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查询试卷\课件\优质课请在此输入关键字:
网站首页 >> 教育教研 >> 文章内容

基于高考评价体系的生物学科命题解读(2023版)

[日期:2023-03-28]   来源:  作者:   阅读:7[字体: ]


2022年高考生物学试题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以中国高考评价体系为依托,进一步深化考试内容改革,注重发挥生物学科的育人功能。试题立足学科本质,精心创设问题情境,延续近年试题风格,以稳为主、稳中有进,加强价值引领和文化渗透:关注学情变化.引导学生培养和发展核心素养,助力高考综合改革和高中课程改革平稳推进。高考评价体系的评价对象既是学生、以“四层”测量学生素质内涵,以“四翼”评价学生素质达成度:也是高考命题本身,“四层”规定命题内容,“四翼”保障命题质量。高考评价体系的构建是“ 个动态发展的过程,是一个日臻完善的过程。

一、高考生物学科的功能定位

在新高考方案中,生物学属于选择性考试科目。高考设置生物学考试,旨在引导学生习得生物学知识,获取生物学研究过程中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独特思路和方法,养成科学的思维习惯、科学精神和科学品质.发展创新实践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形成热爱和尊重生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命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生物学考试作为素质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引导中学生物学教学具有重要意义。生物学考试内容改革应充分体现课程改革理念和高考综合改革要求,关照高校人才选拔需求和高中教学实际,有助于高考综合改革的推进。

1.生物学科的核心功能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教育要坚持正确方向、坚持立德树人坚持服务大局、坚持改革创新。全面深化考试内容改革,着力考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增强国家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

高考属于选拔性考试,目的是为不同类型的高校选拔出符合要求的新生,其选拔质量直接影响着高等教育质量乃至国家创新人才的培养质量,从这个意义上说,高考不仅是为高校选拔人才.而且是为国选才。因此,服务选才是高考的基本功能和使命,也是高考存在的客观要求。

引导教学是基础教育对高考的现实需求。高考一方面要 为高校选好人才另一方面客 观上还具有服务和引导基础教育教学的现实作用。因此,必须认识和处理好高考改革与基础教育改革的关系。坚持育人为本,将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成才作为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深入推进素质教育,充分发挥好高考这“指挥棒”作用。

2.生物学科的考查内容

(1)核心价值

核心价值是指学生应当具备的良好政治素质、道德品质和科学思想方法,起着价值引领作用,学生面对现实问题情境时应当具有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生物学科在引导学生正确理解生命的价值,尊重和热爱生命,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从系统的视角理解人与人之间、人与其他生物之间、其他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密切联系,遵循自然规律,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观念.形成生态文明意识,保护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客观认识生物学理论和技术的进步对人类社会发展的意义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2)学科核心素养

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在高考评价体系学科核心素养的架构下赋予了其生物学的学科特色,渗透新课标核心素养内容与目标的有机融合。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是指能够合理运用生物学思维方式与方法,有效地整合生物学的相关知识,运用生物学的相关能力,高质量地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品质。主要包括知识与观念、科学思维探究与创新、责任与担当四个方面。

知识与观念包括系统观,物质、能量和信息观,结构与功能观,稳态与调节观,适应与进化观,生态观等。

科学思维方法包括比较与分类、分析与综合、归纳与演绎抽象与概括、建立模型、批判性思维等。

探究与创新中探究是指在观察和实验的基础上提出生物学问题、形成猜想并作出假设、设计实验或制定方案、进行实验或完成方案、得出结论的过程,以及对特定的生物学现象或事实,进行观察、提问、讨论和交流的过程。创新是指能针对生物学现象与事实发现新的问题、提出新的解释或作进一-步探究的能力,创新还包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新思维、新方法。
责任与担当是尊重生命、热爱生命、健康生活、关爱他人、保护环境等责任意识,也包括积极参与个人与社会事务的讨论,作出理性的解释和判断。

(3)关键能力

生物学科关键能力是指即将进人高等学校的学习者在面对与生物学科相关的生活实践或学习探索问题情境时,有效地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所必须具备的能力。高考评价体系中生物学科的关键能力主要包括理解能力、实验探究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创新能力。其中理解能力要求学生能够获取关键信息、解释生物学现象、解决生物学问题,并用科学准确的语言进行表达。实验探究能力要求学生能够对相关生物学问题进行科学探究,如分析问题、设计实验、预测结果并得出结论或作出解释,掌握科学探究的整个流程。解决问题能力要求学生能够运用生物学知识解释或解决实际生活生产实践中的问题。创新能力要求学生能够提出新解释、新方法、新思路或得出新结论或提出新的观点。

