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6.5 小型兽类的采集和标本制作

采集兽类,并制成剥制标本,对于识别种类和研究兽类的各种习性,很有必要。大、中型兽类的采集,青少年很难作到,但是小型兽类,尤其是各种鼠类的采集,则是青少年完全力所能及的。

一、我国常见小型兽类的分布概况

我国常见的小型兽类有啮齿类、兔形类、食虫类、翼手类以及食肉类中的鼬科动物等。这些小型兽类,由于繁殖力强,适应性广,广泛分布在我国的森林、灌丛、草原、农田和居民点中。它们当中许多种类成为各地区的常见种和优势种。

1.森林

在东北小兴安岭和长白山的针阔混交林中,常见的小型兽类有松鼠(Sciurus vulgaris)、花鼠(Eutamias sribiricus)、东北鼢鼠(Myospalax psilurus)、棕背■(Clethrionomysrufoca-nus)、红背■(Clethrionomys rutillus)、大林姬鼠(Apodemus speciosus)、缺齿鼹(Mogera rabusta)以及东北兔(Lepus mandschuricus)等,其中东北兔还是本地区的特有种。

在华北落叶阔叶林地区,常见种类有岩松鼠(Sciurus davidianus)、花鼠、大林姬鼠、黑线姬鼠(Apodemus agrarius)、社鼠(Rattus confucianus)、苍鼠(Cricetulus)、田鼠(Microtus)以及黄鼬(Mustela sibirica)等。少数地区分布棕背■和绒鼠(Eothenomys inez)。在本地区随着森林面积的减少,草原种逐渐取代着森林种。在南方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地区,常见的小型兽类有赤腹松鼠(Callosciurus erythaeus)、长吻松鼠(Dremomys spp.)、花松鼠(Tamiops swinhoei)等,这些种类通常过着树栖生活。本地区西部山地的岩松鼠也是林区常见的种类。森林灌丛间的地栖啮齿类中,以鼠科种类最多,如社鼠、白腹巨鼠(Rattus edwardsi)、针毛鼠(Rattus fulvescens)等。

2.草原

草原上的啮齿类常见种类有三趾跳鼠 (Dipus sagitta)、五趾跳鼠(Allactaga sibirica)、达乌尔黄鼠(Citellus dauricus)、旱獭(Marmota spp.)、长爪沙鼠(Meriones unguicu-latus)、黑绒毛足鼠(Phodopus sungorus)、黑线仓鼠(Cricetulus barabensis)、大仓鼠(Cricetulus triton)、布氏田鼠(Microtus brandti)、维氏田鼠(Microtus vinogradovi)、东方田鼠(Microtus fortis)、中华鼢鼠(Myospalax fontanieri)等;兔形类中的常见种有达乌尔鼠兔(Ochotona daurica)、蒙古兔(Lepus tolai)等;鼬科动物常见种有黄鼬、艾鼬(Mustela eversmanni)和虎鼬(Vormela Peregusna)等。

3.农田

北方农田常见的小型兽类有小家鼠(Mus musculus)、褐家鼠(Rattus norvegicus)、黑线姬鼠、黑线仓鼠、巢鼠(Micro-mys minutas)、达乌尔黄鼠、大仓鼠、灰仓鼠(Cricetulus migratorius)等;穴居地下的种类有鼢鼠(Myospalax);食虫类方面则有麝鼹(Scaptochirus moschatus)、小麝鼩(Crociduro suaveolens)等。南方农田、菜园、蔗田中的种类有黄毛鼠(Rattus losea)、社鼠、褐家鼠、黑线姬鼠和小家鼠。其中褐家鼠、黑线姬鼠和小家鼠是家野两栖鼠类。

4.居民点

常见种类有小家鼠、褐家鼠、黑线姬鼠、黑线仓鼠等,除这些种类外,在南方住宅附近还常见到大足鼠(Rattus nitidus)、黄毛鼠等,山区住宅区还有社鼠、青毛鼠(Rattus bowersii)。食虫类中的小麝鼩(Crocidura suaveolens)、臭鼩(Suncus mu-rinus)也常侵入住宅内。在全国各地乡村或城镇附近的草堆、柴堆中和居民点的空房内,常有黄鼬、艾鼬栖息。翼手类的东方蝙蝠(Vespertilio superans)、大耳蝠(Plecotus auritus)、普通伏翼(Pipistrellus abramus)、棕蝠(Eptesicus seroti-nus)、棕果蝠(Rousettus leschenaulti)等,也常利用建筑物作为栖息场所。

