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的进化和黄河古象

象的进化和黄河古象

象是陆地上最大的现生动物,许多人都见过,但主要是在动物园里看到的,因为,在我国只有云南还有现生象,别处已经没有了。现生象只两种,即非洲象(Elephas africanus)和印度象(Elephas max-imus)。前者个体较大,性情较猛,生活在非洲;后者略小,性情较温,生活在南亚和我国。别看现生象类不很繁盛,在地史时期中,它(长鼻类)却曾有过种类众多、分布广泛的显赫历史。早在距今5千万年前的始新世晚期,象类的最早代表——始祖象便已在地球上出现了,它的化石发现于埃及、利比亚、苏丹等地。始祖象的体型还不大,与猪的大小差不多,生活习性有点和河马近似。它上颌的第二对门齿虽已增大,但尚未形成后来象类特有的“大牙”。

乳齿象是始祖象的直接后裔,即便是早期类型,身体已比始祖象增大了1倍,第二上门齿经持续生长已成为下弯的长牙。从目前我们所掌握的化石资料看,早期乳齿象都限于非洲,后来才迅速传遍欧洲大陆并进入北美,我国也有众多代表,种类繁多,是我国新第三纪(中新世和上新世,距今2千4百万年到 100多万年前)最主要的象类。可从第四纪(距今100万年前)开始,大多乳齿象在地球上绝灭了,仅少数几种残存到早、中更新世(距今60到50万年前)。

从古乳齿象进化出真象。真象包括剑齿象(Ste-godon)和真象两个科。象类除体型硕大,大门齿,长鼻等主要特征外,臼齿构造也是它们的主要特征,且常是化石鉴定的主要依据。总的说来,从原始类型到进步类型,它们的臼齿愈来愈大,齿冠愈来愈高,齿脊数目愈来愈多、愈密、愈复杂,藉以更适应咀嚼和研磨食物。剑齿象和真象我国都有化石代表,著名的黄河古象就是一种剑齿象。

黄河古象,学名为黄河剑齿象( Stegodonhuang-hoensis),1973年于甘肃合水县板桥公社发现。化石保存在12平方米的岩层里,象身近于站立姿势,后足倾斜,似乎表示它是失足跌入湖泥中的。从各骨骼基本完整保存,甚至连化石中极为罕见的舌骨和仅3—4厘米长的趾骨末节也被保存下来了,且肢骨中各骨还相连保存等情况看,这具象化石应系原地死亡,原地埋藏、保存,未曾经过搬运。化石经修理、装架后,一具高4米,体长8米,门齿长达3米多的雄伟古象,便栩栩如生地展现在我们眼前。如此完整的古象化石国内、外均属少见,难怪我国各主要省市博物馆都翻制了模型,在当地展出。该象还曾多次代表我国古生物展品之一,远涉重洋,到国外展出(图60)。

黄河古象上门齿粗壮长直,有一硕大的鼻窝,估计生前应有一条长长的象鼻。前额平坦,前颌骨和它的额面在一平面上。背脊的最高点在肩部,其后稍向下倾斜,这与现生象的背脊前、后高,中间低,成鞍状者不同。黄河古象应和真象类一样,成年后左、右上、下颌各只使用一枚臼齿。磨蚀后,第二枚臼齿自后向前顶替。据研究,大约到40—50岁时,最后一枚臼齿(即第三臼齿)才长出,而磨蚀了的第二臼齿约于60岁时脱落。我们观察到,黄河古象上颌左右各有一枚第三臼齿和第二臼齿的残余;下颌则各只有一枚第三臼齿,第二臼齿的残余业已脱落。且所有上、下颌第三臼齿的前部齿冠棱脊都已磨蚀较重。再结合该象各骨骺业已很好愈合,推算它大概已有100岁高龄了。考虑到该象身躯硕大,头骨方形,门齿粗壮而长,特别是骨盆较狭,盆腔较不光滑等,可认为它是一头公象。

古生物学者在黄河古象产地附近还发现有骆驼、鸵鸟、羚羊、马、长鼻三趾马、鼢鼠、鳖等化石。并据孢粉分析,当时当地的植物有沙草类、蒿类和栎属等。学者从象化石的骨骼特征分析,结合同产的动,植物化石,认为黄河古象的生活时代应为更新世早期,距今约200万年。生活环境属热带或亚热带型,炎热干燥。

剑齿象类从19世纪50年代开始发现以来,现知约有30多个种,其中以我国所知最多,有10多种,占总数1/3。但不论国内外,每种大多是以其部分骨骼为依据,黄河古象是剑齿象中迄今已知最完整的代表,难怪特别引人注目。当年(1973年),杨钟健教授还特地为黄河古象赋诗一首,诗曰:

史前古象视力差,狂走失足埋荒沙。

石化不计年与月,一朝引动考古家。

每块遗骨尽心采,最后移运几多车。

不辞辛苦精修理,启取骨骸与齿牙。

鉴定命名与分类,衑?戠L严?盓1K>杼a$#x腭{?y?!?>,?惁NxD糾AM){氅_&躈醒'Y71煅敡?\桭V戥豅鹳_懁B'芇?t{繜儥沀>铨窢t?q懸0?>_砡埌OaF炿r,犠禈TqT摲1~o獓?F ?yh頳?>~j耙k6櫄鎙洒饄P?藩p耍%ㄝ驳蚟蔙6-揺衚.逥阝坭)?勫??宗3榫?K`?▽T緝戟?腹摽魑?#^[倥m=e萦猶2Mj?苮PD?k麛- 秗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