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 Page 1

(三)顽强的生命韵律

人们常对人生短暂、光阴飞逝不免感慨万分。而昆虫的一生则更像过眼烟云,少则数日,多则数年。然而,昆虫在它们极其有限的生命中,也同样活得有声有色、丰富多彩。

1.变化多端的一生

昆虫的一生从体态到生活习性都以多变而著称。一生中,一般都要经历卵、幼虫和成虫3个虫态,如直翅目的蝗虫、半翅目的椿象、同翅目的蚜虫、蝉等,被称为不完全变态(图2)。有的种类则在由幼虫向成虫发育过程中,还要经历貌似静止的蛹期,如鳞翅目的蝶、蛾,双翅目的蚊、蝇,膜翅目的蜂、蚂蚁等,被称为完全变态(图3)。通常每种昆虫从“妈妈”生下的卵开始,经过破壳而出——孵化进入幼年的幼虫期,再发育至一个需养精蓄锐、准备一步跨入成年期的过渡期即蛹期之后,便从蛹壳中蜕皮而出,羽化进入成年期的成虫,直至成虫能够做“妈妈”为止,这样一个生命历程就是一种昆虫的一生,即一个世代。

昆虫的一生有长有短,因种而异。有一年只有一代的,如地老虎、天幕毛虫等;也有一年数个世代的,如梨小食心虫、三化螟等;还有一年数十代的,如蚜虫;而有的数年才完成一代,如金龟子、天牛等;有的甚至需十几年才完成一代,如一种美洲十七年蝉要经历17年之久,算是昆虫中的“寿星”了。

在昆虫这样一个大家庭中,昆虫的生活习性出现千差万别就不足为怪了。有的昆虫一生几乎都生活在水中,如龙虱、负子蝽、仰泳蝽等;有的一生在陆地生活,如甲虫、蟋蟀、蝗虫等。而有的昆虫则在它生命的不同时期做出不同的选择,如幼虫生活在水中,成虫则飞舞在陆地或溪边,如蜻蜓、蚊子等。多数种类的昆虫习惯于夜伏昼出,如蝴蝶、螳螂等;可有的恰好相反喜于昼伏夜出,如大多数蛾子、蟋蟀等;而有的专门选择傍晚黄昏时分活动最盛,如蟑螂、蚊子等。有的昆虫在幼虫期喜欢隐姓埋名见不得人,如天牛幼虫钻蛀在树干中;有的一生都不愿抛头露面,如豆象类可在豆粒中蛀食一生,也有特别乐于与人和动物“打交道”的,如吸血的蚊子等。

昆虫中还有喜欢热闹、群集生活的,如蚂蚁、白蚁、飞蝗(群居型);有的则偏爱独来独往。还有的昆虫对颜色、光线、气味等有特殊的爱憎,即昆虫表现出的正趋性或负趋性。比如喜光,即趋光性,象灯蛾等;怕光则负趋光性,如蟑螂等。更有甚者,爱好称王呈霸,专门靠捕食其他昆虫为生,如食蚜蝇幼虫专吃蚜虫;有的善于不劳而获,专门寄生于别的昆虫或寄主中生活,如蚜茧蜂寄生蚜虫。凡此种种,一生多变的昆虫,在动物界中算是少有的喜于花样翻新者了。

2.不可抗衡的昆虫钟

人们发现,昆虫经过长期的演化,在它们的生命活动和行为中,有着明显的昼夜和季节的节律性周期变化。如蟑螂,每当黄昏时分就表现得异常活跃、好动,在白天和夜间多数时间则隐蔽休息。通常将这样的节律活动现象称为生物钟,对于昆虫而言即是昆虫钟。

许多昆虫的活动节律还有季节性,因为季节不同昼夜长短也随之改变。对于一年发生多代的昆虫,各世代在滞育、迁移、交配、生殖等方面对季节性昼夜变化有明显的反应。这些周期性节律活动,主要受光周期等外在影响和内在的神经分泌物的调节和控制。科学家发现,很多昆虫在用星象或太阳确定方位时,都需用昆虫钟来校正时间,因此,他们正设法将昆虫钟研究用于航天方面。

