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春季在黄海

为什么春季在黄海、渤海捕捞的对虾都是雌性的?

每年春季,在我国黄海和渤海捕捞的对虾都是雌性的而没有雄性的,难道这真如人们传说的那样“对虾繁殖不用公”吗?

要解开这个谜,让我们从了解对虾的生活史开始吧。

说起虾的生活史来,可真有趣。我国对虾的祖先原来生活在温暖的海洋里,至今它的一些兄弟姐妹,仍然生活在菲律宾、马来西亚和我国的广东沿海一带,后来,它们为了寻找更适宜的生活地带生儿育女,就从南方的暖海里到北方来,在我国的渤海湾里产卵繁殖。但是,它们仍然保持着怕冷的遗传性,每到冬季要到南方的暖海里过冬。每到春天,在黄海南部越冬的对虾,便开始集群北上渤海海湾,在那里生活产卵。据渔民的经验,一般1月底主要虾群便进入石岛外海,4月中下旬绕过成山头经威海、蓬莱进入渤海湾,5月初开始产卵。对虾产卵很有趣,也很有规律性,大多数是在夜间进行,而且多在后半夜。它产卵时,依靠腹肢不停地摆动,形成水流,使成千上万的卵子不断地排入水中,而且均匀地散开,同时,将贮藏在母体的精囊中的精子也排放出来,使精子与卵子在水中受精发育。这样看来,对虾产卵繁殖就只见母,不见公,因此,有的人就认为“对虾繁殖不用公”。其实这是误解,因为雄虾和雌虾在越冬前就已经交尾了,雄虾的精荚已纳入雌虾体内纳精囊中贮存起来,所以到产卵繁殖时只要雌虾就行了,这是对虾生殖繁育的独特之处。产过卵的雌虾由于过度疲劳,因而潜伏海底卧床不起,直到生命耗尽,别子而丧生。

对虾的繁殖能力是惊人的,可谓“多儿多女”的典范,一尾亲虾能产卵上百万粒。但由于浅海环境和气候、水温等变化大,再加惊涛骇浪的袭击和敌害生物的吞食,卵孵化出来的娇嫩幼体生存相当困难,它的发育十分复杂,要经过无节幼体、蚕状幼体、糠虾幼体、仔虾幼体和幼虾等阶段,进行多次脱皮,才能发育成小虾。蜕皮时,伏在海底沙滩,从头到尾,连眼睛、肢足等一起把旧皮脱个精光,再换上“合体新装”身体也自然随着长大。在脱皮过程中,如果遇到惊吓和袭扰,脱皮就困难,易被敌害吞食,所以,对虾繁殖的成活率相当低,一般不到千分之一。

10月中旬以后,经过20多次脱皮,小虾告别了“儿童时代”,跨入“青春期”。这时,雌虾是蓝褐色,重60~80克,雄虾则是黄褐色,重30~40克,它们已不爱集结,而善于单独行动,一个个游回深海,自寻佳偶。对虾的“婚姻”,其实是一幕悲剧。婚礼是在雌虾脱皮,新皮尚未硬化时进行的。这时雌虾活动能力极弱,只能听凭雄虾摆布。交尾时,雄虾把装满精液的“精荚”交给雌虾,然后便“以身殉妇”。雌虾将精液保存在腹部的贮藏囊中,于11月中旬返回黄海南部越冬,直到来年4月底、5月初这成群结队的“娘子军”再到渤海湾河口时才一面向水中产卵,一面将贮存的精子排入水中,让它们在体外受精。

由于人们掌握了对虾的回游规律,便在春秋两季它们成群结队回游时捕捞,这就是所谓的“春讯”和“秋汛”,但捕捞是有限度的,不能“竭泽而鱼”。因此,在研究了对虾的生长发育规律后,又开展了人工育苗、人工养殖等工作。现在将人工孵出的虾苗放到人工建成的港池中喂以饵料,4个月即可长大、收获,同时还试验将人工育出的虾苗放养于渤海湾中,以供捕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