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寄奴与吴茱萸

刘寄奴与吴茱萸

刘寄奴何许物也?刘寄奴既是人名,又是一味有名的中药。说起刘寄奴的名字,还有一段极为有趣的故事。

刘寄奴的故事

刘寄奴名刘裕,字德舆,小字寄奴,是我国南北朝时的宋武帝。他在称帝之前,是东晋的大将。

刘裕自小贫穷,祖上是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后迁至京口(今江苏镇江)。他曾贩过草鞋,种过地,捕过鱼,以后掌握了东晋的大权,官至相国,封为宋王。公元420年,刘裕代晋称帝,国号为宋。

相传,刘裕在称帝以前,有一次率兵出征,消灭了敌军主力以后,追击敌人的残部来到一处茂密的山林。追着追着,军士们忽然鼓噪不前,刘裕上前一看,只见一条水桶般粗的大蛇横在地上,挡住了去路。

刘裕不觉大怒,他弯弓搭箭,一箭正射中蛇身。巨蛇疼痛难当,窜进了密林。刘裕就命令部下继续搜索。

当天晚上,刘裕和他的手下听到山林深处有人在说话。第二天天才放亮,他便叫士兵们上山去看个究竟。士兵们领命上前,见到了几个青衣童子在捣药。他们抓住了童子,误以为是奸细便想将其处死。童子伏地求饶道:“我们并不是坏人,只因昨日刘将军射伤了我们的主公,主公实在痛不过,便命我们前来采草药敷伤。”士兵们将此事向刘裕报告。刘裕听了觉得奇怪,便策马上前去查看。不料那些青衣童子竟一个都不见了,地上只留下几束草药。

刘裕心想,不管童子的话是真是假,先把草药带回去再说。军士将草药带回,捣碎后敷在伤兵身上。伤口居然很快就收了口,结了疤。用这种神奇的草药治伤很快在军中流传开来。由于药草最初是因刘裕射蛇才得的,因此这草便被称作“刘寄奴”。一传十,十传百,“刘寄奴”的名字一直沿用到今天。

南北刘寄奴

传说免不了掺和一些故事情节,避开这些不去追究,单以名为刘寄奴的草药为话题,查一下有关辞书,就知道刘寄奴的学名叫奇蒿,是一种菊科植物。它野生于山坡和树林中,主要产于江苏、浙江、江西等地。

8月里,奇蒿开花了,这时将它连根拔起,晒干,即可加工成中药刘寄奴。奇蒿体内含有多种氨基酸,味苦、性温,功能破血通经,敛疮消肿,治经闭腹痛,跌打损伤,金疮出血、痈毒焮肿等。

有趣的是,人们把玄参科植物阴行草也称作刘寄奴,因阴行草主要生活在我国北方和东部,而奇蒿主要生活在我国江南一带,因此前者被称作北刘寄奴,后者则被称为南刘寄奴。

阴行草又叫鬼麻油,是一年生草本植物,高30~80厘米。全身都长柔毛,茎稍具棱角,上部多分枝。

阴行草的叶子很有特征:下部为对生,到了上部却变成了互生;叶片为深羽状分裂,以至于叶子看上去像是残缺不齐的裂片。

阴行草的花儿对生在茎的上部,组成了总状花序。秋天到了,阴行草开出了鲜黄色的花朵。这花朵像嘴唇,上部呈紫红色,下部为黄色,以后花瓣落了,便结出椭圆形的蒴果。

阴行草性寒、味苦,功能清热利湿,主治湿热黄疸,小便黄赤等症。

从吴萸到吴茱萸

和刘寄奴一样,吴茱萸(题图)也与人名有关,也是一味良药。

相传,吴茱萸原生长在春秋战国时期的吴国,被称为吴萸。吴国在当时是小国,它被迫每年向邻国楚国进贡礼物。

有一年,吴国的使者向楚王送上了吴萸。楚王贪财,见送来的黑黝黝的像是干瘪的果实,一闻还有股药味,就十分不悦,不由分说便将使者赶了出去。

使者满腹委屈无人能说,便忿忿不平地离开了楚王府,正巧在路上碰到了一位姓朱的楚国大夫。使者将此事跟大夫一说,并详细讲述了吴萸的药用价值。

使者说,吴萸是良药,能治疗胃寒疼痛、腹痛、呕吐、疝痛等症,吴王因听说楚王有腹痛之症,便将吴萸当作礼物送给楚王,想不到却遭到了楚王的白眼。

朱大夫听了事情的经过,便好说歹说劝使者回去,并将吴萸好好地藏了起来,以备不时之用。

果然,第二年楚王因受风寒引起了腹痛,服用其他药都不能奏效,直痛得冷汗淋漓。朱大夫见此情形便将吴萸献上并细说了服用的方法。楚王服用吴萸后果然药到病除。事后,得知了事情真相的楚王很后悔自己的鲁莽,他一面派人向吴国道歉,一面让人多种吴萸。

几年以后,楚国发生了瘟疫,全靠吴萸挽救了许多老百姓的生命,老百姓为了纪念朱大夫,便将“吴萸”改名“吴朱萸”。后来,吴朱萸又演变成吴茱萸。

其实,我们的祖先早就广泛栽培吴茱萸,比如唐代诗人王维就曾写过“遍插茱萸少一人”的诗句,这茱萸就是吴茱萸。

吴茱萸属芸香科,是一种落叶小乔木,常野生于山地、路旁或疏林下,长有对生的奇数羽状复叶,小叶卵形,全身都有肉眼可见的透明腺点,嫩枝和叶上长有软毛。

夏天是吴茱萸开花的日子,花小,色呈绿白,果实红紫色,但中医则以未成熟的果实入药。每年的8~10月,趁果实还是茶绿色时及时采收。摘下果实晒干以后,除去杂质,则可入药。

吴茱萸主要产于我国的贵州、广西、湖南、云南、陕西、浙江、四川等地。它含有多种化学成分,如吴茱萸烯、吴茱萸内酯、吴茱萸内酯醇、吴茱萸苦素、吴茱萸碱、吴茱萸次碱、吴茱萸素和羟基吴茱萸碱等,能治高血压、牙齿疼痛、呕吐、便秘等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