3.生者病死不足怪

人有生老病死、旦夕祸福不足为怪。小小昆虫也同样具有,在它们的生命之旅中,也常常会被各种各样的疾病所缠身、这样那样的灾难所困扰。

(1)昆虫生病远古已知。昆虫患病,最初是从养蜂和养蚕中开始认识的,因为这两种昆虫是最早被人们所关注的资源昆虫。在很早的希腊神话中就有这样的记录:阿波罗的儿子所饲养的蜜蜂被无情的疾病全部夺去了生命。“蜜蜂不幸与人同,无限烦恼恨病重”,这是古罗马诗人瓦奇尔所记录下的诗句。家蚕白僵病在意大利和法国的蚕农家频繁发现,法国的尼斯坦在19世纪初就编写了《家蚕疾病的研究》一书。在中国和日本将因白僵病死亡的蚕尸入药医用。我国汉初的《神农本草经》就记载了这种白僵蚕。16世纪意大利诗人维达的诗中写到:“病蚕体金黄,卷曲复伸长,心中堪焦急,流血似乳浆”,即是现在所发现的一种病毒病的症状。以后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人们对昆虫疾病认识上的提高,在最初的蚕病和蜂病研究的基础上,逐渐地扩展建立了一门新的学科,即昆虫病理学。人类对昆虫疾病的认识逐渐由表及里、从症状到病原体种类、再到疾病的流行、鉴定、诊断、预防等等。

由此,也许你会想,对于患病的人“实行人道主义”,此乃是医务工作者的天职。在昆虫中也是如此吗?不尽然!道理很浅显,因为在地球上真正的主宰者是人类。因此,对人类有利的益虫,则会想方设法为其防病治病,加以保护。对人类有害的害虫则不仅不会给予医治,而且还要创造条件,使疾病流行、扩展,达到防治害虫的目的。

(2)昆虫患病五花八门。昆虫虽小,但生起病来五花八门,复杂程度绝不比人类逊色。细想一下也难怪,因为昆虫一生多变,不仅有卵、幼虫、蛹和成虫的虫态改变,还有食性、生活环境的变化,这么多的环节难免会遇到不测。

昆虫在生命过程中,如果出现发育迟缓、体躯瘦小等生长发育异常、蜕皮、活动、生殖、排泄、取食等行为异常、体色和体形的异常改变,特别是虫体出现特殊异味或不能正常进入下一个虫期(如幼虫由幼龄到大龄)或下一个虫态(如由幼虫到蛹或到成虫)等等症状,即可断定它已有疾病缠身了。

那么昆虫会生什么病呢?欲知病原先要分析病因。诱发昆虫患病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大致有3种:其一,环境条件的突然改变。如缺少食物而饥饿、高温酷暑、冰霜雪冻、不慎溺水、过分干旱等;有的是因巨大灾祸降临,如火山爆发、山洪肆虐、地震、海啸等;或化学农药等化学物质的毒害等死里逃生残存下来的。其二,本身生理遗传或代谢缺陷。如遗传性肿瘤、不育基因突变、内分泌与神经分泌失调、某些激素分泌量的增多或减少而产生一系列病害。此外,还有受到机械损伤的。其三,这是最重要也是最多的诱因,是由病原微生物的侵染所引起的疾病。

由病原菌导致的昆虫疾病,最为常见的有:真菌病,虫体发育缓慢,体色有明显异常,虫尸僵硬但无臭味,常见虫尸表面“发霉”。如果虫尸不僵硬而液化,体表也不“发霉”,则是病毒病;如果虫尸颜色变暗变黑,常腐烂有异味,特别是在蜕皮。化蛹时死亡,多为细菌病;如果虫体表皮透明,终成斑驳状棕色,十有八九是球虫类原生动物所致;如果昆虫在蜕皮、化蛹和羽化时成畸形,应是新簇虫病。另一类虫体表现为:瘦小发育迟缓,如果有变色或呕吐或身躯肿胀异常现象的,应该是立克次氏体病;如果虫的粪便有白色渗出物,或虫体肿胀的,则应属微孢子虫病等。此外还有昆虫的线虫病,线虫侵入虫体后,通过取食或机械性的穿透作用破坏组织,致虫死亡。当然,除了种种基本症状外,有的还会出现交叉症状,病原物最根本的辨别还要靠科学家对其分离、培养,在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下观察、种类鉴定。