(4)必备知识

必备知识是由生物学的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基本方法组成的学科基础知识体系。新高考生物学科必备知识根据《生物学课程标准》)规定的必修内容(分子与细胞、遗传与进化)和选择性必修内容(稳态与调节、生物与环境、生物技术与工程),参照学业水平等级性考试对知识内容的要求选取。

3.生物学科考查要求

根据国家需要的人才特征和素质教育的培养目标,体现国家人才强国战略的要求,新高考生物学科基于学科特点,明确学科化考查要求,从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和创新性四个维度,对学生所表现出的核心价值、学科核心素养、关键能力、必备知识进行考查。这四个维度既相互关联,又有交叉和递进。

(1)基础性

基础性是最基本的考查要求,主要考查学生对主干知识和基本理论的掌握程度,关注今后生活、学习和工作所必须具备、不可或缺的知识、能力和素养,因此要求学生对这一部分内容的掌握扎实牢靠,试题对必备知识、理解能力层级的考查体现基础性。

(2)综合性

综合性是指学生对必备知识与关键能力、学科核心素养、核心价值的触类旁通、融会贯通。既包括同一层面的知识、能力、素养能够横向的融会贯通地解决问题,也包括不同层面的知识、能力、素养,能够纵向的融会贯通地解决问题。

(3)应用性

应用性是指运用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和学科核心素养去解决实际问题,强调生物学与生产生活的紧密联系,关注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科学技术进步、生产生活实际等紧密相关的内容,引导学生自觉地从生物学视角思学生活中的问题,避免考试和生活学习脱节,坚持应用导向,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生产实践及科学探究等问题,发挥学科的应用价值。

(4)创新性

创新性是指创造性地运用知识和思维方法,发现新问题、得出新认识,增强探究性和开放性,考查学生的创新意识,要求在新颖的问题情境下,或在新颖的试题呈现方式或设问方式下,使学生能在新的情境中积极思考、完成探究性或开放性题目的回答。结合学习的生物学知识,对试题给出的生物学现象作出合理的解释。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依据新证据得出新的结论或提出新的观点。创造性地提出解决生活生产实践及科学探究中实际问题的新思路、新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4.生物学科考查载体

真实的试题情境成为“价值引领、素养导向能力为重知识为基”综合考查学生知识运用和迁移能力的载体。在具体的情境化试题中,不同的情境与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关系密切程度不同,学生对情境的熟悉程度和理解程度都可能影响他们对试题的回答。结合生物学的学科特点,统计近几年高考试题,我们可以将试题情境分为四类:即生活、学习和实践情境,生态环境情境,科学实验和探究情境和生命科学史情境。

二、核心价值金线与生物学命题实践

2022年高考生物学试题紧密结合学科内容,精心选择新冠疫情防控、自然资源保护、绿色发展、农业生产、体育锻炼、全民健康等素材,强化高考的价值引领作用,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使学生感受到作为青年一-代的责任担当和时代使命。

1.战疫入题,联系社会热点问题,强化责任担当意识

当前,新冠疫情仍在一些国家和地区肆虐,我国研发的疫苗为全球抗疫做出了重大贡献。病毒核酸检测和疫苗的研发技术在控制疫情方面效果显著,这使学生深刻体会到科学技术的关键作用。全民免费接种疫苗也使得学生对我国的制度优势产生了高度认同,提升了“四个自信”,增强了爱国主义情怀。

如2022年全国乙卷理科综合第38题:新冠疫情出现后,病毒核酸检测和疫苗接种在疫情防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回答下列问题。

(1)新冠病毒是一种RNA病毒,检测新冠病毒RNA(核酸检测)可以采取RT- PCR法。这种方法的基本原理是先以病毒RNA为模板合成cDNA,这一过程需要的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再通过PCR技术扩增相应的DNA片段。根据检测结果判断被检测者是否感染新冠病毒。

(2)为了确保新冠病毒核酸检测的准确性,在设计PCR引物时必须依据新冠病毒RNA中的_________________来进行。PCR过程每次循环分为3步,其中温度最低的一步是___________________

(3)某人同时进行了新冠病毒核酸检测和抗体检测(检测体内是否有新冠病毒抗体),若核酸检测结果为阴性而抗体检测结果为阳性,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出1种情况即可);若核酸检测和抗体检测结果均为阳性,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常见的病毒疫苗有灭活疫苗、蛋白疫苗和重组疫苗等。已知某种病毒的特异性蛋白S(具有抗原性)的编码序列(目的基因)。为了制备蛋白疫苗,可以通过基因工程技术获得大量蛋白S。基因工程的基本操作流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本题围绕新冠病毒核酸检测和疫苗接种在控制疫情传播上的重大作用,考查核酸检测的 8:25:16
基本原理和结果分析,引导学生加深对防疫措施的认识。传达了学以致用的观念,引导学生树立运用所学知识和所具备的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自觉意识,同时引导学生关注国家发展和社会民生问题,凸显社会责任意识与个人担当。

