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产名贵麝香的动物

盛产名贵麝香的动物——原麝

原麝又名“香獐子”。是偶蹄目鹿科的一种林栖动物。我国的黑龙江、吉林、河北、安徽等省都有分布。原麝的肉细腻鲜美,皮能制革,最名贵的是它身体产生的麝香。麝香是雄麝香囊中的干燥分泌物,新鲜时,柔软而潮湿,有光泽,干燥后变成粒状或粉末状,具有浓厚的香味,自古便有“有麝自然香,何须当风立”。的说法,可见麝香香味之浓烈。

原麝体长65~95厘米,体重8~13公斤,肩高56厘米,臂高60厘米。背毛粗硬,体毛曲折呈波浪状,易折断。雌雄都无角,耳朵长而直立,眼睛大。雄麝上犬齿发达,形状侧扁而向下弯曲,呈獠牙状,露出唇外,雌麝无獠牙状上犬齿。雄性的鼠蹊部有麝香腺,腺的大小因个体而异,呈囊状,外部略隆起,香囊外有稀疏的短毛,中央外皮处有两小口,其中前为香囊口,后为尿道口,口外均有一撮细毛,毛囊内分泌麝香。

原麝通体为黄褐色,体背、体侧毛色较深,腹面毛色较淡。耳内白色,耳尖黑褐色,颈部两侧各有白色毛延至腋下呈两条白带纹。颈背和体侧都有土黄色斑点。栖息于多岩石的大面积针叶林和针阔混交林中,有固定的生活区域,常隐蔽在干燥而温暖的地方休息。除发情交配季节时外,雌雄都是分居的,特别是雄麝,生性好斗,故而一个山头往往只有一只雄麝。麝既怕严寒,又惧酷热,也怕强风。因此活动区域随季节的交替有所变化,酷暑时,栖于高山密林中,入秋后移至矮坡,下雪后又返居避风向阳的温暖地带。

原麝多在清晨或黄昏时外出觅食,白天很少活动。天黑时在大树下卧伏。冬季多在可避风雪的岩石下栖息。外出觅食的路线不轻意改变。它的食物主要以多汁而细嫩的植物为主,尤其是蒲公英、败酱、蛇莓、绣线菊、马先蒿、山柳、杜鹃、银莲花、小蘖等,最为爱吃。冬季则吃落到地上的栎树叶、橡实等,食物特别缺乏时也啃树皮,据统计,麝可以取食的植物种类多达80余种。

原麝是山林动物,行动敏捷,在林中倒木上行走自如,并有攀登斜树的习性。同时它极善于跳跃,能从平地上突然跃起两米的高度,真称得上是一位跳高健将。视觉和听觉也十分灵敏。生性胆小,遇有特殊声响即迅速逃去,但跑出20~30米时,常停步回头凝望。每年冬季11月开始交配,翌年4月产仔,每胎产仔1~2只,偶尔也有3只的时候。原麝还有一个猎人称之为“油桩”的习性,即不论雌雄,都有在树干、树桩和岩石上摩擦尾部的习性。专家们认为,它们擦尾时,将尾腺分泌物留在擦尾处,借以作为路线标志和彼此联络的信号。原麝因身体弱小,故敌害很多,像狼、猞猁、大型猫类等都是它的天敌,狐狸和雕也常吃掉它的幼仔,原麝的日子可谓是在担惊受怕中度过。

麝香是珍贵的药材,它能促进人体内各类腺体的分泌,有发汗、利尿和兴奋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常作为强心剂及兴奋剂,抢救病人。同时,麝香又是许多中成药物中必不可少的配方,如六神丸、安宫丸、紫雪散中都少不了麝香这一成分。现代临床医学证明,冠心病患者当心绞痛发作时,如果服用以麝香为主要成分的苏合香丸,病情就立即得以缓解,并有引导它类药物透达患处的作用,对治疗脑炎、梅毒、伤寒等也有功效。

麝香除了广泛应用于医药上外,在香料工业方面也是重要的原料之一,可制成麝香精,是高贵的定香剂和制造高级香水的原料。远在唐宋时代,我国人民就用麝香混合各种芳香植物来制成各种香料和化妆品,其芳香浓郁,持久不散。著名的麝煤就是在墨料中加上少量的麝香,用它来写字作画,芳香清雅,画卷还不遭虫蛀。

大家知道,麝香只有雄麝才能分泌,雄麝1岁时就出现了泌香的生理反应,能产生少量麝香,1.5~2.5周岁产香量最高,每头平均产香为8.2~10.1克,而其他年产香均为7.3~7.8克之间;每年7~9月为泌香盛期,10~2月泌香较少。

过去取得麝香主要凭野外枪击猎取,不分雌雄、老幼一律打死。而雌麝无香,幼年雄麝香也很少,由于人们用这种杀鸡取卵的方法残酷地猎捕,使原麝这种珍贵的动物资源遭到严重的破坏。为了满足日益增大的麝香需求,同时又合理有效地保护原麝这一野生动物资源,从50年代开始,我国便着手于麝的驯化和饲养工作,目前已经取得了舍养、圈养、群体饲养原麝的成功经验。野生的原麝已被列为国家一类保护动物,严禁猎捕;同时在有条件的地方,将人工饲养的麝少量放归保护区,以增加种群密度,促其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