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查询试卷\课件\优质课请在此输入关键字:
网站首页 >> 生物题库 >> 高三试题 >> 文章内容

安徽省六校教育研究会2017届高三(上)第一次联考生物解析版

[日期:2016-10-13]   来源:生物百花园  作者:生物百花园   阅读:160[字体: ]

2016-2017学年安徽省六校教育研究会高三(上)第一次联考生物试卷

完整版免注册下载地址:https://pan.baidu.com/s/1qXT34WO
 
一、选择题(本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型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在人体血浆中,有多种不同功能的蛋白质,这些蛋白质的功能不应包括(  )
A.催化蛋白质水解为多肽 B.与抗原特异性相结合
C.刺激B淋巴细胞增殖和分化 D.降低血糖浓度
2.下列有关真核细胞结构与功能的对应关系,正确的是(  )
A.核仁﹣﹣作为核质间物质交换的通道
B.中心体﹣﹣参与所有细胞的有丝分裂
C.液泡﹣﹣合成葡萄糖
D.细胞膜﹣﹣保障细胞内部环境相对稳定
3.线粒体的内、外膜将线粒体分成两个不同的区室,膜间隙和线粒体基质.研究表明,线粒体有自身的DNA和遗传体系,但大多数线粒体蛋白质都是核基因编码的,因此,线粒体被称为半自主性细胞器.下列有关线粒体的结构和功能的说法错误的是(  )
A.线粒体内膜中的蛋白质含量比外膜高
B.内、外膜上均有大量运出ATP和运入ADP的结构
C.膜间隙和线粒体基质中的主要成分相同
D.线粒体基质中应含有tRNA和核糖体
4.叶肉细胞内的下列生理过程,一定在生物膜上进行的是(  )
A.O2的产生 B.H2O的生成 C.[H]的消耗 D.ATP的合成
5.某实验小组做植物的无土栽培实验,按标准配制含各种无机盐的完全培养液,在培养过程中,将植物的根系一直浸没在培养液中,并及时添加补充培养液.第一周长势正常,第二周起出现缺少无机盐症状且越来越严重,第三周全株萎蒿,继而死亡,下列有关该实验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第一周植物在完全培养液中既吸收无机盐也吸收水分
B.第二周采用通入空气的方法可以缓解缺少无机盐症状
C.植物出现缺少无机盐症状是因根细胞缺少相应的载体
D.第三周萎蔫可能是此时培养液浓度大于根细胞液浓度
6.叶绿体在光下利用ADP和Pi合成ATP的过程称为光合磷酸化.为探究ATP形成的原动力.贾格道夫等科学家在黑暗中进行了如下实验.图中平衡的目的是让类囊体内部的pH和外界溶液相同.下列有关分析正确的是(
A.类囊体在pH为4的条件下被破坏
B.在黑暗中进行实验的原因是避免光照产生O2
C.叶绿体合成ATP需要酸性环境
D.ATP的合成与膜两侧的pH差有关
7.细胞周期可分为间期和分裂期(M期),间期又分为G1期、S期和G2期.下表为体外培养的某种细胞的细胞周期各阶段时间(单位:小时),若在细胞的培养液中加入过量的DNA合成抑制剂,则(  )
细胞周期 G1 S G2 M 合计
时长 10 7 3.5 1.5 22
A.M期细胞至少需要11.5小时后才能到达G1期和S期的交界处
B.G2期细胞至少需要11.5小时后才能到达G1期和S期的交界处
C.所有细胞都被抑制在G1期和S期的交界处都需15小时后
D.所有细胞都被抑制在G1期和S期的交界处都需22小时后
8.人体细胞中的某基因活化后,导致细胞癌变.相关推测最合理的是(  )
A.该基因基本组成单位是脱氧核糖核酸
B.该基因活化后其细胞周期缩短
C.癌细胞表面的糖蛋白数量会明显增多
D.癌细胞中DNA聚合酶活性降低
9.下列关于人体生命活动的描述,正确的是(  )
A.细胞体积大小与其物质运输效率无关
B.酶通过供给能量提高代谢速率
C.癌変细胞内的遗传物质没有发生改変
D.胎儿手的发育与细胞凋亡密切相关
10.下列关于生物学实验的相关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甘蔗组织中含糖量高,且颜色接近于白色,故可用于还原糖的鉴定实验
B.观察DNA与RNA在细胞中分布的实验中,盐酸可使组织细胞尽量分散开,有利于染色
C.利用发菜进行色素提取与分离实验时,在滤纸条上第二条色素带(自上而下)呈黄色
D.可通过溴麝香草纷酚蓝水溶液由蓝变绿再变黄来检验酵母细菌细胞呼吸时CO2的产生
11.家兔睾丸中有的细胞进行有丝分裂,有的细胞进行减数分裂.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每个细胞分裂前都进行DNA分子的复制
B.每个细胞分裂时同源染色体都进行联会
C.每个细胞分裂时姐妹染色单体都分离
D.每个细胞分裂后的子细胞中都含性染色体
12.孟德尔利用豌豆的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得出了基因的分离定律.下列关于孟德尔的遗传学实验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豌豆为闭花传粉植物,在杂交时应在母本花粉成熟前做人工去雄、套袋处理等
B.杂交实验过程运用了正反交实验,即高茎(♀)×矮茎(♂)和矮茎(♀)×高茎(♂)
C.两亲本杂交子代表现为显性性状,这一结果不否定融合遗传
D.实验中运用了假说一演绎法,“演绎”过程包括对测交过程的演绎
13.果蝇的某对相对性状由等位基因G、g控制,且对于这对性状的表现型而言,G对g完全显性.受精卵中不存在G、g中的某个特定基因时会致死.用一对表现型不同的果蝇进行交配,得到的子一代果蝇中雌:雄=2:1,且雌蝇有两种表现型.据此可推测:雌蝇中(  )
A.这对等位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G基因纯合时致死
B.这对等位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g基因纯合时致死
C.这对等位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G基因纯合时致死
D.这对等位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g基因纯合时致死
14.水稻香味性状与抗病性状独立遗传,香味性状受隐性基因(a)控制,抗病(B)对感病(b)为显性.为选育抗病香稻新品种,进行一系列杂交实验.两亲本无香味感病与无香味抗病植株杂交的统计结果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香味性状一旦出现即能稳定遗传
B.两亲本的基因型分别是Aabb、AaBb
C.两亲本杂交的子代中能稳定遗传的有香味抗病植株所占比例为
D.两亲本杂交的子代自交,后代群体中能稳定遗传的有香味抗病植株所占比例为
15.如图为原核生物某基因控制蛋白质合成的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①过程DNA分子的两条链可分别作模板以提高合成蛋白质的效率
B.①过程需要RNA聚合酶参与,此酶能识别RNA中特定的碱基序列
C.①②过程都发生碱基互补配对,配对方式均为A和U、G和C
D.不同密码子编码同种氨基酸可减少基因中碱基的改变造成的影响
16.北大医学部的研究人员将小鼠第8号染色体短臂上的一个长约30kb的DNA片段进行了敲除,结果发现培育出的小鼠血甘油三酯极高,具有动脉硬化的倾向,并可以遗传给后代.该项研究最能说明(  )
A.该DNA片段具有遗传效应
B.控制甘油三酯合成的基因就位于第8号染色体上
C.动脉硬化是由基因突变引起的
D.鼠血中的甘油三酯都是由这段DNA指导合成的
17.下列有关生物遗传变异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三倍体无子西瓜高度不育,但其无子性状可遗传
B.单倍体的体细胞中不存在同源染色体,其植株比正常植株弱小
C.转基因技术是通过直接导入外源基因,使转基因生物获得新性状
D.家庭中仅一代人出现过的疾病不是遗传病,若几代人中都出现过才是遗传病
18.下列关于人在夏季进行快走、慢跑等有氧运动时,机体不会发生的是(  )
A.产生大量乳酸,血浆pH明显降低
B.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尿液生成减少
C.通过神经调节,增加汗腺分泌活动
D.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加,维持血糖稳定
19.下列有关免疫调节的表述,正确的是(  )
A.免疫活性物质是指由免疫细胞产生的发挥免疫作用的物质
B.吞噬细胞只在非特异性免疫中发挥作用
C.T细胞在体液免疫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D.淋巴因子能特异性消灭抗原
20.如图表示科学家对水稻进行单侧光照后水稻根的生根情况,如表表示处理后的实验数据.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实验结果
处理方法
弯曲角度(α)
强光 35.5°
弱光 17.5°
黑暗 0°

