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鱼集锦

奇鱼集锦

 

会“走路”、“爬墙”的鱼

俗话说,“鱼儿离不开水”;但是,在奇妙的大自然里,人们也会看到有些鱼儿,如肺鱼、攀鲈、乌鳢、黄鳝、泥鳅等等,可以暂时离开水生活,有的离水后还能“走路”或“爬墙”呢!

有人发现,鲶鱼能在路上“行走”。奇怪,鲶鱼不长脚,靠鳃在水里呼吸,怎么能在陆地上行走呢?经过仔细的观察和研究,原来这种鱼的胸鳍特别发达,鳍上还有坚硬的棘,在向前“行走”时,靠强有力的尾部拍打地面,产生一种后助力量,同时以鳍棘挖掘地面,维持鱼体平衡和推进身体向前移动。又因为它的鳃后具有类似陆生动物肺的复杂器官,有助于它在陆地上“行走”时进行呼吸。据测定,这种大鲶鱼可以离水在陆地上生活几个小时,“行走”400米,甚至更多一些路程。

大鲶鱼平时生活在河流或池塘里,它们爬上岸来,主要是因为水质污染使它们难于生活,想寻找清洁水域居住,所以它还是一种监测淡水水质污染的指示动物。

此外,有人在某地一条小河边见到几条河鳗攀爬砖墙,其状犹如壁虎一样。它们的攀爬技巧十分高明,先是将头部伸到两块墙砖之间的凹陷处作为支撑点,然后曳动尾巴触及另一个凹陷处。大约在10分钟内,可爬3米多高。河鳗是鱼类,用鳃在水中呼吸,为什么能离水?河鳗为什么要离河爬墙?了解河鳗的人知道,河鳗身上的鳞片已经退化,皮肤特别薄,且布满微血管,血液中的废气与外界新鲜空气可以通过皮肤表面进行新陈代谢,这叫做“皮肤呼吸”。当它们返回水里后,又可恢复用鳃呼吸。至于河鳗为什么要离河爬墙?可能是河水受到污染。

“打电话”求爱的鱼

在南美洲亚马孙河中,生活着一种奇妙的鱼——电鳗。它的身体只有10~20厘米长,呈半透明,形状如小刀。它尾部有发电器官,经常会发出几伏特的电流,向自己周围放射微弱的电流脉冲(每秒250~700周)制造电场。

这种鱼的视力并不好,当它游泳时、如果遇到前面有障碍物或者有饵食接近时,电场便会发生变化,能藉此“计算出”物体的位置,随时掌握电场周围的动静。

雄性电鳗用电场来划定自己的势力范围,牵制其他雄鱼的活动,并以此对雌鱼求爱。察知雄鱼电场的雌鱼,“听觉”灵敏,也会立即发出电场来回应,下一步就是彼此赴约相会了。

这种鱼大多成群生活,但彼此的电场并不会相互干扰而混乱,因为它们各自的电场都不相同。当两电场周波数差不多的鱼接近时,彼此很快便能察知,然而周波数较低者会降得越低,周波数较高者会升得愈高,以避免电讯混淆。更令人惊奇的是,据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立大学的渥特·海利根伯达教授研究,这种鱼能够辨识间隔只有4000亿分之一秒的电流脉冲。

“丑鱼”三谜

在印度洋和西太平洋的热带水域中,生活着一类奇鱼。因为它们的外貌多少有点像戏剧里的丑角打扮,所以称为“丑鱼”。最近,美国科学家戴维·霍尔发现有关这类鱼的令人费解之谜:

当丑鱼受到敌害攻击时,便立刻躲入海葵的触手之中。因为海葵的触手中有许多刺细胞,能放射出毒液对付来犯者。令人奇怪的是,海葵对丑鱼绝不会放射毒液,因为它们身上有层迷惑海葵的粘液,使海葵误认为它们是同类。可是,丑鱼是怎样获得这种粘液迷惑层的呢?是自身分泌,还是从海葵那儿“借来”的?这是第一个谜。

全世界大约有800种海葵,丑鱼仅生活在其中10种海葵里。雌鱼把卵产在海葵基部,幼鱼孵出后常四散到浮游生物中觅食,生长2~3个星期,然后再寻找寄生的海葵。可是,每条幼鱼是怎样找到自己的海葵呢?是纯粹的机遇,还是海葵发出的化学气味吸引?这是第二个谜。

在一只大的海葵里,常常寄居着一对丑鱼夫妇和若干条幼鱼。如果赶走一条雄鱼,一个月后,最大的一条幼鱼会长成一条成熟的雄鱼,接替先辈的位子。如果赶走的是一条雌鱼,却不是一条最大的幼鱼直接长成雌鱼,而是幼鱼中的一条最大雄鱼逐渐变成雌鱼。先是在几天内行为上改变,然后在几个月内生理上转变——达到能够产卵繁殖后代。丑鱼性变的原因何在?这是第三个谜。

