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启迪智慧的河

第一章 启迪智慧的河

——动物学发展简史

要讲动物学的发展史,就像探寻长江、黄河的源头那样,要从头理起。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中把人类的历史分成蒙昧时代、野蛮时代和文明时代。人类从动物界中分化出来,约有200万年的时间,而人类的文明历史只有数千年,也就是说在人类出现以来有99%是处于蒙昧时期。恩格斯说:“蒙昧时代是以采集现成的天然产物为主的时期”。天然产物是什么,首先就是人类赖以果腹御寒的动、植物。也就是说和动、植物打交道了。例如大约生存在170万年前的元谋人(云南省元谋县的那蚌村发现了他的牙齿化石),还有生活在距今约50万年的北京人(北京市房山县周口店龙骨山发现他们的化石)。他们主要靠采集和渔猎为生。野蛮时代大约开始在1万多年前,恩格斯说:“野蛮时代的特有标志,是动物的驯养、繁殖和植物的种植。”这已经是非常了不起的啦。驯养、繁殖和种植,就说明人类已了解了不少动、植物的生活、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规律,可以利用这些规律来谋取食物,从某种意义上讲,虽然是没有文字记载的知识,但这也算是事实上的动物学。如浙江省余姚县的河姆渡出土了7000年前的人类遗址中有多达40多种动物的遗骨,其中狗是由狼驯养来的,出土的狗骨与狼骨已有明显不同,出土的猪骨90%是幼猪的,而且出土的陶猪与野猪已不同,它更像今天的家猪,说明当时人们已经会养猪了。而稍晚一点的半坡人(陕西省西安附近,距今约6000年),还用生动的动物形象,装饰各种用品,你看那陶盆上的鱼纹多么生动和富有美感!(见图1-1)我国是世界古文明的摇篮之一,已有4000多年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在世界近代科学出现之前,我国古代科学文化已相当发达,当然,也包括着动物学。

人类早期对动物的认识和知识通常起始于动物的形态与分类这两方面。在我国公元前1000余年至公元前558年的周朝的《诗经》中曾记有300多种动植物的名称,其中动物近百种。有趣的是古汉字有许多使用“虫”、“鱼”、“犭”等的偏旁部首,这就是一种简单的形态了解和分类。在另一本古书《周礼》中已更明确把动物分为毛物、羽物、介物、鳞物、嬴物五大类,相当于现代动物学中的兽类、鸟类、甲壳类、鱼类、软体动物和其他大部分无脊椎动物。关于动物知识的集大成者应是明朝的李时珍所著的《本草纲目》。该书成书于1578年,记载了大量的动植物、矿物知识,并按其形态、习性、结构、医药价值等进行了分类,共1892种,绘图1126幅,其中动物400多种。

在西方,被尊崇为生物分类学鼻祖的瑞典人林耐(Linnaeus,1707—1778),沿着西方的学术思路,在大量动植物知识的背景下对动植物进行了详尽的分类,奠定了现代分类学基础。林耐建立了动、植物的自然分类系统,建立了门、纲、目、科、属、种等分类等级,还统一了命名的原则:双名法,即物种的名称由三部分组成:属名+种名,就好像我们的名字那样有姓有名,表达了亲缘关系。除此之外后面还要加上命名者之名,就更不容易错了。

在有关动物的生理和遗传方面,给人的强烈印象是人类在没有理论知识之前一直在利用知识来从事生产活动,而不是在有了完整的认识以后,才能在其指导下从事生产,最明显的是动物的育种。早期人们认识到某些动物可以食用,便捕获宰杀烤食,继而认识到了这些动物繁衍生育会带来更多的食物,因此便精心饲养培育,形成了家牛、家羊和家猪,并把狼驯化成狗。家养驯化对人类的生活起到了极大促进作用。一个最成功的例子是中国古代对蚕的培育。我国的养蚕始于五六千年前,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成为重要的产业,于是育出了化性(一年内繁殖的代数,一代为一化,二代为二化,三代为三化)不同的蚕种,育出了青、黄、白、绿不同颜色的蚕茧,极大提高了蚕丝的品种质量。金鱼是原产亚洲的野生金鲫鱼,由于观赏的需要,进行了大量的人工选择,采取杂交育种的方法,已经有了如此丰富多彩的品种。据考证,这个工作,大约始于宋代,那时大诗人苏轼就有诗句:“我识南屏(今浙江杭州南屏山)金鲫鱼。”