A.该实验可验证生长素对根部生理作用具有两重性
B.强光下生长素向背光一侧运输的比弱光下的多
C.单侧光照越强,向光侧的生长素促进作用越强
D.根背光弯曲生长是环境影响基因组程序性表达的结果
21.植物激素甲、乙、丙和生长素类似物NAA的作用模式如图所示,图中“+”表示促进作用,“﹣”表示抑制作用.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甲、乙最可能代表脱落酸和赤霉素
B.丙的生理作用具有两重性的特点
C.甲、乙、丙均具有微量、高效的特点
D.丙的极性运输受重力和光照等环境因素的影响
22.图是种群数量特征的概念模型,以下分析正确的是(  )

A.种群密度能够反映种群的数量变化趋势
B.春节前后,我国南部沿海城市人口数量变化主要取决于①、②
C.预测未来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依据是④
D.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某种害虫的雄性个体来控制特征④,进而影响种群数量
23.下表是退耕还林后,某生态系统在20年内群落自然演替所经历的“一年生草本、多年生草本和灌木”三个阶段中优势物种的种群密度变化情况(单位:株/平方米)
第1年 第5年 第10年 第15年 第20年
物种a 5 10 2 0 0
物种b 1 2 5 3 3
物种c 0 1 3 8 6
下列分析合理的是(  )
A.第1﹣20年内,该生态系统中物种的丰富度先不断升高然后再逐渐降低
B.第1﹣10年内,物种b逐渐成为优势物种,主要与其重合周期较长有关
C.第1﹣5年内,物种a密度上升的主要原因是该种群年龄组成属于增长型
D.第10﹣15年内,物种a逐渐消失的原因可能与其不能适应弱光环境相关
24.负反馈调节是机体和生态系统维持稳态的重要机制,下列调节过程不属于负反馈调节的是(  )
A.甲状腺激素浓度升高时,甲状腺激素会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活动
B.玉米体内合成的赖氨酸过多时,会抑制相关酶的活性导致酶促反应速率下降
C.害虫数量增加会引起食虫鸟类数量增多,进而抑制害虫种群的增长
D.向湖泊中大量排放污染物引起鱼类死亡,鱼类尸体腐烂又加剧了湖中鱼类的死亡
25.下列有关生物多样性和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基因突变和自然选择均定向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
B.群落演替过程中生物多样性增加,生物不发生进化
C.共生关系的两种生物在进化过程中可形成适应对方的特征
D.生态系统保持相对稳定,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四小题,满分50分.)
26.取生长旺盛的绿叶,用直径为1cm打孔器打出小圆片若干(注意避开大动脉),抽出小叶圆片内的气体,并在黑暗处用清水处理使小叶圆片细胞间隙充满水,然后平均分装到盛有等量的不同浓度的富含溶液的小烧杯中,置于光温恒定且适宜的条件下,测得各组小叶圆片上浮至液面所需平均时间,将记录结果绘制成曲线如图1.

(1)与a浓度相比,b浓度时小叶圆片叶肉细胞的类囊体薄膜上[H]的生成速率  (填“快”、“相等”或“慢”),此时小圆片的叶肉细胞中能产生ATP的细胞器有  .
(2)当浓度大于c时,随着CO2浓度的增大,小叶圆片中有机物的积累速率  .(填“加快”、“不变”、或“减慢”).
(3)另取若干相同的小叶圆片分别置于温度保持相同且适宜的,CO2溶液浓度为a的小烧杯中,选用40W的台灯作为光源,通过改变光源与小烧杯之间的距离进行实验,根据实验结果绘制成图2曲线(X1>0).
①该实验的目的是  .
②限制B点净光合速率的主要外界因素是  ,C点的含义是  时光源与小烧杯之间的距离.
27.美国神经生物学家埃里克•坎德尔因对海兔缩鳃反射的习惯化和敏感化的杰出研究,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敏感化是指人或动物受到强烈的或伤害性刺激后,对其他刺激的反应更加敏感.图1表示海兔缩鳃反射敏感化的神经调节模式.图2表示短期敏感化前后有关神经元轴突末梢的生理变化.

(1)图1中最简单的反射弧只含有  个神经元,海兔缩鳃反射弧中的效应器为  .若在图1中的c处给予适宜的电刺激,图中a、b、d三处能检测到电位变化的是  处.
(2)图2显示,当海兔受到强烈或伤害性刺激后,易化性中间神经元轴突末梢释放5﹣HT,这种信号分子与感觉神经元轴突末梢上的  结合后,引起内流量增加,从而使感觉神经元轴突末梢发生易化,即末梢释放神经递质的量  .
(3)如果实验中不小心将海兔缩鳃反射效应器中的某一处损坏,刺激喷水管时鳃不再发生反应.此时,若刺激图1中的a处,在运动神经末梢的最末端检测不到电位变化,表明  受损;若直接刺激鳃,鳃没有反应,表明鳃受损;若  ,表明运动神经末梢与鳃的接触部位受损.
28.在微山湖中绿藻和蓝藻等是鲤鱼及沼虾的食物来源,其中沼虾也是鲤鱼的食物.图甲表示绿藻与蓝藻对N、P的吸收量及时其体内藻毒素含量的差异,图乙表示不同体长鲤鱼的食性比例.

(1)该湖泊中鲤鱼与沼虾的种间关系是  .
(2)假设该生态系统中除微生物外只存在鲤鱼、小虾、藻类,据图乙可知,当鲤鱼体长为4.2cm时,若要增重24kg,则最少需要藻类  kg.
(3)为了既能获得经济效益又能治理水体污染,先培养藻类吸收水体中的氮、磷元素,再构建食物链快速去除藻类,具体措施.
治理磷元素富营养化的碱性水体,应该选择较理想的藻类是  ,理由  .
‚现要投喂鲤鱼去除(1)中的藻类,投喂鲤鱼的体长应该大于4.2cm,因为该体长的鲤鱼  .
29.出芽酵母的生活史如图1所示,其野生型基因发生突变后,表现为突变型(如图2所示).研究发现该突变型酵母(单倍体)中有少量又回复为野生型表现型,请分析回答:
部分密码子表
第一个字母 第二个字母 第三个字母
A U
U 终止 亮氨酸 G
C 谷氨酰胺 亮氨酸 G
A 天冬酰胺 异亮氨酸 C
G 谷氨酸 氨酸 A

(1)依据图2和表1分析,A基因的突变会导致相应蛋白质的合成  ,进而使其功能缺失.
(2)研究者提出两种假设来解释突变型酵母回复为野生型表现型的原因.
假设一.a基因又突变回A基因.
‚假设二.a基因未发生突变,编码能携带谷氨酰胺的tRNA的基因B突变为b基因(a、b基因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在a基因表达过程中,b基因的表达产物携带的氨基酸为  ,识别的密码子为  ,使a基因指导合成出完整的、有功能的蛋白质.
(3)为检验以上假设是否成立,研究者将回复后的单倍体野生型酵母与原始单倍体野生型酵母进行杂交,获取二倍体个体(F1),培养F1,使其减数分裂产生大量单倍体后代,检测并统计这些单倍体的表现型.
①若的单倍体子代表现型为  ,则支持假设一.
②若的单倍体子代野生型与突变型比例为3:1,则支持假设二.F2的单倍体子代中野生型个体的基因型是  ,来源于一个F1细胞的四个单倍体子代酵母细胞的表现型及比例可能为  .
 
 

2016-2017学年安徽省六校教育研究会高三(上)第一次联考生物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本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型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在人体血浆中,有多种不同功能的蛋白质,这些蛋白质的功能不应包括(  )
A.催化蛋白质水解为多肽 B.与抗原特异性相结合
C.刺激B淋巴细胞增殖和分化 D.降低血糖浓度
【考点】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的综合.
【分析】蛋白质的功能:
1、有些蛋白是构成细胞和生物体的重要物质
2、催化作用,即酶
3、运输作用,如血红蛋白运输氧气
4、调节作用,如胰岛素,生长激素
5、免疫作用,如免疫球蛋白(抗体)
【解答】解:A、催化蛋白质水解为多肽为蛋白酶,蛋白酶在消化道内,血浆中没有蛋白酶;故A错误.
B、抗体与抗原特异性的结合,参与体液免疫;故B正确.
C、淋巴因子能加强免疫细胞的功能,刺激B淋巴细胞增殖和分化;故C正确.
D、胰岛素能促进血糖的氧化分解、合成糖原和转化成非糖类物质,降低血糖;故D正确.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蛋白质功能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理解知识点,能够在试题所给予的相对简单的情境中识别和使用它们.
 