2.生态入题,厚植生态平衡理念,提升环境保护意识

近几年,高考生物学试题注重考查生态学知识,以增强学生的生态文明观,渗透“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理念,增强防止环境污染和保护环境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如2022年全国乙卷理科综合第37题:化合物S被广泛应用于医药、食品和化工工业。用菌株C可生产S,S的产量与菌株C培养所利用的碳源关系密切。为此,某小组通过实验比较不同碳源对菌体生长和S产量的影响,结果见表。

碳源      细胞干重/(g. L-1)     S产量/(g. L-1)

葡萄糖         3.12                       0.15

淀粉              0.01                       0.00

制糖废液        2.30                    0.18

(1)通常在实验室培养微生物时,需要对所需的玻璃器皿进行灭菌,灭菌的方法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出2点即可)。

(2)由实验结果可知,菌株C生长的最适碳源是_________________;用菌株C生产S的最适碳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菌株C的生长除需要碳源外,还需要___________________(答出2点即可)等营养物质。

(3)由实验结果可知,碳源为淀粉时菌株C不能生长,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若以制糖废液作为碳源,为进一步确定生产 S的最适碳源浓度,某同学进行了相关验。请简要写出实验思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利用制糖废液生产S可以实验废物利用,其意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出1点即可)。

本题利用制糖废液进行微生物发酵生产工业产品为情境,让学生思考废物利用的意义,提示我们要尊重科学,采取适当的措施来促进自然环境修复,避免盲目行动给自然环境造成伤害,凸显生态文明发展理念。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是人类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为了保护我们的家园,必须遵循自然规律,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积极倡导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念。

3.文化入题,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树立文化自信

高考生物学试题在评价学生学科文化素质水平的同时,注重加强价值引领和文化渗透,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如2022年湖南卷第21题(节选):

黄酒源于中国,与啤酒、葡萄酒并称世界三大发酵酒。发酵酒的酿造过程中除了产生乙醇外,也产生不利于人体健康的氨基甲酸乙酯(EC)。EC主要由尿素与乙醇反应形成,各国对酒中的EC含量有严格的限量标准。回答下列问题。

(1)某黄酒酿制工艺流程如图所示,图中加入的菌种a是_______________。工艺b是____________________(填“消毒”或“灭菌"),采用工艺b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

(2)以尿素为唯一戴源的培养基中加入___________________指示剂。根据颜色变化,可以初步鉴定分解尿素的细菌。尿素分解菌产生的服酶可用于降解黄酒中的尿素.服酶固定化后稳定性和利用效率提高,固定化方法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出两种即可)。

上述试题集传统文化与科学知识于体, 利用黄酒制作工艺技术为素材,围绕发酵的生物学原理和过程,考查学生对微生物培养所需的营养物质类型、生长条件以及代谢特征的理解与运用.体现了劳动人民的传统智慧,彰显了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坚定学生的文化自信。

三、关键能力银线与生物学命题实践

高考评价体系中的关键能力包括知识获取能力群、实践操作能力群和思维认知能力群,酒盖认识世界、解决问题和关键思维等维度。在(生物学课程标准》提出的4个学科核心素养要素中:“生命观念”是指对观察到的生命现象及相互关系或特性进行解释后的抽象.是经过实证后的观点:“科学思维”是指尊重事实和证据,运用科学方法认识事物、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习惯和能力:“科学探究"是指能够发现现实世界中的生物学问题,并能设计方案进行研究、得出结论.侧重于实验和实践能力;“社会责任”是指能够理性地运用生物学知识解决生产生活问题,以及在这个过程中所表现的担当和责任感。现行高考生物学科能力考查目标包括理解能力、实验与探究能力、获取信息的能力、综合运用能力。结合现行高考生物学科对能力考查的积累和凝练,基于学科核心素养发展、价值塑造的现实要求,反映新课程理念与人才培养目标,体现时代性、传承性、学科特性,将新高考生物学科关键能力确立为理解能力、实验探究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创新能力。新高考生物学科关键能力与高考评价体系、现行高考生物学科能力目标的关系如图所示。
 

1.信息获取、加工与语言表达

信息获取与加工能力主要是学生针对生物学试题,从信息中去提取价值性的内容,经过自已的加工、整合所形成的解决问题的能力。信息可以在题干或选项中,可能以文字形式或图表等形式存在,获取信息的关键是仔细审题,注重细节抓关键字,而对信息加工处理的主要方法有分析、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从提供的繁杂信息中抓住关键特征信息,筛除干扰信息,分析重组信息,确定解决问题所需的有用信息,能“从可见的东西中看出不平常的东西来”,解决实际问题。