同人类一样,昆虫之所以产生疾病,甚至造成流行,是完全取决于昆虫本身、病原体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三角”关系。如果昆虫身体健壮,有较强的抵抗力,就不易患病,甚至在流行病袭来,若稍加“自卫保护”也可躲过。如果缺少病菌适宜的环境条件,如温湿度、光照、自然植被和适宜侵染的虫体,即使侵染致病力强的病原体也是无能为力的,因此,人类就可在一定条件下操纵这种“三角”关系,化害为利造福人类。

4.为了生存而抗争

每种昆虫在它的生活环境中,往往不会形单影只,都伴随有相当数量的个体,从而使它们自立门户,形成自己的种群。这样一个种群在其生境内安营扎寨,占据一定的空间,世世代代生息繁衍。然而,它们能顺顺利利、自由自在地生活下去、发展和壮大自己的种群吗?非常不易!因为同人类一样,“竞争机制”也同样出现在昆虫面前。

无论在什么样的生境中,昆虫种群都不可能独立存在,总是和其他生物等分享或竞争环境资源,每时每刻都与其他种群发生着相互联系与制约。在自然生境中,昆虫种群除了它们和其他生物赖以生存的阳光、空气、大地、水分等自然资源以外,其中的各种各样生物都在寻找适合自己生存的位置和方式。植物要生根、长叶、开花、结果,就要以这些自然资源为生命的支撑,还需传粉昆虫等的帮助;取食植物的虫、鸟等动物要以植物生存;寄生和捕食动、植物的昆虫都要依赖于活的生物体生存;大多数的微生物和原生动物也靠侵略或寄生别的生命体或物质生存,如此等等。这样在自然界相同或不同种群生物间就形成了弱肉强食、竞争激烈、错综复杂的生存关系。诸如空间位置关系,地下与地上、内寄生与外寄生等;职能关系,如捕食与共生等;营养关系,如寄生与腐生;利害关系,如互利、偏利、中立与敌对等;生存依赖关系,如兼性与专性寄生、食物链等。昆虫为了自己的生存,也不得不“卷入”这种种关系之中,并做出了不懈的努力、抗争与妥协。

在大千世界你死我活的生存竞争中,主动进攻无疑是昆虫积极的自我保护生存手段,如捕食与寄生。捕食性昆虫一般都较被捕食者个体大,而且它的幼虫和成虫期均是自由活动的。人们熟知的螳螂、步行虫、虎甲、草蛉、蚁蛉、蜻蜓稚虫、食虫椿象、食虫虻、食蚜蝇等都是捕食的种类,主要分散于昆虫10多个目,100多个科中。通过捕食,捕食者可生存,对被食者则对其种群起到调节和进化选择作用。

昆虫的寄生并不象捕食那样简单和干脆利落,需一个时期或终身依附于寄主体内或体表摄取营养生存,对寄主的依赖性较大,关系较密切。如蚤目的跳蚤等,是寄生于寄主体外吸血存活的,不会致寄主于死命,而寄主尽管非常不愿意,但常常又很无奈,尚且能够忍受它们的存在。双翅目的寄蝇、膜翅目的寄生蜂则是内寄生昆虫。寄生蜂多将卵直接产到寄主体内,寄蝇则产在寄主上或寄主取食时将蝇卵吞入体内,因此它们的幼虫期大多数生活于寄主体内,发育至成虫便从寄主体内飞出来不再过寄生生活了。至此,寄主常常因体内营养耗尽、内脏器官遭破坏而丧生。因而有人将这些内寄生昆虫视为“内部的捕食者”。

在生存竞争中,有的昆虫采取平和的妥协方式,与其他生物心照不宣地互相利用,共同生活。如木白蚁和蜚蠊就是与寄宿在它们肠道内的鞭毛虫互利共生的。鞭毛虫可将宿主吃下的木材片进行最后加工,在纤维素酶的作用下,将其分解终成醋酸。宿主肠壁吸收这些分解产物,在体内氧化成能源加以利用。在蜚蠊体内,当它的蜕皮素达到一定浓度后,鞭毛虫的有性生殖才能开始。

(李国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