2.下列有关真核细胞结构与功能的对应关系,正确的是(  )
A.核仁﹣﹣作为核质间物质交换的通道
B.中心体﹣﹣参与所有细胞的有丝分裂
C.液泡﹣﹣合成葡萄糖
D.细胞膜﹣﹣保障细胞内部环境相对稳定
【考点】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形态和结构的异同.
【分析】1、核仁与某种RNA的合成以及核糖体的形成有关;核孔是核质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通道.
2、中心体分布在动物细胞和低等植物细胞中,与细胞有丝分裂有关.
3、细胞膜的功能:将细胞与外界环境分隔开,进行细胞间的信息交流,控制物质进出细胞.
【解答】解:A、核孔﹣﹣作为核质间物质交换的通道,A错误;
B、高等植物细胞没有中心体,因此中心体不能参与高等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B错误;
C、葡萄糖是在叶绿体中合成的,C错误;
D、细胞膜能将细胞与外界环境分隔开,这保障细胞内部环境相对稳定,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细胞结构和功能,要求考生识记细胞核的结构和功能;识记细胞中各种细胞器的结构、分布和功能;识记细胞膜的功能,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3.线粒体的内、外膜将线粒体分成两个不同的区室,膜间隙和线粒体基质.研究表明,线粒体有自身的DNA和遗传体系,但大多数线粒体蛋白质都是核基因编码的,因此,线粒体被称为半自主性细胞器.下列有关线粒体的结构和功能的说法错误的是(  )
A.线粒体内膜中的蛋白质含量比外膜高
B.内、外膜上均有大量运出ATP和运入ADP的结构
C.膜间隙和线粒体基质中的主要成分相同
D.线粒体基质中应含有tRNA和核糖体
【考点】线粒体、叶绿体的结构和功能.
【分析】线粒体和叶绿体在结构和功能上的异同点.
1、结构上不同之处:线粒体形状是短棒状,圆球形;分布在动植物细胞中;内膜向内折叠形成嵴,嵴上有基粒;基质中含有与有氧呼吸有关的酶.叶绿体形状是扁平的椭球形或球形;主要分布在植物的叶肉细胞里以及幼嫩茎秆的表皮细胞内;内膜光滑无折叠,基粒是由类囊体垛叠而成;基质中含有大量与光合作用有关的酶.
2、结构上相同之处:都是双层膜结构,基质中都有基粒和酶,都含有少量的DNA和RNA.
3、功能上不同之处:线粒体是细胞进行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是细胞的“动力车间”.叶绿体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主要场所,是植物细胞的“养料制造车间”.
4、功能上相同之处:都需要水作为生理功能的原料,都能产生ATP,都是半自主性细胞器.
【解答】解:A、线粒体内膜是有氧呼吸第三阶段的场所,其中的蛋白质含量比外膜高,A正确;
B、线粒体是合成ATP的主要场所,故线粒体内、外膜上均有大量运出ATP和运入ADP的结构,B正确;
C、线粒体膜间隙和线粒体基质中含有不同的酶,故其主要成分不相同,C错误;
D、线粒体基质中能进行转录和翻译,故含有tRNA和核糖体,D正确.
故选:C.
【点评】本题通过相关材料考查了线粒体的结构和功能,加深了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线粒体和叶绿体在结构和功能上的异同点是重点知识,也是难点知识.可以画图比较在结构上的异同点,列表比较在结构和功能方面的异同点.
 
4.叶肉细胞内的下列生理过程,一定在生物膜上进行的是(  )
A.O2的产生 B.H2O的生成 C.[H]的消耗 D.ATP的合成
【考点】细胞膜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的过程.
1、呼吸作用是指生物体内的有机物在细胞内经过一系列的氧化分解,最终生成二氧化碳或其他产物,并且释放出能量的总过程.有氧呼吸的第一、二、三阶段的场所依次是细胞质基质、线粒体基质和线粒体内膜.有氧呼吸第一阶段是葡萄糖分解成丙酮酸和[H],合成少量ATP;第二阶段是丙酮酸和水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H],合成少量ATP;第三阶段是氧气和[H]反应生成水,合成大量ATP.
2、光合作用是指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变成储存着能量的有机物,并释放出氧气的过程.光合作用的光反应阶段(场所是叶绿体的类囊体膜上):水的光解产生[H]与氧气,以及ATP的形成.光合作用的暗反应阶段(场所是叶绿体的基质中):CO2被C5固定形成C3,C3在光反应提供的ATP和[H]的作用下还原生成糖类等有机物.
【解答】解:A、O2的产生,在叶肉细胞的叶绿体的类囊体薄膜上,A正确;
B、氨基酸的脱水缩合也能生成水,场所是核糖体,而核糖体没有膜结构,B错误;
C、暗反应过程也消耗[H],场所是叶绿体基质,没有膜结构,还有无氧呼吸的第二阶段也消耗[H],场所是细胞质基质,C错误;
D、细胞呼吸和光合作用都能产生ATP,其中呼吸作用第一阶段产生少量ATP,场所是细胞质基质,D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对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过程的理解,解题的关键是要结合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模式图以及相关的化学反应方程式,进行相关生理过程的分析.
 
5.某实验小组做植物的无土栽培实验,按标准配制含各种无机盐的完全培养液,在培养过程中,将植物的根系一直浸没在培养液中,并及时添加补充培养液.第一周长势正常,第二周起出现缺少无机盐症状且越来越严重,第三周全株萎蒿,继而死亡,下列有关该实验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第一周植物在完全培养液中既吸收无机盐也吸收水分
B.第二周采用通入空气的方法可以缓解缺少无机盐症状
C.植物出现缺少无机盐症状是因根细胞缺少相应的载体
D.第三周萎蔫可能是此时培养液浓度大于根细胞液浓度
【考点】主动运输的原理和意义.
【分析】第二周出现缺素症状的原因是,根系吸收矿质元素是主动运输过程,需要有氧呼吸提供能量,因为培养液中的溶氧越来越少,根系的有氧呼吸越来越弱,故虽然培养液中有矿质元素吸收不了,出现缺素症状;第三周全株萎蔫,是因为蒸腾作用导致培养液浓度越来越大,植物细胞吸水困难,甚至是失水,故植株萎蔫,继而死亡,据此答题.
【解答】解:A、第一周培养液中溶氧丰富,植物在完全培养液中既吸收无机盐也吸收水分,A正确;
B、无机盐的吸收方式是主动运输,需要能量,而此装置一直浸在水中,根细胞缺氧,因此第二周采用通入空气的方法可以缓解缺少无机盐症状,B正确;
C、植物出现缺少无机盐症状是因根细胞缺少氧气供应,能量供应不足,C错误;
D、第三周萎蔫是因为蒸腾作用导致培养液浓度越来越大,以至于培养液浓度大于根细胞液浓度,细胞失水,D正确.
故选:C.
【点评】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植物细胞失水和吸水的原理,明确根吸收矿质元素的方式是主动运输.
 
6.叶绿体在光下利用ADP和Pi合成ATP的过程称为光合磷酸化.为探究ATP形成的原动力.贾格道夫等科学家在黑暗中进行了如下实验.图中平衡的目的是让类囊体内部的pH和外界溶液相同.下列有关分析正确的是(
A.类囊体在pH为4的条件下被破坏
B.在黑暗中进行实验的原因是避免光照产生O2
C.叶绿体合成ATP需要酸性环境
D.ATP的合成与膜两侧的pH差有关
【考点】ATP在能量代谢中的作用的综合.
【分析】根据实验的目的可知,实验需要探究“ATP形成的原动力”,而实验中的自变量为“PH值平衡前或后加入ADP和Pi”,而根据实验结果看出,只有PH值平衡前加入ADP和Pi能够产生ATP,因此可获得相关结论.
【解答】解:A、如果类囊体在pH为4的条件下被破坏,则在pH值平衡前就不会产生ATP,A错误;
B、实验在黑暗中进行的目的是避免光照对ATP合成的影响,B错误;
C、根据实验结果可知,叶绿体合成ATP需要pH值差,C错误;
D、实验结果看出,pH值平衡前,加入ADP和Pi能够产生ATP,而平衡后加入ADP和Pi后不能产生ATP,说明叶绿体中ATP形成的原动力来自于类囊体膜两侧的pH值,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以图形为载体,考查了光合作用的过程和影响因素,意在考查考生识记所列知识点,并能运用所学知识做出合理判断或正确结论的能力以及从图形中获取信息的能力.
 