海马求爱四步曲

许多动物学家认为,海马是最令人生趣的动物之一。

全世界大约有35种海马。它们的奇特,不仅是长相,还在于它的行为,尤其是它生机勃勃的求爱动作。

第一步,海马双双相会。雄海马一边鼓起腹部的育儿袋,一边显出橘黄肤色,雌海马的肤色随之变为粉红色,彼此含情脉脉。这时,它们各用自己的尾巴,缠绕在同一个固着物体上开始打转。

第二步,雄海马准备育儿袋。雄海马面对着雌海马,一边有力地隆背屈身,一边用尾巴挤压出育儿袋里的水分,向配偶示意其育儿袋已经空缺,以待卵子着床,而且表明自己能忍受下一步分娩的痛苦。

第三步,雌海马产卵。雌海马眼见雄海马颇有诚意,便把产卵器插入雄海马的育儿袋中,释放出一长串粘性卵。释放卵的时间极短,一般只需要6秒钟。产卵结束,雄海马立即紧闭育儿袋的袋口。

第四步,彼此忠贞不渝。随后,雌雄海马就互相松开,双双潜入海底,并以尾巴盘卷于水草上。在以后的雄海马“怀孕”期间,双方绝不另找新欢。

此外,海马的父子情胜过母子情,因为母海马产卵在公海马的腹部育儿袋后,就撒手不管;卵细胞在育儿袋内受精以后,便由公海马独自保护和抚养,直至受精卵发育成为一个完全能够独立生活的幼海马后,雄海马才依依不舍地将它的孩子从育儿袋中释放出来。

最近,英国剑桥大学海马专家阿曼达·文森特教授,在墨西哥湾到加拿大的新斯科舍考察条纹海马时发现,小海马出生后,虽然能够独立生活;但它仍牢牢地缠绕着老公海马,真是父子情深!

似植物的鱼——叶状海龙

在全世界已知的2万多种鱼类中,其中有许多奇鱼,而叶状海龙又是奇中之奇。

一般海龙身体细长,仅在背部中央有一丛鳍,形似“游龙”,故得名“海龙”。可是叶状海龙与众不同,如果不说明它是一种鱼,乍一望去,可能有不少人会误认为它是一种海生植物。因为在它的细长体躯上,有许多精细的皮丝,还会变色,能伪装得与海草、海藻几乎一模一样。鱼类学家给这种奇鱼起名为“叶状海龙”确实颇有道理。如果我们将它体躯上的叶状皮丝去掉,又像一条舞动的“龙”。

叶状海龙不仅外貌奇,而且行为也奇。雄海龙腹部皮褶形成一个孵卵囊,雌海龙产卵在它的囊中,由雄海龙“怀孕”产出幼海龙。

叶状海龙与其他海龙、海马一样,是一种重要的药材和滋补品,具有健身、催生、止痛、强心等功效。

“四只眼睛”的鱼

鱼有两只眼睛(除盲鱼以外),怎么会有四只眼睛的鱼儿呢?

当你在游泳池里游泳时,将头部钻入水中张眼四望时,就会感觉到所见的物体都是模糊不清的。我们用这一简单的逻辑推理,不难想象一条鱼儿从水里冒出,它将同样地看不清周围的物体。这一事实,说明了人和鱼的眼睛构造是不同的,鱼儿只能在水中视物,而人眼则仅适应于陆上看东西。

可是在热带美洲的一些河流里,有一种奇怪的鱼,却具有鱼和人的双重视觉,比人类高出一着。它的两只眼睛都分成上下两个部分,各有自己的焦距,中间被一水平间隔壁分开。上部分的晶状体,同水上的背瞳孔联系,很像人的眼睛,靠着两次折射的补偿作用,能够眺望空中王国;下部分的晶状体,同水下的腹瞳孔紧密联系,成为一只典型的鱼眼,能细察水中世界。因此,这种鱼既能跃出水面捕食飞虫,又能潜入水中捕食游泳的小动物和逃避来犯之敌。它的粗大视神经束从眼睛通到中枢神经系统,在夜间月光下也能看见物体。

这种怪鱼,虽然科学家给它取名“四眼鱼”,但实际上只有两只眼睛。这两只眼睛凸出头部之外,看上去很像是两个圆泡泡。由于它的双重视觉,就是渔夫捕捉它们也很不容易,它们往往在渔夫撒网以前就逃开了。