1.1文字类信息的获取与加工

这类题目的题干文字中常常隐藏着与解题有重要关联的信息,我们能从中获取到关键信息并加以应用是解题的关键。题干内有解题的限制条件,根据限制条件排除干扰选项。

如2021年山东卷第1题:高尔基体膜上的RS受体特异识别并结合含有短肽序列RS的蛋白质,以出芽的形式形成囊泡,通过囊泡运输的方式将错误转运到高尔基体的该类蛋白运回内质网并释放。RS受体与RS的结合能力随pH升高而减弱。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消化酶和抗体不属于该类蛋白

B.该类蛋白运回内质网的过程消耗ATP

C.高尔基体内RS受体所在区域的pH比内质网的pH高

D. RS功能的缺失可能会使高尔基体内该类蛋白的含量增加

1.2图表类信息的获取与加工

图表具有简明扼要、信息丰富等多种优点,是高考生物学试题常用的信息载体。从图表中获取和转化出关键信息是认识和分析问题的前提.图表中往往蕴含解题关键信息,学会识图(表)、读图(表)至关重要.这种信息处理能力是高考考查的重要目标之一。

如2022年山东卷第9题:药物甲、乙、丙均可治疗

某种疾病,相关作用机制如图所示,突触前膜释放的递质为去甲肾上腺素(NE)。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药物甲的作用导致突触间隙中的NE增多

B.药物乙抑制NE释放过程中的正反馈

C.药物丙抑制突触间隙中NE的回收

D.NE- β受体复合物可改变突触后膜的离子通透性

分析第一步,弄清图示各种符合代表的含义,如一代表作用,一代表NE去向,一代表抑制,M代表单胺氧化酶,Q代表突触小泡,Y 2代表受体,这代表通道蛋白。

第二步,按照一-定 主线找出各部分之间的逻辑关系。根据图示可以看出,去甲肾上腺素(NE)存在于突触小泡,由突触前膜释放到突触间隙,作用于突触后膜的β受体或突触前膜a受体,或重新被回收。单胺氧化酶可以使NE灭活,而药物甲可以阻断该灭活过程;药物乙抑制去甲肾上腺素与a受体结合;药物丙抑制去甲肾上腺素的回收。

第三步,根据各部分的逻辑关系进行推理或论证。如药物甲抑制去甲肾上腺素的灭活,则会导致突触间隙中的NE增多;神经递质NE与突触后膜的β受体特异性结合后,可改变突触后膜的离子通透性,引发突触后膜电位变化;NE作用于突触前膜的a受体可以抑制NE释放,这属于负反馈调节,药物乙抑制NE释放过程中的负反馈。

1.3语言表达

语言表达注重考查学生的表达能力,要求学生能运用文字、图表以及数学方式描述生物学方面的内容。试题呈现形式是在非选择题中要求学生用- 句或多句文字语言描述、分析生物学内容,我们把这种形式称作“长句表达”考查。长句表达的设问一般是要求学生分析原因、说明依据和阐明结论,这类题答案往往字数比较多,经常出现“原因是”“目的是"“意义是”“判断依据是”“优点是”“结果(论)是”实验思路是”这样的设问方式。此类试题需要学生运用逻辑思维进行解释、推理,并做出合理的判断,得出准确的结论。

长句表达可以概括为三类题型,即“判断依据”“结果结论”“原因分析”。这三类题型的作答模式可以提炼成如下模型:“描述事实> 分析本质>得出结论”。

如2022年湖南卷第18题:当内外环境变化使体温波动时,皮肤及机体内部的温度感受器将信息传入体温调节中枢,通过产热和散热反应,维持体温相对稳定。回答下列问题。

(1)炎热环境下,机体通过体温调节增加散热。写出皮肤增加散热的两种方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机体产热和散热达到平衡时的温度即体温调定点,生理状态下人体调定点为37 °C。病原体感染后,机体体温升高并稳定在38.5 °C时,与正常状态相比,调定点_______________(填

“上移”“下移”或“不变”),机体产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若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损毁,机体体温不能维持稳定。已知药物A作用于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调控体温。现获得A的结构类似物M,为探究M是否也具有解热作用并通过影响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调控体温,将A、M分别用生理盐水溶解后,用发热家兔模型进行了以下实验,请完善实验方案并写出实验结论。

②由甲、乙、丙三组实验结果,得出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由甲、乙、丙、丁四组实验结果,得出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分析:

一是在题干中找“处理条件”和“实验结果”(即实验的自变量和因变量)。该题目中“处理条件”:四组实验设计遵循单因子变量, 因此根据甲、乙、丙实验设计以及题干信息,可以推测丁组实验处理为损毁下丘脑的发热家免模型+M溶液。“实验结果”是甲组与丁组发热,乙组与丙组退热。

