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查询试卷\课件\优质课请在此输入关键字:
网站首页 >> 教育教研 >> 教学点滴 >> 文章内容

改变教学方式 提高课堂效率的几点尝试

[日期:2013-10-26]   来源:宜昌一中  作者:小溪塔高中李世杰   阅读:178[字体: ]

现代社会需要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而目前高中生物课堂教学大多是以教师为中心、课堂为中心和书本为中心,难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教师的教学方式滞后,人才培养目标不能完全适应时代的需要;课堂教学较少反映现代科技、社会发展新内容,脱离了学生的经验和社会实际;教师过于注重知识传播的倾向,忽略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忽略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

1.较为普遍的问题:

1.1 “将讲述进行到底” 很多老师总是习惯于“满堂灌”,老师很卖力地唱独角戏,学生老老实实地做观众。老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痛苦,结果还是不满意。

1.2 “黑板上做实验” 有些实验不好演示,或者演示效果不太理想,有的教师就干脆不演示这些实验,以“黑板展示”代“演示”,省心又省事。例如,新教材要求演示的实验“渗透作用与水分的流动”,可能绝大多数教师都没有做到。新教材要求做的实验有20多个,不少教师因实验材料难找等原因而不能完成。这样就剥夺了学生直接观察、感受生物现象的机会,丢掉了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分析能力的大好机会。

1.3 教学模式呆板 教学模式基本上是:老师讲授新课——学生进行记忆、练习——老师讲评,形式单一、呆板,给学生的感觉学生物就是背书、做题、考试,与实际生活没多大联系,难以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实际上生物教学与实际生活联系很紧密,只要教师善于联系就能有效活化教材,有利于培养能力和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

1.4 缺少创新 教材怎么写,老师就怎么教,不能突破教材,创造性地重组教学内容、选择有效的教学方法,也就是所谓的“教教材”,而不是《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提倡的“用教材教”。

从以上几点可看出,目前的生物课堂教学仍未能体现出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很少通过自己的活动与实践来获得知识、得到发展,很少有根据自己的理解发表看法与意见的机会。学生学习方式存在着单一、被动的问题。这种教学将窒息学生的思维和智力,摧残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忽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教学应以学生为本,以生物知识为载体,能力培养为目标。

2 如何让生物课堂教学方式“活”起来

2.1 感悟“学习方式”的相关理念,转变教学观念

学习方式是指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过程时基本的行为和认知取向。自主性、探究性和合作性是学习方式的三个基本维度。学习方式的转变是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就是要转变单一的、被动的学习方式,提倡和发扬多样化的学习方式,特别是要提倡自主、探索与合作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学生的主体意识、能动性和创造性不断得到发展,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转变学习方式就是要把学习过程之中的发现、探究、研究等认识活动突显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是教学改革的亮点。转变学习方式,要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主要目的,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和怀疑意识,鼓励学生对书本的质疑和对教师的超越,赞赏学生独特性和富有个性化的理解和表达。

2.2 以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为基础,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教学中要以《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等理念为指导,建构多样化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亲身参与和亲身体验。以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为基础,引导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创建充满活力的生物课堂。

2.2.1 学生动一动

《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施建议部分指出:教师尽可能多地让学生参与实验和其它实践活动。在拥有现实环境的实验条件和虚拟环境的模拟条件时,教师应首选现实环境,使学生身临其境,亲自动手。通过实验和其他实践活动,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相关的知识,有利于他们在观察、实验操作、科学思维、识图和绘图等方面能力的发展,也能促进学生尊重事实、坚持真理的科学态度的形成。

例如,课本和高考题中经常提到酵母菌、草履虫和变形虫等,学生虽然做了许多相关的练习,但仍然常常分不清酵母菌、草履虫、变形虫是真核生物还是原核生物,是单细胞生物还是多细胞生物。最好的解决办法是让学生动手做一做实验,通过显微镜亲眼观察这些微生物,教师提供相关图片让学生对照。实验后再让学生解答相关练习,错误率一定会大大降低。

又如,学习DNA分子的结构时,尽管有挂图、有模型、有课件,但无论如何也没有学生亲手制作DNA分子结构模型的效果好。通过对DNA分子结构模型的制作,学生可以从局部到整体,从平面到立体深刻认识DNA分子的结构。为后面学习“DNA分子的复制”,“DNA控制蛋白质的合成”作好准备。