野生于我国云南、广西等地的原鸡,是今日家鸡的祖先,也是我国驯养成的。公元前3000年的龙山文化时期出土的鸡骨和陶鸡可以证明这一点,此外,甲骨文中已有文字说明,当时就有饲养的鸡。更有趣的是鸡的繁体字“鷄”的偏旁为“系”,意思是“用绳子拴着的鸟,”这也可作为古代中国饲养鸡的佐证。还有猪,在我国是由华北野猪和华南野猪驯养来的,经过几千年的选育形成上百种品种,并且由于它们的优良品质而传遍世界。生物学家达尔文就说过:“中国人在猪的饲养上费了很多苦心……这些猪显著地呈现了高度培养族所具有的那些性状。所以,无可怀疑它们在改进我们的欧洲品种中是有高度价值的”。以上几个实例表明了人类早期对动物的生理、生长发育、繁殖和遗传变异等的深入了解。另一方面,人类对自身的医疗研究,也是对动物生理与遗传等方面的知识积累。在我国许多医学古籍之中有关生理知识非常丰富,例如对于血液循环,远在秦代就有了解。对于神经生理及其麻醉方法,就首推三国时代的华陀了。

但是,应该看到动物学如同许多自然科学一样,在我国漫长的封建王朝更替的历史中,未能作为一门独立的自然科学来研究。不是中国人不聪明,中国人不勤奋,而是有着复杂的原因的。长期的封建生产关系既阻碍了农牧业的发展,更阻碍了大工业时代的到来,而近代自然科学发展的强大推动力,是工业革命对资源、市场的需求。英国科学家达尔文(Darwin 1809—1882)乘贝格尔号舰的环球航行,就是在寻找资源、开拓殖民地的航行,他作为随船的博物学家而积累了大量的生物学资料,于是在1859年出版了举世闻名的《物种起源》一书。同样,工业的发展,技术的进步,才有不断改善了的显微镜和化学染料,使细胞学说在19世纪30年代经两位德国科学家施莱登(Schleiden 1804—1881)和施旺(Schwann 1810—1882)的努力而建立,并在以后逐步深入完善。细胞学成了动物学,包括动物生理学、动物胚胎学、动物遗传学以及人类生理学、病理学、医学的基础。

长期的封建社会用科举制度“开科取士”的办法来选拔人才,这种制度鼓励人们熟读经、史、子、集,崇尚儒学,作八股文章,大批的有才能的知识分子,都被引到那里去了。整个社会鄙薄科学和技术。直到鸦片战争,帝国主义的洋枪洋炮敲开了闭关锁国的大门,使许多爱国志士奋起救国,先进的知识分子才最先接触了欧洲的近代自然科学,包括生物学、动物学。1898年,严复首次翻译了英国学者赫胥黎的《天演论》(原译名《进化论与伦理学》)。革命家孙中山认为:“进化论乃19世纪后半期、达尔文之《物种起源》出现后,始大发明者也,由是乃知世界万物由进化而成。”1903年鲁迅发表《人之历史》说:“达尔文《物种由来》成,举世震动,盖生物学之光明,扫群疑于一说之下者也。”1920年,《物种起源》一书,终于由马君武译成中文出版。

悠悠历史,道是无情亦有情。我们有过踞于世界科学之颠的辉煌,也有近代的落伍,及因此遭受的痛苦、屈辱和挨打。但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那天起,历史掀开了新的一页,中国的动物学发展也进入了新的时期。我国拥有世界上最多的动物资源,还有许多世界独一无二的动物物种。我们有一大批老中青相结合的生物学工作者和动物学工作者;我们已经有了先进的研究设备;我们已经把生命科学(包括动物学)列为科技发展的重点学科;更有大批的、像你一样的少年动物学爱好者;我们有理由相信动物学的未来发展是美好的。

美国在1991年发表了一个“2061工程”,这是一个教育计划。它宣称:公元2061年,是哈雷彗星再次和地球在近距离相遇的年份,那时决定美国科学技术地位的人们,正是现在在校的中小学生,必须加强他们的数学和科学教育,以保持到那时美国的强国地位。在这个“2061工程”的总纲之后,各学科列出了新的教育要求,而生命科学就是首要的学科!

少年朋友们,历史又一次向我们提出了挑战,我们能不奋起吗?汲取历史的经验和教训,勇敢地承担起发展21世纪中国科学技术的责任,为动物学的繁荣和走在世界前列而奋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