7.细胞周期可分为间期和分裂期(M期),间期又分为G1期、S期和G2期.下表为体外培养的某种细胞的细胞周期各阶段时间(单位:小时),若在细胞的培养液中加入过量的DNA合成抑制剂,则(  )
细胞周期 G1 S G2 M 合计
时长 10 7 3.5 1.5 22
A.M期细胞至少需要11.5小时后才能到达G1期和S期的交界处
B.G2期细胞至少需要11.5小时后才能到达G1期和S期的交界处
C.所有细胞都被抑制在G1期和S期的交界处都需15小时后
D.所有细胞都被抑制在G1期和S期的交界处都需22小时后
【考点】细胞周期的概念;细胞有丝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
【分析】细胞周期包括分裂间期和分裂期,分裂间期历时长,占细胞周期的90%﹣﹣95%,G1期主要进行RNA和蛋白质的生物合成,并且为下阶段S期的DNA合成做准备;S期最主要的特征是DNA的合成;G2期主要为M期做准备,但是还有RNA和蛋白质的合成,不过合成量逐渐减少.
分析表格:分裂间期的时间=10+7+3.5=20.5,分裂期=1.5,细胞周期=20.1+1.5=22,据此答题.
【解答】解:A、M期细胞至少需要10小时后才能到达G1期和S期的交界处,A错误;
B、G2期细胞至少需要10+1.5=11.5小时后才能到达G1期和S期的交界处,B正确;
CD、根据以上分析可知不同的细胞都被抑制在G1期和S期的交界处所需时间不同,CD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了细胞周期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分析能力和理解能力,能够从题干和表格中获取有效解题信息,难度适中.
 
8.人体细胞中的某基因活化后,导致细胞癌变.相关推测最合理的是(  )
A.该基因基本组成单位是脱氧核糖核酸
B.该基因活化后其细胞周期缩短
C.癌细胞表面的糖蛋白数量会明显增多
D.癌细胞中DNA聚合酶活性降低
【考点】癌细胞的主要特征.
【分析】癌细胞的特征:
(1)失去接触抑制,具有无限增殖的能力;
(2)细胞形态结构发生显著改变;
(3)细胞表面发生变化,细胞膜上的糖蛋白等物质减少,使细胞间黏着性降低,导致癌细胞易扩散转移.
【解答】解:A、该基因基本组成单位是脱氧核糖核苷酸,A错误;
B、该基因活化后成为癌细胞,能无限增殖,故其细胞周期缩短,B正确;
C、癌细胞表面的糖蛋白数量会明显减少,C错误;
D、癌细胞由于不断分裂,故细胞中DNA聚合酶活性升高,D错误.
故选:B.
【点评】题考查了癌细胞的主要特征相关的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9.下列关于人体生命活动的描述,正确的是(  )
A.细胞体积大小与其物质运输效率无关
B.酶通过供给能量提高代谢速率
C.癌変细胞内的遗传物质没有发生改変
D.胎儿手的发育与细胞凋亡密切相关
【考点】细胞凋亡的含义;探究细胞表面积与体积的关系;癌细胞的主要特征.
【分析】细胞凋亡是由基因所决定的细胞自动结束生命的过程.细胞坏死是在种种不利因素影响下,由于细胞正常代谢活动受损或中断引起的细胞损伤和死亡.癌细胞是有些细胞受到致癌因子的作用,细胞中遗传物质发生变化,就变成不受机体控制的、连续进行分裂的恶性增殖细胞.
【解答】解:A、细胞体积越大,相对表面积越小,故物质运输效率越低,A错误;
B、酶可降低反应活化能,不能够提供能量,B错误;
C、癌変细胞内的遗传物质由于基因突变而发生改変,C错误;
D、胎儿手的发育与细胞凋亡密切相关,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细胞凋亡、坏死、分化、细胞癌变的有关知识,试题难度一般,属于对识记层次的考查.
 
10.下列关于生物学实验的相关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甘蔗组织中含糖量高,且颜色接近于白色,故可用于还原糖的鉴定实验
B.观察DNA与RNA在细胞中分布的实验中,盐酸可使组织细胞尽量分散开,有利于染色
C.利用发菜进行色素提取与分离实验时,在滤纸条上第二条色素带(自上而下)呈黄色
D.可通过溴麝香草纷酚蓝水溶液由蓝变绿再变黄来检验酵母细菌细胞呼吸时CO2的产生
【考点】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DNA、RNA在细胞中的分布实验;检测还原糖的实验;叶绿体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
【分析】1、斐林试剂可用于鉴定还原糖,在水浴加热的条件下,溶液的颜色变化为砖红色(沉淀).斐林试剂只能检验生物组织中还原糖(如葡萄糖、麦芽糖、果糖)存在与否,而不能鉴定非还原性糖(如淀粉、蔗糖).
2、蓝藻属于原核生物,其不含叶绿体,但含有叶绿素和藻蓝素,能进行光合作用.
3、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方式的实验中
(1)检测CO2的产生: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或使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由蓝变绿再变黄.
(2)检测酒精的产生:橙色的重铬酸钾溶液,在酸性条件下与酒精发生反应,变成灰绿色.
4、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提取色素时需要加入无水乙醇(溶解色素)、石英砂(使研磨更充分)和碳酸钙(防止色素被破坏);分离色素时采用纸层析法,原理是色素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不同,随着层析液扩散的速度不同,最后的结果是观察到四条色素带,从上到下依次是胡萝卜素(橙黄色)、叶黄素(黄色)、叶绿素a(蓝绿色)、叶绿素b(黄绿色).
【解答】解:A、甘蔗中富含蔗糖,而蔗糖是非还原糖,不可用于还原糖的鉴定实验,A错误;
B、观察DNA与RNA在细胞中分布的实验中,盐酸能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加速染色剂进入细胞,将染色体上的DNA和蛋白质分离,便于染色剂与DNA结合,B错误;
C、发菜属于原核生物,是一种蓝藻,其中含有叶绿素和藻蓝素,不含类胡萝卜素,因此利用发菜进行色素提取与分离实验时,在滤纸条上第二条色素带(自上而下)不会呈黄色,C错误;
D、可通过溴麝香草纷酚蓝水溶液由蓝变绿再变黄来检验酵母细菌细胞呼吸时CO2的产生,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实验、检测还原糖实验、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方式实验,对于此类试题,需要考生注意的细节较多,如实验的原理、实验采用的试剂及试剂的作用等,需要考生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注意积累.
 
11.家兔睾丸中有的细胞进行有丝分裂,有的细胞进行减数分裂.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每个细胞分裂前都进行DNA分子的复制
B.每个细胞分裂时同源染色体都进行联会
C.每个细胞分裂时姐妹染色单体都分离
D.每个细胞分裂后的子细胞中都含性染色体
【考点】细胞的减数分裂;细胞有丝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
【分析】1、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没有DNA分子复制;
2、进行有丝分裂的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但是不联会;
3、减数第一次分裂没有姐妹染色单体的分离;
4、无论有丝分裂、减数分裂,每个细胞分裂后的子细胞中都含性染色体.
【解答】解:A、并不是每个细胞分裂前都进行DNA分子的复制,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没有DNA分子复制,A错误;
B、有丝分裂的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但是不联会,B错误;
C、减数第一次分裂没有姐妹染色单体的分离,C错误;
D、间隙有丝分裂的细胞,每个细胞分裂后的子细胞中都含2条性染色体;进行减数分裂的细胞,每个细胞分裂后的子细胞中都含1条性染色体,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特点,明确减数分裂最终形成的子细胞遗传物质与体细胞相比,遗传物质减少一半,而有丝分裂形成的子细胞遗传物质与体细胞相同.
 