二、采集

1.采集用具用品

(1)圈套:用钢丝或马尾毛、尼龙线等做成,用于捕捉小型兽类。

(2)捕鼠笼和捕鼠夹:用于捕捉啮齿类动物(图6-5,6-6)。

(3)铁镐、铁锹、水桶和捕网:用于刨洞、灌洞捕捉洞中兽类。

(4)塑料袋、乙醚:用于麻醉捉到的小型兽类。

(5)布袋:用于盛装死兽,一袋一只。

(6)记录本、号牌、铅笔等。

2.采集方法

(1)用圈套捕捉。将做好的圈套放在猎捕动物常经过的路上,圈套的另一端固定在树桩上。圈套直径大小、放置位置及离地高度,视猎捕对象而定,例如,捕捉野兔时,活套大小约12厘米,离地10~15厘米高,放在野兔经过的路上,当野兔经过时,就有可能钻入套内。动物钻入套内,愈挣扎,套子愈紧(甚至可以将动物勒死)从而达到捕捉的目的。

用圈套捕捉动物,需要每天去检查,以免时间过久,动物死亡腐烂或被肉食动物吃掉。

(2)用捕鼠夹和捕鼠笼捕捉。在捕鼠夹上和捕鼠笼内放置诱饵,安好机关,放置在鼠类的洞口附近,进行捕捉。

(3)用灌洞和刨洞的方法捕捉。很多鼠类都在地下挖掘洞穴,作为住所。用水灌洞和将洞穴刨开,利用动物逃出的机会用捕网等工具进行捕捉,是捕捉鼠类的有效方法。

用水灌洞的方法比较省时省力,特别在土地刚刚解冻的时候最为有效,因为这时候的土地不渗水,往往一桶水就可以把洞中的鼠类灌出来。为了在灌洞时准确无误。事先要找准灌口,并观察是否有鼠进出,以免灌了空洞白费力气。也可将洞口堵上,第二天去看是否已被鼠类挖开,如被挖开,证明里面有鼠,就可以用水灌洞了。另外,要注意有的鼠类(如黑线仓鼠),洞穴往往有几个洞口,对这样的种类灌水时必须注意,别让它由别的洞口逃走。灌时要快,以防鼠在洞中堵道。

在刨洞方面,有的鼠类的洞浅而简单(如黑线仓鼠),容易刨,有的鼠类的洞深而复杂(如鼢鼠、大仓鼠),不易刨挖。不论刨挖是否容易,都应该细心和耐心。粗心和着急,往往见不到鼠或者使鼠乘机逃跑,造成“功亏一篑”。对于深而复杂的隧洞,由于费工太多,一般可挖开它新推出洞口的泥土,以暴露洞道,待动物前来堵洞时,用铁锹把洞口后端的洞道隔绝,然后将动物挖出。

3.采集后的处理

采集到小型兽类后,如果还活着,可在野外现场将沾满乙醚的棉花放入塑料袋中,再放入动物,用乙醚麻醉处死。取出,除去体表寄生虫,拴好号牌,作好记录,再将死兽放入布袋中带回。如果采集过程中,动物已死,也要将动物按上法进行麻醉,用来处死体表寄生虫,再放入布袋内。

三、剥制标本制作

1.用具用品

(1)钢卷尺、台秤:用于称重和测量动物体各部分的长度。

(2)解剖腊盘、搪瓷盘:用于解剖动物和盛放标本材料。

(3)解剖刀、家用剪刀、镊子、钢丝钳:用于标本剥皮。

(4)铅丝、棉线、麻、棉花:用于制作假体。

(5)油灰(油泥):用于标本的头部填充。

(6)防腐粉:取硼酸5份、明矾粉3份、樟脑2份,将三种药品研成粉末后,混合均匀。用于防止毛皮腐烂和虫害侵袭,并保护毛发不致脱落。

(7)针线:用于缝制标本。

(8)玻璃义眼:用于代替被挖去的动物眼睛。

(9)标本台板:用于站立标本。

(10)记录本、标签:用于记录动物标本编号、名称、各部位量度、性别、采集地点、采集日期、采集人、标本制作人等。

2.测量和记录

将野外采集的动物放在搪瓷盘中加以整形,如果因僵死卷缩难于测量的话,可将其身体扭曲数次,使其稍加柔软,恢复自然状态,测量时使腹部朝上,头、尾伸直,然后测量以下各项并进行记录(图6-7)。