学生动一动,既能很好地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又能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更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动一动,也符合学生的好动厌静的心理特点,能提高学习的兴趣,更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搞活课堂的气氛,有利于顺利完成教学任务。教师创造各种条件,提供具体的现实情景,使学生通过亲身经历、实际动手操作和活动,不仅能获得探究问题、与人交往的能力,还有利于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2.2.2 学生自学

《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倡导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自己去活动、体验乃至创造,使学生享受探究的乐趣,获得并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教学中学生能自主自学的知识,放手让学生自学,老师只起引导和指导的作用,使学生从被动地获取知识向主动探索知识转变。

如,前面提到的“光合作用的过程”的教学可改为学生自学的形式,老师从旁指导。老师引导学生看课本中“光合作用过程图解”,然后让学生阅读课本并思考和回答下表中的问题:

 表1 “光合作用过程”自学提纲

初步自学提纲(上半节、独立回答)
进一步自学提纲(下半节、合作回答)
A、光反应和暗反应的场所分别为 ?
A、C3还原为C6H12O6需要哪些条件? C3还原为C5需要哪些条件? 
B、光反应的产物有?其中哪些是暗反应所需?
B、若突然降低CO2浓度,其它条件不变,C3 和C5分别如何变化?
C、暗反应的产物有?其中哪些是光反应所需?受温度影响最大的是何反应?
C、若停止光照,并降温至2℃,则C3、C5含量分别又如何变化?
D、由C3变成C6H12O6这一步称为?CO2变成C3这一步称为?
D、能量的转移途径?   C的转移途径?        H的转移途径?
E、光合作用中O2来自参加反应的?   (CH2O)中的O来自参加反应的?
E、温室中提高光合产量有什么方法?
 
师生共同总结,学生自评、互评,教师适当评价

教学时可以将这节课分为上半节和下半节,上半节涉及的问题比较简单,在教师的引导和帮助下学生可以独立完成自学;下半节涉及的问题需要经过思考和归纳,除了教师的指导外,通过学生间的交流合作,最后教师总结。这节课老师只作一些必要的指导,整节课的主角是学生。学生经历主动建构知识的思维过程,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被调动起来,老师也变得“轻松”。

2.2.3 引导、鼓励学生创新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提倡教师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和怀疑意识,鼓励学生对书本的质疑和对教师的超越,赞赏学生独特性和富有个性化的理解和表达。教学中教师要以身作则,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培养学生的质疑思维品质。

例如,介绍“反射”这个概念,教师可以灵活地变通一下,即讲该概念时叫学生起来回答问题,未等学生开口就抢先告诉学生这就是反射,让学生“看到” 反射是动物对刺激发生有规律的反应。这样学生对反射这个抽象概念就会有隐隐约约的感觉,兴趣也来了,为后面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又如,在学完多倍体育种以后,可以有意识地向学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着丝点分裂的原因是什么?若按常规思路,多数学生认为是纺锤丝牵引的结果。若反过来思考:多倍体←染色体加倍←着丝点分裂←不形成纺锤丝←秋水仙素。显然,着丝点分裂与纺锤丝无关。

创新思维则是人类思维的最高形式,是人类智能的最集中表现,也是科学工作者成才最重要、最基本的心理品质。古今中外的许多事实证明,凡是有所创新、有所发明的人,都非因守旧、人云亦云者,而是对传统观念敢于怀疑、敢于挑战以及顽强探索的人。在高呼"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今天,教师应当使学生得到足够的创新思维培养,使学生逐步养成质疑、求实、创新的习惯。

2.2.4 学生讨论

讨论教学是在教师指导下通过问题引发学生提出假设、验证假设的过程,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为了一个共同目的而进行的沟通、对话、理解的过程,从而解决问题。讨论教学模式是以学生为主体,师生共同探索的教学,学生具有一定的自主性,想所能想、言所能言,充分展示他们的好动性、表现欲,从而有效地发现学生个性和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形成良好的创新习惯。