12.孟德尔利用豌豆的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得出了基因的分离定律.下列关于孟德尔的遗传学实验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豌豆为闭花传粉植物,在杂交时应在母本花粉成熟前做人工去雄、套袋处理等
B.杂交实验过程运用了正反交实验,即高茎(♀)×矮茎(♂)和矮茎(♀)×高茎(♂)
C.两亲本杂交子代表现为显性性状,这一结果不否定融合遗传
D.实验中运用了假说一演绎法,“演绎”过程包括对测交过程的演绎
【考点】基因的分离规律的实质及应用.
【分析】孟德尔关于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对母本的处理,应该在雄蕊未成熟时即花蕾期进行,对杂交结果采用了假说演绎法进行了推理,并对杂交结果大量的统计来减少实验误差.融合遗传方式是杂交后代的性状介于两亲本之间,若杂交后代自交,性状不会分离,若测交再次介于两者之间的状态.
【解答】解;A、由于豌豆为闭花传粉植物,进行人工杂交试验时,对母本去雄、套袋应该在花蕾期进行,如果雄蕊成熟了,就已经产生的自交,干扰结果,A正确;
B、杂交实验过程运用了正反交实验,即高茎(♀)×矮茎(♂)和矮茎(♀)×高茎(♂),B正确;
C、两亲本杂交子代表现为显性性状,这一结果既不否定融合遗传也不支持孟德尔的遗传方式;而F2出现3:1的性状分离,否定了融合遗传并且支持孟德尔的遗传方式,C错误;
D、通过对实验结果的演绎推理,证明等位基因在F1形成配子是分开并进入了不同配子,从而得出分离定律,所以“演绎”过程指的是对测交过程的演绎,D正确.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孟德尔的对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试验的演绎推理过程以及实验方法及操作,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13.果蝇的某对相对性状由等位基因G、g控制,且对于这对性状的表现型而言,G对g完全显性.受精卵中不存在G、g中的某个特定基因时会致死.用一对表现型不同的果蝇进行交配,得到的子一代果蝇中雌:雄=2:1,且雌蝇有两种表现型.据此可推测:雌蝇中(  )
A.这对等位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G基因纯合时致死
B.这对等位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g基因纯合时致死
C.这对等位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G基因纯合时致死
D.这对等位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g基因纯合时致死
【考点】伴性遗传.
【分析】解答本题需掌握:一对表现型不同的果蝇进行交配,得到的子一代果蝇中雌:雄=2:1,且雌蝇有两种表现型,由于常染色体上的基因为性别决定无关,故排除位于常染色体上,应位于X染色体上,且Y染色体上无其等位基因.
【解答】解:AB、由分析可知,该对等位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AB错误;
CD、由于亲本表现型不同,后代雌性又有两种表现型,故亲本基因型为XGXg、XgY,子代基因型为XGXg、XgXg、XgY、XGY,说明雄蝇中G基因纯合致死,C正确,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了基因的分离定律以及伴性遗传的有关知识,要求考生能够根据亲本的表现型初步确定基因型,再根据后代的表现型及比例确定基因致死.
 
14.水稻香味性状与抗病性状独立遗传,香味性状受隐性基因(a)控制,抗病(B)对感病(b)为显性.为选育抗病香稻新品种,进行一系列杂交实验.两亲本无香味感病与无香味抗病植株杂交的统计结果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香味性状一旦出现即能稳定遗传
B.两亲本的基因型分别是Aabb、AaBb
C.两亲本杂交的子代中能稳定遗传的有香味抗病植株所占比例为
D.两亲本杂交的子代自交,后代群体中能稳定遗传的有香味抗病植株所占比例为
【考点】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的实质及应用.
【分析】分析柱状图,图中无香味感病与无香味抗病植株杂交后代中:
1、抗病和感病的比为50:50=1:1,说明亲本相关基因型是Bb与bb;
2、无香味和有香味的比值为75:25=3:1,说明亲本相关基因型是Aa与Aa.
3、则亲本的基因型是AaBb与Aabb.
基因对性状的控制:(1)通过控制酶的结构来控制代谢这程,从而控制生物的性状.(2)通过控制蛋白质的分子结构来直接影响性状.
【解答】解:A、由题干信息可知香味性状受隐性基因(a)控制,所以香味性状(aa)一旦出现即能稳定遗传,A正确;
B、由图形分析已知亲本的基因型是AaBb与Aabb,B正确;
C、已知亲本的基因型是AaBb与Aabb,其后代不可能出现能稳定遗传的有香味抗病植株aaBB,C错误;
D、亲代的基因型为Aabb×AaBb,子代香味相关的基因型为 AA、 Aa、 aa,分别去自交得到aa的概率为 ,子代抗病性相关的基因型为 Bb和 bb,所以自交得到BB的概率为 ,所以得到能稳定遗传的香味抗病植株的比例为 × = ,D正确.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图中性状分离比是解题的突破口.
 
15.如图为原核生物某基因控制蛋白质合成的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①过程DNA分子的两条链可分别作模板以提高合成蛋白质的效率
B.①过程需要RNA聚合酶参与,此酶能识别RNA中特定的碱基序列
C.①②过程都发生碱基互补配对,配对方式均为A和U、G和C
D.不同密码子编码同种氨基酸可减少基因中碱基的改变造成的影响
【考点】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
【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图示为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过程,其中①是转录过程,②是翻译过程,据此答题.
【解答】解:A、①过程进行的转录,只能以DNA分子的一条链作模板进行转录,A错误;
B、①过程需要RNA聚合酶参与,此酶能识别DNA中特定的碱基序列,B错误;
C、①②两处都发生碱基互补配对,①处配对方式为A﹣U、T﹣A、G﹣C、C﹣G,②处配对方式为A﹣U、U﹣A、G﹣C、C﹣G,C错误;
D、由于密码子的简并性,不同密码子编码同种氨基酸可减少基因中碱基的改变造成的影响,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结合原核细胞遗传信息的表达过程图解,考查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要求考生识记遗传信息转录和翻译的过程、场所、条件及产物等基础知识,能准确判断图中各物质的名称,再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16.北大医学部的研究人员将小鼠第8号染色体短臂上的一个长约30kb的DNA片段进行了敲除,结果发现培育出的小鼠血甘油三酯极高,具有动脉硬化的倾向,并可以遗传给后代.该项研究最能说明(  )
A.该DNA片段具有遗传效应
B.控制甘油三酯合成的基因就位于第8号染色体上
C.动脉硬化是由基因突变引起的
D.鼠血中的甘油三酯都是由这段DNA指导合成的
【考点】基因与DNA的关系;基因突变的特征.
【分析】1、据题意可知,将小鼠第8号染色体短臂上的一个长约30kb的DNA片段进行了敲除,结果发现培育出的小鼠血甘油三酯极高,说明抑制甘油三酯合成的基因就位于第8号染色体上.
2、染色体的主要成分是DNA和蛋白质,染色体是DNA的主要载体;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是控制生物性状的遗传物质的功能单位和结构单位,DNA和基因的基本组成单位都是脱氧核苷酸.
3、基因在染色体上,且一条染色体含有多个基因,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
【解答】解:A、据题意可知,该DNA片段和抑制甘油三酯含量有关,具有遗传效应,A正确;
B、将小鼠第8号染色体短臂上的一个长约30kb的DNA片段进行了敲除,结果发现培育出的小鼠血甘油三酯极高,说明抑制甘油三酯合成的基因就位于第8号染色体上,B错误;
C、动脉硬化是多种因素引起的,C错误;
D、据题意可知,该DNA片段抑制甘油三酯合成,D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结合实例考查了基因的概念和作用,要求考生识记基因的概念,明确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识记染色体的主要成分,明确基因与染色体之间的关系,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17.下列有关生物遗传变异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三倍体无子西瓜高度不育,但其无子性状可遗传
B.单倍体的体细胞中不存在同源染色体,其植株比正常植株弱小
C.转基因技术是通过直接导入外源基因,使转基因生物获得新性状
D.家庭中仅一代人出现过的疾病不是遗传病,若几代人中都出现过才是遗传病
【考点】生物变异的应用.
【分析】可遗传的变异包括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
(1)基因突变是指基因中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替换,这会导致基因结构的改变,进而产生新基因;
(2)基因重组是指在生物体进行有性生殖的过程中,控制不同性状的非等位基因重新组合,包括两种类型,①自由组合型: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随着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也自由组合.交叉互换型: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四分体),基因随着同源染色体的非等位基因的交叉互换而发生重组.此外,某些细菌(如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和在人为作用(基因工程)下也能产生基因重组.
(3)染色体变异包括染色体结构变异(重复、缺失、易位、倒位)和染色体数目变异.
【解答】解:A、三倍体无子西瓜高度不育,但其无子性状可遗传,A正确;
B、单倍体的体细胞中可能存在同源染色体,如四倍体的单倍体细胞,B错误;
C、转基因技术不是直接导入外源基因,而是先把外源基因和运载体结合形成重组DNA后再导入,C错误;
D、家庭中仅一代人出现过的疾病也有可能是遗传病;几代人中都出现过的疾病也不一定是遗传病,D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遗传和变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对生物学问题作出准确判断和得出正确结论的能力.
 