体长 自吻端至肛门(或尾基)。

尾长 自肛门(或尾基)至尾端(不包括末端的尾毛)。

后足长 将后腿的股部与胫跗关节屈成直角时,跗关节至趾端的长度(不包括爪长)。

耳长 自耳壳下方缺口处至耳壳顶端(不包括耳毛)。

肩高 前肢与躯干垂直时,足底至背脊的直线距离。

臀高 伸直后肢时,足底至腰脊的直线距离。

颈围 为头部后面和胸部前方的颈的周长。

胸围 为前肢后端胸廓的最大周长。

前、后肢周长 为前、后肢最大部位的周长。

腰围 为后肢前端腰部的周长。

3.制作方法和步骤

(1)剥皮。将兽体腹面朝上,并将其四肢张开,用解剖刀沿胸部至腹部的中央直线剖开皮肤。下刀时,一定不要割破腹肌,以免内脏外出沾污毛皮。

腹部皮肤剥开后,用左手拇指、食指(或用镊子)依次提起剖口两侧皮肤的边缘,右手持解剖刀,将两侧皮肤和肌肉间的结缔组织剥离,慢慢剥至腹部两侧。此时,后腿已露出,用左手执握后腿的股部,将腿推出,右手持解剖刀,将腿部周围皮肤与肌肉剥离,等到腿部大半露出后,用剪刀在股骨与胫骨的关节处,将其截断,如果发现出血,要用纱布及时擦净。对另一后肢也采用同样方法进行剥离和截断。

进一步剥离后肢两侧和尾的基部周围皮肤,在肛门内侧切断直肠,清理尾基部周围的结缔组织,用手指轻轻揉搓尾部,然后左手指紧卡住尾基部皮缘,右手指紧拉尾椎,将尾椎抽出。抽出尾椎时不能用力过猛,否则尾椎容易折断,或容易将尾部毛皮拉断。

将已剥离的尾部毛皮向背部翻转,并用解剖刀依次由腰部、背部向前剥离,至前肢的肩胛骨露出后,在肩胛骨与肱骨之间,分别截断两前肢。

由颈部向前剥至头部,先遇到的是半透明的耳基软骨,小心剪断耳基与头骨的相接处。剥至眼部时需要细致谨慎,要沿着眼睑边缘细心剖割,切勿割破眼睑和眼球,否则不仅会沾污皮毛,而且还会影响标本的美观。最后剥至上、下唇的前端,而在头骨前端与上、下唇皮肤之间,须保留少许唇皮与头骨相连。

从制作剥制标本角度来说,应将头骨安装到标本中去,因此,在剥皮后,在去皮后的躯体上,沿着头部的枕骨大孔和颈椎之间将头部切下,然后将头骨外面的肌肉、眼球和脑全部去掉,同时,口腔中的肌肉和舌也要剔除干净。

头部剥好后,再分别剥离四肢。先自后肢的胫部慢慢向下剥至胫、掌部的趾骨(半露出)为止,用剪刀将两后肢的胫、腓骨和掌、趾骨上的肌肉与肌腱剔除干净。用同样方法将前肢剥下,在肱骨与尺骨关节之间切断,把尺、桡骨和掌、指骨上的肌肉与肌腱剔除净。这时,躯体和四肢的肌肉已全部剥离。

对于松鼠一类的小型动物耳部较小,而且薄而脆嫩,一般可以不剥去软骨。但对耳朵大的种类,需要将耳部中的软骨剥离,因为耳部软骨在干燥过程中非常容易收缩变形。

最后,清除附在皮肤内侧的残脂和碎肉。

(2)涂抹防腐剂和填补头骨。在剥离干净的皮肤内表面上,用小毛刷涂抹防腐粉。每一部分都要涂抹,尤其要照顾到头、脸、四肢指、趾端和尾部。涂抹完毕后,将皮向里叠合,用手使皮肤互相摩擦。全部处理好后,稍待片刻,再将毛皮翻转复原。

对头骨,在剔除肌肉的部位,用油灰进行填补,鼻端和唇部的肌肉较厚,要多放些油灰。填补后,放置一旁待用。

(3)制作假体。按照测量的各部分量度制作假体。先将3根14号铅丝(其中2根较长,1根较短)从中间部分扭结在一起,两端各分成三叉。中间扭结部分是为假体躯干,一端的三叉是前肢和颈部,另一端的三叉是后肢和尾部。然后在铅丝外面缠绕,再紧紧缠麻,并且边缠麻边裹进棉花,直到将假体作成两端稍细中间稍粗的圆筒形,符合原来测量的尺寸为止。但应该作得比实物稍细些,假体上的颈、尾和股骨、肱骨部位也要缠麻裹棉花。

