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动物的核心行为

任何一种动物行为,都是有利于个体或物种的生存和延续。因此各式各样的行为,细细推敲起来,似乎有几种核心的行为,由此可派生出五花八门的具体行为。

这些核心行为是:

领域的占据——动物首先需要生存的空间,或者说是“领土要求”。这个空间主要是供给所需的食物、配偶、和抚育幼子的地方(巢地)。占有领域的“主人”,可以是一个个体、一对配偶、一个家庭或一个动物群。

这个领域的特征是:①是一个固定的空间或区域,其大小随物种而变化,如虎的势力范围可涵盖十几平方公里;而鹈鹕,仅是巢边有限的周围。领域也可随生态条件的不同而变化,如食物丰富,区域就可小一些,食物贫乏,区域就会大一些。②领域占有者将用各种标记划定这个区域,保卫这个区域。③这个领域是排他性的,但由于各种动物的食物、营巢等习性不同,那么这种区域也会重叠在一起,当然不是这个区域里面只有一种动物,排他性主要对同种动物而言,或相近物种而言。

动物保护领域的方法多种多样,但很少发生直接的争斗,一般是标记,发出信号警告,实在无效才发生驱赶和攻击行为,因为这要消耗许多能量。通常的标记和信是:①视觉标记,动物常以特定的姿态,醒目的动作为信号告诉别的动物,这是我的领地。②声音标记,许多鸟类、哺乳类,甚至某些种的蜥蜴、鱼类,采取鸣叫或发出其他声音,告诉别的动物,别闯入我的领地。③释放化学物质,成为气味标志。哺乳动物常用尿、粪、唾液或特定的腺体的分泌物,如鼬的肛腺、有蹄类的眶前腺的分泌物,划定领域边界的标志。④能发电的鱼,可用放电器官放出的电来划定自己的领域。

大家在生活中,可能见过喜鹊如何驱赶乌鸦,狗一路走一路撒尿作标记;狐狸身上散发的一股狐骚味儿等等,都有领域占有的意义。非洲的大猩猩,谁侵入他的领域,它会以手捶胸,嘭嘭作响,且呲牙咧嘴,大声吼叫,以抗议、恐吓和驱赶。

取食行为——包括全部与获得食物和处理食物有关的活动。动物也“以食为天”,觅食、取食、乞食、贮食、捕食、反捕食,简直是天天、处处在上演的动物界的悲喜剧。“螳螂捕蝉,黄雀在后”,颇为惊险;狮吃羚羊,而兀鹫在等待残羹;植食性动物似乎安全些,但因觅食而丧生于食肉动物者时常有之;有些植物性食物的能量很低,如大熊猫之食竹,每天大约要花14小时取食,委实辛苦。

有些动物靠积极的狩猎来获取食物,利齿锐爪,感觉敏锐,体魄矫健是其特征,如猛禽、猛兽。它们或扑杀,或穷追,或相互合作。如狼群,在大风大雪的冬季,在北方广漠的原野间三五十只饿狼呼啸而过,任何大小动物都难幸免。它们又好穷追不舍,最著名的例子是1812年冬季,拿破仑大军由莫斯科败退回欧洲的路上,有一大群狼日夜袭击他们。这虽然是一支败军,但还是全副武装的。这场人狼大战的结果是130只狼被射杀,但同时也有24名士兵被狼咬死或拖去吃了。

有些动物则采取等待和伏击的方法。一种生活于地下洞穴中的蜘蛛,总是静伏在洞底,当有猎物经过洞口时,突然出击,抓住猎物。海底鱼类,有发光的触须,引诱小鱼,然后,突然张开大口而吞食之。

有些动物有乞食行为。这主要指的幼小动物向双亲要求提供食物的姿态、动作和发声。如雀形小鸟中许多种类,只要感受到巢的震动,就会伸长脖颈张大嘴而乞食。银鸥的雏鸟完全依赖双亲吐出嗉囊中的食物来喂养,它饥饿时,用喙去啄亲鸟喙上的一个红色斑点,这时亲鸟就吐给它吃,吃饱了,这个乞食行为就消失了。乞食行为,有时也发生在成年的动物中,通过乞食来求偶。

有些动物还有贮食行为。它们在食物丰富的时候,把食物贮藏起来,以供短缺时食用。金仓鼠是贮存粮食的能手,冬日找到在田野里它的洞穴,可挖出多达数公斤的粮食。在自然条件下,它有强烈的贮食倾向,尽管有时贮存量足够过冬了,但它还无休止地存。松鼠在夏日会把鲜蘑菇挂在树枝上晾晒,以备冬日之需。渡鸦在掠食后,常常把瘦肉吃掉,把肥肉贮存起来,因为脂肪含热量多,还较易贮存。甚至狮、虎也有贮存的习惯。大约在食物数量变动很大的地区,动物的贮食行为更常见。非饥荒年也要本能地贮存,因为很可能丰收年之后就是欠收年。