18.下列关于人在夏季进行快走、慢跑等有氧运动时,机体不会发生的是(  )
A.产生大量乳酸,血浆pH明显降低
B.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尿液生成减少
C.通过神经调节,增加汗腺分泌活动
D.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加,维持血糖稳定
【考点】内环境的理化特性;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
【分析】1、正常人的血浆接近中性,pH为7.35~7.45.血浆的pH之所以能够保持稳定,与它含有的缓冲物质有关.
2、体内失水过多或食物过咸时: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感受器受到刺激→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多→肾小管、集合管重吸收增加→尿量减少,同时大脑皮层产生渴觉(饮水).
3、血糖平衡调节:由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提高血糖浓度;由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降低血糖浓度,两种激素间是拮抗作用.
【解答】解:A、人在夏季进行快走、慢跑等有氧运动时,肌细胞进行无氧呼吸产生乳酸,但由于缓冲物质的存在,血浆pH不会明显降低,A错误;
B、人在夏季进行快走、慢跑等有氧运动时,机体汗液分泌增多,尿液生成减少,说明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B正确;
C、人在夏季进行快走、慢跑等有氧运动时,机体通过神经调节,增加汗腺分泌活动,C正确;
D、人在夏季进行快走、慢跑等有氧运动时,机体血糖降低,高血糖素分泌增加,维持血糖稳定,D正确.
故选: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内环境的理化性质、神经体液调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对生物学问题作出准确的判断.
 
19.下列有关免疫调节的表述,正确的是(  )
A.免疫活性物质是指由免疫细胞产生的发挥免疫作用的物质
B.吞噬细胞只在非特异性免疫中发挥作用
C.T细胞在体液免疫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D.淋巴因子能特异性消灭抗原
【考点】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特异性免疫包括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具体过程如下:

【解答】解:A、免疫活性物质是指是由免疫细胞或其它细胞产生的发挥免疫作用的物质,包括淋巴因子、抗体和溶菌酶等,A错误;
B、吞噬细胞在非特异性免疫、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中都能发挥作用,B错误;
C、T细胞在体液免疫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C正确;
D、淋巴因子具有增强免疫杀伤力的作用,不能特异性消灭抗原,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要求考生识记人体免疫系统的组成及淋巴细胞的起源和分化过程,掌握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具体过程,能运用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20.如图表示科学家对水稻进行单侧光照后水稻根的生根情况,如表表示处理后的实验数据.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实验结果
处理方法
弯曲角度(α)
强光 35.5°
弱光 17.5°
黑暗 0°

A.该实验可验证生长素对根部生理作用具有两重性
B.强光下生长素向背光一侧运输的比弱光下的多
C.单侧光照越强,向光侧的生长素促进作用越强
D.根背光弯曲生长是环境影响基因组程序性表达的结果
【考点】生长素的产生、分布和运输情况.
【分析】据图分析,背光侧生长素多,向光侧生长素少,可能是生长素横向运输或者向光侧生长素分解;植物根表现背光性的原因分析:根对生长素浓度敏感性强,背光侧的生长素浓度高,抑制了根的生长,向光侧生长素浓度低,促进了根的生长,所以根背光生长,体现了生长素的两重性,
【解答】解:A、据图分析,向光侧生长素少,生长快,背光侧生长素多,生长得慢,体现生长素的两重性,A正确;
B、据图分析,背光侧生长素多,向光侧生长素少,说明生长素分布不均可能是生长素向背光侧运输的结果,B正确;
C、表格数据能说明水稻根具有背光性,但不能说明背光弯曲的角一定随光照强度的增加而增大,如要说明,需要设置多组强度进行实验,C错误;
D、根背光弯曲生长是环境影响基因组程序性表达的结果,D正确.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植物生长素的运输、跟背光性产生的原因、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分析图表的能力,注意两重性的实例还包括顶端优势、根的向地性等.
 
21.植物激素甲、乙、丙和生长素类似物NAA的作用模式如图所示,图中“+”表示促进作用,“﹣”表示抑制作用.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甲、乙最可能代表脱落酸和赤霉素
B.丙的生理作用具有两重性的特点
C.甲、乙、丙均具有微量、高效的特点
D.丙的极性运输受重力和光照等环境因素的影响
【考点】植物激素的作用.
【分析】1、植物激素包括生长素、赤霉素、细胞分裂素、乙烯、脱落酸等,生长素具有促进植物生长、促进插条生根和促进子房发育成果实的作用;赤霉素具有促进植物生长,接触种子休眠、促进种子萌发的作用,细胞分裂素的作用是促进细胞分裂;乙烯的作用是促进果实成熟;脱落酸的作用是促进果实、叶片等器官的衰老和脱落.
2、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甲是脱落酸,乙是赤霉素,丙是生长素.
【解答】解:A、分析题图可知,甲作用是促进种子休眠和抑制生长,乙是抑制种子休眠,故甲是脱落酸,乙是赤霉素,A正确;
B、分析题图中丙的作用可知,丙是生长素,生理作用具有两重性的特点,B正确;
C、脱落酸、生长素、赤霉素均为植物激素,植物激素是指植物体内产生的,对植物生命活动具有调节作用的微量有机物,具有高效性,C正确;
D、重力和单侧光影响生长素的分布,但不影响生长素的极性运输,D错误.
故选:D.
【点评】本题的知识点是植物激素的种类、作用及相互关系,解题的关键是熟练识记不同植物激素的作用并根据题图对图中的植物激素做出判断.
 
22.图是种群数量特征的概念模型,以下分析正确的是(  )

