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宝大熊猫

国宝大熊猫

大熊猫,胖乎乎的身子,憨厚的表情,懒洋洋的脾性,蹒跚的步伐,再加上眼眶周围的两块大“黑痣”,一见便给大家一种和蔼可亲的感觉,成为动物园里最受人欢迎的动物之一。对于我们中国人来说,要看大熊猫并不难,全国各大动物园里几乎都有饲养。可对外国人来说,就不那么容易了。因为大熊猫是我国特产动物,现生数量很少,是国家保护的珍兽。

大熊猫,也叫熊猫、猫熊,我国古书中称之为貘(獏)。它的珍贵,早在两千年前就出名了。汉代文学家司马相如在他的《上林赋》中列举珍禽异兽时,熊猫就名列榜首。

大熊猫的珍贵,首先是因为它稀少。说它产自我国,实际上只产自我国的四川、陕西、甘肃交界处的部分山区,加之解放前夕的大捕捉,几乎已濒临绝灭。人民政府为拯救这类我国的特产动物,下令严禁捕杀,在熊猫的故乡(四川省)建立王朗自然保护区,并进行人工饲养、繁殖,列为一级保护动物。通过这番努力,目前大熊猫的数量已逐年增加,已应国外有关部门的要求,远涉重洋,到异国他乡展出或安家落户,成为我国国际交往中的“友好使者”,为祖国赢得殊荣!

那么大熊猫为什么会这么稀少?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但它的特殊生活习性无疑是主要原因之一。从名称上看,熊猫,不论熊或猫,都是肉食动物。所以在动物分类上,按其特征,有人把它归入浣熊科,有人归入熊科,有人干脆把它自立一科——大熊猫科。可不知何故,这类原本肉食的动物,后来却改吃素了。吃素也行,如若像大多草食性动物那样,可以多种植物为食,那也有广阔的生存天地,但它别的不吃,光吃箭竹。箭竹是一种生长在山坡林缘的竹类,嗜湿润多雨、气候温和的环境,分布不广。由于箭竹营养价值较低,而熊猫的消化功能又较差,吃下去的箭竹,并没有完全被消化吸收,未曾消化的箭竹随大便排出体外。为满足体重200多公斤的生理需要,它只得随时进食,从数量上来弥补质量上的不足。在动物园里,我们不是经常看见熊猫在吃东西吗?据估计,它一昼夜大约要吃掉10—15公斤箭竹。熊猫对箭竹的需求这么大,而箭竹的分布却不广,这就限制了熊猫的繁盛和分布,只局限在几块箭竹繁茂的狭小山区。

再是熊猫生殖力太低。它一年只产一胎,每胎1—2仔,怀孕期122—163天。幼仔发育又慢,要6—7岁性才成熟。这与老鼠一年可产6—7窝,每窝7—8仔,幼仔出生后25天性即成熟相比,真是“小巫见大巫”。不仅如此,体重200多公斤的母熊猫,产下的幼仔却只有90—130克重,只老鼠那么大小。幼仔刚产下时,全身无毛,双眼紧闭,四肢孱弱,不能站立。两个月内,只吃奶、睡觉,基本上不活动。3个月后还走不了1米多远,不时跌跤。6个月后才勉强独立生活。加之雄性熊猫没照顾幼仔的习性,雌性熊猫既要照顾幼仔,又要外出觅食,所以幼仔常受侵害,降低了成活率。

还有,熊猫虽属肉食类动物,但既不食肉,也不凶猛。肉食动物一般犬齿发达,是捕食和斗争的武器,可熊猫的犬齿却退化了,不仅不能作主动进攻,而且自卫能力也很弱。所以,当它遇到敌害时,只会“退避三舍”,逃到竹林中去。加之熊猫的视觉、听觉都很差,身体又胖,行动迟钝,约束了它与其它动物竞争的可能性,只好找个安乐窝,把自己局限在箭竹茂盛的小山区中。

可是,在地史时期中,熊猫要比现在繁盛,分布也比现在为广。化石资料告诉我们,在距今100万年前的早更新世,广西柳城就有大熊猫。在距今50万年前的中晚更新世,华南各省区,以及陕西蓝田、北京周口店都有熊猫。在距今1万多年前的晚更新世,华南各省区以及四川万县还有熊猫。现生种的熊猫只局限于四川、甘肃、陕西三省交界处部分山区的地理分布,只是最近几千年才形成的局面(图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