二是分析本质,利用生物学原理等进行分析(即分析出现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关系的原因)。由表格可知,甲组为空白对照,发热家免模型产生发热的症状;乙组是加了等量用生理盐水溶解的A溶液,已知药物A作用于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调控体温,因此发热家兔模型会退热;丙组是加了等量生理盐水溶解的M溶液,也出现退热现象,说明M与药物A一样也具有解热作用;丁组小鼠出现发热症状,由于要探究M是否通过影响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调控体温,实验需要遵循单-变量原则,与丙组相比,丁组的处理是①损毁下丘脑的发热家兔模型+M溶液,结果是M不能起到调控体温的作用。②由甲、乙、丙三组实验结果,得出结论:M与药物A-样也具有解热作用。③由甲、乙、丙、于四组实验结果,得出结论:M与药物A一-样具有解热作用并通过影响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调控体温。

2.科学探究能力

科学探究能力是在掌握科学探究技能的过程中形成的能力,包括观察能力、提出问题的能力、收集资料和信息的能力、建立假说的能力、进行社会调查的能力、进行科学观察和科学实验的能力、得出结论的能力、合作与交流的能力以及反思与评价的能力。

2.1合理判断,评价实验

如2022年广东卷第13 题:某同学对蛋白酶TSS的最适催化条件开展初步研究,结果见下表。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该酶的催化活性依赖于CaCl2

B.结合①②组的相关变量分析,自变量为温度

C.该酶催化反应的最适温度为70°C,最适pH为9

D.尚需补充实验才能确定该酶是否能水解其他反应物

分析以“探究蛋白酶TSS的最适催化条件”科学实验和探究作为学科情境,考查学生分析表格数据的能力,对比分析5组实验的物质组成找出实验的自变量,根据5组实验因变量的差异,进而分析蛋白酶TSS的最适催化条件。

2.2做出假设,设计实验

此类试题要求学生能够熟练掌握实验设计的一般原理和方法,能够对实验现象作出合理的推论和假设,能够对实验结果进行解释,并改进实验设计的能力,这是对实验探究能力的综合考查。生物学试题中,在考查遗传学的基本原理是经常以实验设计的形式进行,如2022年全国甲卷理科综合第32题,要求根据实验现象(玉米的糯与非糯)推测实验结果,即实验过程中预计所得的实验数据。2022 年全国乙卷理科综合第32题,要求设计杂交实验来确定植株甲的基因型,实验设计要求写出选用的亲木基因型、预期实验结果和结论。

3.批判性思维

批判性思维包括严密思维和逻辑推理等科学思维,要求尊重事实和证据,崇尚严谨和求实的态度.进行符合逻辑的推理和判断,具有质疑和批判的精神。当前社会发展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强烈,要求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认知水平,及生活生产实践等情境中的问题,运用知识、经验、获取的相应信息,提出新解释、新方法、新思路或得出新结论;或者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能够依据新证据得出新的结论或提出新的观点。

如2021年山东卷第16题,考查了细胞中的H2O和O2的相关知识,其中“植物细胞产生的O2只能来自光合作用”这一选项便考查 了学生结合自己所学知识敢于提出问题、敢于质疑的能力,要求学生有严密的思维逻辑。植物细胞产生的O2只能来自光合作用吗? H2O2是动植物细胞代谢过程中产生的一种有害物质 ,细胞中含有H2O2酶,该酶可以催化H2O2分解生成O2。因此,植物细胞产生的O2不一-定只来自光合作用。这是生物学考试中对批判性思维最常考的一种形式。2020 年全国I卷理科综合第5题要求根据果蝇杂交实验结果在性状显隐性、亲代雌蝇是否纯合、基因的染色体位置等维度的推测进行判断,考查学生根据现有结果得出结论的缜密思维能力。2020 年全国II卷理科综合第5题以叶圆片在两种糖溶液中水分流动实验的结果分析为情境,要求学生根据试题所给信息、实验结果及相应推测进行判断。这些试题注重对批判性思维能力等高阶思维能力的考查,以此引导学生注重思维的严密性和逻辑性,助力支撑学生终身发展能力的培育。

除此之外,生物学的科学表达既是梳理科学逻辑的过程,也是反映生物学思维路径的过程,因此也是高考中重要的考查目标之一。

4.科学推理

根据一个判断得出另一个判断的思维方式。科学推理的形式多种多样,如逻辑推理,分析与综合推理、类比推理、因果推理等。

如2022年全国甲卷理科综合第29题:根据光合作用中CO2的固定方式不同,可将植物分为C3植物和C4植物等类型。C4植物的CO2补偿点比C3植物的低。CO2补偿点通常是指环境CO2浓度降低导致光合速率与呼吸速率相等时的环境CO2浓度。回答下列问题。

