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带美洲的

热带美洲的“活宝石”

“活宝石”的由来

美洲中、南部的热带雨林,常年多雨,气候暖热而潮湿。这里植物茂盛,昆虫种类繁多,是蛙和蟾蜍生存的理想王国。据动物学家实地考察,这里的蛙类种数之多,堪称世界第一。由于每一个种类具有各自的独特生活方式,所以在同一块小森林土地上能居住多达80种。这些蛙和蟾蜍,习性奇特,色彩艳丽,人们称之“活宝石”。

“活宝石”有的停息在高高的大树顶部,有的在森林的地面上跳来跳去,有的匿居在地洞里,有的一生在水中度过……真是各得其所。论个儿小的只有1.5厘米长,大的可重达500~1000克。多数种类是夜间活动的,它们身披叶绿色、浅棕色和暗灰色的外衣,白天躲藏起来。但有的却是白天活动,其中大多数是有毒蛙,在它们的身上有红、橙、绿、黄、蓝和黑等色交织在一起的、色彩鲜艳的警戒图案。

热带美洲的蛙和蟾蜍,其繁殖方式也是多样化的。有的与普通的北美蛙、欧洲蛙一样,它们将成千上万只小不点的卵产在池塘或小河中,而其他一些种类则具有异乎寻常的繁殖行为,甚至能不依赖水,只产下若干只大大的卵,由父母中一方或双方照料,从而大大增加了它们后代的成活机会。

争风吃醋的金蟾蜍

人们通常见到的蟾蜍,背部都是墨绿色的,而生活在中美洲哥斯达黎加的蒙特贝尔德·克劳德森林保护区里的蟾蜍,其雄性背部呈金黄色,十分美丽,所以被称为金蟾蜍;而雌性的体色则由米色到深橄榄色不等,并杂有红色斑点。

在通常情况下,金蟾蜍躲藏在偏僻隐蔽的角落和裂缝中,过着一种隐居生活。但是到了春天,特别是在复活节前后,当第一场大雨注满大小池塘时,它们便开始活动了,接下来是一段短暂的、无节制的交配和产卵期。

在交配之前,雄性金蟾蜍集中在池塘旁跳来跳去,拍打着脚下的泥土。当它们一动也不动地坐着时,看上去像一块块金光闪闪的宝石,或者一座座小型的镀金雕像。

金蟾蜍运用爆发性的繁殖术,向捕食者掷去很多短时间内吃不了的猎物,使它们不知所措,靠这一绝招来转移敌害的目标。整个种群的繁殖同时发生,聚会、交配、产卵经常在一个星期内完成。交配是任何蟾蜍都可以参加的一种竞争。在竞争中,雄性拦住前来池塘边的雌性,抓住它们,企图与其交配。可是雄性不能用眼睛辨别雌雄,甚至不能分清自己的同类成员,此刻,如果你丢进一块小石子,雄性金蟾蜍也可能会误认为是一只雌性,立即作出交配动作。不过,雄性金蟾蜍在繁殖演化过程中,已获得了一种特殊的叫声,能有效地告诉对方:让我走,我也是雄性,不是雌性。争夺雌性在金蟾蜍中相当激烈,必须拚命地抓住不放,而且还要用后肢猛踢竞争对手,以致击败它们,否则“新娘”会被其他雄性抢走。

交配后数小时,雌性金蟾蜍就在池塘内产下两串受精卵,每串至少有200个。几天后受精卵便发育成蝌蚪,以腐殖物为食。大约5个星期以后,它们就变成了小金蟾蜍,开始离水上陆。由于有时池塘干涸和敌害的吞食,金蟾蜍的成活率很低。

自招杀身之祸的蛙

在哥斯达黎加的低地,还有一种在水中产卵的隐泥潭蛙。它们不管何时,只要骤雨下后,有了深水坑,便能繁殖。求爱时,雄性隐泥潭蛙极为吵闹,一只雄蛙发出的响亮绵羊般的呻吟会激发起众多雄蛙的齐鸣,此刻,雌蛙便根据声音的方向寻去。

