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无脊椎动物的王者

——节肢动物

什么是无脊椎动物?实际上,前面所说的原生动物、腔肠动物、环节动物(还有蠕虫世界大杂烩里的各种动物)、软体动物等都是无脊椎动物,因为它们都没有一条纵贯身体的由脊椎骨构成的脊柱。那么谁有呢?你有、我有、人类有;兽类、鸟类、爬行类、两栖类、鱼类都有,它们是所称的脊椎动物。

之所以将节肢动物形容为无脊椎动物的“王者”,这不是指统治别的动物的君王。动物界中谁也统治不了谁,彼此之间既有矛盾斗争,又要互相依赖。俗话说:“山中无老虎,猴子称大王”,这个“王”,就是没有老虎在,它连豹子、猞猁也敌不过的。“王”的意思,用北京俗话,就是:“数它能”。

节肢动物在无脊椎动物中真是“数它能”。地球上150多万种动物中,它占了80%以上,达100多万种。发展成如此多的种类,没有对环境高度的适应能力是不成的。从南极的磷虾到堪察加大蟹;从翩翩于花间的蜂蝶到蛰居地下数年鸣叫于枝头的蝉;从结网捕食的蜘蛛到百足之虫,死而不僵的蜈蚣(见图2-33):从蚊蝇、跳蚤、虱子这些害人精到吐丝至死不惜余力的家蚕……,统统都是节肢动物。其中仅昆虫的种类和数量就比所有其他动物的总和都多。因此,在这里只能选取最重要的种类和有关知识作一些介绍。

1.体节的归并和肢的分节

身体两侧对称而且分节,是环节动物的特征。节肢动物继承了这些特征,并且在这基础上有了飞跃的发展。

不同部位的体节相互愈合,分别形成了头部、胸部和腹部,例如一只蜻蜒或一只蝗虫,一眼就可分辨出,有生着触角、眼睛、口器等的头部;有长着足和翅的胸部;还有一个分节的腹部。又例如一只虾,前面显然是头和胸合并成头胸部,后面是腹部。若是一条蜈蚣,则前面是头部,胸、腹部比较不好区分,一般把它当作躯干部了。总的来说,随着身体的分部,器官趋于集中,机能也相应地有分化。头部主要是取食和感觉;胸部主要是运动和支持;腹部主要是代谢和生殖。这样各部分分工合作来提高生命活动的效率。

肢,相对于躯体来说称为附肢。昆虫的足就是一种附肢(见图2-34),它和身体结合处有能活动的关节。附肢本身又分为多节,节与节之间也有关节相连。附肢的灵活性很大,首先其本身就是强大的运动器官,例如昆虫中不少是6足4翅,能跳善飞,多足的蜈蚣更是爬得极快,而横行的螃蟹,更似于不可一世地横冲直撞。附肢的功能还不仅仅限于运动,其次它还有司感觉的功能,如各种各样的触角。天牛的触角,是大家再熟悉不过的了,也因此称它为“牛”(有角的牛)。此外,附肢还有捕食的功能,人们熟悉的是螃蟹的第一对足,几乎就是两把大剪刀;还有螳螂的第一对足,亦如两把大刀挥舞。协助进食也是附肢的一种功能,如蝗虫和蚕咀嚼,蝉吸食树汁,蜜蜂吸食花蜜,苍蝇舐食,蚊虫吸血等等,都是利用口器来进食的,而口器也是附肢。再有司生殖的雌雄交配器,产卵器;司呼吸的,如蚊子幼虫——孑孓的通向水面的呼吸器等,都是节肢动物的一种附肢。

灵活而多变的附肢,在无脊椎动物的进化史上是空前绝后了。相比之下,环节动物的疣足就显得太简单了,而软体动物的柔韧的肉足,更难与之匹敌。不妨想想:蝗虫一跃,就够蜗牛爬数小时的!附肢对运动的适应和它的变化对各种生活方式、生活功能的适应,是节肢动物在生存斗争中得以取胜,繁衍出如此多的种类的重要原因。

道理就这样明显,连人类自己要战胜空间、时间对我们的约束,就是在不断增强自己的活动能力,发明出汽车、火车、轮船、飞机,不断拓宽活动的空间并节省时间。为此,还发明了火箭、导弹、人造卫星以及航天飞机……如今,仿生学还在研究昆虫的飞行方式,以便发明一些既迅捷有效又节约能源的运动工具。