(1)不同植物(如C3植物和C4植物)光合作用光反应阶段的产物是相同的,光反应阶段的产物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出3点即可)。

(2)正常条件下,植物叶片的光合产物不会全部运输到其他部位,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出1点即可)。

(3)干旱会导致气孔开度减小,研究发现在同等程度干旱条件下,C4植物比C3植物生长得好。从两种植物CO2补偿点的角度分析,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模型构建

模型是人们为了某种特定目的而对认识对象所作出的一种简化的,概括性的描述,这种描述可以是定性的,也是可以是定量的,有的借助于具体的、形象化的实物,有的则以抽象化|的形式表现出来,它没有包括原型的所有特征,但是能反映出原型的本质特征。在生物学教学中,模型建构就是指用一-定的物质形式或思维形式构建生物模型,使得生物事实直观化、简单化、帮助学生理解和构建概念,也为学生认识事物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模型的形式很多,主要包括物理模型、概念模型和数学模型。模型方法作为一种科学研究方法在 人教版教材中介绍给学生,模型方法是以研究模型来揭示原型的形态、特征和本质的方法,是逻辑方法的一种特有形式。模型具有三个基本特点:①是对实际对象的模仿和抽象;②组成体现认识对象系统中的主要因素;③反映主要因素之间的关系。

2020年山东卷第8题:碘是甲状腺激素合成的重要原料。甲状腺滤泡上皮细胞膜上的纳一钾泵可维持细胞内外的Na+浓度梯度,钠一碘同向转运体借助Na+的浓度梯度将碘转运进甲状腺滤泡上皮细胞,碘被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活化后,进入滤泡腔参与甲状腺激素的合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长期缺碘可导致机体的促甲状腺激素分泌减少

B.用钠一钾泵抑制剂处理甲状腺滤泡上皮细胞,会使其摄碘能力减弱

C.抑制甲状腺过氧化物酶的活性,可使甲状腺激素合成增加

D.使用促甲状腺激素受体阻断剂可导致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

分析Na+-K+泵又称Na+-K+ ATP酶,是动物细胞的质膜上的一种特殊蛋白质,可以分解ATP获得能量,并利用此能量把Nat从细胞内转运到细胞外,把K+从细胞外转运人细胞内。该酶的主要作用是控制细胞膜内外的K+、Nat的浓度差,维持细胞内外液的渗透压。另外,该酶帮助建立起来的离子浓度差还可协同其他物质的转运,建构模型如下:

根据题目信息以及建构的模型,进行推理分析:甲状腺滤泡上皮细胞膜上的钠一钾泵是向细胞内运输K+,向细胞外泵出Nat,而钠碘同向转运体是将Na+和碘由细胞外运到细胞内。碘被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活化后才能参与甲状腺激素的合成。甲状腺激素的分泌是一种(负)反馈调节,碘是合成甲状腺激素的原料,长期缺碘可使机体甲状腺激素分泌减少,从而导致促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增加。

2021年广东卷第15题:与野生型拟南芥WT相比,突变体t1和t2在正常光照条件下,叶绿体在叶肉细胞中的分布及位置不同(图a,示意图),造成叶绿体相对受光面积的不同(图b),进而引起光合速率差异,但叶绿素含量及其他性状基本一致。在不考虑叶绿体运动的前提下,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t2比t1具有更高的光饱和点(光合速率不再随光强增加而增加时的光照强度)

B.t1比t2具有更低的光补偿点(光合吸收CO2与呼吸释放CO2等量时的光照强度)

C.三者光合速率的高低与叶绿素的含量无关

D.三者光合速率的差异随光照强度的增加而变大

分析     思维建模。由于绿色植物每时每刻都要进行细胞呼吸,所以在光下测定植物光合作用强度时,实际测得的数值应为光合作用与细胞呼吸的差值,称为“净光合作用强度”。光照强度影响光合作用强度的曲线见下图。

该图的纵坐标一单 位时间内CO2的吸收量表示的是“净光合作用强度”。A点植物不进行光合作用,A的绝对值表示植物的细胞呼吸强度;B点称为光补偿点,此时植物既不吸收CO2也不释放CO2,,即植物光合作用消耗的CO2量与细胞呼吸产生的CO2量相等时的光照强度;C点称为光饱和点,即植物的光合速率不再随光照强度增加而增加时的光照强度。

2021年河北卷第10题:血糖浓度升高时,机体启动三条调节途径:①血糖直接作用于胰岛B细胞;②血糖作用于下丘脑,通过兴奋迷走神经(参与内脏活动的调节)支配胰岛B细胞;③兴奋的迷走神经促进相关胃肠激素释放,这些激素作用于胰岛B细胞。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①和②均增强了胰岛B细胞的分泌活动

