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呼吸和血

高等动物和人的吸入氧和排出二氧化碳的过程往往被分成两部分:外呼吸和内呼吸。

外呼吸是在气体交换器官(如鳃、肺)中毛细血管内的血液与外界环境(如水、肺泡中的气体)之间交换气体的过程,即从外界环境中吸入氧,向外界环境排出二氧化碳的过程。这已经在“呼吸器官”的进化中讲过了。

内呼吸是在组织(如肌肉组织,神经组织)中,毛细血管内的血液通过组织液(位于组织细胞之间的液体)与细胞交换气体的过程。即向细胞供氧,从细胞吸收二氧化碳的过程。

无论外呼吸或内呼吸,只要进行气体交换,道理都是一样的:一是氧或二氧化碳分子,都是从多的一方(单位容积中)向少的一方(单位容积中)透过膜(如薄薄的鳃板、肺泡壁、毛细血管壁、组织细胞的膜)扩散。二是都涉及到毛细血管和血的参与。举个生活中的小例子,就可知道这是多么重要。

如果不小心割破了手指而流血不止,可以在伤口的上方部位进行结扎,限止血往伤口处流,使伤口处得以消毒、包扎和血液凝结。但一待伤口处不再流血,就要尽快松开伤口上方的结扎,使血流通畅,经毛细血管运送去氧气,和带走二氧化碳,以保证细胞的呼吸。若不这样,组织就会坏死。

因此,对于毛细血管和血在呼吸中扮演的角色,要有一定了解。

1.人体最大的器官

——毛细血管网

如果问你人体最大的器官是什么?你大概不会相信,竟然是毛细血管网。

缩环系统是由心脏、动脉血管、静脉血管和毛细血管这些器官所组成。动脉血管可以一分再分,成为最小的微动脉,静脉血管最小的叫微静脉,毛细血管就介于微动脉和微静脉之间,交织如网。

每一根毛细血管并不长,只有1毫米左右,直径很细,为3~10微米,刚刚能使红细胞通过。它遍布全身,伸入每个器官和组织,形成一个非常庞大的毛细血管网。有人估算,人体的毛细血管,一条条加起来,总长约有96000公里,所以说它是人体最大的器官。

由于它无处不在,所以最常见的出血,如皮肤擦伤出血,皮肤撞击留下的青紫色淤斑、鼻粘膜出血、牙龈流血等都是毛细血管破裂出血。

毛细血管分布之广、之密,使得体内的任何细胞与毛细血管的距离都不超过25微米,相距很近。在鳃内、肺泡周边,或在身体的其他组织内,保持这样紧密的距离是物质交换,包括呼吸中的气体交换的前提。

用动物作材料,很容易在显微镜下,看清楚毛细血管。例如用蛙作材料,先用乙醚麻醉,放在有一圆形小孔的木板或低板上,剖开体腔一小部分,把蛙的囊状肺置于小孔位置,整个木板放在显微镜的载物台上,小孔正对载物台的通光孔,就可以观察了。同样的办法,可用来观察蛙肠系膜(肠和肠之间的薄膜)或小金鱼的尾鳍上的毛细血管。在肺囊看到的毛细血管,就是用于外呼吸的毛细血管网;在肠系膜或尾鳍看到的毛细血管,就是用于内呼吸的毛细血管网。所以外呼吸、内呼吸都离不开它。

注意,在显微镜下,还能看见微小的动脉和静脉。毛细血管和它们的区别是,只容许一个个红细胞以“一路纵队”通过,而且通过的速度很慢,也就是血流速度很慢。据测定,大约是0.07厘米/秒。为什么流得那么慢,形象地讲,就好像一条大江,一而再,再而三地分支下去变成了无数的小河沟,这些小河沟的总截面积比大江的截面积大多了,同样力量的水流也就变慢了(如果没有落差的话)。毛细血管里缓慢流动的血流,正好给了物质交换,包括气体交换留下了充裕的时间。

还有,毛细血管的管壁是极薄的,只有一层扁平的上皮细胞(或称内皮细胞),有时候细胞之间还不连续,存在空隙。有的细胞上有小孔,这就方便许多物质的分子、离子通过,当然包括氧和二氧化碳这样的气体分子。

毛细血管,分布广、与细胞距离近、血流慢、管壁薄,这些特点在呼吸器官中有利外呼吸的气体交换,在组织细胞间有利于内呼吸的气体交换。

这是就呼吸而言,动物体和人体内的其他物质交换,如营养的吸收,营养物质的输送,代谢废物的滤出等也要依赖毛细血管网。另外值得一提的是,从微动脉经毛细血管网到微静脉的血液流动,称为微循环。微循环的障碍是许多疾病的原因和组织、器官衰老的原因,所以目前成了一个专门的研究门类。