A.种群密度能够反映种群的数量变化趋势
B.春节前后,我国南部沿海城市人口数量变化主要取决于①、②
C.预测未来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依据是④
D.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某种害虫的雄性个体来控制特征④,进而影响种群数量
【考点】种群的特征.
【分析】分析题图:图示为种群特征的概念图,种群的数量特征包括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种群密度、年龄组成、性别比例,其中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决定种群密度的大小,性别比例直接影响种群的出生率,年龄组成预测种群密度变化,所以①死亡率、②是出生率、③是性别比例、④是年龄组成.
【解答】解:A、种群的年龄组成能够反映种群数量变化的趋势,A错误;
B、春节前后,我国南部沿海城市的人口数量变化主要取决于迁入率和迁出率,B错误;
C、预测未来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依据是④年龄组成,C正确;
D、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某种害虫的雄性个体来控制特征③性别比例,进而影响种群数量,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结合种群特征的概念图,考查种群特征,要求考生识记种群特征,特别是种群的数量特征,明确各数量特征之间的关系,能准确判断图中各数字代表的数量特征,再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23.下表是退耕还林后,某生态系统在20年内群落自然演替所经历的“一年生草本、多年生草本和灌木”三个阶段中优势物种的种群密度变化情况(单位:株/平方米)
第1年 第5年 第10年 第15年 第20年
物种a 5 10 2 0 0
物种b 1 2 5 3 3
物种c 0 1 3 8 6
下列分析合理的是(  )
A.第1﹣20年内,该生态系统中物种的丰富度先不断升高然后再逐渐降低
B.第1﹣10年内,物种b逐渐成为优势物种,主要与其重合周期较长有关
C.第1﹣5年内,物种a密度上升的主要原因是该种群年龄组成属于增长型
D.第10﹣15年内,物种a逐渐消失的原因可能与其不能适应弱光环境相关
【考点】群落的演替;种群的特征.
【分析】分析表格:表中是退耕还林后,某生态系统在20年内群落自然演替所经历的“一年生草本、多年生草本和灌木”三个阶段中优势物种的种群密度变化情况,其中物种a、物种b和物种c的种群密度都先升高后降低,但物种a的变化先于物种b,而物种b的变化先于物种c.
【解答】解:A、表中只列举了3个物种的种群密度变化情况,据此不能判断该生态系统中物种丰富度的变化情况,A错误;
B、第1﹣10年内,物种b逐渐成为优势物种,主要与其获取光照的优势有关,B错误;
C、第1﹣5年内,物种a密度上升的主要原因是该种群能获得较多的光照,C错误;
D、第10﹣15年内,由于多年生草本和灌木的遮盖,物种a获得的光照较少,因此不能适应环境而逐渐消失,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结合图表,考查群落演替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群落演替的概念、类型及特点,能结合表中数据准确判断各选项,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24.负反馈调节是机体和生态系统维持稳态的重要机制,下列调节过程不属于负反馈调节的是(  )
A.甲状腺激素浓度升高时,甲状腺激素会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活动
B.玉米体内合成的赖氨酸过多时,会抑制相关酶的活性导致酶促反应速率下降
C.害虫数量增加会引起食虫鸟类数量增多,进而抑制害虫种群的增长
D.向湖泊中大量排放污染物引起鱼类死亡,鱼类尸体腐烂又加剧了湖中鱼类的死亡
【考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动物激素的调节.
【分析】1、负反馈调节和正反馈调节:
负反馈调节是指某一成分的变化所引起的一系列变化抑制或减弱最初发生变化的那种成分所发生的变化;正反馈调节是指某一生成的变化所引起的一系列变化促进或加强最初所发生的变化.
2、负反馈调节的主要意义在于维持机体内环境的稳态,正反馈的意义在于使生理过程不断加强,直至最终完成生理功能.
【解答】解:A、甲状腺激素浓度升高时,甲状腺激素会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活动,属于负反馈调节,A错误;
B、玉米体内合成的赖氨酸过多时,会抑制相关酶的活性导致酶促反应速率下降,属于负反馈调节,B错误;
C、害虫数量增加会引起食虫鸟类数量增多,进而抑制害虫种群的增长,属于负反馈调节,C错误;
D、向湖泊中大量排放污染物引起鱼类死亡,鱼类尸体腐烂又加剧了湖中鱼类的死亡,属于正反馈调节,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反馈调节,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准确判断问题的能力,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解题关键是对正反馈和负反馈的区分.
 
25.下列有关生物多样性和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基因突变和自然选择均定向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
B.群落演替过程中生物多样性增加,生物不发生进化
C.共生关系的两种生物在进化过程中可形成适应对方的特征
D.生态系统保持相对稳定,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
【考点】生物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分析】1、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观点: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的形成.其中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的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2、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是指对人类有食用、药用和工业原料等实用意义的,以及有旅游观赏、科学研究和文学艺术创作等非实用意义的价值.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是指对生态系统起到重要调节作用的价值,如森林和草地对水土的保持作用,湿地在蓄洪防旱、调节气候等方面的作用.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明显大于它的直接价值.
【解答】解:A、基因突变不能定向改变种群基因频率,只能提供生物进化的原材料,A错误;
B、群落演替的过程中,生物周围的环境在不断的发生变化,对生物不断的进行选择,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故生物也在不断进化,B错误;
C、共生关系的两种生物在进化的过程中,互相选择对方,故可形成适应对方的特征,C正确;
D、生态系统保持相对稳定会间接的对人类有益,故属于间接价值,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生物进化、群落和生态系统等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属于中档题.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四小题,满分50分.)
26.取生长旺盛的绿叶,用直径为1cm打孔器打出小圆片若干(注意避开大动脉),抽出小叶圆片内的气体,并在黑暗处用清水处理使小叶圆片细胞间隙充满水,然后平均分装到盛有等量的不同浓度的富含溶液的小烧杯中,置于光温恒定且适宜的条件下,测得各组小叶圆片上浮至液面所需平均时间,将记录结果绘制成曲线如图1.

(1)与a浓度相比,b浓度时小叶圆片叶肉细胞的类囊体薄膜上[H]的生成速率  (填“快”、“相等”或“慢”),此时小圆片的叶肉细胞中能产生ATP的细胞器有  .
(2)当浓度大于c时,随着CO2浓度的增大,小叶圆片中有机物的积累速率  .(填“加快”、“不变”、或“减慢”).
(3)另取若干相同的小叶圆片分别置于温度保持相同且适宜的,CO2溶液浓度为a的小烧杯中,选用40W的台灯作为光源,通过改变光源与小烧杯之间的距离进行实验,根据实验结果绘制成图2曲线(X1>0).
①该实验的目的是  .
②限制B点净光合速率的主要外界因素是  ,C点的含义是  时光源与小烧杯之间的距离.
【考点】光反应、暗反应过程的能量变化和物质变化.
【分析】据图分析:图1是叶圆片沉浮法测定光合作用的相关曲线,图示结果表明随着碳酸氢钠浓度的增加,叶圆片上浮的时间先缩短后延长.图2台灯与试管的距离在X1~X2时,随着光照的增强,光合速率不变;台灯与试管的距离大于X2cm时,随着光照的增强,光合速率逐渐减弱;台灯与试管的距离为X3时,净光合速率等于0,据此答题.
【解答】解:(1)据图1分析,b的二氧化碳浓度高于a的二氧化碳浓度,叶圆片上浮时间较短,叶肉细胞的类囊体薄膜上[H]的生成速率快,此时叶圆片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都可以产生ATP,所以产生ATP的细胞器有叶绿体和线粒体.
(2)CO2浓度大于c时,叶肉细胞的细胞外液浓度大于细胞液浓度,细胞失水增多,影响光合作用的进行,所以随着CO2浓度的增大,小叶圆片中有机物的积累速率减慢.
(3)①该实验的自变量是光源与小烧杯之间的距离即光照强度,因变量是净光合速率,所以探究的是光照强度对光合作用速率的影响.
②图2中B点刚刚达到光饱和点,此时限制光合作用的因素不是自变量光照强度,而是二氧化碳浓度.C点时氧气的释放速率为0,表示光补偿点,此时光合速率等于呼吸速率.
故答案为:
(1)快 叶绿体 线粒体
(2)减慢
(3)①探究光照强度对光合作用速率的影响
②CO2浓度 小圆片光合作用速率等于呼吸作用速率(或答“净光合作用速率为零”或答“小圆片光合作用强度等于呼吸作用强度”)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影响光合作用速率的因素及相关的探究实验,属于高频考点.解决本题的关键是图形分析和实验分析,要求学生明确曲线图中点、线的含义,并能利用图中信息准确答题.
 
27.美国神经生物学家埃里克•坎德尔因对海兔缩鳃反射的习惯化和敏感化的杰出研究,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敏感化是指人或动物受到强烈的或伤害性刺激后,对其他刺激的反应更加敏感.图1表示海兔缩鳃反射敏感化的神经调节模式.图2表示短期敏感化前后有关神经元轴突末梢的生理变化.