如,在进行“植物的代谢”的综合复习时,教师提出问题:如何使温室中粮食作物丰产、优质?让学生分组讨论,可以跨章节讨论,也可以适当进行跨学科讨论。结果学生讨论得十分热烈,提出的问题丰富多彩,让教师惊叹不已。学生几乎将教材中与作物丰产、优质相关的知识点都找出来了,有些学生甚至从物理和化学等角度来作答,下面是学生回答的部分方案:

 表2 使粮食增产的各种措施

生物科角度
杂交育种(根据基因重组的原理,培育优质品种);间作套种(充分利用光能);合理密植(减少种内斗争);生物防治虫害(利用天敌等);多倍体育种(用秋水仙素处理种子或幼苗,使其发生染色体变异);科学利用生长素(促进扦插枝条生根,培育无子果实);研制和施用无毒副作用的杀虫剂;采用太空育种技术(使作物在失重、宇宙射线等条件下发生基因突变,选育优良品种);人工采用各种射线或激光引起作物发生基因突变,从而选育新品种。
化学科角度
科学施肥;改良土壤;适当增加二氧化碳的浓度;净化“三废”,防止农田被污染。
物理科角度
自动控制光照、温度等;用动力使培养液的水体流动;应用纳米技术栽培作物;给作物播放音乐。

生物教学中组织课堂讨论是拓宽信息的通道,让学生主动探索知识是提高课堂效率的一种形式。上例中学生提出的方案涉及到3个学科的众多知识点,单是生物科就涉及到了“基因重组”、“基因突变”、“染色体变异”、“生物因素”、“无土栽培”、“矿质代谢”、“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等。这些方案多数都是老师始料不及的,特别是跨学科方案,让教师从中学到了不少知识,也陷入了深深的思考之中。在激烈的讨论之后,教师只需适当分析总结,就可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这种教学方法可以活跃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学生能从中获得所需,并从与同伴互动中获得真知。。

2.2.5 多联系实际

生物科学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医疗保健、环境保护、经济活动等方面密切相关。《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倡导学生在现实生活的背景中学习生物学,倡导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深入理解生物学的核心概念,并能运用生物学的原理和方法参与公众事务的讨论或作出相关的个人决策;同时注意帮助学生了解相关的职业和学习方向,为他们进一步学习和步入社会做准备。生物课堂教学要加强理论联系实际,因为与生活越贴近的教学,越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生物课堂要多一些来自于生活中、生产中、现代科技中的真实例子,多寻找生物学理论与学生生活体验联系密切的事例,使学生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有生物学,生物学与他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从而增加学生对生物学科的亲切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例如,学习“矿质元素的利用”时,问学生:“为什么你们的父母买菜时总爱挑嫩的买?”学生马上回应:“嫩菜好吃,好看,口感好!”、“嫩菜易于消化吸收”、“嫩菜无虫”、“嫩菜农药少”。我摇摇头表示他们未说到实质,然后引导学生从矿质代谢角度来分析,最后得出结论:“嫩菜营养价值高。”原来植物所需的N、P、S、K、Ca、Mg、Fe等矿质元素中,只有Ca、Fe等元素在老叶中含量较多,而大部分矿质元素则是嫩叶中较多,可见嫩叶的营养价值比老叶高,所以买菜时要买较嫩的,但吃菜时又不要去掉太多老叶。

又如,学习“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时,可以渗透感冒病毒知识,感冒由病毒引起,抗生素对病毒不起作用,所以感冒后服用抗生素是不科学的。感冒时应多喝开水、多休息,它可以及时排出体内的废物,有利于感冒病人的恢复。

上述这些例子都是学生需要而感兴趣的,生物教学要注意加强与学生生活、现代社会及科技发展的联系,力争反映现代生物研究的重要成果和新的科学思想,积极关注21世纪与生物相关的社会问题。这样才能在保证课程内容的同时突出时代性,赋予静态课程内容以新鲜的时代气息,帮助学生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培养学生的社会参与意识和对社会负责的态度。

总之,教师根据新课标的理念转变教学方式,会使学生潜移默化地转变学习方式,逐步养成独立学习的习惯,改变以往的被动和依赖。生物教学需要记忆的基础知识甚多,但生物教学不能因此而呆板、枯燥、乏味,生物教学应该是生动活泼的,充满活力的。只有以积极的情感体验和深层次的认知参与为核心的学习方式,才能促进学生包括高层次思维在内的全面素质的提高。


相关评论
鄂公网安备 4208810200002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