2.征服陆地

对于生在大陆的人类来说,为征服海洋、征服空间一直进行着不断的努力,而且有了辉煌的成果。对于不断进化着的动物界来说,原始生命起源于海洋。无脊椎动物中的各类群,多栖息于海水、淡水、动植物的体液之中,唯有环节动物中的蚯蚓一类,能在土壤中生活,但那是湿润的环境,土壤表层干了,它就下潜,因为它的体表没有什么保护物能防止体内水分蒸发,其运动能力也有限。虽然软体动物中的蜗牛有壳保护,但它仍是喜湿动物。当久旱无雨,它必定要缩到壳中,分泌粘液封闭壳口,躲在里面睡觉,以此来避免水分蒸发,等到一场甘霖降下,它才会破膜而出。所以,动物在进化中能否适应陆地生活实在是一个大难题。首先在进化上取得成功的就是节肢动物,稍后还有脊椎动物中的两栖动物。

在生活中你一定见过蝉脱下的蝉蜕;也听说过蚕宝宝吃了一段桑叶,长大了一些,就该“眠”了——不吃不动,然后蜕去一层皮,再恢复进食和生长;或许还见过攀附在草茎上的蚂蚱的白色透明的皮;这里蜕下来的“皮”,其实是骨骼,称为外骨骼。

这层似乎薄薄的外骨骼,看似简单,实际上很复杂,至少可分为三层。内层是几丁——蛋白质的复合物,称几丁质,是一种高分子含氮的多糖化合物,很像植物的柔韧的纤维素。中层是在这基础上沉积碳酸钙、磷酸钙或骨蛋白,质地坚硬(虾、蟹等甲壳类,这层特别发达)。外层是蜡质层,光滑而不透水(联想那些闪光锃亮的甲虫,你就会有个深刻的印象)。这样的外骨骼,不仅能保护内部器官,尤其能防止水分的蒸发。这是能征服陆地的一副盔甲。陆地上日晒风吹,若没有这个保护,甲虫就会变成了“虫干”。

脊椎动物肌肉长在骨骼外,而节肢动物的骨骼长在肌肉外。在这外骨骼的内壁,附着的是一束束发达的肌肉。这是保证节肢动物爬、跳、飞的基础,肌肉生长在外骨骼内是节肢动物的有趣的特征,实际上生活中我们也屡见不鲜,想想吃螃蟹、吃虾的时候,不正是先要剥去壳——外骨骼,再吃肉吗?其实昆虫中有些是营养丰富,味道鲜美的。天津的名吃油炸蚂蚱,就是吃的蝗虫,有些地方的人们还用油煎的方法食用未蜕变的蝉,说起来,这种吃法是连肉带骨一起享用了。

于是,我们看到节肢动物一方面依靠外骨骼的保护,防止在干热条件下,体内水分的散失;另一方面外骨骼内壁附着发达的肌肉,与能活动的分节的身体和分节的肢配合,运动自如。最终成为征服陆地的良好装备。古生物学的研究和动物胚胎发育的研究表明,节肢动物可能是由类似环节动物的祖先进化来的,它们按两条不同的路线向前发展,一支保持着它们的水生生活方式,用鳃适于水中呼吸,这就是已经绝灭的三叶虫和现在还很兴旺的虾、蟹等。其中的一部分,逐渐过渡到陆地生活,鳃变成了鳃书(如鲎),鳃变成了肺书(如蜘蛛和蝎子),由此可以陆生了。另外一支则完全彻底的适应陆生生活,它们的呼吸器官是遍布全身的分枝状的气管,先是多足类,如蜈蚣,最后由多足类进化成众多的昆虫。

这里提到了鳃和鳃书——水生呼吸器官,肺书和气管——陆生呼吸器官,呼吸器官对登陆也是至关重要的。

肺书、气管+外骨骼+节肢→胜利登陆!

3.胸部的崛起

节肢动物中,谁有独立的胸部呢?虾、蟹等甲壳类和蜘蛛、蝎子等蛛形类,有头胸部,胸部没有独立出来;蜈蚣等多足类,只有头部和躯干部,胸部没有分化出来。真正有独立的、而且十分发达的胸部的是各式各样的昆虫。

任何一种常见的昆虫,例如大家所熟悉的蝉、蜻蜓、蝗虫、蟋蟀、螳螂、天牛、各种蛾类、蝶类,还有蜜蜂甚至蚊蝇,它们都有发达的胸部。说发达,不仅外观粗壮,内部有发达的肌肉,而且总有3对不同形式的足着生在胸部,胸部的背面生出了成对的翅,一般为两对,无脊椎动物中唯一能飞行的就是昆虫。这两对翅向着三个不同方向发展。

