鸟类群栖是利多还是弊多

鸟类群栖是利多还是弊多?

许多鸟类都有群栖的习性,它们一天又一天,一月又一月,一年又一年地在相同的地方栖息,逐渐建立起一种十分牢固的群栖行为,并且世代相传。但是也有一些鸟类,它们休息和觅食都是孤独或几只鸟在一起的,这类鸟叫做“独栖鸟”或“少栖鸟”。

群栖对鸟类本身来说,究竟有哪些利弊?是利多还是弊多?目前鸟类学界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见解。

美国鸟类学家韦瑟黑德博士认为,群栖对鸟类是利多弊少,他结合各国一些乌类学家的近年来研究成果,提出“鸟类的群栖可以形成信息中心”的理论。这个“信息中心”的第一个作用是传递敌情。群栖鸟类在觅食、飞行和休息的时候,只要其中有一只鸟,或者几只鸟发觉了敌害,它或它们就会立即惊叫,一传十,十传百,百传千,通报其他鸟“有敌害来临,赶快飞逃”的信息。因为在大自然里,人类、野兽和猛禽等都是鸟类的敌害,所以“信息中心”对鸟类生存有积极的意义。一位美国鸟类学家作过观察,大群的斑尾林鸽(美国西部的一种野鸽)能比小群的斑尾林鸽较早、较远地发现敌害——苍鹰。从而减少了苍鹰袭击的成功率。英国一位鸟类学家还发现,一些捕食小型鸟类的猫头鹰,通常是捕杀独栖或少栖鸟类。而在成群小型鸟类的共鸣之中,它们不但不敢下手,相反会被群鸟吓跑呢!

“信息中心”的第二个作用是易于发现食物。在辽阔的鸟类栖息地区,只有群栖的鸟类才能够更有效地发现密密麻麻的大量昆虫、鱼群、成熟果子、混杂种子和死动物躯体等食物,因为在成群觅食的鸟类中,只要有几只鸟,甚至一只鸟找到了食物之后,其他的鸟就会很快地得到信息,从而被诱集拢来,而且数量越来越多。而对独栖或少栖鸟类,觅食可能如“大海捞针”一样困难。

丹麦鸟类学家安德斯佩普·莫勒教授却提出了相反的见解,他认为群栖对鸟类是弊多利少。因为鸟类群栖容易暴露目标,既为凶猛的食肉动物提供了丰富的食物资源,又为猎人提供了一个理想的猎取场所,如北美洲的候鸽,就是这样被猎人捕尽杀绝的。同时,亿万只鸟群栖息在同一个地方,势必吃尽食物,互相发生争食格斗,迫使体弱力小的鸟类只好离群外逃。

鸟类群栖有垂直和水平两种主要形式。澳大利亚和英国鸟类学家,分别观察到本国的彩虹鹦鹉和秃鼻乌鸦都是以垂直形式群栖的,年长的鸟停栖在高处,不易被陆生敌害袭击,而年幼的鸟停息在低处,容易遭到敌害的捕食。美国和加拿大鸟类学家,分别发现得克萨斯州的棕头椋鸟和渥太华的红翅鸫,都是以水平方式群栖的,年老的乌在内层,年幼的鸟在外层,所以首先被敌害袭击的是后者,前者显然比较安全。因此,这些鸟类学家认为群栖对鸟类的安全是有利有弊,很难说是利多弊少或利少弊多。

韦瑟里德博士是持群栖对鸟类利多弊少的代表人物。最近,他从研究墨西哥和巴拿马两地的混合鸟种(白鹭、苍鹭和其他鸟)的群栖中,发现雪白鹭和大白鹭栖息在树的高处,其他白鹭和苍鹭则栖息在树的低处。站得高看得远,雪白鹭和大白鹭就能够更好地发现周围的食物源。因而,群栖中的其他鸟类只要紧跟雪白鹭和大白鹭,它们就能够得到充足的食物了。但是,也有鸟类学家对鸟类之间靠什么来传递食物信息提出异议,他们认为鸟类不会打嗝,也不会拍动它们肚子示告于众,是否单用视力就能发现同类寻得食物的信息,还值得进一步探索。

(华惠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