(4)装假体。先将填补好的头骨放入头皮中,再将假体颈部顶端从头骨后部的枕骨大孔处插入颅腔,一边插一边转动,直至假体颈部和枕骨大孔紧紧卡在一起,然后将假体尾部伸进皮肤的尾里。在进行以上几项工作时,假体已逐渐放入皮内了。

假体放入以后,可再用棉花填充在假体周围,尽量作到和原来的尺寸一致。与皮肤相连的胫、腓骨和尺、桡骨,也应适当缠裹棉麻。然后将腹部开口用线缝好,线的颜色应该和毛的颜色一致。

(5)整形。在标本台上钻4个小孔,将标本的四肢伸出的铅丝插入孔中,在台板下面将铅丝固牢。然后进行整形。整形必须根据动物生活时的实际情况和参考身体特征,作出一定的姿态。整形后安放义眼。

将做好的剥制标本,放到阳光晒不到的地方,阴干后保存。

四、显示骨胳系统透明标本制作

使用一系列化学药剂,使小型脊椎动物的肌肉透明,以显示体内的骨胳系统,这种标本称为显示骨胳系统透明标本,简称为透明骨胳标本。这种标本对于了解骨胳在体内的位置、自然连接形式与肌肉、韧带之间的关系以及生长发育状况等,都有其独特的作用,再加以标本非常美观,因此非常适于在中学生中开展制作。

1.用具用品

(1)解剖盘、解剖刀、家用剪刀、镊子:用于标本剥皮和清除内脏。

(2)标本瓶、玻璃片、棉线等:用于放置标本。

(3)酒精、重铬酸钾、茜素红—S、氢氧化钾、甘油、氢氧化铵、百里酚结晶:用于标本固定、脱脂、透明、染色、脱色和保存。

2.标本选择

首先选择小型动物作为制作标本的材料。例如小家鼠、麝鼹和家蝠(普通伏翼)等。

这些动物由于体型小,可以缩短染色和透明时间,并可节省各种药剂用量。其次,用于制作标本的动物必须完整和新鲜,最好选用活体。如果已经死亡,应选取死亡时间不长的新鲜材料。死亡时间太长,体内韧带就会腐败,骨胳容易离散,用这样的材料很难制成理想的透明骨胳标本。

3.制作方法和步骤

(1)剥皮和去内脏。剥皮的方法步骤与制作剥制标本的剥皮方法基本相同,但必须保留全部肌肉和骨胳。剥皮后,从动物体的腹部沿中线割一小口,取出全部内脏,然后用水冲洗干净。

(2)固定。用酒精作为标本固定剂。固定前,先将材料用棉线绑缚在玻璃片上,整理好姿势,放入适当大小的标本瓶中,倒入70%酒精固定1天,然后更换95%的酒精固定1~3周,在此期间,每周须更换酒精两次。

(3)脱脂和透明。将固定后的材料用3%重铬酸钾溶液浸泡几天,除去脂肪和脏物,当溶液混浊时,要更换新液,直到溶液不再混浊为止。用清水将材料冲洗干净,再用70%酒精继续脱脂,酒精混浊时,也要更换新液,直至溶液不再混浊为止,再更换95%酒精浸泡1~3天。然后换入1%氢氧化钾溶液进行透明,2~4天后,如果肌肉已经半透明,能隐约看到里面的骨胳,就要停止浸泡,否则骨胳容易彼此离散。

(4)染色。取1克茜素红—S溶在100毫升95%酒精中,搅拌以后成黄褐色溶液,再加入900毫升1%氢氧化钾溶液,配成深紫色染色剂。用染色剂浸泡材料,经过6~8小时,当骨胳全部被染成深红色时,倒出染色剂。

(5)脱色。在骨胳染色的同时,肌肉也被染上颜色。因此必须脱掉肌肉被染的颜色。用1份1%氢氧化钾溶液和1份5%甘油配成脱色剂浸泡材料进行脱色,经过2~4天,直至肌肉褪成粉红色为止。再取5毫升氢氧化铵、20毫升甘油和75毫升水,配制成漂白剂,浸泡材料进行漂白,使肌肉漂白透明。

(6)进一步透明。先用25%甘油浸泡1~2周,使标本更加透明。再更换50%甘油浸泡2~4天,继续透明,然后更换纯甘油浸泡,直至标本完全透明为止。

(7)保存。再更换一次纯甘油,加入少量百里酚结晶,防腐和防霉。在瓶外贴好标签,写明标本名称、采集日期、采集地点、制作人及制作日期等。至此1份透明骨胳标本便制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