(1)图1中最简单的反射弧只含有  个神经元,海兔缩鳃反射弧中的效应器为  .若在图1中的c处给予适宜的电刺激,图中a、b、d三处能检测到电位变化的是  处.
(2)图2显示,当海兔受到强烈或伤害性刺激后,易化性中间神经元轴突末梢释放5﹣HT,这种信号分子与感觉神经元轴突末梢上的  结合后,引起内流量增加,从而使感觉神经元轴突末梢发生易化,即末梢释放神经递质的量  .
(3)如果实验中不小心将海兔缩鳃反射效应器中的某一处损坏,刺激喷水管时鳃不再发生反应.此时,若刺激图1中的a处,在运动神经末梢的最末端检测不到电位变化,表明  受损;若直接刺激鳃,鳃没有反应,表明鳃受损;若  ,表明运动神经末梢与鳃的接触部位受损.
【考点】反射弧各部分组成及功能;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图1中,此反射弧包含了感觉神经元、中间神经元和运动神经元三种神经元.效应器指传出神经末梢和它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等,即效应器是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所支配的鳃.图2中,敏感化后Ca2+进入神经细胞增多,神经递质释放量增加.
【解答】解:(1)由图和分析可知,图1中有3种神经元,但最简单的反射弧只含有2个神经元;海兔缩鳃反射弧中的效应器是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所支配的鳃.若在图1中的c处给予适宜的电刺激,由于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即兴奋在神经元的突触间传递是单向的,所以刺激可从中间神经元传到运动神经元,因而只有d点可检测到电位变化.
(2)图2显示,当海兔受到强烈的或伤害性刺激后,易化性中间神经元轴突末梢释放5﹣HT,这种信号分子与感觉神经元轴突末梢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后,引起Ca2+内流量增加,从而使感觉神经元轴突末梢发生易化,即末梢释放神经递质的量增加.
(3)如果实验中不小心将海兔缩鳃反射效应器中的某一处损坏,刺激喷水管时鳃不再发生反应.为检测受损部位:
①若刺激图l中的a处,在运动神经末梢的最末端检测不到电位变化,表明运动神经末梢受损;
②若直接刺激鳃,鳃没有反应,表明鳃受损;
③若刺激a处,在运动神经末梢的最末端能检测到电位变化;直接刺激鳃,鳃有反应,表明运动神经末梢与鳃的接触部位受损.
故答案为:
(1)2 运动神经末梢及其支配的鳃 d
(2)特异性受体 增加
(3)运动神经末梢 刺激a处,在运动神经末梢的最末端能检测到电位变化,直接刺激鳃,鳃有反应
【点评】本题以海兔缩鳃反射的正常化和敏感化为背景,考查反射孤结构、神经兴奋的传递等相关知识,意在考查了识图、获取信息及综合运用能力.
 
28.在微山湖中绿藻和蓝藻等是鲤鱼及沼虾的食物来源,其中沼虾也是鲤鱼的食物.图甲表示绿藻与蓝藻对N、P的吸收量及时其体内藻毒素含量的差异,图乙表示不同体长鲤鱼的食性比例.

(1)该湖泊中鲤鱼与沼虾的种间关系是  .
(2)假设该生态系统中除微生物外只存在鲤鱼、小虾、藻类,据图乙可知,当鲤鱼体长为4.2cm时,若要增重24kg,则最少需要藻类  kg.
(3)为了既能获得经济效益又能治理水体污染,先培养藻类吸收水体中的氮、磷元素,再构建食物链快速去除藻类,具体措施.
治理磷元素富营养化的碱性水体,应该选择较理想的藻类是  ,理由  .
‚现要投喂鲤鱼去除(1)中的藻类,投喂鲤鱼的体长应该大于4.2cm,因为该体长的鲤鱼  .
【考点】种间关系.
【分析】1、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生态系统中食物链越长,能量损耗越大,最高营养级可以利用的能量越少,反之则越多.
2、分析题图:图甲:两种藻类吸收磷元素的量相当,绿藻在PH大于8时藻毒素含量低,
图乙:鲮鱼体长在4.2 cm时,植食性与肉食性比例为3:1,以植物性食物所占比例高,能量利用率也高.
【解答】解:(1)微山湖中绿藻和蓝藻等是鲤鱼及沼虾的食物来源,其中沼虾也是鲤鱼的食物,所以该湖泊中鲤鱼与沼虾的种间关系是捕食和竞争.
(2)从图乙可以看出鲮鱼体长在4.2 cm时,植食性与肉食性比例为3:1,若鲮鱼获得的能量为24kg,有18kg来自藻类,6kg来自小虾,要求消耗藻类能量的最小值,传递效率应按20%计算,故消耗藻类最少为:18÷20%+6÷20%÷20%=240(kg).
(3)两种藻类吸收磷元素的量相当,绿藻在PH大于8时藻毒素含量低,因此选用绿藻较好.
(4)鲮鱼体长在4.2 cm时,植食性与肉食性比例为3:1,以植物性食物所占比例高,能量利用率也高.
故答案为:
(1)竞争和捕食
(2)240
(3)绿藻 两种藻类吸收磷元素的量相当,绿藻在碱性水体中藻毒素含量低
(4)植食性与肉食性比例为3.1,以植物性食物所占比例高,能量利用率也高
【点评】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有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识图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准确判断问题的能力,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29.出芽酵母的生活史如图1所示,其野生型基因发生突变后,表现为突变型(如图2所示).研究发现该突变型酵母(单倍体)中有少量又回复为野生型表现型,请分析回答:
部分密码子表
第一个字母 第二个字母 第三个字母
A U
U 终止 亮氨酸 G
C 谷氨酰胺 亮氨酸 G
A 天冬酰胺 异亮氨酸 C
G 谷氨酸 氨酸 A

(1)依据图2和表1分析,A基因的突变会导致相应蛋白质的合成  ,进而使其功能缺失.
(2)研究者提出两种假设来解释突变型酵母回复为野生型表现型的原因.
假设一.a基因又突变回A基因.
‚假设二.a基因未发生突变,编码能携带谷氨酰胺的tRNA的基因B突变为b基因(a、b基因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在a基因表达过程中,b基因的表达产物携带的氨基酸为  ,识别的密码子为  ,使a基因指导合成出完整的、有功能的蛋白质.
(3)为检验以上假设是否成立,研究者将回复后的单倍体野生型酵母与原始单倍体野生型酵母进行杂交,获取二倍体个体(F1),培养F1,使其减数分裂产生大量单倍体后代,检测并统计这些单倍体的表现型.
①若的单倍体子代表现型为  ,则支持假设一.
②若的单倍体子代野生型与突变型比例为3:1,则支持假设二.F2的单倍体子代中野生型个体的基因型是  ,来源于一个F1细胞的四个单倍体子代酵母细胞的表现型及比例可能为  .
【考点】基因突变的特征;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
【分析】1、酵母菌的生殖方式分无性繁殖和有性繁殖两大类. 无性繁殖包括:芽殖,裂殖,芽裂. 有性繁殖方式:子囊孢子. 出芽繁殖:这是酵母菌进行无性繁殖的主要方式.成熟的酵母菌细胞,先长出一个小芽,芽细胞长到一定程度,脱离母细胞继续生长,而后形成新个体.有多边出芽、两端出芽、和三边出芽.图1中Ⅰ为芽殖、Ⅱ为有性繁殖、Ⅲ为裂殖.芽殖、裂殖均为无性生殖.
2、分析图2,野生型基因A对应的mRNA是CAG,根据密码子表格,对应的是谷氨酰胺.突变型基因a对应的mRNA是UAG,根据密码子表格,对应的是终止密码子.
【解答】解:(1)依据图2和表1分析,A基因的突变为基因a,对应的mRNA是UAG,根据密码子表格,对应的是终止密码子,会导致相应蛋白质的合成提前终止,进而使其功能缺失.
(2)假设一:a基因又突变回A基因.提出此假设的依据是基因突变具有可逆性.
假设二:a基因未发生突变,编码能携带谷氨酰胺的tRNA的基因B突变为b基因(a、b基因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在a基因表达过程中,b基因的表达产物携带的氨基酸为谷氨酰胺,识别的密码子为UAG,使a基因指导合成出完整的、有功能的蛋白质.
(3)根据假设一:a基因又突变回A基因,则回复后的单倍体野生型酵母为A,与原始单倍体野生型酵母A进行杂交,获取二倍体个体(F1)AA,培养F1,使其减数分裂产生大量单倍体后代,F1的单倍体子代表现型为全部为野生型.
根据假设二可知,回复后的单倍体野生型酵母为ab,与原始单倍体野生型酵母AB进行杂交,获取二倍体个体(F1)AaBb,培养F1,使其减数分裂产生大量单倍体后代,F1的单倍体子代为AB:Ab:aB:ab=1:1:1:1,其中AB、Ab、ab为野生型个体,aB为突变型个体.来源于一个F1细胞的四个单倍体子代酵母细胞的表现型及比例可能为:全部为野生型;野生型:突变型=3:1;野生型:突变型=1:1.
故答案为:
(1)提前终止
(2)谷氨酰胺;UAG
(3)全部为野生型 AB、Ab、ab 全部为野生型 野生型:突变型=3:1 野生型:突变型=1:1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基因突变、基因分离定律等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识图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准确判断问题的能力.
完整版免注册下载地址:https://pan.baidu.com/s/1qXT34WO


相关评论
鄂公网安备 4208810200002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