止咳平喘的贝母

止咳平喘的贝母

贝母,是百合科的一种多年生草本,镇咳平喘有奇效。在东北有这样一个传说:很早的时候,长白山老林子里人烟稀少,缺医少药。一到冬天,雪下得齐腰深,气候格外寒冷。村子里百十余户人家,几乎家家有患咳喘病的,每到寒冬发病季节,人们苦不堪言。一年冬天,村子里来了一位姓申的大夫,人们称他申先生,申大夫见大伙咳喘得厉害,就满山遍野地找药,可总是治不好。申大夫不服劲,决定到更远更险的远处山岭中去找药,发誓一定要治好大伙的病。乡亲们怎么也劝不了他,只好帮他收拾东西。这时,有人提议让申先生在路上留些记号,如果他去的日子多了,大伙好去找。申大夫听了就说:“这么办吧,找几张红纸,给我剪些小灯笼,我走一段贴一张,这样我也好找回来的路。”于是大家一齐动手,剪了一大袋子红灯笼。第二天申大夫就拿着干粮和灯笼上路了。可转眼三个多月过去了,申大夫还没回来。村子里的人们着了急,挑了几个识山路的人去找他,找了一山又一山,第三天才看见一个小红灯笼,大伙跑到近前一看,却发现小红灯笼不是纸的,而是地上长出来的一棵草,枝上开着一朵红灯笼状的花。这种草是过去大伙谁也没见着的,挖出来底下还有个铜钱大小的扁圆形的白色珠子。大家又往前走,结果又找到了许多远看是红纸剪的灯笼、近看则是开着花的小草。大伙想这草很可能跟申大夫有关系,就试着用那草根上长的圆蛋珠子治咳喘病,果然治一个好一个。后来山里这种草药越来越多,大家的病也都治好了,可是申先生却不知哪里去了。又不知是谁,后来给这草药取了一个名字——贝母。

贝母的地下白色鳞茎,由2~3枚肉质的鳞片抱合而成。梁代陶弘景称“形似聚贝子,故名贝母”。地上茎光滑直立,叶长条形,在茎下部轮生,上部的叶常对生。花朵紫红色,垂生于茎顶,花冠里面有方格状的黄色斑点。贝母的鳞茎可供药用,以质硬而脆、断面白色、粉性足者为佳。其入药始载于《神农本草经》中。据药理研究,其鳞茎中含西贝素、贝母辛和平贝碱等,味苦、甘,性微寒,有润肺散结、止咳化痰之功效。主治虚劳咳嗽、支气管炎、肺结核、肺炎、百日咳、乳痈、淋巴结核等症,是中医用于止咳疗效最显著的主要中药材之一。同时,贝母浸膏还有抑制中枢神经系统的镇静作用。

贝母喜冷凉湿润气候,生于林缘、高山草坡或岩石隙中、林中沟谷旁潮湿处。野生的贝母主要有平贝和川贝两种,它们都具有质量好、药效高的特点,但以川贝母的药效为最佳。因野生资源数量较少,远不能满足需求,现在人们已能对其进行大量的人工栽培。目前,人工栽培贝母已有60~70年的历史了,除了供应国内市场外,还销往香港、澳门、东南亚各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