据前人的解剖学观察,结合自己对这条姥鲨标本的卵巢和两个子宫的检查,提出这种鱼的性成熟需要3年时间,那时它们的体长可达7米,但仍将继续生长两年。他们确信,姥鲨不是卵生,幼体在母鲨的子宫中发育,这与1936年挪威渔民捕到一条雌性姥鲨,亲眼目睹有6条1.5米长的幼鲨从母体中生出的事实是吻合的。

捕杀姥鲨

1776年,英国博物学家托马斯·彭南特写道:“姥鲨的肝脏可以提炼出高质量的纯净鱼肝油,可用来点灯和医治跌伤、烧伤、风湿症等许多疾病,在纺织工业上还可用来整理羊毛”。早期人们捕捉姥鲨,主要是提取鱼肝油作为能源。到了19世纪末,石油产量提高,价格越来越便宜,人们停止捕杀姥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捕杀姥鲨业又兴旺起来。1946年,一些渔民在加利福尼亚的蒙特雷湾重操旧业,利用战争留下的飞机寻找姥鲨,捕捉后,用军用卡车把姥鲨运到各个加工场所。一些沙丁鱼的加工场都变成了专门加工鲨鱼的地方。人们从鲨肝中提取肝油后,碾碎它们的尸体作为饲料或肥料。挪威拥有世界上规模最大、设备最全的机械化捕鲨业,在他们24米长的渔船上装备起重机、贮藏设施和捕鲨炮。虽然人们在不断地捕杀姥鲨,但是在全球范围内,这种巨鲨的数量还是可观的,因此,在一定时期内还不会造成绝种的危险。

捕捉姥鲨,不全是为了经济利益,它还是一种新兴的、勇敢的体育运动。因为在小船上捕捉姥鲨的惊险、紧张过程,深深地吸引了无数热衷于冒险的人们。一位渔民说:“我们带着一种陌生和狂喜的感觉去捕捉鲨鱼,这不是因为我们残酷无情,也不是因为我们想得到金钱,我们只是想通过与这种原始动物的搏斗,来充分体现我们的力量”。确实如此,这项运动很少使那些勇敢的人们增加财富。目前参加这项运动的人越来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