不幸的是,雄性隐泥潭蛙的这种交配齐叫声会招来杀身之祸,一些个儿比它们大的两栖动物,如烟泥潭蛙、新热带区蟾蜍等,一见到隐泥潭蛙便扑杀。一个晚上,动物学家目击一只烟泥潭蛙在四个小时内就吞吃了四只成年隐泥潭蛙。

烟泥潭蛙饱食以后,雄性在水边的掩蔽物上发出叫声,吸引雌性上门约会,一旦配对,便隐藏在茂密的植物中,等到黎明来临,也就是捕食者撤退之时,它们才敢交配、产卵。产卵极快,几分钟后就产下3000~4000只卵。

会筑“巢”的蛙

据动物学家调查,仅在热带美洲亚马孙河流域池塘中繁殖的蛙类,就多达20种以上。其中最令人生趣的,可能要算巢蛙了。

在繁殖时,雌、雄巢蛙在水中吐出大量唾液,然后雌蛙产卵到唾液中,再由雄蛙对着带卵的唾液吹气,使卵周围的唾液呈蛋白一样的泡沫状,然后用后腿搅匀,就成了一个泡沫巢。泡沫巢筑成后,雄蛙将精液射在其中,使里面的卵受精。

泡沫巢漂浮在水面上,多半固定在浮现的植物或池塘边,它为受精卵和下一步发育成的蝌蚪提供了一个潮湿的环境。这样一来,卵和蝌蚪等于进了“保险箱”,既不会因池塘干涸而死亡,又可以逃避敌害的吞食。动物学家认为,巢蛙的这种繁殖方式比一般蛙直接产卵于水中的方式高等多了。

叶上产卵的蛙

对于众多产卵于水中的蛙类来说,雨蛙和叶蛙终于走出了第一步,将卵产在浮于水面的叶子上,使其免遭水中捕猎者的袭击,保证卵的安全。

棕黄雨蛙及其亲属把卵产在树叶表面滴水尖附近。只要一下雨,卵就能被流动的水冲洗。红眼叶蛙不仅产卵在叶面上,而且用大量胶状物包住卵,直到卵孵化为幼体。其他叶蛙竟用叶子裹住它们的卵,以减少脱水率和不被捕猎动物发现。玻璃蛙是一种小型透明的绿色蛙,它们将卵产在叶上后,还悉心地加以保护。雄性玻璃蛙呆在离卵不远的地方,定期地吹气泡沾水使卵保持湿润,同时也守卫着卵,以防寄生蜂和苍蝇等的侵袭。

不过,在叶上产卵也不是绝对安全的,有时会遭蛇的吞食。例如,一天晚上,动物学家在哥斯达黎加的科罗科瓦多国家公园,沿着有红眼叶蛙繁殖的一只小池塘边蹚水,他们数了一下,发现至少有20条猫眼蛇在留神它们的晚餐——蛙卵。猫眼蛇姿势优美地沿着悬于池塘之上的树枝滑翔,在每一张树叶的上下寻找。当一条蛇发现一窝蛙卵时,它会停止滑翔,然后猛窜过去,好像卵要逃跑似的。蛇把卵吞进嘴里后,留在上下颌之间,头部不停地左右摇摆,努力将卵弄开,然后呼噜、呼噜地几口便全部咽下肚里。

剧毒蛙

在蛙类中,毒箭蛙的个儿虽然大多很小,通常体长都不超过5厘米,但是它们的色彩最为绚丽了。这种醒目的体色,似乎在通告大家:我有剧毒,务请注意!

