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

30.木本粮食植物苹婆

苹婆是珠江三角洲常见的栽培植物。它的种子黑褐色,外形很像栗子,煮熟后,味香甜可食,营养丰富。

据考证:苹婆之名出自元代大德年间(公元1297~1307年)陈大震编的《南海志》。《南海志》云:“频婆子实大如肥皂,核煨熟去皮味如栗。本韶州月华寺种,旧传三藏法师在西域携至,如今多有之。频一作贫,梵语谓之丛林,以其叶成丛也。”

这一记载是说,苹婆的果如皂荚那样大,种子煨熟去皮味道好像栗子。原来种在韶关月华寺,旧时相传是唐僧(唐三藏)到西域印度取经时带回来的。苹婆原写成频婆或贫婆,是梵文的音译,意指其枝叶很浓密,成丛生长。

苹婆在广州亦称凤眼果。这在清代吴其浚《植物名实图考》(公元1848年)一书中已有记载。《植物名实图考》云:“苹婆如皂荚子,皮黑肉白,味如栗,俗呼凤眼果。”这是从果实、种子的形态和颜色而命名。因为苹婆果成熟时鲜红色,开裂后露出黑褐色的种子,有如鸟的眼睛一样。我国民间相传凤凰是吉祥之鸟,羽毛带红色,是喜庆的象征;而苹婆的果成熟时又是鲜红色,因而有此名。

以前,广州人亦有叫苹婆“七姐果”的,这可能由于当时民间风俗喜在旧历7月7日所谓乞巧节时,姑娘们用苹婆果来祭女神,故有七姐果之称。

不管怎么样,广州和珠江三角洲一带的人是喜爱苹婆的!

苹婆是常绿乔木。叶大,椭圆形或长圆形,长约20厘米。它的叶久蒸不烂,味清香,是包裹蒸粽的好材料。它的花单性,有雌花、雄花之分。花初开时白色,后转为淡红色,钟状且下垂,好像一个个灯笼挂在花序的分枝上。花的直径约1厘米。

苹婆的一朵雌花,可以结几个果,最多时可以结5个果。为什么它的一朵雌花会结那么多果呢?因为苹婆的雌花的雌蕊是由5个心皮(即5个构成雌蕊的变态叶)构成的。当苹婆的花传粉受精后,如果每个心皮都分别发育成果实,那么就可以结成5个果。一般情况下只有2~3个心皮能发育成果,所以通常1朵雌花只能结2~3个果或只有1个果,很少可以结5个果的。

苹婆的果成熟时鲜红色,果皮厚,长圆状卵形,长约5厘米,果的顶端有尖喙。每果内有种子1~4个。它的种子椭圆形,直径约1.5厘米。

苹婆除在广东中部和南部广泛栽培外,福建东南部、台湾、广西南部和云南南部都有种植,在广西龙州一带且有野生的。它喜生于排水良好的肥沃土壤,耐荫蔽。它生长迅速,树冠浓绿,四季常青,用大枝扦插也易成活。所以苹婆也是一种良好的行道树和庭园观赏树木。

苹婆的种子煮熟后味香甜可食,有如栗子,富于淀粉、脂肪和蛋白质。可惜结实率不高,产量不大。如今后能注意选种,育种,提高结实率,是一种很好的木本粮食植物,也是很好的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