在巴西的亚马孙河口的马拉若岛附近,常常可以看到成群突眼的四眼鱼在浅水区巡逻捕食小型甲壳动物、昆虫和藻类。当它们在水表层时,忽沉忽浮,以此弄湿露出水面的那一部分眼球,有时跃出水面逐食飞虫,煞是好看。

根据科学家研究,认为四眼鱼虽然具有双重视觉,但主要依赖于它的空中视力,从而发现更远的小物体。

用“开关”的闪光鱼

一条鲨鱼吡着满口锋利的牙齿,穷凶极恶地朝着一个亮光处猛扑过去。可是奇怪,当它窜到那里时,眼前却一片漆黑,什么东西也看不见了,它只好悻悻地游往别处。不一会亮光又闪烁起来,还亮得那么耀眼。原来,这是奇鱼光睑鲷发出的光。

光睑鲷是一种体长只有8厘米左右的黑色小鱼,和我们常见的金鱼大小差不多。它生活在印度尼西亚到红海之间的上层水域,有时也出现在井水和火山湖之中。

光睑鲷的两个眼窝下缘,各有一个新月状的大形发光器官,十分引人注目。它的发光器官是所有发光动物中最大和最明亮者之一。在黑暗中,一条光睑鲷所发出的光亮能使离它2米远的人看出手表上的数字。因此,水下科学考察工作者和潜水员常常抓住一条光睑鲷后,放在透明的塑料袋中,作为水下照明之用。

光睑鲷发出的光是蓝绿色的。它的发光器官好像电灯一样,有“开关”装置,如果眼睑下的盖膜暂时遮住了光源,光就隐没了,然后盖膜启开就呈现了闪闪烁烁的亮光。众多的光睑鲷聚集在一起,便如同倒映在水中的点点繁星,分外美丽,给漆黑寂寞的大海增添了不少生气。这些闪光既为光睑鲷引来了小型甲壳动物和蠕虫,作为它的食饵,同时也招来了一些敌人;但这不要紧,当它们受到敌害威胁时,就立刻拉上盖膜把光亮熄灭,使敌害不知其所在。

光睑鲷通常在没有月亮的夜间群集在水的表层。它们一般是几十条一起活动,多时可达100~200条。它们游动没有一定方向,常常形成一个大略球状的范围。夜间,这种鱼的闪光是每分钟2~3次,当受到惊扰时,闪光次数就明显增多,每分钟竟达75次,用以模糊敌人的视线。这也是一种保护性的行为。

海洋生物学家在潜水观察时,用一个反射镜去引诱光睑鲷,发现它会追逐自己的影象,并不断地相应改变闪光的形式。另外,如果两条光睑鲷相遇,它们彼此间的闪光形式也会发生变化。为了进一步证实这个现象,科学家们在实验室的水族箱里放入一个仿造的光睑鲷模型,让一条真光睑鲷和它相遇。结果活鱼不仅追逐鱼模型,而且一个劲地变幻自己的闪光,像是在和它打招呼似的。最后,科学家作出了一个极为有趣的解释,他们认为光睑鲷可能通过闪光形式的改变,进行交谈和通讯。现在,这种特殊的闪光鱼已经和其他一些发光鱼一起,在国外不少水族馆里对外展出了。

光睑鲷的亮光是怎么发出来的呢?和其他许多发光鱼类一样,它们依靠与自己共栖的细菌作为光源。根据科学家们计算,一条光睑鲷的每个发光器官中大约生存着100亿个细菌。当这些细菌消耗鱼的血液所供应的养料和氧气时,就将化学能转变为光能,发出光来。即使在鱼死去的几个小时里,发光器官仍会继续发光。可见,光睑鲷和细菌是相互依赖的,前者靠后者的发光招来食物和同类相识,后者靠前者的血液供应养料,维持生命。

众所周知,电灯只能将电能的很小一部分转变为可见光,其余大部分都以红外线的形式变成热能浪费掉了。而这种热光还有害于人的眼睛。但是,鱼类发出的生物光是不产生热能的,被称为“冷光”。能发冷光的动物很多,除鱼类以外,还有一部分蠕虫、海绵、珊瑚虫、水母、甲壳动物和昆虫等。根据现在所知,两栖动物、爬行动物、鸟类和哺乳动物都不会发光。

近20余年来,人们通过鱼类和昆虫等动物,研究了生物发光的原理。现在已从动物的发光器中分离出了荧光素和荧光酶,而且还用化学方法人工合成了荧光素。用荧光素、荧光酶、三磷酸腺苷和水混合的生物光源可在充满爆炸性瓦斯的矿井里做闪光灯,或为蛙人提供水下照明灯具。如今,人们已用掺合某些化学物质的方法得到类似生物光的冷光,作为安全照明之用,这对手术室和实验室来说是非常方便的。看来,人类大规模地应用冷光的日子已为期不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