双动类:两翅平均发展,用于飞翔。最典型的是蜻蜓类。

前动类:前翅发展,后翅减缩。如蝶类、蛾类,后翅小于前翅;蚊类、蝇类,前翅发达,后翅退化成一对细小的平衡棒。

后动类:后翅发展,适于飞行,前翅减缩、变化。如蝗虫、蚱蜢等直翅类,前翅革质而窄小;如甲虫类,前翅坚硬如鞘,起保护作用,也称鞘翅类。

当然,昆虫中也有没有翅的。有的是低等类型,如蛀食衣服、书籍的衣鱼;有的是退化了,如跳蚤、臭虫。

胸部进化,具备了发达的肌肉以及形形色色种类不同的足和翅,最终变成了昆虫的运动中心。

蝗虫凭着它的第三对跳跃走,一跃可达数米,而且还能凭借它的翅长距离飞行。蝗群飞在田野上可遮天蔽日,落下来赤地千里,成了农作物的大敌。

跳蚤,这个吸血的小东西,一跳的高度可达它体长的100倍。如果人也那样,那么奥运会跳高纪录至少是200米,而一跳能跳上高楼大厦顶端。

天蛾和牛虻,每小时可飞行38公里,善飞的蜻蜓有的每小时飞行达50公里以上。

还不仅是跳和飞,由于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不同,足的适应性变化,也是千姿百态。如蝼蛄的前足,短粗膨大,外缘有齿,适于穴居掘土;螳螂的前足,呈折刀状,边缘有齿,适于捕猎;蜜蜂的后足多毛茸有盛花粉的凹筐,适于采集花粉;家蝇的足端有垫,能吸附于光滑的表面,在玻璃窗上行走,如履平地;虱子的足有钩爪弯曲抱合,可攀缘于毛发行走;水黾的细长的足,竟能支持身躯平步于水面……等等。

胸部的崛起,使运动系统逐渐发达和完善,是陆地生活的必要前提。以往在水中生活,有水的浮力,运动起来较为便利,但在陆地上就不行了,动物不得不付出更多的肌肉的力量来支撑身体来保证运动和平衡。水中生活,水体的环境平稳而一致,陆上生活,不仅风吹日晒,而且障碍繁多,捕食不易,避敌也难,若没有强大的运动能力,势必在物种竞争中被淘汰。总之,发达的胸部、强劲的运动器官,使昆虫占领了更大的生存空间,繁衍了更多的子代,进化成诸多的种类,节肢动物成了无脊椎动物中的王者,而昆虫则成了节肢动物中的王者。

4.变态的启示

昆虫的一生中,要经过一系列的形态和生理变化才能发育成熟,再生儿育女。这样情形称为变态。

大家都知道,苍蝇是由蛆生长发育来的;蚊子是由孑孓生长发育来的;翩然于花间的蝶类以及扑火的飞蛾,在幼年时期全然不是这个样子。说起来,它们竟是与毛虫、青虫、尺蠖之类与马蜂(黄蜂)窝里的小马蜂一样是一条条白胖的肉虫子;金光闪闪的金龟子,幼年时是土壤中的蛴螬;颇为威武的天牛,幼年时是树干中的蛀虫,是啄木鸟的觅食对象;这都是大家见过的昆虫的变态(见图2-35)。

大约88%的昆虫,一生中要经过卵、幼虫、蛹、成虫四个时期,在这四个时期中,它们的形态和生理功能互不相同,这种变态类型称为完全变态。例如家蚕,幼虫从卵中孵出,是毛虫型,称一龄幼虫,以后蜕一次皮称二龄,一共要蜕皮四次,到达五龄,都是毛虫型,以咀嚼式口器吃桑叶。五龄后吐丝作茧,身体缩短,在茧内蜕皮化蛹。蛹在茧内,表面平静,但体内经过剧烈的改组,长出翅芽、触角、附肢和其他内部器官,最后形成一只具翅的成虫——蚕蛾,破茧而出。因为有了翅,所以称此变化为羽化。羽化后的蚕蛾,并不取食(有些蛾类、蝶类,成虫也取食,如蝴蝶吸食花蜜),雌雄交配产卵,新一代又开始。

观察幼虫期的毛虫、青虫、蚕等,从形态上可以看出它们很像环节动物。实际上这是它们的远祖就是环节动物。

还有一部分昆虫的一生中没有蛹期,这种变态,叫作不完全变态。不完全变态可分为两类:一种是渐变态,如蝗虫,幼虫自卵中孵出后,它的形态和成虫相似,只是大小不同,翅呈芽状,生殖器官还未成熟,称为若虫,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也相同于成虫。另一种是半变态,如蜻蜓,幼虫和成虫形态上不相似,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也不同。蜻蜓的幼虫水栖,样子和成虫差别很大,称为稚虫。稚虫在爬出水面后,停在水生植物上,通过蜕皮而成蜻蜓(见图2-36、2-37)。