B.②和③均体现了神经细胞与内分泌细胞间的信息交流

C.①和③调节胰岛素水平的方式均为体液调节

D.血糖平衡的调节存在负反馈调节机制

分析从题目信息可知,胰岛B细胞受血糖、迷走神经、胃肠激素的直接调控,分别属于体液调节、神经调节、神经一体液调节。 建构模型如下:

血糖升高一胰岛B细胞一 ➢分泌增强

下丘脑一➢迷走神经         胃肠激素释放

根据题干信息以及模型进行科学推理。血糖浓度升高时,机体对血糖的调节都是通过促进胰岛素的分泌来降低血糖浓度,故题目中三条调节途径都是增强胰岛B细胞的分泌活动。①血糖浓度升高直接作用于胰岛B细胞,促进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增多;②血糖浓度升高作用于下丘脑,通过兴奋迷走神经释放的神经递质与胰岛B细胞上的受体结合支配胰岛B细胞;③兴奋的迷走神经促进相关胃肠激素释放,也是通过神经递质与胃肠上的相应受体结合进行调节的。②③途径都体现了神经细胞与内分泌细胞间的信息交流。

四、情境载体串联线与生物学命题实践

2019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中提出,创新试题形式,加强情境设计,注重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增加综合性、开放性、应用性、探究性试题。2021年2月19日,教育部官网发布《教育部关于做好2021年普通高校招生工作的通知》,通知明确提出要深化考试内容改革-2021年高考命题要坚持立德树人,加强对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考查和引导;要优化情境设计,增强试题开放性、灵活性,充分发挥高考命题的育人功能和积极导向作用,引导减少死记硬背和“机械刷题”现象。

1.生活、学习和实践情境

生活、学习和实践情境,是指学生日常生活中或社会实践中常见的生物学相关现象或问题。这类情境试题与学生实际生活最为亲近,可用来考查学生知识技能迁移的能力,学生对融入生活情境的学科知识觉得更加亲切,也更易理解,试题的难度也较低。

如2022年广东卷第17题:迄今新型冠状病毒仍在肆虐全球,我国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抗疫理念和动态清零的防疫总方针。图a表示免疫力正常的人感染新冠病毒后,体内病毒及免疫指标的变化趋势。

回答下列问题。

(1)人体感染新冠病毒初期,免 疫尚未被激活,病毒在其体内快速增殖(曲线①、②上升部分)。曲线③、④上升趋势一致,表明抗体的产生与T细胞数量的增加有一定的相关性,其机理是。此外,T 细胞在抗病毒感染过程中还参与__过 程。(2)准确、快速判断个体是否被病毒感染是实现动态清零的前提。目 前除了核酸检测还可以使用抗原检测法,因其方便快捷可作为补充检测手段,但抗原检测的敏感性相对较低,据图a分析,抗原检测在时间段内进行才可能得到阳性结果,判断的依据是此阶段

(3)接种新冠病毒疫苗能大幅降低重症和死亡风险。图b表示一些志愿受试者完成接种后,体内产生的抗体对各种新冠病毒毒株中和作用的情况。据图分析,当前能为个体提供更有效保护作用的疫苗接种措施是

以上试题是利用生活、学习和实践情境,考查学生的必备知识和关键能力及学科素养。

2.生态环境情境

生态环境情境,是指生态系统组成、各成分的作用,生态系统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信息传递的规律和特点,环境资源、环境保护、天气与气候的变化等相关的情境。这类情境试题也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除考查学生有关生态环境的必备知识外,还可以考查学生理解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等能力,最终指向学科素养是使学生形成生态文明的观念。

如2022年山东卷第11题:某地长期稳定运行稻田养鸭模式,运行过程中不投放鸭饲料,鸭取食水稻老黄叶、害虫和杂草等,鸭粪可作为有机肥料还田。该稻田的水稻产量显著高于普通稻田,且养鸭还会产生额外的经济效益。若该稻田与普通稻田的秸秆均还田且其他影响因素相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与普通稻田相比,该稻田需要施加更多的肥料

B.与普通稻田相比,该稻田需要使用更多的农药

C.该稻田与普通稻田的群落空间结构完全相同

D.该稻田比普通稻田的能量的利用率低

本题以“稻田养鸭模式”的生态情境,稻田养鸭也可称之为“稻鸭农法”,在稻田里发挥鸭子的“解毒禽”“杀虫禽”"“除草禽”的作用,实现了稻鸭双丰收。试题利用生态环境的情境,考查学生的必备知识和关键能力及学科核心素养。

3.科学实验和探究情境

科学实验与探究情境,包括教材实验的整合,以实验为背景的相关问题的分析及实验验证,探究某些问题的实验设计与分析等。绝大多数的生物学必备知识都可以放在该类情境进行考查,通过这类题目的训练与考查,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科学品质。

