瓶子草

瓶子草

瓶子草是一类著名的食虫植物,为多年生草本植物,一般生长在沼泽地、潮湿的田野或湖滨,属被动捕捉型食虫植物。

瓶子草的叶子非常奇特而有趣,有的呈管状,有的呈喇叭状,还有的呈壶状,看上去好似各种形状的瓶子,因此人们把它称为瓶子草。

瓶子草的这些瓶状叶便是捕捉昆虫的“诱捕器”。瓶子的内壁非常光滑,并生有蜜腺,能分泌出香甜的蜜汁,以引诱昆虫上钩,瓶壁上还生有一排排尖刺般的倒毛,可以帮助捕捉昆虫,顶端有一片唇瓣。瓶子的底部盛有液体,这是瓶子草设置捕捉昆虫的“水牢”。当昆虫受到香甜味引诱前来吃蜜时,便爬到了滑溜的瓶口边缘,它想钻进瓶里以吃到更多的甜蜜,这时就会滑落到瓶底,掉进液体之中。如果掉进瓶底的昆虫企图爬出来,内壁四周的倒毛就好似卫士手中的长矛挡住了它的去路,使其无法逃生;如果昆虫试图飞出去,它的翅膀就去碰到倒毛或内壁,而又重新掉进液体之中。就这样,昆虫被活活淹死在“水牢”中;然后内壁分泌出消化酶,进行消化分解,再由薄壁细胞将分解出的氨基酸吸收。

人们对瓶子草的瓶底液体来源十分感兴趣,过去一般都认为是积存的雨水。可是,近年来科学家通过研究发现,这些液体不是雨水,而是根系从土壤中吸收来的水分,即使在干旱之年,瓶底里也照样有液汁。有趣的是,在液体中还生存有细菌,这些细菌可以帮助瓶子草分解捕捉到的猎物。

世界上的事物总是一分为二的,瓶子草的捕虫“武器”虽然巧妙而有效,但也有不怕者。比如有一种蜘蛛,常常在瓶口上织网,劫获瓶子草蜜汁引诱来的昆虫,而自己却不会掉进瓶里。更有甚者,有一种蛾子的幼虫,居然毫无顾忌地进入瓶中吸食,消化酶却对它丝毫也不能损伤;还有一种蚊子,能够垂直降落和起飞,它将卵产在瓶子草的瓶底液体里,卵在液体中孵化成幼虫,幼虫又安然无恙地长成成虫,然后再展翅飞出去,而消化酶对它也毫无损害,这其中的奥秘还有待于科学家去探索。

瓶子草主要分布在美洲、亚洲热带地区,以及澳大利亚和埃及等国。瓶子草有多种,有的长相非常奇妙而有趣,在这里不仿向大家介绍几种。

在印度洋的岛屿上,生长着多种瓶子草,它们的“瓶子”有的像竹筒,有的像酒杯,还有的像罐子,真是五花八门、奇形怪状。其中最值得介绍的是,有一种瓶子草的叶片呈管状,叶片顶端有一个弯曲下来的盖子盖在瓶口上方,看上去好似一顶帽子,故人们形象地称它为帽盖瓶子草。它不仅能捕捉昆虫,有时甚至连小鸟也成了它瓶中的猎物。

在北美洲广泛分布的一种瓶子草,尤其是在纽芬兰州的沼泽地里,大片大片地生长着。它的叶片看上去酷似一个个牛奶瓶挂在那里。一般在5月下旬开花,瓶状叶和花都是紫红色,所以人们叫它紫红瓶子草。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和俄勒冈州的山坡上和沼泽地里生长着一种外形很像眼镜蛇的瓶子草,人们叫它眼镜蛇瓶子草(图30)。它的瓶状叶上端弯曲,看上去好似蛇头;在接近瓶口处有一个叶片向下延伸部分,很像蛇的长舌。在“舌头”附近有一个小孔,此处还生有蜜腺。蜜腺分泌出香甜的蜜汁,以引诱昆虫入瓶。当贪吃的昆虫从小孔钻进去吃蜜时,一不小心就会掉进瓶底的液体中,成为瓶子草的一顿美餐。有趣的是,眼镜蛇瓶子草叶片的顶端有一些透明的小亮点,阳光照射在上面,酷似小孔,这样即可以假乱真,使钻进瓶口的昆虫无法找到真正的出路,从而成为眼镜瓶子草的猎物。这种瓶子草也叫加利福尼亚瓶子草。

在南美洲的边远山区里生长着一种原始瓶子草,人们叫它向阳瓶子草。有意思的是,在它瓶底的液体里生活着一种细菌,它是依靠这种细菌来分解消化猎物的。更有趣的是,还有一种奥尔巴尼瓶子草,长得与短鬃一模一样,活像是天外的怪物。

瓶子草的花不仅大,而且颜色鲜艳,可供观赏。现在,世界各地均有人工栽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