还有少数昆虫,它们的幼虫和成虫除大小差异外,没有其他形态区别,这就称为无变态了。如衣鱼等低等的无翅昆虫。

变态发育究竟给了我们哪些启示呢?最重要的一点是显示出了昆虫对环境的高度的适应性。昆虫一生中表现为不同的形态,依从不同的生活方式,这大大地利用不同的生存空间和生存条件。例如蝴蝶幼虫期,可吃植物叶子为生,成虫则吸食花蜜;蜻蜓的幼虫捕食水中小动物为生,而长成后翱翔空中捕食飞虫;许多种类的昆虫又在蛹期不食不动,隐藏于安全处渡过不良的环境变化,如霜风凄厉的冬月。

5.是敌人还是朋友

节肢动物种类如此之多,其中又以昆虫尤甚。昆虫几乎是无时不有,无处不在。要说清它们与人类生存发展的关系并不容易。有些是明显的敌人,例如多种多样的农业害虫,有些是明显的朋友,例如供我们蚕丝的家蚕,供我们蜂蜜、蜂蜡的蜜蜂。但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朋友的敌人是敌人,敌人的朋友还是敌人,当然,朋友的朋友必定是朋友,这样错综复杂,就不容易识别了。因此需要换一种看问题、分析问题的立足点和方法。

首先,作为动物界最大的门类,必定在自然生态系统中占有重要地位,任何一个种类的繁盛或衰微,都会影响到别的种类的兴衰。如海洋中没有那么多的小型甲壳类动物,或大型甲壳类动物的幼体和成体,鱼类就无法发展,所谓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当然虾米还要吃,鱼还要被吃。如果一片草原上,没有各种各样的昆虫,那么吃昆虫的鸟类和蜥蜴等就无法生活,捕食小鸟的鹰或蛇又将如何?反之昆虫太多,使草受害而长不好,兔子则生存困难;兔子少了,狐狸、狼也不好活。草原破坏了,牛羊的生存面临困境,于是又影响到人。再说森林中的树根、树干、枝条、叶子、花、果实、种子,几乎没有不被各种各样昆虫所为害,好在林中又有多种多样食虫的鸟,地下还有食虫的兽,吃了昆虫保护了森林。各种生物之间就是这样互相联系,互相影响的。在这个意义上说,要保护的是生物的多样性,不要轻易地说成谁有益,谁有害。这就是整体的观点、全局的观点、互相联系的观点。

其次,在一定的时间、空间条件下,为了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必须控制有害的生物,乃至于在一定范围内消灭它们。例如对于农作物的各种有害昆虫,对人类某些疾病起传播作用的昆虫,应该用各种方法控制和消灭它。不控制和消灭棉铃虫,棉花就要减产;不控制稻螟虫、稻飞虱,稻子就长不好;不控制和消灭小麦吸浆虫,麦子就要遭殃;不消灭蚊蝇,一些传染病就会流行等等。

其三,一物降一物,生物防治又经济,又不污染环境。害虫有天敌,如青蛙之吃昆虫,啄木鸟之吃树皮下的害虫,杜鹃和灰喜鹊之喜食松毛虫(森林害虫),蜻蜓之捕食飞虫,七星瓢虫之吃蚜虫,赤眼卵寄生蜂把卵产到别的害虫幼虫的身体中,吃它而生长发育……。人类是通晓它们的习性,保护一方,消减另一方,甚至专门人工培育有益的虫类,再释放到大自然中去。

其四,节肢动物中许多有益于人类生存的种类,就逐渐发展为人工养殖了。养蚕、养蜂,古已有之,而且有巨大的经济收入。养蝎子、养土鳖,作为药材,养虾、养蟹则是水产养殖业中的重要门类。终究有一天,我们也许要养蜘蛛,因为蜘蛛纺的丝,其拉力、韧性都很卓越,可纺成各种特殊织物,如防弹衣。有些科学家已在研究人工合成的办法,当然这是很难的,如同蚕丝一样,都是蛋白质类的东西,可能的途径是研究它们的遗传基因,把控制合成的遗传基因拼接到能好培养又大量繁殖的细菌中,再由细菌来产丝。此外有些昆虫富含蛋白质,是理想的食品,完全可以在将来成为人类为食用而饲养的动物。

最后,还要说明的,从远古到现在,昆虫以其种类的繁多,一直是诸多食虫动物的食物,它们养育了动物界;而且因为有昆虫的采蜜、采粉,又飞来飞去,它促进了有花植物的发展。有花植物中约有30%是多倍体,主要是通过虫媒传粉或风媒传粉形成的,昆虫的贡献是不可埋没的。当然有花植物的发展,又提供了昆虫的食物和栖息环境。生物就是这样互相依靠着,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