求偶行为——生儿育女、传宗接代是动物生活的极重要的一方面。在动物的生儿育女一章中,已有详细的叙述。在有性生殖的生殖活动中求偶是很重要的行为。求偶的方式各种各样,有的可以持续几小时,甚至几天,作出一些令人注目的奇异动作,或展示鲜艳的色彩,或发出复杂的声音,以吸引未来的配偶。例如家鸭的雄性个体,追随母鸭后面,有节奏地把头弯向侧后方,喙指着翅膀,以引起母鸭的注意。原来家鸭起源于绿头鸭,绿头鸭的雄性个体,头颈有蓝绿色闪光的羽毛,翅膀上也有蓝绿色的羽,这个动作就是从梳理羽毛演变来的,用喙指向翅上漂亮的羽,似乎在告诉母鸭:“请看我这里,多么漂亮”!而家鸭仍保留这个求偶动作。例如雄孔雀比雌性的羽色漂亮,尤其是长长的彩色尾羽,于是“孔雀开屏”,把尾羽竖成扇面,向雌性展示。例如“两个黄鹂鸣翠柳”的黄鹂,雄性个体只在春末夏初鸣声婉啭动听,意在招引雌性个体交配,过了这个时期,鸣声变得直而粗哑,并不动听。动物界多数为雄求雌,但也有雌求雄的,蛾类的雌性放出性外激素吸引雄的就是例子。求偶行为至少有三个作用:①每种动物的求偶行为都有特异性,这可避免不同动物的种间杂交。②求偶行为激发(通过神经系统和内分泌激素的作用)雌雄双方排卵、排精的协调,提高受精率。③求偶过程是互相选择的过程,使后代能获得良好的遗传基因,求不成的弱者,就缺乏繁殖的机会。有蹄类动物在求偶时雄性动物常常为争夺配偶而斗殴,就是一种选择。

防御行为——一切属于能减少来自其他动物伤害的行为,都是防御行为。防御行为又可划分为两类。

一类是减少和捕食动物相遇的可能性,不论捕食动物是否出现,都在起着作用。

穴居。穴居动物在地下营造巢穴,有些终生都是穴居,像蚯蚓、鼹鼠就是这样。鼹鼠有善于掘土的前肢,视力退化,毛极绒密,不易沾上土粒,在地下构筑非常复杂的巢和通道。有些白天隐藏在洞中的时间居多,晨昏和夜晚出来觅食,如野兔。河狸则是伐木作坝,保持一定高度的水位,以遮蔽它的洞口。

例如隐蔽。很多动物的体色和环境背景相似,不易为捕食动物发现,我们常把它称为保护色(不过,猛兽也有类似情形,如虎的条纹可与草莽中光线的亮处、暗处的条纹相似,可解释为隐蔽捕食用)。草丛中的绿色昆虫,水中鱼类的背深腹浅(从上方和下方看,都不易发现)等都是。有些动物夏季和冬季的毛色都不一样,雷鸟和雪兔,夏日在岩石和稀疏的植物丛中栖息觅食,为褐色,冬季到来换了白毛、白羽,和雪浑然一体。

警戒色。有毒的动物或不可食的动物,常有鲜艳夺目的色彩或花纹,这是对捕食动物起一种信号和广告的作用。只要它吃过一次之后,尝到了苦头,就不再吃它。这有利于整个物种的生存。如舞毒蛾的幼虫,既有艳丽的色彩,又有毒毛,毒毛粘在口腔粘膜上,刺痛难当,喜食毛虫的杜鹃吃过一次,就上当了。这种体色就具有了警戒作用。胡蜂的黑黄相间的条纹也有这个作用,因为同时它具有螫针和毒腺。

拟态。那是在形态上模仿或在色彩上模仿别的生物而获得防御的效果。竹节虫似细细的竹节,枯叶蝶竖起双翅,似一片枯叶。更有模仿有毒的物种,如食蚜蝇长得和有毒针的蜜蜂一个模样,以保护自己。

另一类防御行为是在捕食动物出现之后才起作用,以增加脱逃的机会。

回避。有壳、有甲的动物把身子缩进去;刺猬把身子缩成一团,刺都露在外面;更多的是钻进洞中;“狡兔三窟”,则更胜一筹。

逃跑。动物跑、跳、游、飞,各有绝招。乌贼逃跑时还释放墨汁,成为烟幕;黄鼬逃跑时放出臭气,以阻挡敌害;夜蛾逃避蝙蝠超声波的搜索,而采取飘逸不定的不定向飞行等等。

威吓。来不及逃跑或已被捉住的动物,往往采用威吓的手段进行防御。螃蟹高举大螯示威;蟾蜍吞入空气而使身体膨胀起来;蛇抬起前身,伸缩舌头,还发出嘶嘶之声等等。

例如假死。当遭到攻击时,突然以假死来逃避,多种甲虫都有这个办法,卷缩其足,掉到地上,蜘蛛也类似。哺乳动物中的负鼠也以此迷惑敌人,然后又突然逃走。

转移攻击的部位,是动物避害的另一种方式。它能诱使捕食动物攻击自己身体的非要害部分而逃生。眼蝶的翅上有一个小眼斑,非常明显,吸引捕食动物的攻击,而使身体的头等要害部分躲开了攻击。蜥蜴尾巴的自割,断尾还在跳动,引诱动物去捕捉,而自己逃之夭夭,然后再生出一个尾巴。

当受害动物使尽一切招数都不能抵御时,最后就得反击了。此时动物要用一切可用的武器:牙爪、角、蹄等等进行反击,伺机最后逃生。

总之,占据领地、取食、求偶、防御等构成了动物的核心行为。动物以此求得生存和种族的繁衍。此外还有其他的诸多行为,不过都是与此相关而派生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