尽管所有的蛙和蟾蜍的皮肤都会分泌毒液,但是多数毒液是没有效力的,只有毒箭蛙的毒液才具有最强烈的毒性,只要十万分之一克,就足以致人于死地。许多捕猎动物一见到这类体小、色艳的小蛙,就会退避三舍。任何一个动物,假如曾经试着去吃毒箭蛙的话,如果它还活着,就决不会去吃第二次。因此,在南美洲和中美洲的热带雨林里,除了人类之外,毒箭蛙几乎没有别的敌害,以致今天这类蛙仍兴旺发达,成了这里主要的动物家族之一。

有两种毒箭蛙十分出名:一种叫草莓毒箭蛙,生活在加勒比海低地;另一种叫细粒毒箭蛙,栖息在奥萨半岛上。这两种毒箭蛙,体长只有2.5厘米左右,白天喜好活动,似活宝石在森林大地上东跳西窜,十分活跃。

雄性毒箭蛙是爱挑衅的领地守卫者,相邻的雄蛙之间经常发生激烈的格斗。动物学家曾目击两只草莓毒箭蛙长达一个多小时的搏斗。参加者在森林里彼此抱紧打滚,或者又踢又推又拉。它们甚至后腿直立扭打,仿佛相扑摔跤运动员。有时,一方已无意再战,而另一方仍不罢休,又会立即向它进攻,再次展开一场格斗。格斗凶猛的程度是衡量领地价值的尺度,因为领地为它们提供了吃、住、叫唤、停歇的场所以及交配、繁殖的安全处所。

这两种毒箭蛙的雌性,一次大约产下一打卵。通常,卵藏在落叶层中,雌雄蛙一起照料,经常用气泡沾上水弄湿卵。幼体孵出时,雌蛙就蹲伏在蝌蚪群中,让它们在自己背上扭动。雌蛙每次背上1~2只蝌蚪,爬上一棵树,把其放入一个装有水的凤梨或树节孔中。这些“小池塘”虽然不能为蝌蚪提供足够的食物,但是令人惊异的是,雌蛙不仅没有忘记放后代的地方,而且还经常返回,产下一些未受精的卵子,作为蝌蚪的食料。

有袋育儿的蛙

在委内瑞拉北部山脉上,有一类小型袋蛙,它们的背部有一个装卵的育儿袋,能使卵免遭捕猎动物的袭击和脱水的危险。6~7只较大的卵,孵出时已是发育良好、个儿较大的蝌蚪了。当它们即将离开育儿袋时,雌蛙再次返回有水的地方,屈身用腿摩擦背部,撕开育儿袋。只需几分钟,蝌蚪便一条条匆匆离去了。蝌蚪呆在育儿袋中的时间有长有短,一般在17~28天不等。如果遇上干燥天气,不易找到水源,母蛙就让它们多留几天。

侏袋蛙是最小的袋蛙,它们停息在树枝上,背部育儿袋里有蛙卵。待卵发育成蝌蚪以后,母蛙就要寻找水源,让它们破袋而出,到水中去发育成幼蛙。

叶状袋蛙的繁殖本领比侏袋蛙更高一着,从育儿袋出来的不是蝌蚪,而是小蛙。一天晚上,动物学家在委内瑞拉山上,幸运地见到一只雌性叶状袋蛙正在释放其后代。它蹲伏在地上,背部的皮肤随着育儿袋中幼蛙的动作而被猛拉撕破。此刻,雌蛙屈背,袋口便张开了。一层膜状体向外膨胀,一只幼蛙挣扎着出来了,然后爬到母蛙背上坐着,其他幼蛙也接二连三地迅速挣扎出来。

雄蛙嘴巴产“仔”

达尔文蛙的繁殖方式十分奇特。雌蛙产下的卵,由雄蛙用舌头把卵卷入口中,卵就势滑入声囊。声囊很长,延伸到腹部。卵在那儿发育成蝌蚪直至幼蛙,最后幼蛙从雄蛙嘴巴里“产出”。动物学家在智利奇洛埃岛上发现,一些雄蛙可携带三批不同大小和不同年龄的蝌蚪,每批数量为15~20只,这时蛙体十分膨胀,几乎无法行走。令人惊奇的是,它们的声囊虽装满了蝌蚪,但仍然会鸣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