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给鸟类带上环志

为什么要给鸟类带上环志?

“雁飞旧道,燕归故巢”,说明很早人们对候鸟的迁飞就极感兴趣。相传我国2000年前的吴国宫女就用红线缚在家燕的腿上作为标记,视其是否回归。

1899年,鸟类学家开始利用环志来研究候鸟的迁徙规律。他们将164只佩带鸟环的欧椋鸟,由丹麦鸟类学家马尔坦斯放飞;1901年德国鸟类学家梯奈曼在小渔村罗西廷创建了第一个鸟类环志站,几年后,环志工作传遍世界。

我国的鸟类学工作者从50年代末期就开始对黄胸鹀的环志研究。1983年,我国鸟类环志中心首次环志了304只斑头雁,717只鱼鸥。现在全世界各国已有3000多万只环志鸟,飞翔在蓝天白云中,栖息在山水林木间。

环志是用金属或塑料制造,上面刻有标记(环志国家、单位)和编码,将它带在候鸟的跗蹠或颈部、翅根、鼻孔上,做好记录后将鸟放飞。

我国为环志候鸟而设计的金属脚环共有15个型号,内径从2~26毫米不等,采用铜镍合金为原料。环面标志是“PRC—NBBC,环志中心,北京1928信箱”。另外还有环型和环号等字样,以利记录及回收。

那么,给鸟类带上环志有什么意义呢?

给鸟类带上环志,目的在于回收。通过回收、分析,可以了解候鸟的迁徙行踪、年龄以及种群数量等宝贵资料。这样,环志鸟能告诉我们许多鸟类世界的秘密。

例如,迁徙在中国和澳大利亚之间的鸻和鹬,体重250~500克,它们以太平洋上一连串岛屿为跳板,从异国迁来中国生儿育女,然后南返越冬。其中一只编号为032—0940的红胸滨鹬,从墨尔本飞过千山万水,行程9000公里,最后累死在天津的滩涂上。

又如,一只编号为H00—0773的红隼在山东长岛鸟类标志中心站环志后放飞,第11天就降临深圳,这只红隼几乎每天都要以200公里的速度飞行,不难想象,如果去掉中途停歇和饮水觅食的时间,那么它至少可以同老式双翼飞机竟翔了。

再如,我国鸟类环志中心,曾先后收到从印度和孟加拉国寄来的在我国青海湖鸟岛环志放飞的编号M00—1337、M00—3737和M00—1178的3只斑头雁和鱼鸥的资料。当在地图上把环志放飞地和回收地两点之间用线相连时,惊奇地发现,原来它们竟飞越了号称世界屋脊的喜马拉雅山脉,有的还会巧妙地利用雅鲁藏布江河谷海拔较低的特点,飞到温暖的孟加拉沿海平原越冬,使人料想不到的是,几只从异国寄回的小小鸟环,给近一个世纪以来,勇敢攀登喜马拉雅山的探险家们所发现到的“鸟儿可以飞越喜马拉雅山”的论述提供了佐证。

试想,如果不给鸟类带上环志,能得到如此宝贵的资料吗?能得到鸟类世界的丰富知识吗?能得到鸟类迁徙的“秘密地图”吗?这些宝贵而有趣的资料都是环志鸟奉献给人类的信息。对此,我们真应该感谢鸟类环志的发明。

鸟类环志不仅仅是专业人员的工作,还应得到各地人民的支持。如果我们发现带环志的鸟,应尽可能鉴定其种类,并将该鸟的地点、时间、当地的环境、环面标记等记载下来,寄给“北京1928信箱,全国鸟类环志中心。”应注意的是,如是活鸟应再放飞,如是死鸟,则应将环志和鸟皮标本一同寄回,寄件人不仅能收到邮寄费,而且还会得到一件小纪念品,同时还能得知所寄的鸟是哪国的,何时何地环志后放飞,是什么鸟,这可是一件有趣而有意义的事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