如2022年全国乙卷理科综合第4题:某种酶P由RNA和蛋白质组成,可催化底物转化为相应的产物。为探究该酶不同组分催化反应所需的条件,某同学进行了下列5组实验(表中“十”表示有,“一”表示无)。

根据实验结果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A.酶P必须在高浓度Mg2+条件下才具有催化活性

 

B.蛋白质组分的催化活性随Mg2+浓度升高而升高

C.在高浓度Mg2+条件下RNA组分具有催化活性

D.在高浓度Mg2+条件下蛋白质组分具有催化活性

以“探究酶P不同组分催化反应所需的条件”科学实验和探究作为学科情境,考查学生对酶的催化作用的理解及分析表格数据的能力,是对教材“酶的活性和化学本质”等知识的考查。

4.生命科学史情境

生命科学史述说生物学科发展的脉络轨迹,是生物学知识体系的重要组成成分,它向我们展示了科学理论的发展趋势、科学家的探究历程、科研方法、科学家的生平、科学态度以及科学精神。

2021年全国甲卷理科综合第5题,以格里菲思所做的肺炎链球菌转化实验为情境,考查了DNA是遗传物质的证据,让学生领悟科学家设计实验、处理实验结果、对实验结果分析的逻辑性、得出结论的严谨性和实验手段的合理性,考查理解能力、实验探究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科学品质,向科学家致敬。

五、高考生物学命题中的必备知识考查

必备知识是指即将进人高等学校的学习者在面对与生物学相关的生活实践或学习探索问题情境时,有效地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所必须具备的知识。它是由生物学的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基本方法组成的学科基础知识体系。高考试题从六个专题方向上对生物学知识进行考查,分别是细胞生物学、植物生理学、动物生理学、遗传学、生态学和生物技术与工程。依据课程标准中对知识内容的要求,进行了相关知识的简化,方便用于统计高考试题对必备知识的考查。以下为近三年全国卷中各专题考查频度较高的必备知识细目。

专题:细胞生物学

小专题 :细胞的分子组成

必备知识细目: 无机盐及作用 、糖类的种类和作用、蛋白质的种类及作用

小专题 :细胞结构 分工合作,共同完成各项生命活动             

必备知识细目: 质膜(细胞膜)的结构与功能、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细胞核的结构和功能、细胞器之间的分工协作

小专题 :细胞的生命历程

必备知识细目: 细胞周期与有丝分裂

小专题 :细胞生物学实验

必备知识细目:观察细胞中DNA和RNA的分布(新教材已删除)

小专题: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

必备知识细目:物质通过主动运输、被动运输进出细胞

小专题:酶、ATP与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

必备知识细目:光合作用的条件及物质、能量变化过程、细胞呼吸的条件及物质、能量变化过程

小专题: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

必备知识细目:植物生长素的发现和作用、几种植物激素对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作用

小专题:植物生理学实验

必备知识细目: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探究不同环境因素对光合作用的影响

小专题:内环境的变化会引发机体的自动调节,以维持内环境的稳态          

必备知识细目:内环境稳态的实例(血糖、体温、pH和渗透压等的调节)

小专题:神经系统能够及时感知机体内、外环境的变化,并做出反应调控各器官、系统的活动,实现机体稳态

必备知识细目:突触的结构及兴奋在突触处的传递

小专题:激素通过体液传送调节内环境稳态

必备知识细目: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及其参与的生命活动调节

小专题: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必备知识细目:特异性免疫包括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免疫功能异常会引发疾病(过敏、自身免疫病、艾滋病)

小专题:亲代传递给子代的遗传信息主要编码在DNA分子上

必备知识细目:DNA的基本单位、分子结构、遗传信息、基因通过控制蛋白质的合成控制生物的性状

小专题:有性生殖中基因的分离和重组导致双亲后代的基因组合有多种可能        

必备知识细目:减数分裂与生殖细胞的形成、基因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伴性遗传

小专题:种群和群落

必备知识细目:种群的数量特征、群落的结构特征、群落演替的类型及过程

小专题:生态系统的功能

必备知识细目: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及各成分之间的关系、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规律及实例

小专题:生态学实验

必备知识细目:探究培养液中某种酵母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

小专题:获得纯净的微生物培养物是发酵工程的基础

必备知识细目:通过调整培养基的配方可有目的地培养某种微生物

小专题:发酵工程为人类提供多样的生物产品

必备知识细目:发酵工程的原理及应用

小专题:植物细胞工程包括组织培养和体细胞

必备知识细目:植物组织培养技术杂交等技术

小专题:基因工程是一种重组DNA技术

必备知识细目:基因工程的基本操作程序
 

0
相关评论
鄂公网安备 42088102000026号