2.奇妙的呼吸色素

动脉、静脉、毛细血管里流动着血。动脉和静脉,与毛细血管一样,都是指的血管,是对血管的称呼。动脉里的血流方向是离开心脏,流向身体各处,静脉里的血流方向是从身体各处流回心脏。

动脉血、静脉血,是指的不同成分的血。富含氧气的血,颜色鲜红,称为动脉血。以鸟类、哺乳类和人类来说,从肺静脉(从肺交换气体后回心脏)开始,入左心房、左心室,再压入体大动脉,几经分支一直到微动脉,其中流动的都是含氧丰富的动脉血。静脉血是指缺乏氧气,颜色暗红的血。这些血从微静脉开始,逐渐归并成小静脉,大的静脉,回到右心房、右心室,再压入肺动脉,其中流的都是缺氧的静脉血。所以肺静脉中为动脉血,肺动脉中为静脉血。

或者说:在肺部进行外呼吸,气体交换后,流来的静脉血变成了动脉血;

在身体各组织进行内呼吸,气体交换后,流出的血又变成了静脉血。

人的1升动脉血约含200毫升氧。这些氧如仅溶解在血浆中,则正常气压和37℃温度下,1升血液只能溶解3毫升氧,200毫升-3毫升=197毫升。这197毫升怎样存在于血液中呢?

全靠与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分子形成化学结。如果比喻红细胞是运送氧气的货轮,那么血红蛋白分子就是盛氧的集装箱。

血红蛋白分子与氧结合后,颜色鲜红,称为氧合血红蛋白,这就是动脉血颜色鲜红的缘故。与氧分离后,称为脱氧血红蛋白,颜色暗红,这就是静脉血颜色发暗紫的原因(见图5—8)。

血红蛋白就是动物界的奇妙的呼吸色素之一。全部脊椎动物和一些种类的无脊椎动物(如蚯蚓)都依靠血红蛋白来运送氧气。

分子生物学的进展,已经对这奇妙的分子了解清楚了。原来它是一个珠蛋白分子结合四个血红素构成的,分子量为64000~67000。珠蛋白有四条多肽链,两条称为a链,各含141个氨基酸;两条ß 链,各含146个氨基酸。141×2+146×2=574个氨基酸。每条链各含一个血红素,每一个血红素中心有一个亚铁离子,一个亚铁离子能结合一个氧分子,这样共可携带4个氧分子。红细胞中的许许多多血红蛋白分子就这样来运送氧,在氧丰富的肺部(或鳃部)毛细血管,就快速地“装满”氧分子。到达身体其他组织间的毛细血管后,由于组织间的氧分子少(缺氧),“装满”的氧就卸下来(多氧处向少氧处扩散)供应用。

如此看来,血红蛋白当然是多些好,少了就贫血,应该补充含蛋白质和铁的食物。人是这样,动物饲养也是这样。正常人每100毫升血中约含15克血红蛋白,每克血红蛋白可结合1.34~1.36毫升的氧,当然要看环境中的氧的多少了。在森林、海边这些空气清洁,含氧多的地方,血红蛋白就“吃得饱”,人们也因供氧良好而精神清爽,精力充沛。在通风不良的房内,污浊的城市空气中,血红蛋白就“挨饿”。人们因供氧不好而头昏脑胀,工作、学习效率降低。如果环境中有一氧化碳,如火炉通风不好,汽车排出的废气,吸烟时的烟雾等,都有一氧化碳。一氧化碳与血红蛋白的结合力比氧大200倍,血红蛋白大量地和一氧化碳结合,就会使人体内部严重缺氧,这就是可怕的煤气中毒(一氧化碳中毒)。

血红蛋白是如此重要,所以在脊椎动物的进化中,承载血红蛋白的红细胞的形态也发生变化。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的成熟红细胞都有核。到了哺乳类、人类成熟红细胞已经没有核,它可以腾出地方装更多的血红蛋白。而且越是高等的动物,红细胞的体积变小,这样许许多多红细胞其总面积就增大了。人的红细胞还是盘子状的,边缘厚(凸),中央薄(凹),比平面的表面积大,而且竖起来(侧过来),薄薄的,便于穿过毛细血管的管腔。

奇妙的呼吸色素,在动物界不只血红蛋白一种,还有血褐蛋白,血绿蛋白、血蓝蛋白。例如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就是血液中含血蓝蛋白,是一种含铜的呼吸色素,也能与氧结合和分离来运送氧气,和氧结合后是淡蓝色的,而脱氧后是无色的。这就是在贝类或昆虫、虾蟹中从未见流鲜红的血的原因。它们是有血的,是血蓝蛋白,而且并不包在血细胞内,而是悬浮在血液中,运送氧的能力也就差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